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三次实验rdt
计算机网络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
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简化)【实验名称】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实验目的】了解交换三级网络架构掌握各层相关协议的配置方法。
【技术原理】三层架构:三层网络架构采用层次化模型设计,即将复杂的网络设计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着重于某些特定的功能,这样就能够使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变成许多简单的小问题。
三层网络架构设计的网络有三个层次:核心层(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将工作站接入网络)。
核心层: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层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余性、容错性、可管理性、适应性、低延时性等。
在核心层中,应该采用高带宽的千兆以上交换机。
因为核心层是网络的枢纽中心,重要性突出。
核心层设备采用双机冗余热备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负载均衡功能,来改善网络性能。
汇聚层:汇聚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层前先做汇聚,以减轻核心层设备的负荷。
汇聚层具有实施策略、安全、工作组接入、虚拟局域网(VLAN)之间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过滤等多种功能。
在汇聚层中,应该采用支持三层交换技术和VLAN的交换机,以达到网络隔离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层:接入层向本地网段提供工作站接入。
在接入层中,减少同一网段的工作站数量,能够向工作组提供高速带宽。
接入层可以选择不支持VLAN和三层交换技术的普通交换机。
端口聚合(Aggregate-port):又称链路聚合,是指两台交换机之间在物理上将多个端口连接起来,将多条链路聚合成一条逻辑链路,形成一个拥有较大宽带的端口,从而形成一条干路,增大链路带宽,可以实现均衡负载,并提供冗余链路。
生成树协议(spanning-tree):作用是在交换网络中提供冗余备份链路,并解决交换网络中的环路问题。
是利用SPA(生成树算法),在存在交换环路的网络中生成一个没有环路的树型网络,运用该算法将交换网络冗余的备份链路逻辑上断开,当主链路有问题时能自动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数据的正常转发。
山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三
实验3 网际协议(IP)【实验目的】1.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3.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5.理解IP分片过程6.理解协议栈对IP协议的处理方法7.理解IP路由表作用以及IP路由表的管理【实验步骤】练习1 编辑并发送IP数据报练习容: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 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2. 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说明】先使用协议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协议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哪些容?答:IP的首部校验和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但不包括数据部分。
3. 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4. 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5. 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并回答以下问题:●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经过主机B到达主机E后,报文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记录变化的字段,并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字段有,TTL和“首部校验和”。
计算机网络rdt实验报告.wps
课程:计算机网络项目:实验3 rdt协议一、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各种不同rdt协议的运行环境和协议性能。
二、实验原理可靠数据传输:提供给上层实体的服务抽象是,数据可以通过一条可靠的信道进行传输。
不过由于下层协议不一定可靠,所以就有问题要处理。
停等协议:肯定确认(positive acknowledgment)与否定确认(negative acknowledgment)。
是接收方反馈信息的两种方式。
其次,是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简单理解为发送方发送数据,然后等待接收方反馈,然后再相应发送数据。
综合起来理解,就是发送方发送数据,然后等待接收方通过ACK或者NAK反馈,就是停等协议的大概流程。
接下里的优化有,校验和(差错处理)、序号、定时器(超时)、ACK和NAK等。
流水线协议:为了解决上面停等协议对资源的极其浪费问题引入了一个解决方案:允许发送方发送多个分组而无需等待确认。
滑动窗口协议:抽象理解,发送方和接收方各有一个缓存数组。
发送方存放着:已发生且成功确认包序号、已发送未确认包序号(已发送已确认包序号序号|已发送未确认包序号)*、未发送包序号;接收方存放着:已接受包序号、正在接收包序号、未接收包序号。
其中,每个数组有个两个扫描指针,开头和结尾,一起向后扫描,两者形成一个窗口。
故称为窗口协议。
回退N步:回退N步,接收方则是只接受最小的未接受帧,对错序到达帧,都丢弃。
选择重传:SR协议通过让发送方仅重传那些它怀疑在接收方出错(即丢失或受损)的分组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传。
SR这种个别的,按需的重传协议要求接收方逐个地确认正确接收方的分组。
三、实验内容1.搭建linux运行环境;2.运行simulator,模拟各种不同rdt协议;3.完成exercises的问题。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运行protocol2 ,所得结果如下解释:protocol2 参数为./protocol2 100 50 20 10 ,是一个无措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协议。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参考答案
