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干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胃不和主要是指肝气郁结,犯克胃气,导
致脘腹不适。
在辩证施治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要点来进行辩证:
1. 辨证要点一,肝郁气滞。
肝气郁结是导致肝胃不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郁气滞时,常见
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偏红,苔薄腻。
2. 辨证要点二,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也是肝胃不和的常见证型之一。
脾胃虚弱时,常表现
为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稀溏或干燥、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
白等症状。
3. 辨证要点三,肝胃湿热。
肝胃湿热是肝胃不和的另一重要证型。
湿热蕴结于肝胃,常见
脘腹胀闷、口苦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
综上所述,肝胃不和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和肝胃湿热三个方面。
在辩证施治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调理肝胃功能,达到平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治疗目的。
同时,饮食起居方面也需有所调整,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恢复肝胃的健康平衡。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新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其次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势特别(动静姿势、特别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口呙)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出物要点: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留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咳嗽、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5.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要点:1.特别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痛苦要点:1.痛苦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要点:1.大便特别(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特别(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特别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特别(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留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痛苦、痞满、积聚的要点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
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我们常听说中医上讲的脾胃不和,却不怎么听到肝胃不和这个概念。
肝胃不和指的瘀滞的肝气使得胃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胃酸、胃痛等胃部种种不适及情绪上的抑郁,肝胃不和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两种。
肝胃不和的人往往存在手脚冰凉、消化不良、两胁窜痛等现象,有的人还常常莫明发火,极其容易被激怒。
一、什么是肝胃不和肝气瘀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
二、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寒邪入侵肝胃,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
本证属实,病位在肝、胃。
三、临床表现嗳气、呃逆,手脚冰凉,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喜怒无常,烦躁易怒,弦脉胀痛。
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四、鉴别诊断本证的肝气犯胃型当与脾胃湿热证相辨别,两者均可出现胃院胀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但肝气犯胃常因情志不畅诱发,而脾胃湿热则没有情志诱因,并且脾胃湿热腹痛不明显,而表现为脘腹痞闷,胀满不适,纳呆厌食等证。
舌脉上,肝气犯胃多偏弦脉,舌淡,苔薄白;而脾胃湿热多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五、施治要点1.本证系肝胃同病,气机失常,故本证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2.由于情志异常是本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情志调理。
3.在本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兼顾脾,但应与肝气乘脾证相鉴别。
4.若呕吐甚者,津液耗损,要注意顾护胃阴。
六、辨证施治1.内治法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2.外治法(1)外敷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
(2)针灸疗法①针刺取内关、期门、中脘、太冲等穴,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②耳针取胃、肝、皮质下,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
3.饮食疗法1.橘皮粥:橘皮切碎,同米煮粥食用。
2.薤白粥:薤白10克、大米50克,如常法煮粥食之。
肝胃不和的症状
肝胃不和的症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健脾丸要作用主健:益脾,气胃和止泻。
重偏于脾健除。
湿归脾主丸作要:用气益补,血脾养健心偏重于气。
双血补。
健脾丸治主脾衰胃弱起的饮引食化不恶,心呕吐,痛腹便,溏思饮不,体弱疲倦食。
归丸主脾心脾治两虚,气血敷不致所心悸的,失踪忘眠,食掉少体倦面,色萎所致黄便血的崩漏、带、下诸症“体舌胖,大气少言;难懒以睡,睡眠入梦;多体较形瘦。
”独看单去,就那乎首先似得选健脾用丸来健脾除--湿---先-脾祛之邪经。
邪气气先除去,不经难以脾安逸也。
经脾旦难以安逸,归脾丸的一益补气血健脾,养心就无从到位。
乃中此治医人祛先气邪养后气之正大道。
理其一。
此中医主治人--张---治周身的-脉经以达至到调步一至同、心力协各经之病,就必无愈疑;而不是张主病-治-----哪-里了病治只哪,树欲静而风不里止也。
同期到见体形较“瘦、以入睡难睡,多梦”,眠证实前目不脾仅虚而,有中且医“肝郁”。
的肝血藏血,百主脉所以!郁肝是你脾虚内因。
欲的脾祛湿,健当舒肝必------平-肝经息火气矣之否则,亦能达到健脾不之的目。
由此之观,要服先逍遥丸》来《平息肝经虚之;火服健脾丸再除湿;去肝脾、两无经邪之后再服归脾内去丸益气血,健补脾养心。
