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2、黄土高原的区域包括__陕__西__省、_山__西____省的大部
分,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的一部来自。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分布着_黄__土__塬、 黄__土__墚__、黄__土___峁__、黄__土___川___等黄土地貌景观。
4、黄土高原地处_湿__润_半__湿_润_区向_干__旱_半__干_旱_区、_农_耕__区__ 区向 牧区 过度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并在下游形成“_地_上_悬_河___”,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 生命财产安全。
植被越密,降水强度越小,坡度 越小,水土流失强度越小;反之, 水土流失强度越大。
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_三_分__之_二_ 被称为“_乌_金__高_原__”。 2、黄土高原的煤炭资源具有 煤__种_齐__全_ 、品__质_优__良_、埋__藏_浅____ 多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3、主要矿产地有山西的_大_同__、_阳_泉__、_平_朔__、陕西的_神_府__ 内蒙古的_东__胜___等地。 4、黄土高原近年来采用_火_气_发_电_、煤液_化_气__技_术等,将煤转化为电力、 煤气供应全国。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基本成本一样。
阅读P20 自主探究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土_质__疏_松、_降_水_集_中 、植_被_覆_盖_率_低_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_乱_垦_滥_伐_、过_度__放_牧_、 _陡_坡__耕_种_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的问题有?
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200米,黄土分布的面 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八年级上册黄土高原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黄土高原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黄土高原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形区划,是必须要学习的知识点之一。

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自然地理景观之一,而且也是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黄土高原的主要知识点。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面积达到640多万平方公里。

它东起黄河、西至秦岭,南至巴山、北接长城,包括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六个省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

黄土高原地处大陆内部,远自海岸线,气候干燥,有着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1.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风蚀地貌,以黄土堆积为主。

由于地处高原内部,离海岸较远,水流不足,造就了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这样的环境气候条件下,雨水少,大风多,黄土高原地区就特别容易遭受风蚀作用。

2.黄土高原还是消长型地貌的代表。

消长类型地貌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表物质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消长型地貌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了这一地区的公路、铁路、河流等沿线地貌的消长而形成。

三、黄土高原的经济地位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国十九个省区的来源,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带。

这里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钨等矿产资源,也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剥离造成了黄土高原流失严重的现象。

防治水土流失不仅关系到黄土高原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更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保护黄土高原上,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技术力和人力,才能进行农业、林业、畜牧业、生态旅游开发等各种经济活动。

总之,黄土高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地形区划,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加强对黄土高原的保护,有助于促进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外文名Loess Plateau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别称乌金高原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基本简介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中国的黄土高原特征

中国的黄土高原特征
人口分布:黄土高原人口密集,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高素质人才缺乏 交通状况: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
黄土高原的人口分布和流动
人口分布:黄土高原人口主要集中在汾渭谷地、河套平原等地区,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人口流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化趋势。
泥塑和陶器:黄土高原的泥塑和陶器以其朴实自然、造型生动而著称,是当地人民智慧和艺术 的结晶。
传统建筑:黄土高原的传统建筑以窑洞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
黄土高原的经济 和社会原的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和科 技化水平不断提高,产量逐年增加。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的黄土高 原特征
汇报人:
目 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加 目录标题
黄土高原 的地理位 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 的地貌特 征
黄土高原 的气候特 征
黄土高原 的植被特 征
黄土高原 的文化特 征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地理 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 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高原的黄土 颗粒越细,质地 越疏松,越容易 受到风化和侵蚀, 从而形成独特的 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的土壤类型
黄土高原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具有松散、多孔、富含有机质等特点。 黄土高原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黄绵土、灰钙土、栗钙土等。 黄土高原的土壤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 黄土高原的土壤厚度差异较大,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水文特征
陕西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 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 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 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陕西黄土高原 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由于季风气 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 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 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水旱灾害频繁。陕西黄土 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 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 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陕 西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但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 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 某些河段的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 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人文风俗
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 词汇和最亮丽的激 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她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 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渲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 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 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 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陕北,是民歌的世界, 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 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 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 情节,还有细节描写。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 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 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 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 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 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 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 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讲解-黄土高原

讲解-黄土高原
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
A B
结论:坡度越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越严重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 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 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降水与水土流失
A
B
结论:降水集中的暴雨地区水土流失越严重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 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 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 严重呢? 土质与水土流失
第三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授课:巩伟忠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位置: 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 南连:秦 岭 北抵:长 城 跨越省区:
主要有: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乌鞘岭
甘 肃
山 西
陕 西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风吹来的黄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 米,除一些石质山体以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 般在超过100米左右,六盘山 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 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 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 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 世界之冠。
支持风成说的四条证据(27页活动1)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 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不相 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成因 主要的黄土地貌
水土流失 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土窑洞 地坑院(陕县)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是世 界上黄土分布 最广、最厚, 黄土地形类型 最多、规模最 宏大的地区。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塬:地表平坦,塬面周边有沟谷蚕食,被流水强 烈侵蚀后成为平梁。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梁:呈长条状高地, 被平行沟谷分割,可延绵几千 米。梁边常发生崩塌、滑坡等 地质灾害。
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矿产资源丰富
黄土高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 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 气等。 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已探 明储量的三分之二,而且煤 种齐全,品质优良,被称为 “乌金高原”。
主要煤炭基地
晋北、晋中、晋东、晋西、 神府、准格尔
乌金三角——晋陕蒙接壤地区 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 大煤田,被称为“黑三角”或 “乌金三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采空区塌陷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严重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煤矿复垦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有效防止自然灾 害发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
综合治理的方法
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种草、 种树,建设水土保 持防护林体系;退 耕还林、还草,改 善生态环境和农业 生产条件。
工程措施:修建水 库、灌溉渠等水利 工程;坡耕地修梯 田、沟壑区打坝淤 地。
农业措施:改变牲 畜放养方式;改变 耕作方式。
沟坡披绿装
坡地变梯田
放养变圈养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峁:被沟谷分割成穹状或馒头状的孤立黄土丘, 顶部浑圆,斜坡处较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

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

最厚达150~180米。

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

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1]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

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环境变迁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

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

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

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

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

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

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

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

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气候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 毫米,中部300~400毫米,西北部100~200毫米。

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干旱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该区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

该区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

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

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

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

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

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

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毫米/60min。

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如1977年7、8月,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笼罩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安塞(7月5日,225毫米)、子洲(7月27日,210毫米)、平遥(8月5日,365毫米),暴雨中心内蒙古乌审旗的木多才当(8月1日)10小时雨量高达1400毫米。

生态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

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生态资源煤炭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

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陕西榆林市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恶性循环1、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贫困加剧→单纯追求多产粮食→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2、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人口持续增长。

滥伐滥垦第一、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世界各民族的远古传说都具有以“神格”为中心的特征,中国远古传说中的黄帝也如此。

但综观《国语》、《史记》、《帝王世系》、《通鉴外记等史书》,都可证实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随着岁月的推移,黄帝部落日益壮大,发展成为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黄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并且人们采用各种方法美化黄帝,使他成为一位超乎凡人的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