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教案新部编本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题西林壁》课程教案
《题西林壁》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从而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4. 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体验学习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2.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庐山风景图片,苏轼生平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庐山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2.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苏轼及《题西林壁》的背景,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朗读,教师正音,全班齐读。
3. 引导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并试着按节奏朗读。
三、深入理解,感悟意境1. 分组合作,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重点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绘的庐山景象,以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3.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庐山的多姿多彩和神秘莫测。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探究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名山大川,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山水的古诗,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和哲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和启发。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苏轼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 横看”、“ 侧看”、“ 不识”等词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哲理。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体会诗人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哲理。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诗人苏轼在诗中蕴含的多角度观察和哲理思考。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题西林壁》的诗文、图片、背景资料等。
2.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庐山风光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出诗人苏轼及其游览庐山的背景,介绍《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二)新课呈现1. 教师范读《题西林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3.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分组讨论,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比喻含义等方面分析。
5.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
(三)重点讲解1. 讲解“ 横看”、“ 侧看”等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变化。
2. 分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的感受和思考。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是苏轼,站在庐山的不同位置,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景色?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景色,并分享给全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游历西林壁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深刻认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但对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的理解还需要引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对古诗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方面的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苏轼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的意境和哲理;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2.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哲理,学会欣赏古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音乐等素材。
2.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西林壁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为学生学习《题西林壁》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
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拓展(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如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诗中的意境。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语文教案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语文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题西林壁》的内容,把握主旨要义。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串讲该篇文章。
4.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其中的辞藻和意境。
•教学难点:提炼课文的主旨要义,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文《题西林壁》的课本和课外资料。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笔记和教案。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
•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风景或特色地点。
2.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引出《题西林壁》这篇课文的主题。
3. 学习
•讲解课文《题西林壁》的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精彩句子。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理解和感受。
4. 练习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
•整理学生的表达内容,总结课文的主旨要义。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题西林壁》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一篇感想,表达对《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是本次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语文教案的内容,希望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
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这首诗的意境较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理解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2.难点:诗中一些字词的含义;诗的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理解诗的意境;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诗作,为学习《题西林壁》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准确。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解释生字词。
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可以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可以提问:“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如:“如果你站在西林壁前,你会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9《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9《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著名诗作,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景色的宏伟壮丽。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到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诗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诗人的情感。
2.难点:诗文意境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感受诗文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诗人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解读诗文内容,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题西林壁》的具体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2.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背景和倾注其中的文人之情。
能力目标1.能够朗读出《题西林壁》诗词,感受其中的意境。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优美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和主题,感受其中的意境。
2.难点:表达诗词中含蓄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一段西林壁的音乐,营造出古代文人雅集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雅集的情调。
2. 教学新课(1)请学生跟读诗词《题西林壁》,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
(3)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诗词《题西林壁》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情感体验(1)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写一段描写古代文人雅集的文章,展现对优美情感的感悟。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题西林壁》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词《题西林壁》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和对优美文字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4.体会诗人在游览西林寺时所感受到的自然美和哲理。
5.分析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出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题西林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在课程总结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哲理思考仍然存在疑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点,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悟或创作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画作,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究。
最后,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西林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山水时,有没有发现从不同角度看,景物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西林壁》这首古诗。通过提问、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对于诗句的理解,虽然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其深层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用更生动的例子或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
14《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者苏轼。
这首诗以庐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4. 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学会用古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感受古诗的美;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庐山的了解。
1.2 出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描述。
2. 朗读诗歌2.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3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理解诗意3.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2 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3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分析表现手法4.1 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4.2 学生探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3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感受古诗美5.1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古诗。
6. 总结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谈谈学习古诗的体会。
六、板书设计1. 《题西林壁》2. 诗歌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西林壁》的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自然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较为全面,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我计划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他们的疑惑。
4.文化认同: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价值观念:通过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庐山景色的古诗,通过诗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它体现了古人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句,了解诗人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3、作者三、读正确,明诗意1、听录音读2、指生读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四、入诗境,悟诗情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词汇。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阅读理解完成相关问题。
3.能够练习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2.通过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古人对风景的描写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意义。
2.熟练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1.理解课文中简洁深刻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2.掌握一定的古诗阅读技巧,理解古代文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词语解释等多种方式引入“西林壁”题材,激起学生对景观的好奇与向往。
2. 学习(1)预习导入请学生了解《题西林壁》诗人、背景等相关知识。
#### (2)课文学习##### 1. 集体课文朗读 #####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 3. 学生理解、分析、讨论 ##### 4. 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拓展(1)相关活动1.诗歌朗诵比赛2.绘画、手工制作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活动4. 巩固课后作业: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 5.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梳理思维。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古诗《题西林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自信。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有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训练。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
(配乐)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汉字壁、缘,会写汉字缘。
2、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了解中国古代题壁诗文化,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PPT、题壁诗、苏轼的资料、校本教材《日诵日新》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题壁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期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当时的题壁作者有数十百家。
到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
题壁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题壁诗举例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二、古诗学习1.回忆作者,了解本诗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本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
一共写了七首,这是最后一首,这首题壁诗,被称为绝唱,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2.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3.二读古诗,读出味道。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重音,朗读时要做到抑扬顿挫。
齐读、男女生赛读。
4.三读古诗,抓字眼、想画面(1)区别“岭、峰”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不仅写了庐山烟云缭绕,景象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色,而且写了对这种景色认识,即只缘身在此山中,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感悟古诗大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悟,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借景说理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庐山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认识到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难点: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挂图、搜集资料、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美景。
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美景?(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庐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
多少诗人吟诗,画家作画,赞美庐山的美景。
宋代诗人苏轼游庐山时,曾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 指名读,正音。
3. 再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中难懂的字词,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设计思路(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引导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悟出道理”等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1)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3)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4)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5)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6)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7)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8)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进行讨论。
(9)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
使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10)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5、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
6、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总结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