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辨析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个人分担制度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个人分担制度探析
( ) 共经济 学 角度 : 品属 性理 论 二 公 产
也 成为 学费 制度 变迁 的推 动者 , 愿意分 担教 育成 本 。 上述 几 种 理论 都 有其 合 理性 . 都从 某 一 个侧 面 或 角 度说 明 了高等 院校 收 取学 费 的理论依 据 。学术
界 始 终 也 没 有 能 产 生 一 种 一 致 认 可 的标 准 或 者 理
能 性 。 然 而 我 国 在 实 施过 程 中却 出 现 了 一 些 问题 . 如个 人 分 担 比重 增 长 相 对 居 民 收 入 的 增 长 过 大 , 响 高 等 教 育 的 影 公 平 性 等 。 因 此 有 必 要进 步 分 析这 些 问题 。 在 此 基 础 上 构 建 更 加 科 学 合理 的 成本 个 人分 担 制 度 。 并 关 键 词 : 等 教 育 ; 本 个 人分 担 ; 论 基 石 ; 策 高 成 理 对
( ) 制 度经 济学 角度 : 度变 迁理 论 四 新 制
家 约 翰 斯 顿 在 《 等 教 育 成 本 分 担 : 国 、 邦 德 高 英 联
国 、 国 、 典 和 美 国 的 学 生 财 政 资 助 》 书 中 提 法 瑞 一
出 :无 论 在 什 么社 会 、 制 和 国 家 中 , 等 教 育 的 “ 体 高 成 本 都必须 由 以下 四个 方 面 的资源 来分 担 。它们 是 家 长 、 生 、 税 人和 高 等 院校 ( 学 纳 即从 慈善 机 构 获 得 捐 助 的院校 ) ” 】 此 , 人作 为 一个 重要 的主体 要 。 [因 z 个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9 2 0 0 — 0 5 0 1 0 — 3 O( O 9) 4 0 0 — 3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自1977年我国完全打破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学费制度的安排上已经逐步体现了受益者付费原则,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学费。

但随着学费的高涨,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现行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是否合理、公正、公平。

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教育成本,进而研究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并提出如何分担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一、高校收费引发的问题自1977年我国完全打破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学费的收取已经逐步体现了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即收益者个人也要承担一部分学费。

但近年来,随着学费的高涨,个人承担比例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校学费的收取是否合理,进而开始关注学费标准的制定依据上来。

对于这些疑问,我国《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第五条做了相关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做出原则规定。

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20XX年,“25%”这条红线又一次被强调。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魏建国说“理论上说,把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乘以25%,这就是学费的上限。

”看来“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这一因素,对学费的收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现状会计学范畴内的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是指高等学校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教育成本主要由学校教学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教职工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学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

为此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中成本构成如下:高等教育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正常办学费用支出。

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则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划分为四个部分——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高等教育成本构成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薪金、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类建筑费用、水电费用等。

第二类是研究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科研活动的费用,由于各校对研究重视的程度不同,这也是支出差异较大的一类。

第三类是生活成本,包括师生伙食、住房、日常生活,以及学习所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费用。

第四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即学生继续上学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失掉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1.收益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按受益多少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获得的利益越高,支付的费用也应越高,反之亦然。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

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理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

2.支付能力原则依据支付能力原则,所有高等教育获益人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提供教育费用。

能力越高,支付越多,反之亦然。

其中,政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程度上,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企业的承担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收益水平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水平;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制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要采取收益原则与承受能力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统筹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的利益,考虑多种因素:现实的成本分担水平及分担比例;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及收益水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居民的支付意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付费能力等。

在综合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政策。

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财政拨款对高等教育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根据“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国家应承担大部分的教育培养成本。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虽逐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总量仍相对不足。

1993年,政府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1998年这一比例仅为2.55%,1999年仅为2.79%,甚至到了2009年也仅为3.59%,仍未达到4%的标准。

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其中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也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成本的界定和成本分担坚持的基本原则引出现今高等教育中成本分担体系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努力完善高校的成本分担体制,提高办学效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 分担机制;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最主要的来源。