1. What is the IP address and TCP port number used by the client computer (source) that is transferring the file to ? To answer this questio n, it’s probably easiest to select an HTTP message and explore the details of the TCP packet used to carry this HTTP message, using the “details of the selected packet header window” (refer to Figure 2 in the “Getting Started with Wireshark” Lab if you’re uncertain about the Wireshark windows).Ans: IP address:192.168.1.102 TCP port:11612. What is the IP address of ? On what port number is it sending and receiving TCP segments for this connection?Ans: IP address:128.119.245.12 TCP port:80If you have been able to create your own trac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3. What is the IP address and TCP port number used by your client computer(source) to transfer the file to ?ANS: IP address :10.211.55.7 TCP port:492654. What is the sequence number of the TCP SYN segment that is used to initiate the TC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lient computer and ? What is it in the segment that identifies the segment as a SYN segment?ANS: sequence number: 0 Syn Set = 1 identifies the segment as a SYN segment5. What is the sequence number of the SYNACK segment sent by to the client computer in reply to the SYN?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ACKnowledgement field in the SYNACK segment? How did determine that value? What is it in the segment that identifies the segment as a SYNACK segment?ANS: The sequence number: 0ACKnowledgement number : 1 which is sequence number plus 1Both the sequence flag and the ACKnowledgement flag been set as 1, identifies the segment as SYNACK segment.6. What is the sequence number of the TCP segment containing the HTTP POST command? Note that in order to find the POST command, you’ll need to dig into the packet content field at the bottom of the Wireshark window, looking for a segment with a “POST” within its DATA field.Ans: The sequence number : 17. Consider the TCP segment containing the HTTP POST as the first segment in the TCP connection. What are the sequence numbers of the first six segments in the TCP connection (including thesegment containing the HTTP POST)? At what time was each segment sent? When was the ACK for each segment received? Giv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en each TCP segment was sent, and when its acknowledgement was received, what is the RTT value for each of the six segments? What is the EstimatedRTT value (see page 249 in text) after the receipt of each ACK? Assume that the value of the EstimatedRTT is equal to the measured RTT for the first segment, and then is computed using the EstimatedRTT equation on page 249 for all subsequent segments.Note: Wireshark has a nice feature that allows you to plot the RTT for each of the TCP segments sent. Select a TCP segment in the “listing of captured packets” window that is being sent from the client to the server. Then select: Statistics->TCP Stream Graph- >Round Trip Time Graph.Segment 1 Segment 2 Segment 3Segment 4Segment 5Segment 6After Segment 1 : EstimatedRTT = 0.02746After Segment 2 : EstimatedRTT = 0.875 * 0.02746 + 0.125*0.035557 = 0.028472 After Segment 3 : EstimatedRTT = 0.875 * 0.028472 + 0.125*0.070059 = 0.033670 After Segment 4 : EstimatedRTT = 0.875 * 0.033670 + 0.125*0.11443 = 0.043765 After Segment 5 : EstimatedRTT = 0.875 * 0.043765 + 0.125*0.13989 = 0.055781 After Segment 6 : EstimatedRTT = 0.875 * 0.055781 + 0.125*0.18964 = 0.072513 8. What is the length of each of the first six TCP segments?(see Q7)9. What is the minimum amount of available buffer space advertised at the received for the entire trace? Does the lack of receiver buffer space ever throttle thesender?ANS:The minimum amount of buffer space (receiver window) advertised at for the entire trace is 5840 bytes;This receiver window grows steadily until a maximum receiver buffer size of 62780 bytes.The sender is never throttled due to lacking of receiver buffer space by inspecting this trace.10. Are there any retransmitted segments in the trace file? What did you check for (in the trace)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ANS: There are no retransmitted segments in the trace file. We can verify this by checking the sequence numbers of the TCP segments in the trace file. All sequence numbers are increasing.so there is no retramstmitted segment.11. How much data does the receiver typically acknowledge in an ACK? Can youidentify cases where the receiver is ACKing every other received segment (seeTable 3.2 on page 257 in the text).ANS: According to this screenshot, the