而“难以从入,睡睡多眠;体梦较瘦形;少懒气言之”症并一同愈哉!脾的消虚法解脾虚影最响肠胃消的化能,吃完饭就功肚,胀点喝也水停胃里在不,大便总是无动力下。
行这样的,人上的身赘肉得像软团一棉,两腿沉花重不愿迈步,大白天总也睡觉想。
脾可用食补虚最,的食好就物是山药米芡实薏了。
粥胃可寒去薏;米热可去胃实、芡山,换药绿豆成,豆薏米粥绿最,祛热湿对,肝于脾虚,舌苔黄旺腻人,最为对症的如果。
寒胃怕冷、脾又的虚,人子附理丸当为中选首此药祛,寒湿而胃养扶中气,而脾健如果。
吃点一西马上就饱胀难东,那是心消脏功能弱,供给虚用于胃消的化气不足,此时补血就心是脾健柏子养心,丸最堪任。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陈佳慧;马重阳;徐甜;厉赢;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3
【摘要】《黄帝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位中央以灌四傍,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主司水谷运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两方面,既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为脏腑间物质信息交换增添了动力,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又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将“治肝实脾”的理论指导临床遣药处方。
【总页数】3页(P262-264)
【作者】陈佳慧;马重阳;徐甜;厉赢;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基于冲脉理论探析张仲景平冲证治思想
2.张仲景"肝病传脾"之脏腑辨证论治思维探析
3.试论张仲景“肝病实脾”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4.肝脾CT比值评价脂肝
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其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性研究5.张仲景桂枝汤证治思想对虞山医派治未病研究中心建设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脏腑兼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与肝火犯肺
脏腑兼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与肝火犯肺凡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病证的称为脏腑兼证。
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联系。
病理上也同样,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影响另一脏或另一腑,从而导致病证。
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传变,取决于两脏腑之间的关系。
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容易发生传变,反之则较少。
1)肝脾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脏关系失调,功能紊乱所致的病症。
多由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饮食失调,劳倦伤脾等引起。
两者可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者,称木横侮土,若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而影响肝气疏泄者,则称为土壅侮木。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满或窜痛,时欲大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发作性腹痛腹泻,舌苔白或腻,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特征。
肝气条达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也有助于肝的疏泄。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胸胁胀满或窜痛;气机郁滞,肝失条达,则时欲大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牌失健运,运化失司,湿邪中阻测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肝气横逆犯脾,气机阻滞,健运失职,则发作性腹痛腹泻,证情之发作与轻重,每与情绪有关。
舌苔白或腻为湿阻中焦之象,脉弦为肝脉。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肝气郁结证与脾虚湿困证相辨别。
单纯的肝气郁结证与脾虚湿因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
本证既有肝病又有脾病的见症,但早期可先见一脏的临床表现,然后累及他脏而出现另一脏的病证,两脏可互相影响。
辨证注意点:肝气郁结见症与脾失健运表现同时出现。
2)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脏腑功能不协调所致的病证。
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胃的功能;或寒邪侵袭肝胃,导致肝胃功能异常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胁肋胀问疼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或巅顶疼痛,呕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
病机分析:本证可分为肝气犯胃和寒邪侵袭肝胃二种类型。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7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动失常 心悸胸闷
心气虚
心肺
血行瘀滞 唇舌淡紫,脉结代
气虚
宣降失职 咳喘气短
证 肺气虚
输津不利 痰液清稀
气虚不运
面色淡白,自汗乏力
卫外不固
动则加重,舌淡脉弱
辩证要点: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
中医诊断学
31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表
证型
相同点
不同点
病机
临 床表 现
病 机 临床表现
心肾阳 虚证
脾肾阳 虚证
肾阳虚衰 温煦失职 气化失权
面色晄白,畏 心阳虚衰
寒肢冷,浮肿 血行不畅
尿少,腰膝冷
痛,神疲乏力,
舌淡胖嫩,苔
白滑,脉沉无 脾阳虚弱
力
温运失职
心悸怔忡, 唇甲青紫, 舌淡青紫而 暗,脉沉细 微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1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气血虚证
脏 虚证 腑
心肝血虚证 脾肺气虚证
兼
肺肾气虚证
病
肺肾阴虚证
辨
肝肾阴虚证
证
肝火犯肺证
实证
肝胃不和证
肝胆湿热证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2
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 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心气不 心悸胸闷,唇舌淡紫, 足,鼓 脉结代 动无力
脾气亏 纳呆腹胀,便溏浮肿, 虚,运 苔白滑 化失职
肝胃不和是什么病呢?