但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高校成本分担体系,仅仅依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要建立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逐渐减缓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提高办学效率,促进其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成本是个热点问题,具体应该怎样分担,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成本分担机制问题。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提出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

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成本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目前仍然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

但是,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一) 受益支付原则。

其基本思想就是谁受益谁分担的原理,根据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受益大小确定分担比例。

预期收益大者,成本分担的比例大;预期收益小者,分担比例小。

学生接受教育,其个人和家庭是直接受益主体,其次,通过学生获得的教育日后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收益等,用人单位也是受益主体之一。

受教育者本来还能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及受教育本人均受益,他们就应该按受益大小分担成本。

(二) 经济能力原则。

它是指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本人的经济能力来决定的。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自1977年我国完全打破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学费制度的安排上已经逐步体现了受益者付费原则,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学费。

但随着学费的高涨,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现行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是否合理、公正、公平。

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教育成本,进而研究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并提出如何分担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一、高校收费引发的问题自1977年我国完全打破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学费的收取已经逐步体现了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即收益者个人也要承担一部分学费。

但近年来,随着学费的高涨,个人承担比例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校学费的收取是否合理,进而开始关注学费标准的制定依据上来。

对于这些疑问,我国《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第五条做了相关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做出原则规定。

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20XX年,“25%”这条红线又一次被强调。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魏建国说“理论上说,把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乘以25%,这就是学费的上限。

”看来“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这一因素,对学费的收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现状会计学范畴内的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是指高等学校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教育成本主要由学校教学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教职工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学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

为此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中成本构成如下:高等教育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正常办学费用支出。

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则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划分为四个部分——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摘要】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目前,政府与民办高校共同分担成本的模式多样化,民办高校也通过自筹资金来支持教育活动。

学生在承担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时,也有多种方式可选择。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成本分担机制。

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未来,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政府、学生、自筹资金、问题、挑战、建议、探索、展望1. 引言1.1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而教育成本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分担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不仅仅是为了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不仅关乎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只有通过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学校和社会才能共同努力,推动民办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1.2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现状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任务。

由于民办高校的投入远远不及公办高校,其教育成本分担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学费和捐赠。

这导致了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水平较为薄弱,无法与公办高校相媲美。

因为民办高校学费较高,导致部分家庭无法承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投入也相对不足,影响了其整体发展。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崭露头角。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教育成本的分担也备受关注。

我国民办高校的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学科领域的完整教育链。

由于历史原因、管理体制不同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在教育成本的分担上存在着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办高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更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研究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差异和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和学校更好地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深入探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完善我国教育体制,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来源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

由于民办高校不像公办高校那样能够直接获得政府拨款,因此学费成为了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一些知名的民办高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专业选择来确定不同的学费标准,以此来弥补教育成本。

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捐赠和赞助来获取资金。

一些企业或个人会对民办高校进行捐赠,并在校园内设立奖学金或者资助项目,来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

民办高校也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科研项目等方式来获取额外收入。

与企业或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或科研项目,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中国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中国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中国化: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该理论在具备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与假设前提下,为缓解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现实路径。

但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借鉴该理论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实践时,务必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国化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及理论根据(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涵义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教育成本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

在完全货币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成本通常是以货币支出的形式出现的。

这时成本指为了获取商品与服务而发生的支出,也称直接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指进行高等教育活动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形式。

而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还应当包含为实施或者者同意高等教育所投入的所有成分的机会成本,也称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即社会资源因投入高等教育而牺牲的其他原本可能的收益中的最大者。

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除了要包含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即货币支出之外,还务必包含政府、学校与个人的机会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则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者者几乎完全由政府或者者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依靠家长与学生负担,他们交学费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者者支付使用费补偿由政府或者者大学提供的住宿费与膳食费。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世界著名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于1986年提出来的,它源于这样一个假设,即高等教育的成本能够看成来自四大块:1)政府、纳税人;2)家长;3)学生;4)个人或者者机构捐助者,他们构成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

在绝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该理论为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提供了根据,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政策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成本逐渐增加,对学生和家庭来说,如何分担教育成本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专家统计,在国家及学校财政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支出占教育成本总发生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以上,比重继续上升,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I.会背景及困境分析1.民参与: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事业,因此全民参与的原则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改善教育供给,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求全民参与。