data received by the server between these two ACKs is 1460bytes. there are cases where the receiver is ACKing every other segment 2920 bytes = 1460*2 bytes. For example 64005-61085 = 292012. What is the throughput (bytes transferred per unit time) for the TCP connection? Explain how you calculated this value.ANS: total amount data = 164091 - 1 = 164090 bytes#164091 bytes for NO.202 segment and 1 bytes for NO.4 segmentTotal transmission time = 5.455830 – 0.026477 = 5.4294So the throughput for the TCP connection is computed as 164090/5.4294 = 30.222 KByte/sec.13. Use the Time-Sequence-Graph(Stevens) plotting tool to view the sequence number versus time plot of segments being sent from the client to the server. Can you identify where TCP’s slow start phase begins and ends, and where congestion avoidance takes over? Comment on ways in which the measured data differs from the idealized behavior of TCP that we’ve studied in the text.ANS: Slow start begins when HTTP POST segment begins. But we can’t identify where TCP’s slow start phase ends, and where congestion avoidance takes over.14. Answer each of two questions above for the trace that you have gathered when you transferred a file from your computer to ANS: Slow start begins when HTTP POST segment begins. But we can’t identify where TCP’s slow start phase ends, and where congestion avoidance takes over.。
rdt 实验报告
rdt 实验报告RDT 实验报告引言在计算机网络领域,RDT(Reliable Data Transfer)是一种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协议。
它的设计目标是在不可靠的信道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在实验中使用RDT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RDT协议,实现在不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
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索RDT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服务器和一台客户端,它们通过一个模拟的不可靠信道进行通信。
服务器负责发送数据,客户端负责接收数据。
我们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实现了RDT协议,并在两台计算机上运行。
实验过程1. 建立连接在实验开始前,服务器和客户端需要建立连接。
服务器首先监听指定的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客户端通过指定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
一旦连接建立,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就可以开始数据传输。
2. 数据分片在数据传输之前,服务器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分片。
将数据分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每个数据分片包含一个序列号和数据内容。
序列号用于标识每个数据分片的顺序,以便在接收端进行重组。
3. 发送数据服务器将数据分片发送给客户端。
为了保证可靠性,服务器在发送每个数据分片后,等待客户端发送确认消息。
如果服务器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消息,将重新发送该数据分片,直到收到确认为止。
4. 接收数据客户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数据分片。
客户端在接收到每个数据分片后,发送确认消息给服务器。
确认消息包含接收到的数据分片的序列号。
如果客户端接收到的数据分片的序列号不是下一个期望的序列号,客户端将丢弃该数据分片,并重新发送上一个确认消息。
5. 数据重组客户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分片的序列号,将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重组,以恢复原始的数据。
一旦所有数据分片都被接收并重组,客户端将完成数据传输。
实验3北航研究生计算机网络实验
实验三网络层实验2. 分析2.6.1步骤6中截获的报文,统计“Protocol”字段填空:有2个ARP报文,有8个ICMP 报文。
在所有报文中,ARP报文中ARP协议树的“Opcode”字段有两个取值1,2,两个取值分别表达什么信息?答:1表示request,即请求报文,2表示reply,即回复报文。
3.根据2.6.1步骤6分析ARP报文结构:选中第一条ARP请求报文和第一条ARP应答报文,将答:少了ARP报文。
主机的ARP Cache存放最近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一但收到ARP应答,主机将获得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存到ARP Cache中,当发送报文时,首先去ARP Cache中查找相应的项,如果找到相应的项则将报文直接发送。
(2)按照图-4重新进行组网,并确保连线正确。
修改计算机的IP地址,并将PC A的默认网关修改为192.168.1.10,PC B的默认网关修改为192.168.2.10。
考虑如果不设置默认网关会有什么后果?答:如果不设置默认网关则无法访问不同网段的主机。
5.根据2.6.2步骤12分析ARP报文结构:选中第一条ARP请求报文和第一条ARP应答报文,将ARP请求报文和ARP应答报文中的字段信息与上表进行对比。
与ARP协议在相同网段内解析的过程相比较,有何异同点?答:请求报文中,相同网段网络层中的Target IP address为PCB的IP192.168.1.21,而不同网段网络层中的Target IP address为PCA的默认网关的IP 192.168.1.10;应答报文中,相同网段链路层的Source和网络层的Sender MAC address都是PCB的MAC地址00:0c:29:99:cb:04,而不同网段链路层的Source和网络层的Sender MAC address都是PCA默认网关S1 e0/1的MAC地址3c:e5:a6:45:6b:bc,相同网段网络层的Sender IP address为PCB的IP192.168.1.21,而不同网段网络层的Sender IP address为PCA的默认网关的IP 192.168.1.10。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
题目:1、修改udp实验程序完成两台电脑通讯2、修改tcp实验程序完成两台电脑通讯3、修改IP源代码实现只调用一个函数**: ***学号:**********班号:10011303时间:2015-12-25计算机学院目录摘要1 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要求 (1)3 相关知识 (1)4 实验内容及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参考文献 .. (4)1、实验目的1.学习UDP和TCP及IP的通讯原理。
