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奇迹
陕西榆林神奇地貌世界之巅
陕西榆林神奇地貌世界之巅陕西榆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以其独特的地貌而著名。
这个地区拥有世界级的自然景观,被誉为“神奇地貌世界之巅”。
本文将探讨榆林地区的神奇地貌特征,并介绍几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景点。
一、黄土高原榆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地貌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是中国境内最大、最具特色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颜色和独特的地质构造而闻名。
黄土高原的形成源于古老的地质变化,经过数千年的沉积、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貌景观。
二、沙漠奇观榆林地区拥有多个令人惊叹的沙漠奇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鸣沙山。
鸣沙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沙漠之一,以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沙漠体验而著名。
这里的沙粒细腻,当人们踏上鸣沙山时,沙子发出像鸟鸣般的声音,令人心生敬畏。
除了鸣沙山,榆林地区还有神秘的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沙漠中心的一处低洼地带,是一座被沙丘包围的湖泊。
湖水呈现出明亮的蓝色,如同一弯新月悬挂在沙漠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三、奇特的峡谷榆林地区的峡谷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最著名的是草原峡谷。
草原峡谷是榆林地区最长、最壮观的峡谷之一,峡谷两侧是陡峭的悬崖和茂密的森林。
在阳光照射下,整个峡谷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
此外,榆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奇特的峡谷,如红石峡谷、深壑峡谷等。
这些峡谷以其壮观的地貌景观和多样的自然特色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四、世界遗产榆林地区还拥有几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的地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铜峡。
青铜峡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峡谷之一,以其奇特的地貌和古老的历史而著称。
峡谷两侧的岩石形成了各种形状各异的景观,令人神往。
此外,榆林地区还有其他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地点,如麦积山石窟、秦始皇陵等。
这些遗址代表了榆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总结:榆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而闻名遐迩。
从黄土高原到沙漠奇观,从奇特的峡谷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榆林地区的神奇地貌世界之巅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
读六盘山上心得体会
读六盘山上心得体会经过一次不辞辛劳的长途旅行,我终于有机会亲眼见证了六盘山的壮丽景色。
我站在山巅,感受到了山间的清新与宁静,领受山的高峰与绵延的感慨。
六盘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条山脉,其壮美的地形分布也因此成为了自然地理学界的一大奇迹,它鬼斧神工般的地貌与壮丽的风光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其美丽!当我走上六盘山的山顶,俯瞰远方的群山,我心中难以忘怀。
站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壮美,更是意境的抒发,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
我想说的是,六盘山所展现出的美丽风景已经超越了自然景观本身,它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
在这儿,我看到了那些历史悠久的民居,那些曾经繁盛过的古镇,那些曾经人口众多的村庄;我看到了那些修建于山间的桥梁、池塘、田亩,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我看到了富有故事性的土司府,这座府邸温婉、素雅,是一个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地标。
在这里,我感受到的只有淳朴和真实。
六盘山分布的特殊地形也为它带来了特殊的植被组合。
这儿千载难逢的树木、山涧、四季分明的花草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更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之处。
这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个让人沉醉的地方已经成了我心中的一片净土,一片美丽的梦境。
经过这次旅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间最为真实的情感交流,体验到了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状态。
我要将我的这份感受带回来,传递给身边的人,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
六盘山,这个天造地设的美景,这个人间正直美丽的代表,已经成为了我们祖国上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请让我们共同守护它,珍惜它,保护它,让天空更蓝,山峰更绿,河水更清,让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远延续下去!能够亲身去六盘山观赏,这确实是我的一大幸运。
这里的景观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让我体会到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
带着对六盘山的感慨,我愿用我微薄的力量,传递出我的这份感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六盘山的美丽。
黄土高原史前文明的一朵奇葩——大地湾遗址览胜
