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切口愈合率,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临床科室和相关人员。
三、管理原则1.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选用性价比高、疗效确切的抗菌药物。
3. 遵循用药时间原则,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用药。
4. 遵循用药途径原则,首选静脉途径给药,口服给药酌情考虑。
四、抗菌药物选择1. 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涉及重要脏器或免疫缺陷等高危因素。
2. 清洁-污染手术: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一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
3. 污染手术:必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三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
4. 特殊感染手术: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五、用药时机和持续时间1. 手术前0.5-2小时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术中出血较多时,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
2. 手术结束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一般术后24小时内停用抗菌药物。
六、用药记录和监测1. 医生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并将其纳入病历。
2. 护士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3. 定期监测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对用药效果进行评估。
七、培训和宣传1.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2.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的用药意识和满意度。
八、违规处理1. 违反本制度规定,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由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并纳入绩效考核。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合理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抗菌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2. 最小剂量:在达到预防感染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3. 最佳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短期用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1. 首选药物:一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
2. 替代药物:二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替安、头孢曲松等。
3.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三、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2. 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如头、颈、胸、腹部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膜植入等。
4. 高龄、免疫缺陷或严重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手术。
四、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用药申请:如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由主管医师填写用药申请单,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经科室主任审批后执行。
3. 用药执行:按照用药申请单的要求,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术中如需追加,由手术室护士执行。
4. 用药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迹象,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
5. 用药记录:详细记录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停药时间等信息,并存档备查。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为加强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和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的要求,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I类切口手术定义手术野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二、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征由于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③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三、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1.1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一代或二代头抱,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泡菌素主要为头抱嗖琳,第二代头抱菌素主要为头抱吠辛。
2.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抱嗖琳1~2g;头抱吠辛1.5g。
3.头抱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昔类。
4.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如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建、下肢手术切口涉及腹股沟、任何血管手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心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脑外科手术(清洁,无植入物),脑脊液分流术,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内固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四、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喳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I1O医院药事管理制度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绵竹市第二中医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为加强我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外科病区、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并由医务科组织协调,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制度贯彻落实。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2.清洁手术: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用药比例不超过30%,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等。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范围内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二)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抗菌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判断;(三)预防为主,合理用药;(四)加强监测,规范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医院药剂科负责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供应保障和用药咨询工作。
第七条医院各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本科室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章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第八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首选头孢一代或二代;(二)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三代头孢菌素;(四)不推荐使用糖肽类、四环素类等特殊类型抗菌药物。
第九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三)手术后无需继续用药的患者,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四)对于需继续用药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第四章监测与评估第十条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十一条监测内容包括:(一)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量、费用等;(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三)患者用药安全性和耐药性。
第十二条评估内容包括:(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效果;(三)患者用药满意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野污染程度、患者个体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用窄谱抗菌药物,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同时,应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给药方法应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四、预防用药的管理要求
(一)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批、配发、使用和监测等环节,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三)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行为,并对不合理使用行为进行追责。
(四)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五、其他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进行修改,应经医务部门审批后执行。
同时,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改,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前言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是治疗和诊断很多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随着手术技术和软硬件设施的逐步提高,手术操作越来越复杂,手术创面污染和感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患者手术后的健康和安全,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就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展开讨论,以期提高该领域的卫生管理水平,更好地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二、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定义预防性抗菌药物是指在无感染现状下,有选择性地使用某些抗菌药物,预防性地干预手术、操作等医疗过程中的潜在感染。
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意义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预防手术感染的发生,改善手术效果,降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情恶化的发生率。
但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也会带来潜在的问题,如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易感性降低,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四、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制度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明确适应症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在符合标准操作流程下,根据手术部位、类型、复杂度、手术环境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情况,进行有计划、合理的应用。
此外,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当根据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敏感性、耐药性等要素来综合考虑。
(二)限制使用范围因为预防性抗菌药物是有选择性的使用,所以应该严格限制使用范围,避免过度使用。
应根据临床实际需求支持、完善医院药品管理和医生诊断密码管理等措施,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和限制,规范抗菌药物适应症和使用时间。
(三)按照标准规范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使用,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还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强化医师的处方行为、护士的护理操作,提高医疗人员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