2.掌握Socket的编程方法。
3.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实验的能力。
4、训练修改实验代码能力。
2、实验要求1、熟悉UDP和TCP通讯的原理及socket编程。
2、自己修改UDP和TCP协议代码中的错误部分,完成两台电脑之间通讯。
3、修改IP源代码使所有外部调用函数都放在一个主函数里面。
3、相关知识1、UDP协议UDP协议[2]的全称是用户数据包协议[3],在网络中它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
在OSI模型中,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
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
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
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
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是即使是在现在,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
与所熟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一样,UDP协议直接位于IP(网际协议)协议的顶层。
根据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UDP和TCP都属于传输层协议。
UDP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将网络数据流量压缩成数据包的形式。
2019-计算机网络第三次实验报告-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实验报告篇一: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实验一:网络常用命令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 了解或掌握一些网络常用命令;2. 掌握Ping、IPconfig、arp等命令的功能及一般用法;3. 能应用上述命令进行网络连通、网络状态、网络配置等。
二、实验环境:1. 运行Windows 201X / 201X Server / XP操作系统的PC一台;2. 每台PC 具有一块以太网卡,通过双绞线与局域网相连。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 进入DOS模式:“开始”-> “所有程序”->“附件”-> “命令提示符”;[第1页][201X.3.制]2. 参照附件一:IP地址的查看与配置,完成其中实验要求,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使用“ipconfig”命令,查看本机的IP地址是什么?并记录下来。
(2)使用“ipconfig”命令,怎样查看本机的物理地址?截屏记录,并根据截屏回答物理地址具体是多少?3. 参照附件二:网络连通性的测试,完成其中实验要求,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时,本机通常向被测试计算机发几次请求?(2)执行“ping ”,是否可以获取对应的IP地址?截屏记录其IP地址。
(3)执行“ping ”和“ping ”,记录两者执行后的参数“平均往返时延”各为多少?并截屏记录。
[第2页][201X.3.制](4)执行ping命令,要求向香港科技大学ust.hk一次性发送10个报文请求。
截屏记录操作结果。
(5)执行ping命令,要求向香港科技大学ust.hk发送报文请求的长度分别为500B和201XB。
截屏记录操作结果。
[第3页][201X.3.制]4. 参照附件三:理解ARP协议,完成其中实验要求,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使用“arp -a”查看本机ARP选路表中的内容,并需截屏记录。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实验报告自动化95 魏子昂09054120 --------PHPCMS简介一、服务器的构建1.安装软件包中的pc_websever2008,假设安装路径为D://PC_websever 相当于构建phpcms环境2.将软件包中的phpcms2008_gbk_091022文件夹phpcms文件夹,移动到D://PC_websever/phproot下3.Win7操作系统可以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Start.bat。
启动APACHE4.键入网址localhost/phpcms进行安装其中数据库帐号:admin 密码:admin 后台帐号:phpcms 密码:phpcms 5.下面安装更新包:091230更新:本次升级仅对升级phpcms2008 sp2 2009.10.22版本升级步骤:1、备份您站点的程序文件2、上传补丁文件夹下面的所有文件(除templates_pach 文件夹)3、只有当您的站点使用的是默认模板的时候,再将templates_pach 文件夹下面的所有文件上传到/templates/下面4、访问:http://localhost/phpcms/upgrade2sp3.php 进行升级5、升级完成!100125更新升级方法:1、请先做好您的备份(这个是必须的,如果您有改动的话)2、直接覆盖文件3、更新缓存即可升级完成!100402更新升级说明:如果您没有修改过程序,请直接覆盖文件夹和文件。
6.键入网址localhost/phpcms就可以看到首页。
7.键入http://localhost/phpcms/admin,看后台首页8.键入http://localhost/phpmyadmin进入数据库二、用dreamweaver写一个首页。
这是我用团委网站PSD,使用Dreamweaver做的首页如下:详情请见index.html与其相对应的index.css.Images文件夹中是使用PS截下来的图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3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网络通信原理、协议分析以及网络配置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Cisco 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在这个拓扑结构中,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二)网络协议分析启动 Wireshark 工具,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
通过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UDP 等的格式和工作原理。
观察数据包中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关键信息,并分析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三)网络配置与管理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参数进行配置,包括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 服务器等。
通过命令行工具(如 Windows 中的 ipconfig 命令)查看和验证配置的正确性。
(四)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设置一些网络故障,如 IP 地址冲突、网络连接中断等,然后通过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学习使用 ping 命令、tracert 命令等网络诊断工具,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通过查看设备的状态指示灯和配置信息,验证了网络连接的正确性。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通过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清晰地看到了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 IP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