来。 这一研究成果是 2 0 0 6年至 2 0 年 期 文化 出土 的三足钵等 2 0多件彩陶 , 了史前 时期人文和 自然的变迁史 。 08 0 经过
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兰州大学资 是我 国迄今 为止发现 的时间最早 的一 2 0多年 的努力 ,大地湾考古研究 和文 源与环境学院 、 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 批 彩陶。这批距今约 8 0 0年的紫红色 物保 护工作取得 了显著的成果。 0 它以不
代 的重要聚落遗址 , 位于甘肃东部渭水
大地 湾遗址包 括三个 阶段 的遗存 : 寨相 提并 论 。
上游 的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南侧 。 遗 大地 湾文化 、 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 向齐 沟村交汇处 的二 、 三级 台地 及长虫梁 的 和研究 , 我们将大地湾遗存分为五期 :
址分 布在清水 河与 阎家沟 小溪 和麻 家 家文化过 渡的常山下层遗存 。 通过整理 临堡一期 、 岐山王家嘴同类遗存非常接 近, 大体相当于半坡 中期 、 姜寨三期 , 碳 缓山坡上 。遗存东起麻家沟 , 西至阎家 第 一期 即前仰 韶时期 的老 官台文 素测定年代距今约 590~560年 。 0 0 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距今 6 年前 后 , 了 10 万 0 0年 ,而且表 明北方最早种植 的 朽 的 贡献 。 古人类就 已经在大地湾地 区生活 , 此后 粮食 品种为稷 , 然后才是粟 的推广。 度过 了寒冷 的末次盛冰期 , 一直延续下 总之 , 大地 湾遗址最大 的价值在 于 其二是 中国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一 保留了完整 的史前时期资料 , 充分体现
21 0 2年第 o 4期 , 总第 2 8期 5
一
而且 在我 国仰韶晚期考古研究 中具 期就其发掘面积 、遗存涵盖 内容 、 学 存 ,
沙漠里的“塞上江南”
沙漠里的“塞上江南”
海滨
【期刊名称】《《绿色中国A版》》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茫茫的金色海洋中,奇迹般地展现着一个偌大的绿岛,这就是富饶美丽的宁夏。
在这绿岛中央,矗立着一座胜景如画的城池,那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著名的塞上古城银川市。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海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撒哈拉沙漠里创造生活——记江苏油田阿尔及利亚沙漠供水管线项目部的"满意一餐" [J], 孙克文
2.遗留在沙漠里的艺术——评杨超、范荣南的《追寻沙漠里的风一巴丹吉林岩画研究》 [J], 陈兆复
3.茫茫沙漠中的"塞上江南"——内蒙古乌兰布和农场加快产业发展纪实 [J], 张斌
4.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改编成《沙漠人家》谈广播特写的自然化、人文化诉求 [J], 张小艳
5.维吾尔民间文学视野里的沙漠绿洲文化──新疆沙漠绿洲文化论之一 [J], 茆永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事例
黄土高原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事例1.引言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理区域,土壤主要由黄土组成。
由于地势平坦、降水不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黄土高原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的地区。
然而,在长期的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一些措施被采取以保护和平衡该地区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探讨一些成功的黄土高原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事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成果。
2.沟壑治理与水土保持沟壑治理是黄土高原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沟壑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采用了梯田、防护林等措施来减缓水流速度、稳定土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洪水和泥石流的发生,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
3.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植被的增加不仅减缓了水流速度,改善了水土保持能力,还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植被的保护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控制了过度砍伐和滥伐现象,有效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
4.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生态保护的进行。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与自然保护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模式。
例如,在黄土高原的一些景区,限制游客数量,严控旅游开发的规模,保护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同时,游客的到来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5.种植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推动黄土高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生态平衡,政府和农民开展了种植业的创新。
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高效农业种植模式,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质量,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这些措施既保护了生态系统,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戈壁滩上的骆驼刺
戈壁滩上的骆驼刺从卫星地图上看,我国的西北部是大面积的土黄色的,这是因为这里囊括了中国所有的沙漠地形----黄土高原,戈壁沙滩。
在这广貌的不毛之地上,生长着一种堪称奇迹的植物----骆驼刺。