肝胃不和是什么病呢?
有些人常常会感觉自己有一段时间会因为情绪不畅,脾气非常的坏,常常有无名火的时候,还会感觉到自己的胃部胀痛,这时候如果看中医的话,中医会告诉患者是肝胃不和的原因导致的,那么,什么是肝胃不和呢?这种疾病具体都有什么症状呢?一般是因为什么来诊断出这种疾病的呢?
【概念】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
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
本证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肝胃不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①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③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④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⑤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⑥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⑦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⑧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诊断要点】
(1)有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或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之病理基础。
(2)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3)若因寒邪入侵肝胃所致可见形寒肢冷、巅顶疼痛、呕吐涎沫等症状。
肝胃不和是一种中医上的疾病的名称,当胃酸过多、胃胀气、嗳气、反酸水的时候,在西医上是慢性胃炎,在中医上就是肝胃不和。
患有这种疾病后,首先要注意心情的畅快,然后就是要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清淡、好消化的食物。
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依据: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恶心嗳气,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证候分析: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胁肋胀痛或窜痛。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畅,故情志急躁易怒。
肝气横犯脾胃,脾胃升降失调,而有纳差、脘腹胀满、恶心、嗳气等症。
(2)脾虚湿盛证:证候: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或粘滞不畅,恶心或呕吐,口淡不欲饮,气短,乏力,面色萎黄,下肢水肿,脉沉细或细弱,舌质淡胖多齿痕,苔白腻。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失运,水谷不化,出现纳差、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恶心呕吐、下肢浮肿、舌胖苔腻等症。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脉细弱等症。
(3)湿热内蕴证:证候:身目发黄,胁肋疼痛,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倦怠无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熏蒸脐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身目发黄。
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而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诸症。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湿热之象。
(4)肝肾阴虚证:证候:胁肋隐痛,劳累加重,两眼于涩,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低烧,口干咽燥,脉弦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证候分析:肝经阴血不足,肝脉失养,而有胁肋隐痛;不能上滋于目,则可两眼干涩。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可致腰酸腿软。
阴虚生热,可出现手足心热、低烧、口干咽燥、脉数、舌红等症候。
(5)脾肾阳虚证:证候:脘腹胀大,如囊裹水,状如蛙腹,脘闷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腰腿酸软,阳萎,形寒肢冷,下肢水肿,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滑。
证候分析:脘闷、纳呆、便溏为脾虚见症。
五更泄泻、腰腿酸软、阳萎为肾虚见症。
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而见形寒肢冷;不能运化及蒸腾水液,以致小便不利,水湿潴留而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
脉细、舌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停湿之象。