四川大学林峰计算机网络第三次作业
Chapter 3 Review QuestionsR3.Describe why an application developer might choose to run an application over UDP rather than TCP?答:An application developer may not want its application to useTCP’s congestion control, which can throttle the application's sending rate at times of congestion。
Often, designers of IP telephony and IP videoconference applications choose to run their applications over UDP because they want to avoid TCP’s congestion control。
Also, some applications do not need the reliable data transfer provided by TCP.R5.Is it possible for an application to enjoy reliable data transfer even when the application runs over UDP? If so, how?答:是的,在UDP的协议上添加验证的数据,例如给每个包传输时加个头,并且设置返回值。
R6。
Consider a TCP connection between Host A and Host B. Suppose that the TCP segments traveling from Host A to Host B have source port number x and destination port number y. What are the source and destination port numbers for the segments traveling from Host B to Host A?答:The source port number is y, the destination port number is x。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作业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作业计算机网络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1. 一个上层数据包被分成10个帧,每一帧有80%的机会无损地到达目的地。
如果数据链路协议没有提供错误控制,试问,该报文平均需要发送多少次才能完整地到达接收方?答:由于每一帧有0.8的概率正确到达,整个信息正确到达的概率为:。
为使信息完整的到达接收方,发送一次成功的概率为100.80.107p ==p ,二次成功的概率为(1)p p ?,三次成功的概率为2(1)p p ?,i 次成功的概率为(1)i p p ?,因此平均的发送次数等于:1(1)i p p 1i E i ∞==∑?。
求解过程如下:我们知道111ii S αα∞===?∑,对其两边求导可得,'1211(1)i i S i αα∞?===?∑ 那么,令1p α=?,可得121111(1)9.30.107i i E ip p p p p ∞?==?=?==≈∑ 所以,该报文平均需要发送9.3次才能完整地到达接收方。
3. 一个数据流中出现了这样的数据段:A B ESC C ESC FLAG FLAG D ,假设采用本章介绍的字节填充算法,试问经过填充之后的输出是什么?答:填充之后的输出是A B ESC ESC C ESC ESC ESC FLAG ESC FLAG D.6. 需要在数据链路层上发送一个比特串:0111101111101111110。
试问,经过比特填充之后实际被发送出去的是什么?答:经过比特填充之后实际被发送出去的是:011110111110011111010.16. 751 被生成多项式31x x x +++除,试问,所得余数是什么?答:所得余数为21x x ++18. 发送一个长度为1024位的消息,其中包含992个数据位和32位CRC 校验位。
CRC 计算采用了IEEE 802标准,即32阶的CRC 多项式。
对于下面每种情况,说明在消息传输中出现的错误能否被接收方检测出来:(a )只有一位错误;(b )有2个孤立的一位错误;(c )有18个孤立的一位错误;(d )有47个孤立的一位错误;(e )有一个长度为24位的突发错误;(f )有一个长度为35位的突发错误。
RDT3网络实习报告
2
计算机网络实习报告
2007-12-19
图 1 传输层与应用层的基本模式图 RDT3.0:在不可靠网络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基本假设:基于一个会瘫痪的链路,并且传输的分组会丢失(无论是数据分组还是确认 分组)。其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2 RDT3.0 的总体结构图 基本思想:使用停止等待流量控制和停止等待 ARQ。
//the seq of the last ack_pkt //the seq of the last rdt_pkt sent by sender // the seq of the last rdt_pkt received by receiver // SendTimer // AckTimer
if(mh_buf->ack == 1) {
//收到 ACK 分组
adjust_swindow(mh_buf); //调整发送窗口大小
lastack_ = mh_buf->seq;
//记录最后收到的 ACK 序号
set_scale(mh_buf);
//调整发送速率
} else if( mh_buf ->rej == 1) {
接收者如果受到分组 i,接收方就会返回 ACKi 以确认收到的分组。 工作过程如图:
基本工作流程图如下:
图 3 RDT3.0 的工作过程图
4
计算机网络实习报告
2007-12-19
图 4 RDT3.0 的基本工作流程图
三、 实验内容
在传输层上实现一个 RDT3.0 协议,包括发送与接受数据、GBN 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并且用两三个节点来演示所做的协议。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 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计hjk算lz机xc网vb络nm实q习we报rt告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 u用iNoSp2a实s现dRfgDhT3j.k0 协lz议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 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 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 rtyuiopasdfghjkl报z告x者c:v吴b昊nm05q122w1100ertyuiop
实验3北航研究生计算机网络实验
实验3北航研究生计算机网络实验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验3是北航研究生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的一部分。
该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实验目的: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实验环境和工具;3. 实践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基本配置和管理。
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的搭建:搭建一个基于模拟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如使用 GNS3 或 Packet Tracer 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的设计与配置;2. 网络配置与管理:配置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并实现网络互连与通信;3. 网络协议的配置与测试:配置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并进行相应的测试与验证。