骆驼刺其实是没有刺的,它不像剑兰那样名副其实,它看上去倒像一株株野草,不过颜色是黄棕色的,这样的颜色不知是不是为了适应沙漠环境而“染成”的?还是自然长成的?也许是生长在沙漠里黄土地便与这环境融为一体了。
沙漠里几乎是无生命的,因为那里绝不适合植物生长,偶而有些仙人掌和骆驼刺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力极强。
而且把这没有刺的植物就叫“刺”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沙漠光秃,把这突出来几株植物的顽强的生命力给予表达吧。
所有便成了沙漠上的“刺将军”!骆驼刺堪称植物界一大奇迹,这的确的名不虚传的。
几年前,父亲在新疆工作,我也有幸去了新疆旅游。
这儿是祖国的西北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年均水量不足二百毫米的自然环境铸就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这沙漠北边有一条半穿沙漠的孔雀河。
我是特地从乌鲁木齐市乘车行进两百多公里来看这条河的。
河不宽,水几乎是不流动的。
河两岸是被誉为“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不朽”的胡杨树。
再向里走,胡杨树就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株株骆驼刺,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红灯绿酒的繁华,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戈壁大漠,我们和车都沉浸在这沙漠里了。
没有风的时候,整个戈壁是死一般的寂静,任何言语在这里都成了煞风景的东西。
欣赏戈壁滩美景的同时,不由得想起在大巴车上导游对于骆驼刺的介绍,原来,新疆在上亿年前曾经是个海底。
骆驼刺是一种水生植物。
后来海水退去,昔日的海洋成为今日的戈壁,但与此同时,骆驼刺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戈壁最北部,没有地表水,为了生存,骆驼刺便不惜抛掉绿色的外衣,衍生出长长的根系去寻找水源有些骆驼的根竟长达三四十米。
而其它的海洋生物由于不适用沙漠的环境,便都死了。
在沙漠里,是否会遇上沙尘暴只能靠运气了。
黄土高原上的奇迹——地坑院
黄土高原上的奇迹——地坑院作者:王磊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4期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北方“地下四合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它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
位于河南陕县三道塬的西张村镇,现今还存在着大批地坑院窑洞群。
地坑院一直是陕县塬上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地坑院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残破,随之而来产生了采光差、通风不良、塌项、渗水、抗震性能差等缺点,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如何改变观念使人们能认识地坑院环境景观的优越性,保护窑居这一生土建筑;改善窑居环境、节约用地、并使人们能自愿地开发利用窑居资源就成为一个颇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天然节能独具匠心地坑窑洞建筑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
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这一观点的最佳典型。
地坑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家修建,造价也十分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的原则。
因为窑洞是在地层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部分,所以它是开放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建筑类型。
地坑院深藏土层之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力达到“冬暖夏凉”,并且具有保存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温、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
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搏跳动。
从美学的角度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范例。
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
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份,也有不少封建迷信的色彩。
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的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
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说明文阅读解题思路点拨
动 ,而该 句属 于后者 ,究其 因是
两 处 用 了 比 喻 ;其 次 考 虑 句 意 ;
再 次考虑 句子 中情不 自禁 流露 的 感 情 。参 考答案 :用 两个形象 生
动 的比喻 写 出 了黄 河 一泻 千 里 、 飞 流 而 下 的 磅 礴 气 势 和排 排 电 站 对 它 的 美 丽 点 缀 ,表 现 其 独 有 的 无 穷 魅 力 , 同 时 热 情 赞 颂 了 我 国西 部 水 电 事 业 取 得 的 巨 大成
“ 一 ”表 明 ,炳 灵 寺石 窟 不是 之 唯一 的 “ 国独具特 色 ,规 模宏 我 大 的 石 窟 ”,准 确 说 明 其 地位 ,
去掉 “ 一 ” 之 ,意 思 相 反 , 表 达 不 准 确 、不 严 密 。
道 道彩虹 。此刻 ,踩着脚 下蒸 气 撩 绕和光 华灿灿 的彩虹 ,怎能 不
方 色彩 ,即强烈 的西部 色彩 和丝 绸 之路 的文化 色彩 ,用 优美 生动
的语 言 、灵 活 多 样 的说 明 方 法 介
第4 比较 简 单 ,考 察 说 明 题 文 的一个重 要特 点——语 言 的准 确性 。考生 答题 时紧紧抓 住加点
词 ,联 系 它 所 在 的 句 子 , 仔 细 揣 摩 取 舍 该 词 前 后 的 表 达 效 果 ,再 作 答 。参 考 答 案 :不 能 去 掉 。
“ 数字 说 明 、引 用 说 明” 等 ,依 题意在其 中举 出两例 ,再 进行 说 明 。说 明时 ,先指 出说 明方 法 , 再分析其 作用 。参考答 案 :数 字
说 明 ( 数 字 ),例 句 :雄 伟 的 列
城—— 兰州之 际 ,让 我们 面对 你
泛 起 的 浪 花 抛 பைடு நூலகம் 心 头 的敬 意 !