(四)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包括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调整使用方案,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是指在手术前作为预防措施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正确使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的成功率。
以下是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首先,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应明确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和禁忌。
需要明确哪些手术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哪些情况下禁止使用。
这样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仅限于必要的情况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耐药菌的产生。
其次,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应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等具体要求。
要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使用不当或过量的情况发生。
第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应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其对目标菌种的覆盖范围和敏感性。
要遵循细菌学和药理学的原则,选用有效、安全、经济的抗菌药物。
第四,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
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使用率、耐药情况和感染发生率等指标。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和宣传。
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同时,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合理期望。
最后,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监测使用情况等工作。
总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指征和禁忌、制定详细使用方案、严格选择原则、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以及建立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质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开展的所有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及手术风险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2. 科学用药: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3. 规范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4.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以降低细菌耐药风险。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1. 首选药物: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2.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其他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药物。
3. 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糖肽类、碳青霉烯类等高级别抗菌药物。
四、用药时机与剂量1. 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用药剂量:根据患者体重、手术类型及药物特性确定。
一般剂量为:头孢唑林1-2g,头孢呋辛2-3g。
五、用药疗程1. 手术时间小于2小时:术后无需继续给药。
2. 手术时间在2-3小时:术后24小时内停药。
3. 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后48小时内停药。
六、用药管理1. 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及药物特性,遵循本制度相关规定。
2. 药师负责审核抗菌药物处方,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3. 护士负责执行抗菌药物给药,确保用药及时、准确。
4.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七、监测与评估1. 定期对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品种、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汇编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汇编一、目的为加强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三、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和职责。
2.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四、药物选择1.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抗菌谱、药物安全性等因素综合选择。
2. 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
3.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使用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非青霉素类药物。
4. 对于特殊感染风险的患者,如免疫缺陷、长期使用激素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抗菌药物。
五、用药时机1.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闭合前或手术后立即给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考虑术中追加一次药物。
3. 对于特殊感染风险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六、用药时间1.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当天一次。
2. 对于特殊感染风险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七、用药监测1.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2. 医务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八、违规处理1.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对违规使用药物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 医务人员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疗机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为了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I类切口(或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感染风险、药物的抗菌谱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因素综合考虑;2. 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钠;3. 对于头孢菌素类过敏的患者,可选择克林霉素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4.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一般不超过24小时;5.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避免过度用药。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应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免疫状态、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等因素;2. 药物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预防性抗菌药物;3. 用药时机:术前0.5-1小时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4. 用药时间: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术后24小时内停药;5. 用药记录:记录患者的用药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停药时间等。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1. 监测:监测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和感染等情况;2. 评估:评估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适应症和用药原则,是否存在过度用药或不足的情况;3. 反馈:将监测和评估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教育1. 培训:对临床医生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医生对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2. 教育: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意识和依从性。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三条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二)预防用药应限于必要时使用,避免滥用;(三)选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四)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第二章管理组织与职责第四条成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监督、指导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五条管理小组成员由医务部、药学部、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等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
第六条医务部负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指导工作,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七条药学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和指导工作,提供抗菌药物信息,协助制定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第八条感染性疾病科负责抗菌药物的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感染控制建议。
第九条手术室负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配制、给药和管理工作。
第三章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第十条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十一条预防用药应限于必要时使用,避免滥用。
一般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术中追加一次。
第十二条选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优先选用国家及地方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
第十三条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第四章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评估与改进第十四条医务部应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外科病区、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并由医务科组织协调,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制度贯彻落实。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2.清洁手术: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比例不跨越30%,用药时间不跨越24小时,平日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孕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等。
仅在下列情形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规模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形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4)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年岁跨越70岁、糖尿病掌握不佳、免疫功用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3.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形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四、基本原则1.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风险和后果严重程度、预防效果等循证医学证据,以及药物对细菌耐药性的潜在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规定。