(6)肝血瘀证:证候: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或胁肋久痛,肋下症块,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腹壁青筋暴露,脸色晦暗,脉弦或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
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健脾丸主要作⽤:健脾益⽓,和胃⽌泻。
偏重于健脾除湿。
归脾丸主要作⽤:益⽓补⾎,健脾养⼼。
偏重于⽓⾎双补。
健脾丸主治脾胃衰弱引起的饮⾷不化,恶⼼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体弱疲倦。
归脾丸主治⼼脾两虚,⽓⾎不敷所致的⼼悸,失踪眠忘掉,⾷少体倦,⾯⾊萎黄所致的便⾎、崩漏、带下诸症“⾆体胖⼤,少⽓懒⾔;难以⼊睡,睡眠多梦;体形较瘦”。
单独看去,那就似乎⾸先得选⽤健脾丸来健脾除湿------先祛脾经之邪⽓。
邪⽓不先除去,脾经难以安逸也。
脾经⼀旦难以安逸,归脾丸的益⽓补⾎,健脾养⼼就⽆从到位。
此乃中医治⼈先祛邪⽓后养正⽓之⼤道理。
此其⼀。
中医主张治⼈------治周⾝的经脉以⾄达到步调⼀⾄、同⼼协⼒,各经之病就必愈⽆疑;⽽不是主张治病-------哪⾥病了只治哪⾥,树欲静⽽风不⽌也。
同期见到“体形较瘦、难以⼊睡,睡眠多梦”,证实⽬前不仅脾虚,⽽且有中医的“肝郁”。
肝藏⾎,⾎主百脉!所以肝郁是你脾虚的内因。
欲健脾祛湿,必当舒肝-------平息肝经之⽕⽓矣,否则亦不能达到健脾之⽬的。
由此观之,要先服《逍遥丸》来平息肝经之虚⽕;再服健脾丸去除湿;肝、脾两经⽆邪之后再内服归脾丸去益⽓补⾎,健脾养⼼。
从⽽“难以⼊睡,睡眠多梦;体形较瘦;少⽓懒⾔”之症⼀并同愈哉!脾虚的消解法脾虚最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吃完饭就肚胀,喝点⽔也停在胃⾥不动,⼤便总是⽆⼒下⾏。
这样的⼈,⾝上的赘⾁软得像⼀团棉花,两腿沉重不愿迈步,⼤⽩天也总想睡觉。
脾虚可⽤⾷补,最好的⾷物就是⼭药薏⽶芡实粥了。
胃寒可去薏⽶;胃热可去芡实、⼭药,换成绿⾖,绿⾖薏⽶粥,最祛湿热,对于肝旺脾虚,⾆苔黄腻的⼈,最为对症。
如果胃寒、怕冷⼜脾虚的⼈,附⼦理中丸当为⾸选,此药祛寒湿⽽养胃,扶中⽓⽽健脾。
如果吃⼀点东西马上就饱胀难消,那是⼼脏功能虚弱,供给胃⽤于消化的⽓⾎不⾜,此时补⼼就是健脾,柏⼦养⼼丸最堪此任。
此药补⼼⼜养肝,安神⼜通便,若总是⼼神不宁,⽓短乏⼒,⼤便难下的⼈服此药最为恰当。
中诊简答名词解释填空病案分析
中医诊断学简答题1.何谓症?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2)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2.病与证的含义有何异同?同:二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
异:1)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3.何谓主诉?确定主述应注意哪些方面?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1)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写成病名或证名。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只能确定为一两个症状,不能超过三个。
一般按时间顺序写出。
4.何谓自汗、盗汗?其病因病机如何?1)自汗:时时汗出,汗出不止,动则更甚者,称为自汗。
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多属于气虚、阳虚证。
2)盗汗:睡后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
伴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多属于阴虚内热证。
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5.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哪些?影响小便的因素有哪些?1)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
2)小便异常常受出汗、温度、饮水、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6.简述恶寒发热的机理?1)外邪侵袭,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腠失煦则恶寒。
2)邪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宣,则郁而发热。
7.背痛多属哪些经脉病证?为什么?1)背痛多为督脉及膀胱经脉病变。
2)由于督脉行于背中,脊背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
8.里急后重与肛门气坠有何异同?1)两者都有肛门重坠感。
2)里急后重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便出不爽症状,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3)肛门气坠仅指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的症状,常见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为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9.问月经应了解哪些内容?1)月经周期、月经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痛经等。
肝气犯脾的症状都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肝气犯脾的症状都有哪些?