实验步骤:1. 实验环境的搭建:a. 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网络模拟器软件,如 GNS3 或 Packet Tracer;b. 安装所选软件,并进行基本配置;c. 设计一个适合的网络拓扑并配置网络设备。
2. 网络配置与管理:a. 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以实现网络设备的互连;b. 设置网络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c. 配置路由表以实现数据包转发;d. 测试网络连接和通信是否正常。
3. 网络协议的配置与测试:a. 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b. 配置所选协议的相关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c. 测试配置是否正确,如通过 ping 命令测试是否能够与其他主机进行通信;d. 验证网络协议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特性,如TCP的可靠数据传输、IP的数据路由等。
实验总结与心得:通过完成实验3,我对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我通过搭建实验环境和配置网络设备,学会了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基本的计算机网络。
我还通过配置和测试网络协议,掌握了常用协议的配置和测试方法,并对协议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如网络设备的设置和网络连接的调试。
东南大学计网第三次试验
东南⼤学计⽹第三次试验东南⼤学⾃动化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信息通信⽹络概论第三次实验实验名称: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络通信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设计院(系):⾃动化专业:⾃动化姓名:耿佳辉学号:08011317实验室:403 实验组别:同组⼈员:实验时间:2013年12⽉16⽇评定成绩:审阅教师:⽬录⼀.实验⽬的和要求 (3)⼆.实验原理 (3)三.实验⽅案与实验步骤 (3)四.实验设备与器材配置 (3)五.实验记录 (3)六.思考题或讨论题 (4)实验报告内容:⼀.实验⽬的和要求1》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进⼀步了解⽹络编程的过程。
2》掌握Windows环境下基于WinSock的编程⽅法和通讯实现。
3》编写⼀个聊天程序,即以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模式进⾏互发消息。
利⽤客户端和服务器模式,编写⼀个点对点的,可以相互发送和接收消息的程序,也就是常说的聊天⼯具。
该⼯具具有既可以作为服务器也可以做为客户端使⽤。
当作为服务器时,能输⼊IP值和端⼝值,并能进⾏在线侦听,能接受连接请求,并实现消息互发。
当作为客户端时,能输⼊服务器的IP值和端⼝值,并进⾏连接请求,能与服务器进⾏互发消息,聊天结束后还要实现与服务器的断开的功能。
⼆.实验原理三.实验⽅案与实验步骤使⽤的函数服务器端:建⽴Socket:调⽤成员函数Socket()函数绑定端⼝:调⽤成员函数bind()函数(注:对于MFC编程我们只要调⽤Create()函数就可以包括上⾯的两个函数)监听:调⽤成员函数listen()函数CMySocket m_sConnectSocket;CMySocket m_sListenSocket;//是客户机还是服务器if(m_cmbType.GetCurSel()==1){//是服务器//创建于设置端⼝绑定的套接字m_sListenSocket.Create(m_nServPort);//开始侦听m_sListenSocket.Listen();}else{//是客户机//创建⼀个默认的套接字m_sConnectSocket.Create();////发出连接请求m_sConnectSocket.Connect(m_strServName,m_nServPort);}监听:调⽤成员函数listen()函数服务器端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调⽤成员函数accept() 函数//对于服务器void CgengjiahuiDlg::OnAccept(){//对于服务器//接受连接请求m_sListenSocket.Accept(m_sConnectSocket);}//接受连接请求////////////////////////////////////////////////////////////////////////////////////////////////////////////////////////////////////////// 客户端:建⽴客户端的Socket :调⽤socket() 函数(注:我们也是调⽤Create()函数来完成Socket的建⽴的)提出连接申请:调⽤成员函数connect()函数以上这些函数我们是在重载前⾯的虚拟函数时使⽤的,例如OnAccept()函数中调⽤accept() 函数等等。
第三次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网络配置,掌握如何利用协议分析工具进行IP数据报、TCP报文的传输分析,并掌握网络互连。
实验要求:1、实验前要预习: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相关的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学生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室内整洁和安静。
按照指定的内容进行实验。
3、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实验完毕由教师验收合格后方可离开,并写好实验报告。
4、实验报告要使用专门的实验报告纸。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仪器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图、计算公式以及数据处理和报告项目问题讨论等。
要求书写文字整齐简洁。
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遇到事故或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并报告指导教师处理。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考核方式、内容及成绩评定标准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完整。
实验考核方式依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上机情况综合考核。
实验成绩分为五级分制,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
三、实验教材及参考书《计算机网络》(第三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计算机网络技术》刘敏涵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局域网组建与安装》丁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李冬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实验一:网线的制作与网络硬件的连接实验目的:1.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组成、网络服务器的作用、工作站的地位、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功能及应用等。
2.让学生认识和熟练应用网线制作的专用工具。
3.进一步了解网络硬件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掌握网线(双绞线)的制作方法。
5.掌握星型局域网的硬件的连接方法。
实验内容:1.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介绍网络的组成及相关设备在网络中的作用2.介绍网络的功能、网络设计思想、网络设计规模以及相关设备3.制作双绞线一根制作双绞线的具体步骤:1.剥出1.5-2.CM长的双绞线。