黄土高原变化作文
黄土高原变化作文提起黄土高原,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漫天飞舞的黄沙、千沟万壑的地貌和干旱贫瘠的土地。
然而,近些年来,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我惊喜地发现,黄土高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前,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机会深入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落。
那时候,这里的景象真的可以用“荒凉”来形容。
一下车,一阵狂风就裹挟着黄土扑面而来,打得脸生疼。
放眼望去,尽是绵延起伏的黄土丘,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像是大地的伤疤,让人触目惊心。
村里的道路狭窄崎岖,坑坑洼洼,一旦下雨,就变成了泥泞的沼泽,走一步滑三步。
村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破旧不堪,有些甚至出现了裂缝。
屋顶上的茅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随时都会被吹走。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堆满了杂物,鸡、鸭、羊随意地跑来跑去,粪便随处可见,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由于缺水,这里的农作物种植非常有限,主要就是耐旱的玉米和小麦。
但产量很低,村民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这片土地,生活显得十分冷清和艰难。
然而,这次故地重游,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曾经的黄土漫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树和草地。
那些沟壑之间,修建了一道道坚固的堤坝和梯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
新修的公路宽阔平坦,一直延伸到村子里,道路两旁还种上了漂亮的花卉和树木。
走进村子,更是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有的人家甚至盖起了小洋楼。
院子里干净整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花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里还新建了文化广场,老人们在那里悠闲地晒太阳、下棋,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子。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村里居然通上了自来水。
以前,村民们喝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现在,只要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
有了水,村民们不仅可以种植更多的农作物,还发展起了养殖业。
我走进一家养殖场,只见一排排整齐的猪舍里,肥头大耳的猪儿们正在欢快地吃食。
陕北黄土高原景色描写
陕北黄土高原景色描写有:
1.陕北黄土高原,一片广袤而壮观的景象。
远处的山峦起伏,黄
土覆盖着大地,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
2.站在高处俯瞰,黄土高原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片片黄色的土地,
如同金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3.这里的天空湛蓝如洗,云朵洁白如棉。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
上,给这片黄土高原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
4.风吹过黄土高原,卷起一片片黄色的尘土。
这些尘土在空中飘
舞,仿佛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在舞蹈。
5.在黄土高原上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这里没
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和节奏。
6.黄土高原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树木发芽,花朵绽放,给
这片黄色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7.夏天是黄土高原最美丽的季节。
阳光明媚,气温适宜,人们可
以在这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8.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农民们忙
碌着收割庄稼,一片丰收的景象。
9.冬天是黄土高原最宁静的季节。
大雪覆盖着大地,一片银白的
世界展现在眼前。
10.陕北黄土高原是一块充满生命力的土地。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文化底蕴,是一块值得人们珍惜和保护的土地。
黄土高原的传说故事
黄土高原的传说故事
昔日,黄土高原,地势辽阔,风沙漫天。
相传古时,此地非如今日之贫瘠,乃沃野千里,稼穑丰茂。
然因天怒人怨,遭逢连年旱灾,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一日,天降神龙,鳞甲闪烁,映照九天。
龙眼如炬,洞察人间疾苦。
心生怜悯,遂与村中长者商议,愿以己力,解民倒悬。
长者问曰:“何以救我等?”龙答曰:“吾将引黄河之水,灌溉四方,使旱地变良田。
”村民闻之,喜出望外,纷纷跪拜谢恩。
神龙乃腾云驾雾,赴黄河之源,吸巨量河水,复返高原。
张口一吐,河水如注,滋润大地。
初,百姓欢欣鼓舞,播种耕耘,期待丰收。
然不知何故,河水日渐浑浊,泥沙俱下,良田变为泥沼,庄稼无以生长。
众生惊惶,不知所措。
神龙见状,悔其轻率,自责不已。
遂再寻解决之道,终得一法:化身为巨鲤,潜入河底,以身搅动,使泥沙沉降,河水澄清。
自此,黄
土高原,虽多风沙,但亦得河水滋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至今,黄土高原上,犹传神龙故事。
每当干旱降临,村民便聚首祈雨,期盼神龙再现,解民倒悬。
而那潜藏河底的巨鲤,便是神龙化身,永守黄河,护佑一方水土。
此传说,流传千古,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德,亦昭示后人,应敬畏自然,珍惜水源,共筑生态文明,以期天地人和,共荣共生。
兰州黄土高坡发展历程
兰州黄土高坡发展历程
兰州黄土高坡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一个山坡上,曾经是一个贫瘠、荒芜的地区。
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的发展,兰州黄土高坡如今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
20世纪50年代初,兰州黄土高坡仍然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
当时,这片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小麦和大麦,但产量低下,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首先,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土壤改良工作。
通过引入适宜的肥料和农药,改善土壤的肥沃度,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率。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帮助农民掌握最新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其次,政府发起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提升当地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修建了道路和桥梁,方便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此外,还建设了供水系统和电力设施,改善当地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兰州黄土高坡的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兰州市中心较近,故政府引导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养殖场和旅游景点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的风景和乡土文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兰州黄土高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农田肥沃,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
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当地的非农产业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来源。
总的来说,兰州黄土高坡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段由荒芜到繁荣的改变。
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不懈努力,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地理奇观探索,领略大自然的奇迹
