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究竟寻找什么_试论_寻根文学_的内在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4月第18卷第2期
皖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anxi Universi ty
Apr.,2002
Vol.18NO.2寻根文学究竟寻找什么?
)))试论/寻根文学0的内在缺陷
程邦海
(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摘要:寻根文学经历了由文学寻根到文化寻根的嬗变,在寻根文学的嬗变中,其自身存在着文学与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批判,以及对政治的远离与回归的内在矛盾和冲突,造成寻根的文学的内在缺陷,从而使寻根文学在盛极一时之后便难以为继。
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学寻根;文化寻根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02)01-0061-02
寻根小说发韧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寻根文学0口号的提出则始于1984年12月。第一次公开提出/寻根0并阐述文学寻根主张的是作家韩少功,他在5文学的/根06一文中明确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0以此为界标,寻根文学经历了由不自觉的创作到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创作;由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皈依到对传统文化的揭露和批判;由以传统手法表现现实内容到以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解构传统文化;由边缘文学走向主流文学的这一发展历程。在寻根文学的发展经历中,其自身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悖论,以及/文学0和/文化0的不同范畴的杂糅就必然造成了寻根文学的先天不足。因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寻根小说,在风靡了三.四年后就迅速走向衰落了。
一X
前期的寻根小说不是在明确的口号的指导下创作的,而是继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及相当多的改革小说之后悄然兴起的。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及改革小说,基本上是继承了/五四0新文学启蒙与批判的传统以及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模式,保持着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政治、经济、道德的极大关注。由于它们与社会思潮的主向一致,又由于它们处于文学创作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其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伤痕文学对/四人帮0所造成的社会灾难,尤其是对人的灵魂的扭曲,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但是由于受两个/凡是0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使得伤痕文学无法向前迈进。随着政治上的/拔乱反正0和思想上的关于检验/真理0标准大讨论的展开,作家们纷纷开始更深层的思索,面对过去进行历史的梳理。但人们很快发现/反思0文学的路越走越窄,当有人提出从/反思文学0到/文学反思0,力图在/反思0中把握文学的审美性时,便意味着反思文学已陷入困境。于是,一批作家便把目光更多地投注于现实,捕捉改革开放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变化。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面向过去的话,那么改革文学则是面向现在和未来。更多的是讴歌我们的改革时代,这与当时/向前看0的政治口号相一致。改革文学便顺理成章地登上文坛并迅速成为创作主流。
但是不断制造/乔厂长0式的铁腕人物和千篇一律的改革加爱情的情节设置,也使改革文学日益陷入模式化的困境之中,从今天的视角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两股创作热很快地退去,一方面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并未认识清楚;另一方面,预示文学的审美性正如地火突奔,孕育了某种艺术规范的突破和对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分离回归自身的前景希冀。于是,一批处于文学边缘的小说创作便应时代和文学自身的呼唤而登上文坛,并迅速引起人们重视。这就是以清新、淳朴、自然的形象出现在文坛上的乡土小说和风俗文化小说,如汪曾祺的/高邮系列0、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0、贾平凹的/商州系列0以及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等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这些乡土小说、风俗文化小说不再纠缠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评判,而是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的层面描写世事的沧桑与文化的流动,它们让读者越过现实的政治、经济层面而进入文化层面,有时倒更容易看清世道人心的本来面目,更能体味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艺术上也更具文学性。这些小说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也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们又以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为背景,展开关于现实与历史的描写,使其表现出中国文学特有的意境、情调和神韵。如张承志的5北方的河6以硬健的雄风,极力张显与现代城市文明顽强对立的,带来原始野性与蛮力的人格化自然,体现出现代人面对世界而发出的生命喧嚣。阿城的5棋王6,以蕴含着知天知命的存在意识,弥撒着大智者的平静与勇气,人物身上体现出/超然物外,物我两忘0而追求自由人格的精神。贾平凹的5远山野情6、5天狗6等小说,通过对穷乡僻壤的古朴纯真的人道遗风、乡情民俗牧歌般的描写,
61 X收稿日期:2001-11-08
作者简介:程邦海(1963)),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让人品尝到古老的秦汉文化的魅力。从寻根的角度审视,这些小说差不多都是在无意中达到文学寻根的目的的,理应视为/前期0寻根文学。这是一次文学力图回到自身的努力,也是以文学之根表现与社会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相裂隙分离的努力。这是一次真正的意义上的寻文学之/根0。这一时期/寻根0文学的意义,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创作实践上,不是在手法上,而是在观念的变革上,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展示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但是前期的创作又存在着两个天然的缺陷使其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要么停步不前,自生自灭;要么迈步前行,走向寻文化之根的创作道路。其一是这些乡土小说,风俗文化小说并不是新时期才出现的新的创作。