2.育水平不平衡:虽然国家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政府投入少等原因,导致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3.济状况不平衡:家庭的经济状况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学校也难以解决学生教育成本问题。

4.庭负担增加:家庭在支付教育期间,由于增加支出而导致负担增加,担心未来经济压力过大,存在“教育压力”问题,也加剧了学生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压力。

II.策调整及建议1.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建设社会公平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发展。

2.定政策补贴:政府应该设立财政补贴政策,加大投入,为家庭教育支出提供补贴,减少家庭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均衡性。

3.化优惠政策:政府应继续完善优惠政策,强化支持弱势群体,如孤儿、农民工子女等,减轻家庭的负担。

4.行多元化教育:增加教育性投入,推行多元化教育,开拓综合学习渠道,强化技能型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解决教育成本分担问题。

结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我们要加强政府投入,强化补贴政策,减轻家庭负担,推行多元化教育,力求实现教育公平,为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贡献。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进行探析。

一、政府投入不足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费和政府拨款。

在实际情况中,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远远不足。

从财政拨款来看,大部分民办高校仅能获得少量的资金支持,这与其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和责任不相称。

由于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主要由学生和学校自行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自身难以负担除了政府投入不足外,民办高校自身难以负担教育成本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优质资源,民办高校在收入和支出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规模较小,学费收入有限,很难覆盖学校的运行成本和发展投入。

民办高校在师资、教育装备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比公办高校相对较低,这也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民办高校自身难以负担教育成本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了解决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问题,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政府应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拨款,确保民办高校能够获得合理的经费支持。

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对民办高校进行投资,这有利于扩大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减轻学校的财政压力。

可以鼓励民办高校开展社会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源参与教育事业,形成合力。

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可以有效解决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不足的问题,推动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品质除了解决教育成本问题外,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品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民办高校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可以加大对民办高校师资和教学装备的投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浅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浅析
目前各高校会计核算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即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付作为标准同时既没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也没有固定资产折旧所以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高校当期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高校成本和学生学费年年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人 文教 育
. 1 39
我 国 高 等教 育 成 本 分 担机 制 浅析
史与现状 出发 ,然后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 了我 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 的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 问题提 出了五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 育 ;成本 ;分担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0 6 ( 0 1 6— 0 0— 2 2 X 2 1 )0 0 0 0
3 企 业 、社 会 负担 高 等教 育成 本 的现 状 .
年来这个 目 标却从未实现 ,各级政府本应该用于教育的预算也经 常被挪 作他用 ,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 、更没有有效的体制安排去保证 国家对 教 育投入政策的落实 。结果导致 实际财政 经费投入 的相对 比例持续减 少 , 国家分担 比例过低 ,而个人所分担学费持续增加 ,比重过大 ,超过 了大 部分家庭 的承受能力 ,造成社会不公等 教 育成 本 分 担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从 建国后 至今 ,我 国高 等 教 育成 本 分 担 大致 可 分 为 四个 发 展 阶 段 : 国家完全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阶段 、个 人分担 高等教育 成本试 行阶 段 、高等教 育成本分担改革推进 阶段 和高等教 育成本分 担多渠道发 展阶 段 。到 目前 为止 ,我国学生对高 等教育成 本分 担的基 本情况是 :增 长速 度远远快 于国家财政投入 的增长 速度 ,也远 远高 于人们收 入增长速 度。 具体分担情况 如下 : 1 .政府分担 高等教 育成本 的现状 首先 ,政府所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 因地 区、经济 发展水平 、高校性 质不 同而不 同。在经济发达地 区,普通高校教育经费 中国家 财政承担 的 份额明显高于经济欠 发达 地 区;在 同等生 均成本 的高校 中 ,中央 属高 校 、发达地 区高校 的学费标 准也 远远 高于 地方 属高校 、欠发 达地 区 高 校。其次 ,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 高速发 展 ,财政收 入逐 年增加 , 政府分担高等教育经费的绝对数额逐步增加 ,而 占高等教育 总投入 的相 对比例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 .个人及其 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现状 自2 0世纪 9 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 制以来 ,生均成 本的不 断上 升导致 学费标准 不断提 高 ,个人 负担 的高 等教育 成 本 比例迅 速上 升 ,已经超 过了社 会大多数人所 能够承担的心理极限 ,使得高 等教育成 为与医疗 、房价并 列的社会 “ 三座大 山”之一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高等教育成本构成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薪金、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类建筑费用、水电费用等。