地理奇观探索:领略大自然的奇迹引言地球上有无数壮丽的地理奇观,它们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奇观不仅让我们惊叹,也让我们更加欣赏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地理奇观,领略大自然的奇迹。
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首先来到了世界上最古老、最深、也是最干净的贝加尔湖。
它位于西伯利亚深处,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地理奇观。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深达1642米,拥有世界上最清澈的水之一。
湖水清澈见底,透过湖水可以看到深不可测的奇观。
贝加尔湖的美丽之处还在于它的周围景色,湖边群山环绕,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
这里是摄影师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冰岛的喷泉和间歇泉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冰岛,这个被大自然风光所吸引的瑰宝地。
冰岛是地热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所以这里形成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地理奇观。
冰岛有许多壮丽的喷泉和间歇泉,它们从地底深处喷出热水和蒸汽,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其中最著名的是“地热之都”——雷克雅未克附近的“蓝湖”。
蓝湖是一个温泉,湖水呈现出美丽的蓝色,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皮肤有益。
当你浸泡其中时,你会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轻松和舒适。
美国的大峡谷接下来,我们来到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探索世界上最著名的地理奇观之一——大峡谷。
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是由科罗拉多河在几百万年间的侵蚀形成的。
大峡谷长达446公里,宽度达到29公里,深达约1600米。
站在大峡谷的边缘,你会感到一种无妄之灾的壮丽和无边际的宏伟。
这里的壮丽景色令人难以置信,它是大自然力量和时间的杰作,值得每个旅行者亲自体验。
巴西的伊瓜苏瀑布接下来,我们来到巴西和阿根廷边界上著名的伊瓜苏瀑布。
这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的地理奇观,由275个不同大小的瀑布组成,水流湍急地从高达80米的悬崖上倾泻而下。
当你站在瀑布旁边,你会感到湍急的水流所带来的力量和喧嚣,这是一种令人兴奋和惊叹的体验。
伊瓜苏瀑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它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在这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巨大。
黄土高原观后感
黄土高原观后感一踏上那片黄土高原,哎哟,那感觉,就像是直接跟咱老祖宗的魂儿撞了个满怀。
黄土那个黄啊,黄得深沉,黄得厚重,就像是大自然特意给咱中华大地披了件金色的斗篷。
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心里头那个震撼,简直了!走在上面,脚下软绵绵的,每一步都像在跟历史对话。
那些沟壑,一道又一道,像是岁月老人刻下的皱纹,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风一吹过,黄土漫天飞舞,像是古老的传说在耳边轻轻呢喃,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磨难。
你知道吗?站在这黄土高原上,我总感觉自己变小了,小到就像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变大了,大到能装下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雨露,还有那些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劳作、繁衍的人们的故事。
说到人,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啊,那叫一个朴实无华,热情似火。
他们的脸被风沙雕刻得粗犷而坚毅,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你随便走进一家窑洞,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呼你坐下,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那香味儿,能馋得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吃着这美食,聊着家长里短,你会发现,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实在。
当然啦,黄土高原的美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水声轰鸣,气势磅礴,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让人不禁想起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站在瀑布前,感受着那股子震撼人心的力量,你会觉得自己仿佛也被赋予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还有那些个窑洞啊,简直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奇迹。
外面看起来简陋朴素,里面却是冬暖夏凉,舒适得很。
住进去,就像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种温馨和安全感,是任何高楼大厦都给不了的。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夕阳西下,整个黄土高原都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那时候的黄土高原啊,美得就像一幅画,美得让人心醉。
我站在那儿,看着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近处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心里头那个舒坦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次黄土高原之行啊,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我觉得啊,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描写黄土高原的段落
描写黄土高原的段落以下是五个描写黄土高原的段落及其赏析:1. 厚实的黄土层,历经千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独特地貌。
站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赏析: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来形容其崎岖不平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通过“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这句话,作者将读者带入了对这片土地历史沉淀的想象之中。
2. 黄土高原上,一片片金色的麦田如同大地的指纹,诉说着农民的辛勤与希望。
远处的窑洞点缀在山坡上,宛如一颗颗明珠,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赏析: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麦田比作大地的指纹,强调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对丰收的期望。
同时,将窑洞比喻成明珠,赋予了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3. 春天,黄土高原上的杏花如雪般绽放,粉色的花瓣与黄土的底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赏析:这段话通过“如雪般绽放”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杏花盛开的美景。
同时,用“粉色的花瓣与黄土的底色相互映衬”来突出色彩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4. 夏日的黄土高原,骄阳似火,炎热难耐。
然而,在那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却有着一片绿洲,给人带来一丝凉意。
赏析:这段话用“骄阳似火”来形容黄土高原夏季的炎热,与后文“绿洲带来的凉意”形成对比,突显出黄土高原在恶劣环境下仍有生机和希望。
5. 秋天,黄土高原上的高粱熟了,红彤彤的穗子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赏析:这段话用“红彤彤的穗子在微风中摇曳”来描绘高粱成熟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同时,“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一拟人化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们的喜悦之情。
描写美丽的望天洞的作文
描写美丽的望天洞的作文
哎呀,说起那望天洞啊,真是美得没法儿说!咱们四川人看到它,就想起那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景致;陕西的兄弟们看到,就想起那黄土高原上的奇迹;咱们北京的哥们儿看到,更是觉得跟那故宫、天坛一样,都是咱们国家的大好河山!