左手持双绞线一端,右手持剥线工具,将双绞线夹在剥线工具刀口上,左手持线不动,右手拨线工具旋转3~4圈,松开剥线工具,把剥开部分取下。
第三次网络安全实验
IDS与多台防火墙联动【实验内容】部署IDS与多台防火墙通过Snortsam将防火墙与IDS结合起来,设定规则用来保护网络IDS与多台防火墙联动【实验原理】Snortsam是一款用于snort与防火墙进行联动的工具。
Snortsam支持的防火墙包括众多平台的许多种防火墙,当然包括Linux平台的iptables。
Snortsam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snort的插件用来发送警报,另一部分是一个代理程序用来接收警报并修改iptables策略从而达到阻塞IP的作用。
添加Snortsam插件后,snort 的规则中可以添加fwsam选项用来表示此规则被触发将可以引起某个IP地址被相应的防火墙阻塞,并可以设置阻塞时间长度。
Snortsam和snort的输出插件之间通过TCP连接传输警报消息,所用端口号及密码可由用户自由选择。
IDS与多台防火墙联动【实验环境】一台用作IDS的虚拟机,多台安装了防火墙(iptables)的虚拟机(本机防火墙或网络防火墙),虚拟机的IP在同一网段(防火墙有一个IP在同一网段)。
具体网络拓扑如图5.2.2-1所示。
图5.2.2-1【实验步骤】一、安装配置IDS在IDS机需要安装IDS。
开启Linux实验台,首先安装libpcap0.8.3和pcre7.7(解压后./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
解压snort_inline-2.6.1.5.tar.gz。
解压snortsam-patch.tar.gz,然后转到其目录下输入命令:“./patchsnort.sh /usr/local/snort_inline-2.6.1.5”为snort_inline-2.6.1.5添加补丁。
转到snort_inline-2.6.1.5目录下,运行./autojunk.sh,然后通过./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 三步来安装snort_inline。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带答案
辽东学院自编教材《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姜春霞编(计算机专业用)信息技术学院2012年12月目录实验一非屏蔽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 (3)实验二链路层协议分析 (8)实验三网络层协议分析 (8)实验四静态路由 (10)实验一非屏蔽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课时: 2 指导教师:时间:201 4 年12 月日课次:第节教学周次:第周实验分室:实验台号:实验员:一、实验目的1.了解双绞线的特性与应用场合。
2.熟悉T568A和T568B标准线序的排列顺序。
3.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方法。
4.让学生掌握线缆测试的简单方法,学会使用简易测线仪,了解连接状态指示灯的含义。
二、实验要求1.熟悉各种网络组成元件,了解设备功能;2.准备实验工具:双绞线,测试仪,水晶头,压线钳;3.掌握各种网线应用场合,能够制作标准网线;4.连通测试;三、实验内容1.直通UTP电缆的制作;2.交叉UTP电缆的制作;3.网线的连通性的测试;4.认识常用联网设备。
四、实验步骤1.认识在制作过程中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
UTP-5双绞线图3-1 非屏蔽双绞线UTP-5(5类非屏蔽双绞线)是目前局域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线。
它有八根铜质导线两两绞合在一起,形成4对。
绞合的目的是利用铜线中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互相作用抵消邻近线路的干扰,并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每英寸长度上相互缠绕的次数决定其抗干扰的能力和通信的质量,绞合得越紧密其通信质量越高。
导线的主体颜色分别为:橙、蓝、绿、棕。
与橙色线绞合在一起的白线为橙白,与蓝色线绞合在一起的白线为蓝白,与绿色线绞合在一起的白线为绿白,与棕色线绞合在一起的白线为棕白。
UTP-5的有效传输距离为100米/段,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
RJ-45压线钳图3-2 压线钳RJ-45压线钳有三处不同的功能,最前端是剥线口,它用来剥开双绞线外壳。
中间是压制RJ-45头工具槽,这里可将RJ-45头与双绞线合成(将RJ-45接头上的金属片压入线路中,让金属片穿过双绞线的塑料皮,从而和内部铜质导线接触)。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实验课
一.实验目的学会个人网站的架设方法,学会简单的静态网页的制作方法。
认识BBS系统软件,了解一些著名的BBS系统。
学会使用BBS客户端软件,学会在IE中访问BBS系统。
学会简单的BBS系统架设技巧。
理解Email客户端软件的工作原理,学会配置常见的Email客户端软件,学会使用常见的Email客户端软件。
理解FTP的原理,掌握FTP的命令行操作方法。
认识常见的FTP软件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一)1.学会在本地计算机上架设个人网站要开个人网站,需要一个网站的服务器软件,在Windows 2000/XP下就是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以前的Windows 98下面还有一个PWS(Personal Web Service)我们再说一下IIS在XP下的安装。
在控制面版上点击“添加和删除程序”,然后在弹出窗口的左边点击“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把“Internet信息服务(IIS)”这一项钩上。
注意,如果发现Internet信息服务的钩已经钩上,那么请先去掉,然后点下一步,这样会把原先安装的IIS删掉。
然后再一次安装,因为原先安装的IIS会有问题,会不能运行。
然后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需要读取Windows的安装盘,但是我们不需要这张安装盘,在传给你们的文件中有一个IIS5.0的压缩包,把它解开,然后安装IIS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文件都在这里面可以找到。
安装完毕之后需要进行设置,包括设置个人网站的根目录和入口页面等。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 信息服务”,双击进入管理界面。
点击“默认网站”的右键->“属性”,设置“主目录”和“文档”两个部分,主目录是你的网站的文件所在的硬盘的目录,现在请你们把附件中的index.htm放到D:\MyWebSite目录下,然后把主目录设置为D:\MyWebSi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第二次实验
智能1402班201408070221 李帅玲
目录
计算机网络第二次实验 (1)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原理 (1)
三.实验步骤及分析 (3)
(一)实验前准备 (3)
(二)实验步骤及问题回答 (5)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各种不同rdt协议的运行环境和协议性能。
二.实验原理
1.几种rdt协议
1)Rdt1.0:在可靠信道上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
➢所依赖的信道非常可靠:不可能有位错,不会丢失数据;
➢分别为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FSMs:发送方将数据送入所依赖的信道,接收方从所依赖的信道读出数据。
2)Rdt2.0:在可能发送位错的信道上传输
➢问题:如何从错误中恢复
正向确认(ACKs):由接收方发送报文向发送方进行确认
负向确认(NAKs):由接收方发送报文向发送方进行否认,说明分组有错
发送方在收到NAK后进行分组重传
➢rdt2.0的新机制(在rdt1.0基础之上)
错误检测;接收方的反馈:控制信息(ACK,NAK)。
➢Rdt2.0 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若ACK/NAK 报文丢失?
