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场闻名于世的凿井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盐场闻名于世的凿井技术
当确定地下藏有卤水后,如何将其开采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四川井盐生产的第二个环节,凿井。

所谓井盐井盐,是有井才有盐。

井盐生产有别于海盐、池盐和湖盐,是以凿井、采卤、制盐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的。

四川盐卤矿藏埋藏较深,因此盐井的开凿,难度很大。

古人云:“煮海易,煮井难;煮滇井易,煮蜀井难。

难凿井,难及泉,难汲泉。

泉汲,难在设锅;锅设,难在置车;汲泉,井漏,补难;已汲,井枯,废难。

”四川盐工是如何凿开覆盖在盐卤之上厚达百米千米的坚硬岩石,汲取到人们渴望的卤水呢?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靠锸、锄、锹等铁质工具或者利用畜力和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挖掘泥土、破碎岩石,一脚一脚地蹬踩,一寸一寸地钻凿,通过数月,乃至数年,才凿成一口盐井。

即便这样,自战国末年李冰穿广都盐井开始的两千多中,四川共钻成盐井10多万口。

仅盐都自贡一地,就钻成盐卤、天然气井13000多眼。

在此期间,四川的凿井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口浅井、到小口深井,从手工开凿、简单机械凿井到机器钻井的飞跃。

四川井盐所使用的钻井技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享有世界
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美誉。

(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54至251年,由蜀郡守李冰在率领民从修筑著名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开凿的广都盐井,他利用农用工具,采取挖水井的办法,挖出了井口直径约2米井深15米的盐井。

自此,四川地区揭开了井盐生产的序幕。

从广都盐井开始,中国古代凿井技术经历了约1290年人工挖掘的大口盐井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等地都以人力挖掘浅层盐井提汲浓度较低的卤水艰难维持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

但这种大口浅井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井浅(一般为十数丈,最深为八十丈),水淡(含盐度底),井壁易塌。

那怎样开采出更深层次、含盐量更高的卤水呢?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盐工在总结大口盐井开凿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四川凿出了一种新型的小口径盐井——卓筒井。

卓筒井的发明者是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据了解,凿井时很像古代的舂米,所不同的是,它的锥头下吊着一种特殊的圆锉,里面有一把直刃,被称作“圜刃”。

圆锉的直径与楠竹相当,因此盐井的井孔呈圆形。

钻井时,工人先同时踩上踏板,将圆锉
提起;再同时跳离踏板,圆锉靠自身重量向下冲击,反复冲击,击碎岩石。

最早的这个圜刃有2米多长,40多公斤重,开出的井口只有碗口大小。

因卓筒井技术先进、开凿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易于开凿、便于掩藏以逃避课税,它一经问世,就迅速推广开来。

同时,卓筒井的诞生,实现了从人力挖掘盐井到机械钻井的重要转变,开创了人类机械钻探井的先河,使四川享有了“世界钻井之父”的美名。

卓筒井的发明,使井深大大增加,地下深层卤水得到开采,极大地提高了四川地区井盐生产的能力。

直到今天,自贡现存的18架天车下有6口盐井就是使用这项技术钻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