四川话来说嘛,那望天洞就像个天然的画儿,洞里的石头,五彩斑斓的,像啥子?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底料,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啥颜色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那洞顶上的钟乳石,一滴滴的水珠从上面滴下来,滴答滴答的,就像咱们四川的雨滴打在芭蕉叶上,好听得紧!
再来说说陕西方言,望天洞啊,简直就像咱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开了一朵花。
那洞里的景色,就像那陕北的民歌,高亢激昂,又带点儿柔情似水。
你看那洞里的石柱子,一根根立在那里,就像咱陕西的汉子,挺拔而坚韧!
咱们北京的哥们儿也不能落后啊!望天洞,那就是咱们大北京的后花园!那洞里的奇景,就像咱北京的四合院,古色古香,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还有那洞里的光线,忽明忽暗的,就像咱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在晨曦和黄昏中,显得格外庄严而神秘。
总之啊,这望天洞真是美极了!不管你是四川人、陕西人还是北京人,只要你去了,保证让你看得目瞪口呆,美得心里直痒痒!下次有机会,咱们一起去望天洞探险咋样?。
神奇的黄土高原
神奇的黄土高原神奇的黄土高原1970后的绛县,充满了全国各地的援建部队、知识分子、工人骨干、援建民兵;我的父亲是1973年从太原908到绛县541一分指的,同年,我的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从山东青岛到中条山北麓与我父亲汇合。
从遥远的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坡,一切在我们眼中都透露着神奇,大地、高山、柿子树还有大山中的各种透着精灵古怪的各类动物们。
直至今天,我还对那个岁月所见过、听过的关于山中动物与兵工厂建设者的故事而念念不忘。
山西大老鼠对山西所有动物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老鼠了,那里的老鼠比我们老家青岛的要大很多;并且是山上有山老鼠、地里有地老鼠;山上的老鼠长得和松鼠一样,黄色的毛,很是漂亮,我小的时候把它们成为松鼠,而大院的哥哥们则叫它大眼贼;而地里的老鼠,则长得极其肥胖,且是瞎眼的,我们叫它瞎老鼠。
山西老鼠给我的同意印象就是,个头真大!至今难忘,吃老鼠的江西人我之所以对山西老鼠如此印象深刻,主要原因之一源于我们一家来自江西的邻居;他们应该是从617厂到的541,家里有4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并且都比我要大;在那个生活供给不足的年代,光是4个半大小子也足以把家里吃穷昂!其中有两位哥哥还是比较喜欢带着我玩的,我最兴奋的是跟着他们拎着铁桶,带着铁锹去山坡荒地上灌耗子洞,并且每天收获颇丰;一开始每每有收获时,我会跟着他们傻呵呵的乐,也从来没去问过他们,抓老鼠干啥。
直到我发现他们家经常吃肉,我那个时候也是馋啊,常找机会到他们家去蹭肉吃。
最后,我终于把别人家为啥经常有肉吃,而我们家老是啃窝窝头,向我母亲提出抗议后,被我母亲告知,他们家吃的是老鼠肉,让我足足恶心呕吐了一天没吃下去饭。
从此,我再也没敢在他家吃过一次饭,而且越看那两个哥哥的白牙越像狼牙,最后也不敢再和他们遍山野的去灌耗子洞了。
耗子皮做的帽子关于山西老鼠的记忆,另一个深刻的是黄鼠皮帽;中条山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尤其是西北风,每当刮起是,带着呼号、带着啸叫,整个像是进入狼哭鬼嚎的世界,尤其是晚间的时候,我和妹妹都是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中睡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上的奇迹——平凉庄浪梯田王国略记张嘉科地处黄河上中游的甘肃庄浪,远古时期湖泊纵横,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山川秀美;华胥氏文化、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源远流长;周王朝发迹、秦朝崛起、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传播和唐汉的兴盛等中华文明史上一副副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都有庄浪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自宋始,随着经济、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牧业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碰撞,从此庄浪大地便兵燹不断,灾难深重,生灵涂炭,生态恶化,曾是“川平土沃”,青山绿水的富庶之地,蜕变成为“庄浪没治”的贫瘠山野。
脆弱的生态,短缺的降水,频发的灾害,使近代以来的庄浪成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严重制约着庄浪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斗转星移,沦桑巨变。
勤劳勇敢的庄浪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于1964年开始,展开了一场历时四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梯田化建设持久战,实现了全县梯田化,梯田在解决生态、粮食、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发挥了显著的基础性效益。
如今,庄浪人继续发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庄浪特色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经济实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到2009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96.38万亩,营造生态林草50多万亩,建成以水库、淤地坝、防洪堤、涝池、水窖、谷坊、封禁保护为主的小型拦蓄工程5000多处,现有的各类治山治水工程,每年可拦蓄水资源2500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1700多万吨,累计移动土石方量3.8亿立方米,付出了相当 6.2亿元的投资代价,创建出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培育出了以“梯田人”为品牌的劳务产业、苹果产业、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和旅游产业五大产业基地,为庄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地增绿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石。