导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经常会感觉到头晕目眩,其中一部分朋友还会出现脾胃不调的情况,经常感觉腹胀,大便也非常湿,会出现会出现粘马桶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经常会感觉到头晕目眩,其中一部分朋友还会出现脾胃不调的情况,经常感觉腹胀,大便也非常湿,会出现会出现粘马桶等情况。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肝气犯脾,这种症状该如何缓解,我们出现这种情况时又该如何调理呢?快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肝气犯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
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
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舌苔可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则可表现为胸胁胃脘疼痛剧烈,肝气犯胃证与肝脾不和证都是肝气横逆侵犯中焦所致,两者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
但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其气主降,因此,肝气犯胃证,多兼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而肝脾不和证,多兼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
因为患者多肝气亢盛,以致偏于热,宜寒凉化之。
故病室应清凉湿润,光线柔和,环应孩幽雅。
其实,肝气的走向其实有很多,比方说,有很多人经常会感觉肾虚,夜里盗汗,失眠多梦等等,这就是肝气犯肾的症状,需要吃药调理。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10级中药本2班杨静玉10110906010 李某,女,67岁,退休工人。
2006年9月2日诊。
多年来身体虚弱,稍有饮食不节即胃脘不适、精神不振。
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2天前,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出现腹胀腹痛,故来门诊求治。
诉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一、分析病例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犯脾,或劳倦伤脾侮肝所引起。
临床的主要表现是胸胁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泻,泄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根据李某的表现(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导致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可以判断李某患肝脾不调证。
李某患病的主要病因是内伤病因的七情内伤。
由于她经常忧思恼怒,伤及内脏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暗耗心血,损伤脾气,郁怒不解则伤肝,肝的疏泄气机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郁滞或上逆,可见胁肋胀痛善太息。
肝脾不调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疏泄气机并分泌胆汁,有助于脾之运化;脾之健运,气血化源充足。
肝体得以滋养而有助于肝之疏泄。
若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易导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太息、两胁胀痛、纳少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之候,称为肝脾不调。
而脾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为胃继续受纳腐熟提供了条件和能源,没有脾的运化,胃就不能继续受纳。
脾虚运化失常、胃失和降均可导致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
所以可以推论此病人的主要病症就是肝脾不调,兼有脾胃失和。
辩证:肝脾不调证,脾胃不和。
治则:运用调整阴阳的方法,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使肝之疏泄,脾之健运。
治法:运用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可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肝脏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辨证思路。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与人体的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肝脏的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的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比如,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而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气乘脾,出现腹痛、泄泻等。
同样,肝与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可能会累及肾阴,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在辨证肝脏疾病时,中医会从症状、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入手。
常见的症状如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等,都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就舌象而言,舌红苔黄、舌边尖红等可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的征象。
脉象方面,弦脉往往与肝病相关,但弦脉的强弱、节律等也能反映出肝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
肝气郁结是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疼痛部位走窜不定,胸闷,喜欢叹气,妇女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这种情况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则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胁肋灼痛等。
多由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引起。
治疗需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是常用的方剂。
肝阴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
多因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所致。
治疗以滋养肝阴为主,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阳上亢的患者常见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症状。
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所致。