发送方将不会知道接收端发生了什么,假如进行重传:可能发生数据重复。
管理重复的问题
接收方丢弃重复的分组(不向上递交)
如果ACK/NAK丢失,发送方则重传正确的分组,发送方给每个分组加上sequence number (序号)。
3)Rdt2.1:发送方,管理丢失的ACK/NAK,接收方,管理丢失的ACK/NAK。
4)流水线协议
流水作业:发送端允许发送多个分组,等待应答。
必须增加顺序号的位数,在发送和接收端增加缓存。
两种常用的流水线协议:回退N重传(go-Back-N),选择重传(Select Retransmit)。
➢回退N重传(GBN:Go-Back-N)
发送方:在分组首部设置k位seq #,使用尺寸为N的“滑动窗口”,允许连续的多个分组不被应答。
“回退n”协议的基本特点:发送方连续发送许多数据帧,接收方只接收一帧,即只能顺序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帧需要不同的编号来区分,发送方要有较大的发送缓冲区来保留可能重发的帧。
优点:连续发送提高了信道利用率,误码率较低时,连续ARQ优于停等协议。
缺点:要回退n帧重传(Go-back-n),导致某些已正确接收帧的重传,因此降低了发送效率。
➢选择重传(SR:Selective Repeat)
发送方仅对未收到应答的分组进行重发,发送方对每个unACKed分组设置计时器;发送方的窗口,N个连续的seq,同样对已发送的seq #s,unACKed分组进行限制;接收方逐个对所有正确收到的分组进行应答,对接收到的(失序)分组进行缓存,以便最后对上层
进行有序递交。
优点:避免重传已正确传送的帧,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缺点:在接收端需要占用一定容量的缓存,控制较复杂。
三.实验步骤及分析
(一)实验前准备
1.打开虚拟机ubuntu。
2.将实验文件simulator复制到ubuntu中。
(注:如果实验时所得efficency为0,原因可能是simulator文件有误,可换其他simulator文件,或者安装red hat)
3.了解simulator模拟的几种rdt协议。
simulator中有p2.c—p6.c 五个文件是描述协议的:
p2.c是停等协议,设置有限的buffer和有限的处理速度;
p3.c在不可靠的信道上允许单向的数据流动;
p4.c是双向的滑窗协议;
p5.c是GBN协议;
p6.c是重传协议。
4.阅览文件README了解实验要求。
5.编译时需要输入的指令
sim protocol events timeout pct_loss pct_cksum debug_flags
这六个参数分别是:协议、时间片、超时间隔、丢包率、检验和错误率、错误标记
例如:输入:./sim 5 1000 20 0 0 0 (运行协议5,时间片设置为1000,超时间隔为20,无丢包、无检验码错误)
6.实验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二)实验步骤及问题回答
答:题目含义:在某个协议中,分别测试有效负载和超时时间间隔、丢包率、校验和错误率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1)编译过程:
cd simulator (打开simulator文件),
ls (查看simulator中的文件),
make (编译)。
(2)运行过程(sim protocol events timeout pct_loss pct_cksum debug_flags)
输入:./sim 5 1000 20 0 0 0 (运行协议5,时间片设置为1000,超时间隔为20,无丢包、无检验码错误),得到下图:
图中,process1为发送方,它有两段信息(发送信息、接收信息);process 0为接收方,也有两段信息(发送信息、接收信息);特别注意,这是一个双向传输,所以,process1的发送信息对应process0的接收信息,process0的发送信息对应process1的接收信息。
(3)首先测试有效负载和超时时间间隔的关系,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无丢包,无校验和错误,结果如下表所示:
Payloads accepted和process 1的Total data frames sent)
(4)结论:由表中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有效负载在超时时间间隔为50的时候最大,为195。
因为时间间隔小于50的时候,重传的比较多,导致有效的少,当时间间隔大于50的时候,虽然没有重传,但是时间间隔大,发送一个数据后等待的时间过长,导致发送的总的数据减少;但是显然,超时时间间隔越大,其Efficiency(Payloads accepted/ Total data frames sent)也越大,因为此时重传比较少,发送的数据几乎都能接受到。
(5)实验部分截图如下:
(6)测试有效负载和丢包率的关系,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超时时间间隔为50,无校验和错误,结果如下表:
(7)结论:丢包率越高,收到的有效负载就越少,数据重传越多,超时状况也越多,传输效率越低。
(8)部分截图如下:
(9)测试有效负载与校验和错误率的关系,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超时间隔为50,无丢包,结果如下表所示:
(10)结论:较验和错误率越高,收到的有效负载越少,传输效率越低。
(11)部分截图如下:
答:协议5为回退N步,协议6为选择重传
运行:./sim 5 1000 50 0 0 0和./sim 6 1000 50 0 0 0
运行:./sim 5 1000 50 10 10 0和./sim 6 1000 50 10 10 0
结论:当网络都处于理想状况时,即都没有丢包和校验和错误时,两个协议的性能差不多;而当网络状况越差,协议6的重传、有效负载比协议5小,所以协议6的性能较好。
原因:协议5为回退N步,接收方不存储无序的分组,即使分组是正确的,如果其前一分组未到达,则将其丢弃,如此会增加重传的可能;而协议6为选择重传,即接收方会接收并缓存无序的分组,直到其前面的分组到达再一起上传给上层,如此可减少重传的可能。
所以协议5适合运行在网络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丢包率和出错率较小的时候,重传几率较小,传输速率较快。
而如果网络状况不佳,会出现大量重传,协议5会丢弃大量无序的且正确的分组,会带来更多的重传。
而协议6只需重传丢失的分组,在网络状况较差时,效果会非常显著。
问题说明:在函数pick_event中,改变协议5中几个事件(数据到达、超时处理、网络层准备等)的处理顺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下图为pick_event函数说明
(注:每次顺序做调整后,最好重新进行编译再运行)顺序1:网络层准备、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超时处理
得表格如下:
顺序2:网络层准备、超时处理、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
得表格如下:
顺序3:超时处理、网络层准备、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
得表格如下:
结论:通过上面三个表格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条件下,当顺序为网络层准备、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超时处理时,得到的有效负载最大、重传次数最少。
题意:观察超时间隔变化和数据重传数量的关系,并得出最佳设置值。
测试超时时间间隔和重传的关系,运行协议5,
1000个时间片,无丢包,无校验和错误 得表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