可以这样说:庄浪县的梯田化工程与生态建设工程,是人类农耕文明史上的旷世杰作,是一幅美丽壮阔的田园画卷,是一尊匠心独运的大地巨雕,是黄地高原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也是教育子孙后代艰苦创业的鲜活基地。
庄浪梯田前无古人,曾被慕名前来考察的美国、日本、以色列和非洲等27个国家的农学专家学者称赞为世界奇迹、梯田王国!二庄浪是甘肃省18个全国干旱贫困县之一。
1964年前,庄浪人广传着“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像马毛,亩产难过百”;“穿的黄衣裳,吃的救济粮,住的破烂房,穷的叮当响”;“天上下雨地里流,肥土冲到沟里头”的顺口溜,这就是当时庄浪和庄浪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1964年后,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习大寨人,修建大寨田的群众运动在庄浪大地热火朝天地展开。
庄浪县委、县政府应时作出了《庄浪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全县组织了15万精壮劳力上山修梯田,下川治河堤,拉开了庄浪梯田建设的序幕,掀起了兴修梯田的第一次高潮。
在当时的梯田建设中,总结和推广了“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和“死土深翻,活土还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提高单产”的兴修梯田与粮食增产“双项”技术,打破公社、大队地界,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出现了百人会战、千人会战、万人会战的梯田建设大战场。
那时,每年秋收后,庄浪山川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是红旗招展,喇叭高扬,人如潮,车如流,干部们在山上搭起窝棚支起灶,铁匠们在地头架起炉子摆开砧,羊倌们圈好羊又提马灯去夜战,学生娃放下书包也扛起工具参战,老年人把饭送到田间地头为修梯田人供饭,全县到处呈现出“锁子把门人上地,灯笼火把映山川”,“大雪封门不停工,地冻三尺不收兵”的轰轰烈烈,大干苦干的壮观场面。
每处梯田战场,搭起指挥部,“党员带头,战天斗地”,“穷则思变,干为人先”,“宁肯苦干,不肯苦熬”,“男女老少齐参战,敢叫庄浪换新颜”,“大干苦干一百天,劳均建成一亩田”,“少生孩子多修田,奋力实现梯田县”,“举全县民众之力,向梯田化县冲刺”等宣传标语悬满工地,催人奋进。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梯田化建设与开发的艰难岁月里,庄浪县历届领导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每届都有新发展。
当人们翻开《庄浪县水土保持志》梯田篇时,一串串熟悉的名字跃然眼前:史俊英、加治宽、刘思义、李文清、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张力学、王应天、王浩林、李仕忠、曹复兴、张正等县委书记,田川元、柳沛民、程振华、杜东海、何兴荣、马鸿俊、位志荣、宋全科、樊文浩、赵小林等县长,还有卢哲敏、高雄伟、石世儒、郝维山、吴国治、柳映楠等县委、政府的大多数领导干部,他们都是从1964年至今40多年庄浪梯田化建设与开发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和接力者。
20世纪60年代初期,庄浪人民仍在饥饿中艰难度日,时任县委书记的史俊英,他把解决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摆在了首位,他下定了兴修梯田、改变生产条件的决心,吹响了征山治水,改造山河的号角。
1964年8月,史俊英亲自带领工作组到关山脚下的郑河公社上寨大队搞梯田建设试点。
上寨大队地处东部土石山区,史俊英在发动干部群众的同时,组织群众开山炸石修梯田,搬掉卧牛石,垒起石帮堰,铺填草甸土,修成了全县第一处石坎水平梯田点,打响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一炮。
史俊英抓住这个典型,及时向全县发出了“远学大寨,近学上寨”的动员令,迈出了庄浪34年梯田建设接力赛的第一步。
60年代全县建成水平梯田2.4万亩。
20世纪70年代,梯田建设的接力棒先后传到了县委书记加治宽、刘思义的手上。
在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全县的梯田建设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为了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刘思义在全县组建起一支两万多人的民兵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专业队遍布全县18个公社的431个大队,坚持常年大搞梯田建设,在农闲时组织全县群众运动突击干,十年建成水平梯田33.3万亩,人均实现1亩基本农田。
20世纪80年代,县委书记李文清、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都把梯田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有些人认为梯田建设是“左”倾路线的产物,是“瞎指挥”,不能再苦老百姓了!时任县委书记的李文清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风险果断决策,响亮的提出了庄浪大搞梯田建设的宏伟蓝图要绘到底,锲而不舍修梯田的决心要毫不动摇,主持制定了坚持梯田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机制措施。
将梯田建设与国家救济款,回销粮挂钩,规定修一亩梯田补助100斤粮食,再次调动起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搞梯田建设的积极性。