治疗当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是常用的方剂。
此外,还有肝经湿热证,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辩证治疗
42
《甘肃中医》2002年第 l 5卷第 l期
浅议肝 脾失调 与肝 胃不和 的辨证 治疗
蒲朝晖 ,杨 国栋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741 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词:肝脾不调;肝 胃不和:辨证施治
中圈分 类号:R241.6
文献标 识码:c
文章编 号:l 004—6852(2002)01—0042—03
脾居 中土 ,主司运化 其气 主升 。脾 气司运化 消磨 ,脾 阳主温 化腐 熟 ,运 水谷循 常 道 ,化水 谷 为 精 微 ,升气血 以奉 养周身 。古 人云 :“脾 者 ,俾 也 , 俾 助 胃气 ,主 化 水谷 ”。 胃者 ,太 仓之 腑 ,水 谷 之 海 ,脏 腑 之 大 源 ,主受 纳腐 熟 水谷 。 《内经 》云 : “五脏 、六腑 皆禀气 于 胃”
脾 胃和 肝胆 在 生理 病 理方 面 有着 密 切 的 关 系 。根据 五 行配 合 ,脾 胃属土 ,肝 胆属 术 ,木 能 克 土 a术 克 土 在生理 上 表现 为疏 泄 脾 胃的功 能 ,脏 气 以上升为常,腑气 以下降为顺,肝气一k升,脾气 得肝 气之 助 ,则 能把 气血 精 微上输 心 肺 。胆气 下 降 ,胃气 得胆 气 之功 ,方能 胃气 和 降 ,消 化食 物 , 传送糟粕 。此即肝木 疏土的 正常生 理功篚 。在病 理 方 面 ,肝 胆疏 泄 升降功 能失 调 出现 肝气 横逆 , 就 会 影 响 脾 胃运 化 升 降 之 功 能 ,ifii}lj现 胸 胁 痞
所 以,肝 和脾 胃在生 理上相 互 资生 ,在病理上 相 互影 响 ,相 互传 变 ,其 临症 治疗 ,必 须抓 住 病机 与证 型 的异 同,注重证 型特 征 ,突 出辨 证施 治 。 2 辨 证论治
肝胃不和诊断与治疗PPT
研究展望:新型药物的研发与 临床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中西医结合治 疗肝胃不和的普及与推广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熬 夜、缺乏运动等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 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
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导致肝胃不和
疾病因素:其他疾病如肝 炎、胃炎等,也可能导致 肝胃不和
观察面色: 肝胃不和者 面色多呈黄
暗或青黑
观察舌象: 舌质红,舌 苔黄腻,舌
边有齿痕
观察口唇: 口唇干燥, 口角有裂纹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 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饮食调理: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肝胃不和等症状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肝 胃 不 和 的 定 义 与 症 状 03 肝 胃 不 和 的 诊 断 方 法 04 肝 胃 不 和 的 治 疗 方 法 05 肝 胃 不 和 的 预 防 与 调 护 06 肝 胃 不 和 的 案 例 分 析
中医术语,指 肝和胃的功能
失调
肝气郁结,胃 气不降,导致 消化不良、腹
肝胃不和的症状:如胃痛、胃胀、消化 不良等
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等
诊断方法:中医四诊合参,结合现代 医学检查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治疗原则:疏肝和胃,健脾益气
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肝胃不和
肝气犯胃的证型
肝气犯胃的证型
肝气犯胃,也称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其证型是由于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
具体来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会出现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等症状。
当肝气横逆,气滞于胃时,胃气上逆,就会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
由于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能出现吞酸嘈杂的情况。
此外,舌苔的薄白或薄黄,以及脉弦或弦数,都是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而有所表现。
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那么症状会加剧,如胸胁胃脘疼痛剧烈,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火气灼伤肝阴,耗伤胃津的情况下,常有胁肋隐隐作痛,胃脘胀痛,饥不欲食,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或中有裂纹等阴虚表现。
如果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那么胁肋胃脘疼痛会固定,痛如针刺,甚至可能损伤脉络,出现呕血黑便的情况。
这种证型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辨证治疗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辨证治疗
蒲朝晖;杨国栋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2(015)001
【摘要】@@ 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两证皆由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情志抑郁或恼怒引起脾胃病证所致.患者多以胸胁胀满,脘腹作痛,食纳不佳等症前来求诊.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蒲朝晖;杨国栋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741020;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
院,741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6
【相关文献】
1.治心肾而调肝脾——浅议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 [J], 陈文娟
2.浅议从肝脾肾论治月经失调 [J], 郑玮琳;梁雪芳;陈延
3.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J], 李枝锦;李静;吴平财
4.浅议肝脾失调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J], 周丽宁;姜萍
5.类风湿关节炎肝脾失调内生风湿的病证特点及辨证标准构建 [J], 岳晓莉;秦林;彭欣;姜萍;刘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
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
”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
”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
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
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
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的疏泄功能。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