第二类是研究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科研活动的费用,由于各校对研究重视的程度不同,这也是支出差异较大的一类。

第三类是生活成本,包括师生伙食、住房、日常生活,以及学习所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费用。

第四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即学生继续上学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失掉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1.收益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按受益多少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获得的利益越高,支付的费用也应越高,反之亦然。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

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理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

2.支付能力原则依据支付能力原则,所有高等教育获益人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提供教育费用。

能力越高,支付越多,反之亦然。

其中,政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程度上,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企业的承担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收益水平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水平;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制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要采取收益原则与承受能力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统筹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的利益,考虑多种因素:现实的成本分担水平及分担比例;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及收益水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居民的支付意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付费能力等。

在综合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政策。

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财政拨款对高等教育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根据“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国家应承担大部分的教育培养成本。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虽逐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总量仍相对不足。

1993年,政府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1998年这一比例仅为%,1999年仅为2.79%,甚至到了2009年也仅为3.59%,仍未达到4%的标准。

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学生规模大幅扩容,教育资金紧缺,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导致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教育成本分担比例过高,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严重失衡。

本文结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及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旨在为我国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供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涵义高等教育成本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家庭)为培养一名合格大学生,投入到高等教育中以货币为表现形态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从教育成本分析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分析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由谁来负担和补偿, 其包括教育成本分担和教育成本补偿两方面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成本数量一定情况下,主要是研究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个人及企业几个主体分担教育成本的制度安排及比例构成。

由于企业对普通学校教育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上交利税进入各级财政,或通过捐赠形式进入各高校,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分担结构。

二、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教育成本补偿结构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主要是由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分担,其基本趋势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个人及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等直接补偿的教育成本比例则逐年上升。

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财政经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逐年降低、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仅依靠政府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补偿,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远远低于学校的实际教育经费成本,并且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下降。

而当前我国发展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点在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指望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多大的增长。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分析从1990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的毛入学率由3.4%增长到15%,实现了有“精英教育”(Elite)到“大众教育”(Ma)的性跨越,平均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有1990年的15.4人,增加到2002年的70.3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要求有相应规模投入的支持,在国家财政支持增长能力有限条件下,我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制度,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学费、杂费等各项费用,1997年高等学校的全面“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1950年以来实行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宣告结束。

从1998年到2004年高等教育的学费持续飞涨,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收费与否、收费多少,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试对这个进行探讨。

公共部门学认为,高等教育具有虽然在未达到拥挤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不是纯粹的公共品而是准公共品。

同时高等教育的收益虽然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收益大于个人收益,但接受高等教育者从中的到的收益,如:好的薪水、职位等,是完全可以内部化的,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也是明显的。

这就决定高等教育的成本,若单独有国家负担则会出现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单独有个人负担则会使大量低收入者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而应该有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和国家中,都必须由来自政府、家长、学生、纳税人和高等学院几方面的资源来分担。

就实践来看,当今世界,除一些高福利国家(如瑞典)和特殊国家(如朝鲜)的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本都实行国家和个人分担,在这个分担机制家是负担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

二、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分析自50年代我国实行了免费的高等教育,1989年国家教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从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关键因素。

然而,高等教育的持续增长和成本剧增也给政府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因此,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析高等教育成本是指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成本,包括建设和维护学校设施的资本成本、师资和行政人员的工资成本、教学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成本等。

高等教育的成本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和供需矛盾引起的。

三、当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问题目前,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由政府和个人承担。

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增长和成本剧增,政府往往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导致教育资源紧张。

其次,个人负担过重。

在当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个人承担了相当大比例的教育成本,尤其是学费的上涨使得一些家庭承受不起。

四、应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为了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经费,并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证投入的有效利用。

其次,应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

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引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以及其他相关的资金支持,以减轻政府的财务压力。