早在五四时期沈从文的创作中)))庄、禅的淡泊、宁静、直觉、顿悟本身就是超功利的美学追求,绚丽的、浪漫的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也是文学想象,近乎原始的莽荒、心灵的粗野、强健、自由的人生状态)))就得到出色的审美表达。所以,正当作家们陶醉于民族文化的审美时,却蓦然发现这一时期的创作只是五四乡土小说创作的一个翻版。这一时期的寻根文学创作既不是以现代社会意识观照古老文化,也不是以现代手法表现传统命题,因此很难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二是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和风俗文化小说所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皈依,虽然弥漫着传统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质,但毕竟失却了时代的声音,缺少了生活浪潮,这意味对现实的逃避。失去现实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就注定了这一时期创作的日益枯萎。由于上述背景,寻根文学的创作才不得已地走向一条与其根本宗旨相违背的道路)))由/寻文学之根0到/寻文化之根0。[1](P179-199)
二
导致寻根小说由前期的文学寻根到后期的文化寻根的转变,既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有主流话语对其的推动和促成。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反思小说要求寻根文学从反思历史(主要反思五六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向反思文化拓进;改革小说则进一步要求寻根文学解剖潜存在民族文学深层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力量,批判国民劣根性,揭示阻碍社会改革的消极力量;拉美文学则直接启发了寻根文学的文化寻根意识。从其外在的影响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波及整个思想文化界的文化讨论,以它强劲的力量导引着寻根文学。1984年12月在杭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0的创作理论会上,韩少功首先提出/寻根0口号,而几位/寻根文学0肇始者都参与其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学中的文化意蕴。紧跟着的/寻根文学0的概念在很短时间内获得相当影响与拥护,热闹背后只能表明创作界面临着停滞不前的窘况(如上文所述),以及对任何突破的尝试所表现出来的欣喜和渴望。
文化讨论着眼于现实,从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各个方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构成与特性,透视当今文化冲突的根源,其中探索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以便重建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主题。而这也无形地导致了文化寻根的主向)))寻文化之/根0几乎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最强烈的/共语0。在明确的/寻根0的口号指引下,肩负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重建中国人的文化理想的这一神圣使命。寻根文学则从前期的边缘话语走向中心的权威话语,从前期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皈依走向对传统文化的揭露和批判。由于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寻根文学也由前期的传统的创作方法走向现代派的创作方法。透过这次文化讨论热,我们不难发现,寻根文学的口号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是从理论学术的角度来看/寻根0而不是从文学创作本身来看/寻根0,这就意味着寻根文学是带着历史使命登上文坛的,其历史使命有二:一是从民族文化中发现阻碍社会变革的消极因素,为改革疏通道路;二是更新民族文化,以建构新的文化秩序。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复归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寻根文学的/失语0。其症结有三:一是寻根文学本身不能肩负这种神圣的历史使命,这种主流意识的权威话语本身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解构并重建民族文化不是寻根文学,甚至任何文学所能解决的。虽然郑义宣布: /作品是否文学,主要视作品能否进入民族文化0[2],但我们仍然可以反问:进入民族文化,文学就成为文学了吗?它所依凭的,就是文学因素了吗?这是否可以看成是对文化和文学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呢?二是/寻根文学0口号是在前期乡土小说,风俗文化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对前期乡土小说,风俗文化小说的错误认识。如上文所述,这些乡土小说,风俗文化小说带给人们的与其说是文化,还不如说是民族文化中蕴藏着的审美因素。通过作品让人们看到的是久违了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对古老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皈依,而后期的创作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带着神圣历史使命去挖掘文化之/根0,而寻根的结果,挖掘出来的不是维系我们华夏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之/根0,而恰恰是已经枯萎、腐烂的文化之/根0。这就使寻根文学一面在寻根,一面又在拆解传统性。如5爸爸爸6、5小鲍庄6、5老井6等小说揭示了传统文化之/根0早已枯竭,不再具有生活活力。理论文本力图使/传统性0复活,但小说文本却发现了它无法重建这一惊人的/现实0。寻根文学把问题剥露出来,却无力显示其解决的路径。/传统性0与/现代性0的双重危机,暴露出寻根作家们在基本价值取向上的内在迷乱[3](P276-315)。三是寻根文学的真正面目是:理论上,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反思0和/改革0小说的反思与深入,对现实主义传统的接续,使其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而在创作实践上却是对乡土小说和风俗文化小说的接替和更新(手法上,由传统创作手法到借用现代派手法;主题倾向上,由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主流话语和边缘创作的一次结合,必然造成其自身的相悖。
应该说,新时期的文艺复兴,大致是在两个相关的维度上展开,一个是强调文学的使命感,文学的战斗作用,要/干预生活0,文学不是/瞒0和/骗0,不是粉饰太平;另一个是文学回归的呼唤,文学不是政治工具,/文学是人学0,要还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来面目。这两个维度在/真实性0上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文学的使命、战斗作用的强调是以文学的真实性作为前提和基础的,而/现实主义0文学最基本的特征则是真实性原则。但是,当作家们日益认识到/真实性0远不是文学的全部,当/寻根文学0更多地表现为对于现实的远离时,就意味着两个维度间的统一关系已经出现裂隙,正在不可避免地分离。
三
综观上文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前期的乡土小说、风俗文化小说是对政治的远离和对文学自身的回归,某种程度上它更符合/寻根文学0的概念,(下转第69页)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