因此,《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
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
而渐以成症矣。
”若因脾虚不运,湿浊停聚中焦,壅遏肝木,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血瘀内停,为气滞、水停、血瘀,停聚腹中而形成鼓胀证。
肝胃不和证:肝主疏泄,主升发,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下降,肝升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平衡。
肝木的条达疏泄,有助于胃受纳功能的正常进行,若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若肝胃蕴热,热伤血络,则有吐血、出血之虞,总由肝火犯胃,灼伤胃络使然。
“呕血,每呕一口全是血者,是此血出自肝,多带青色,由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因怒而得,〈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法宜引血归肝”(《国医宗旨》)。
因此,肝火盛,灼伤胃络,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1.肝脾不调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
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
以胁肋胀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呆的脾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2.肝胃不和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
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以脘胁胀痛,嘈杂泛酸,易怒,舌红苔黄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脾不调证:肝脉布胁肋,上贯膈,循少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乳房、少腹胀闷作痛;《医学入门·丹台玉案》论述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认为“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
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
……或有外触恼怒,欲振而不得伸,郁结不行,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
”关于气结腹痛,《症因脉治》认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
”叹息则肝郁得解,胀闷得舒,故善叹息;肝郁不得条达,故情志抑郁;失其柔顺之性则易怒,此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怒则气郁更甚,故诸症加重;肝郁乘脾,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升降失职,气机阻滞,食浊、湿邪内困,则腹胀,腹痛即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故张景岳认为:“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言。
”《证治要诀》则认为“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
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
”排便后气滞得通,故泻后痛减;脾虚及胃,胃纳不佳,故食欲不振;苔白,无明显热象,苔腻为脾虚湿阻,脉弦主肝病。
肝胃不和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气失和,不通则痛,故胃脘部攻撑胀痛,此即《沈氏尊生书》所云的:“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类证治裁》亦认为:“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
”肝郁失于条达,故急躁易怒;肝胃郁热,气火内盛,故泛吐酸水、嘈杂;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故纳呆;正如《石室秘录》所云:“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
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
”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嗳气;胃气上逆动膈,则呃逆,《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嗳气者,多因胃虚,壅塞气不升降,过极则展舒而浊气上出胃也……有因胃中滞气不舒,而无酸臭者,治宜行气调胃和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均为肝胃郁热之征。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具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易怒,食欲不振,脉弦的共同症状,缘由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升泄太过,阳气升腾。
肝脾不调证,还伴有脾失健运,气滞湿阻的临床表现: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矢气。
肝胃不和证,还兼有胃失和降,胃气失和的胃脘攻撑作痛和胃气上逆的呃逆嗳气及肝胃郁热的急躁,泛吐酸水,嘈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其中,胃脘痛,呃逆嗳气和肝胃郁热的症状为肝脾不调证所不具,亦属有别于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而肝脾不调证,临床无明显的热象和胃脘痛症状,仅以腹胀、腹痛的腹部症状为主。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均具备肝气郁结,经气不利的病机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还有脾失健运,后者还有胃失和降和气郁化火证,具体而言,肝脾不调证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滞湿阻,清浊不分,升降失职,纳运失司。
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气郁化火,肝胃蕴热,肝胃气滞,受纳失司。
二者病位均在肝,前者在肝和脾,后者在肝和胃,均属气滞证,前者因肝郁
而致脾虚,乃肝实脾虚,正如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肝胃不和证,为肝胃气滞郁热证。
肝脾不调证,常可因气滞、水停、血瘀而形成肝脾血瘀、土败木贼的鼓胀、积症。
肝胃不和证,常可因气郁化火,灼伤胃络而致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具备情志不遂,肝气易郁的共同病因,前者常可有饮食劳倦伤脾的病史,后者可有气郁化热的病程病史。
肝脾不调证,临床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痛泻要方(《景岳全书》),“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医统正脉全书·活人书》);肝胃不和证,治疗宜清热理气,泻肝和胃,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类证治裁》认为:“……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