最后,应建立分级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将学费的支付与个人的经济实力相联系,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学生的成绩等因素来确定学费的金额,以确保家庭负担的公平性。

五、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效果与挑战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果。

首先,政府资金的增加将会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其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将会增加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

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教育成本能够得到合理、公正的分摊。

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成本过高、教育财政压力巨大等问题。

因此,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缓解教育财政压力等方面都有着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1.提高教育公平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而一些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可以通过公平的分摊教育成本,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普及率不高、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可以通过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这也可以加强教育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3.缓解教育财政压力教育成本的增加,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当前我国教育财政处于紧张状态,不仅需要从政府财政中筹集经费来支持教育事业,还需要借助国际财政和慈善捐赠等渠道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通过一定的分担机制来减轻政府承担的教育成本,为政府降低财政负担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可行性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要求,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

这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2.社会共识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在实践中进行的,这需要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开展需要获得社会的共识和认可,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目前,社会对于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认可度已经不断提高,为开展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教育公平影响辩证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教育公平影响辩证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教育公平影响的辩证分析【摘要】近年来由于学费上涨过快,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因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人们开始质疑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本文拟以公平为视角,深入探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教育公平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成本分担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成本分担的制度,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结束了公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学费问题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内涵(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概念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他们以学费的形式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支付使用费以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费和膳食费。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1.教育投资个人收益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谁受益,谁付款;多受益,多付款”的原则。

个人或家庭通过投资高等教育,旨在增加凝聚在个人身上的人力资本,提高自身劳动力的价值,以获得相对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较高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货币及非货币收益。

2.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产品具有不完全竞争性,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不应该是其成本的惟一承担者,加上高等教育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使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获得了理论上的合理性。

3.高等教育的市场效率论成本分担符合新自由经济倾向,因而能得到这样一个假设的支持:成本分担更有效率,更关心市场,至少在既有竞争又有由消费者承担成本的国家是如此。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内涵有三个,即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对等和教育结果符合社会心理认同。

(一)有利于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完全免费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有少数人,却仍占用了大量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这种机制只能为极少的人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后,可使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高等教育机会在全社会的分布更趋于均匀合理,促进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高等教育的成本主要由谁来承担?如何合理地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教育提供者在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支出,其中包括人力成本、硬件设施成本、教学资料成本等。

人力成本是指高等教育提供者为教育和培养学生而支付的人工费用。

硬件设施成本是指为学生提供相关教学和学习设备以及图书、实验室用品等物品的成本。

教学资料成本是指为学生提供各种教材、课件、音像资料等所需的开支。

此外,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也应当被纳入到高等教育成本的范畴内。

社会成本包括,因学生前往高校进行学习而产生的人员流动、低龄留守儿童、家庭失和、犯罪和管控等问题对社会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包括学生和政府。

这两个主要承担者的分担比例因国家而异。

通常情况下,由学生自身承担的成本比例在不断增加。

1.政府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之一。

政府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如优惠的学费、住房补贴等。

政府的资金投入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在国际上,政府在高等教育成本的承担比例普遍较高。

在欧洲,政府通常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大部分,而学生只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

在北美地区,学生承担的成本比例相对较高,但政府同样也会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来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

2.学生学生也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担者之一。

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费和各种杂费等。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是由政府通过制定学费标准和政策来进行调节的。

然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承担高额学费的问题上通常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学生自身承担的成本比例的增加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的压力会更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辨析发表时间:2010-10-15T15:15:26.793Z 来源:《学园》2010年第7期上供稿作者:蔡艳梅[导读]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教育的受益者蔡艳梅昆明学院【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教育的受益者: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分担。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其前提和保证是建立起合理学费水平和灵活有效学生资助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和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改善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资助公平【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7-0003-03 【Abstract】Share the cost of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education a key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chiefly by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cost of education, students and students: the government of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share the cost shar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ll help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funds and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al development. The only way to further mobilize and satisfying public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can only improve a social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promotion of social equit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st sharing Endow Fairness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经费不足造成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府不可能长期负担高等教育的庞大开支,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分担政策,逐渐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从免费教育向成本分担制度过渡,缓解了日益紧张的高等教育财政和经费供求矛盾。