李文清调离庄浪的前两天,他习惯地穿上自己下乡劳动的黄胶鞋,一个人在庄浪的山梁上转了一圈,离开庄浪时,他嘱咐县委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一定要把庄浪的梯田建设坚持到底。
接任李文清的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不负前任的重托和庄浪人民的厚望,先后作出了“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山河面貌不变,梯田建设不停”的战略决策,由梯田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变,由吃回销粮向整县解决温饱目标奋斗,开创了庄浪梯田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新局面,掀起了庄浪梯田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十年建成水平梯田36.5万亩,营造以梁峁林带为主的生态林20多万亩,使恶劣的生态环境初步改变,贫困的生活得到改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庄浪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梯田化建设试点县,全县梯田建设面临攻坚破难的冲刺阶段,县委书记张力学、王应天,适时提出了“大干巧干五年,实现梯田化县”的发展目标,把实现梯田化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任务集中突破,组织起了联乡、联村摆大战场,攻大工程的梯田建设大会战,掀起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三次高潮。
五年共建成水平梯田23.5万亩,每年以4.7万亩的速度推进,用34年梯田建设七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建设任务,至1997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水平梯田9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实现了梯田化和整县解决温饱的目标,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三面对旧貌换新颜的庄浪山川,人们自然无比深情地回想起在40多个风雨春秋中,率领干部群众在梯田建设与开发的第一线,同恶劣环境奋力拼搏的充当组织员、指挥员和决策者们的乡镇领导。
王继业,1970年从部队转业后,自愿回到赵墩公社担任了革委会副主任。
到任伊始,他挑起了赵墩公社民兵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指挥部总指挥的重担,他亲自组织一支由复转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梯田建设规划小组,绘制了一幅赵墩公社梯田建设的发展蓝图。
从此,他一年四季奔波在全公社各个梯田建设战场,一干就是10年。
1973年,他蹲点徐家湾370亩梯田建设大战场,这里湾大势缓,适宜修建大块梯田,可是大湾中间有一条10米多宽,近3公里长的大水壕,壕边还居住着十几户群众。
堵沟填壕,费工费时,搬迁群众,困难更大。
可王继业却动了真,铁了心,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搬迁,他没有退却,迎难而上。
多次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群众,住户搬迁了,大壕填平了,增地20多亩。
他被人们誉为治山治水的“王铁人”,他每次下村蹲点,吃住在群众家里,从不拖欠农民一分钱的饭钱和一两粮票,他还多次为跟随他的公社半脱产水保员付饭钱。
他的这种亲民爱民的作风,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称赞。
在庄浪县,一提起罗国栋这个名字,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农村群众,人们都称他是“实干家”。
1973年任朱店公社党委书记期间,组织全公社20多个大队的3000多劳力,大战下洛河。
他带头扛架子车,和群众一起在10公里外的石门口拉石料,一车石料800多斤重,每天往返两趟,从未间断。
大战两年,筑起了10公里长的一道防洪河堤,,增地3000多亩,保地6000多亩。
如今的这些河滩变成了朱店镇的“聚宝盆”。
罗国栋在担任县水保局局长的七年里,他多次向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省水利厅,争取了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庄浪梯田化试点县项目,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庄浪县实现梯田化县规划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全县要实现梯田化必须坚持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机械、集中资金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五集中、四统一”组织领导机制,这些措施的贯彻实施加快了实现全县梯田化的步伐,使工程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
每年梯田建设结束时,已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深冬季节,罗国栋亲自带领全体水保技术人员冒着严寒,顶着风雪,深入各乡镇新修梯田地头,逐块丈量验收面积,评定等级,为县委、县政府表彰、兑现梯田建设责任目标提供准确的依据。
1992年,他争取在庄浪县召开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经验交流会,水利部、黄河治理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省水利厅水保局领导对庄浪梯田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这年,庄浪县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甘肃省水土保持愚公杯奖”,罗国栋也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