五、管理措施1. 医院应建立健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2. 医院应加强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分发、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3. 医院应建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制度,记录包括手术名称、患者基本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效果等,以备查询和追溯。
4. 医院应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临床应用规范1. 清洁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一、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抗菌药物应按手术类别、指征及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致病菌选择使用。
二、预防性抗生素医嘱术前开出,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医生在病历的临时医嘱单上写明患者手术中用药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并签名。
术前及术中初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由临床科室交给手术室护士,由手术室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双人核查,巡回护士执行、登记用药并签名。
三、手术通知时间确定,手术划刀时间准时,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及时沟通,尽可能衔接无缝隙,保证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时间正确。
四、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予抗生素,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五、抗生素应单独使用,避免与麻醉药同时使用,因抗生素与麻醉药相互作用延长苏醒的时间,加重麻醉反应。
同时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所致临床表现易与麻醉、手术期间一些并发症相混淆,影响医护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
六、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一次合理剂量的抗生素。
其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
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应超过
24h。
七、如需在有静脉通路的肢体的近心端用止血带,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止血带充气之前输注完毕。
八、用过的安瓿,药瓶应保留至手术结束查对后。
九、手术室护士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正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用法、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的问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确保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安全、有效使用,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
三、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和指南,合理选择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
2. 临床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手术时长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3. 对于I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4. 对于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应选择合适的药物,优先选择一代头孢类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5.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用药起始时间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术中必要时可追加一次,术后不宜继续使用。
6. 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7. 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四、奖惩措施1. 对于遵守本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医院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于违反本制度,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医院将给予批评教育,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资料]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资料]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三、基本原则(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感染风险、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合理选择预防性抗菌药物。
(二)严格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合理制定给药方案,确保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既有效又经济。
(三)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和管理,防范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问题的发生。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一)选择抗菌药物应综合考虑手术类型、污染细菌种类、药物敏感性、患者状况等因素,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
(二)对于一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对于二类及以上切口手术,根据感染风险评估,决定是否应用抗菌药物。
(三)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高风险的患者,应选择针对多重耐药菌具有较好疗效的抗菌药物。
五、给药方案(一)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前静脉滴注。
(二)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
(三)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或术中可能污染严重的手术,可根据医生判断适当延长给药时间,但不应超过24小时。
六、监督管理(一)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机构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和监督。
(二)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生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三)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制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的,由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督促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
(二)对于严重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等问题严重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及各级相关要求,制订以下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污染或者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等;③异物植人手术,如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生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预防用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1)用药选择①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味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由李清田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外科病区、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并由医务科组织协调,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制度贯彻落实。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2.清洁手术: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用药比例不超过30%,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等。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3.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5.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6. 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或手术室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外,手术科室、感染科还应积极调查和处理感染原因。
四、药物的选择
1.选择抗菌药物基本原则:应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相对广谱、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为首选(见附表)。
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2.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
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3.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4.下消化道手术除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很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5.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6.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时,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五、预防用药的时机
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
一般应于切开
皮肤(或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菌药物,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
2.术前及术中初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由手术医师开具,手术室护士执行,登记用药并签名,手术室不得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预防用药的方法
1.预防用药宜静脉滴注,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
克林霉素、甲硝唑、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2.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选择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则无须补充给药。
3.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h,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h。
其中,清洁手术和介入治疗预防用药时间应≤24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至3-7天。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监督管理
1.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于预防用药。
2.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3.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用药”还是“抗感染治疗”,不能写成“对症”、“抗炎”等。
4.临床科室应加强科内督查,并将督查结果记录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内督查记录》上。
临床药学室、质控科、医务科每季度将对督查结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全院通报,作为科室年终评优的指标之一。
5.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专家,结合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品种,及时通报。
6.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同处方管理组每月对预防用药
实施专项点评。
附件1: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抗菌药物选择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乳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妇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剖宫产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