另一方面,迅速提高的学费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积极性。

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误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争议和危机。

教育是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条重要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是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的重要渠道。

由于高校扩招,学费上涨,就业人数增多,读书就业变成了成本收益很低的“投资渠道”。

当个人和家庭为改变命运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却发出“知识难改变命运”的声音时,这表明教育提供社会流动的功能渐趋减弱。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及运作方式涉及到高校和社会稳定,更涉及到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的理论问题,因而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产生的背景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 Bruce Johnston)在 1986年出版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提出了成本分担理论。

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政府(纳税人)、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

1993年,他又进一步扩展了成本分担的范围,明确提出企业应通过支付其雇员的部分或全部学生贷款,或者通过特别税款对高等教育成本在税收之外进行额外的补偿。

这一理论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术界普遍接受并认同。

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成本分担?或者说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依据是什么?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现实的要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认识的变化。

1.社会现实的要求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私营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密切相关。

20世纪 50年代,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增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20世纪 60~7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模仿建立了国家完全拨款的教育财政体制。

英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赠与制”,不仅由政府代学生支付学费,学生还可以领取上大学的部分生活费用。

在某些高福利国家,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影响就业而减少的劳动报酬,甚至还可以通过政府资助的形式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一理论也深深影响了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的学费收入占上大学开支的比例从 1950年36.8%直线下降到 1982年的 12.2%。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个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降低。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出现,经济走向萧条,公共财政资源紧张,高等教育经费出现短缺。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资助不断下降,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危机。

同时,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免费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提倡基础教育阶段学券制改革的同时,提出学生个人及家庭负担部分高等教育费用的建议。

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所需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

高等学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而且要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作为“人民助学金”,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开支。

经费投入的不足和规模的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状况不断加剧。

经费不足成为这一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0世纪 80年代末,在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在我国开始逐步推行,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也走上了与国际趋势相似的发展道路。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的教育经济学家主要从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及高等教育受益者提出了以下观点:(1)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逊于 1954年创立的著名公共产品理论,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会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就减少了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如招生指标确定、考试筛选、交纳学费,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

高等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而且有巨大的外部效益,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使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大大增进等。

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

因此,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不能由政府独家提供,而应由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应进行成本分担。

(2)高等教育可以带来个人收益高等教育不仅给社会带来收益,也给个人带来收益。

对于社会来说,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可以获得所需的各种人才,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减少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高等教育,个人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还可以满足求知的欲望等。

因此,通过高等教育个人获得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都很大。

世行专家萨卡布洛斯对 60多个国家私人收益率进行了估算,认为其教育收益率一般都在 10%以上。

教育经济学家对社会和个人的收益率计算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要大大高于社会收益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有收益的投资行为,而导致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膨胀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

从理论上说,当社会收益等于或小于社会成本,而个人收益仍大于社会成本,由于个人需求驱动导致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从而发生的高等教育成本与社会收益的差值,就应当由受教育者个人来分担。

简而言之,就是受教育者由于其接受的高等教育而获得了高于他人的个人收益,因此其本人或家庭理应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提倡者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以及“受益者支付”的原则,提出除政府之外,学生及其家长、大学和社会机构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也应支付部分高等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不是一项廉价的教育,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的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应按其支付能力的大小来支付教育成本。

以上几种理论都强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1.成本分担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本人、纳税人(雇主)、企业、家庭、大学。

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受益,谁支付,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

成本分担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

作为需求者,各自应承担起对高等教育相应的责任;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是主要受益者,因此应在受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承担主要的经济责任;学生及其家庭是受益者,应支付学费和杂费;除政府和学生外,凡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大众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就有来自社会的捐赠。

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是一种多元化财政,学校的办学费用来自多种渠道。

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实行分担,由此形成了大学的收费制度。

2.成本分担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高等教育财政公平是指付费者与受益者之间的适度平衡。

从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属于非义务教育。

在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的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那就等于说所有的纳税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却只有少数人受益,这有失教育的公平。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低收入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中不占人数优势,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收入较多的家庭。

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学生及家庭必须分摊一定的高等教育成本,否则少数接受高等教育者占有政府形式承担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其自身直接受益,而对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