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现状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提高生产力,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进行探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 历史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大面积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历史上就有人们进行植树造林的记录。

尤其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力度,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工程展开。

2. 现状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森林覆盖。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人工造林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森林质量不高、种植密度不足、树种单一等。

二、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1. 森林结构单一过去人们在进行人工造林时,较多地采用了单一的树种,比如松树、柏树等。

这种单一的树种结构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不利于森林健康生长,也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边际效益。

2. 植树密度不足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可能存在植树密度不足的情况,导致新植树木难以生长和成活。

同时也可能造成林地面积的浪费,不利于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和质量。

3. 土壤退化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容易因水土流失和其他因素导致退化,这对于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土壤退化将对人工造林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4. 缺乏科学管理一些人工林地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森林的生长和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缺乏有效的管理也可能导致一些森林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三、解决方案1. 多样化树种结构在进行人工造林时,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树种结构,选择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树种,实现森林的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生态系统功能。

2. 加强技术引进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人工造林的效率和质量。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土地退化严重,植被覆盖较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为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人工造林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手段。

本文将从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现状入手,对人工造林的意义、方式、成效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工造林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裸露,易遭水蚀、风蚀,土地退化严重。

人工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的肥力和保持水土资源的稳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2. 经济发展人工造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人工造林项目,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 碳汇功能人工造林可以增加林地面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工造林还可以为当地提供木材和竹材等资源,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

二、人工造林的方式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人工造林的主要方式之一,包括树木种植和灌木种植。

通过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灌木种植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有效改善土地的植被状况,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2. 防护林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风蚀、水蚀等。

人工造林的方式中,防护林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种。

建设防护林可以减少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3. 林果综合在黄土高原地区,林果综合也是一种常见的人工造林方式。

通过种植果树,不仅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为当地提供水果资源,促进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

2. 林业资源得到提升人工造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当地提供丰富的林业资源,如木材、竹材等。

提升当地的林业资源水平,推动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

结语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成功率,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够成功的,因为它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需要多方共同协助。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1. 引言1.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土地沙漠化进程,人们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人工造林。

通过人工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人工造林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从最初的试验性造林到如今的大规模推广,人工造林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不同类型的人工造林包括防护林、果树林、经济林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成效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科学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也需要关注人工造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如树种选择、管理技术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事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这包括加强科研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不断持续地改进和完善人工造林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的目标。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通过持续努力和合作,相信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沿革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由于长期的过度砍伐和滥伐,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程。

最初的人工造林主要是在河岸、山坡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进行,以稀植乔木和阔叶树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树种也在逐渐多样化。

种植的树种包括杨树、油松、杉树等,这些树种在黄土高原地区生长迅速,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主要林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环境生态问题区域之一。

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密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支持,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

本文就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进行一些探究。

一、人工造林的现状1.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

数据显示,1999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6%,而到了2016年已经提高到了10.9%。

其中,秦岭山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达到了28.6%。

2. 人工造林的普及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政府不断加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长,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了510.8万亩。

3. 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工造林的普及,黄土高原地区的林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柿子、板栗、核桃等,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人工造林所面临的问题虽然人工造林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支持,但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 林草保护面临挑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占用草地和农田种树,导致林草互相竞争,使得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很多农民在种树时缺乏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造林的效果。

3. 经济效益需要优化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经济效益的优化,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三、未来人工造林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利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林区土壤修复和树木养护,以提高造林效果和树木生长质量。

2. 加强种植管理,提高造林效率对于农民的种植技术,政府需要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得农民在种树时能够更好地掌握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以提高造林效率和成活率。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摘要】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效益评估、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揭示了人工造林在该地区的重要性和现状。

结论部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措施,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推动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效益评估、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措施、未来展望。

1. 引言1.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性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丘陵山地,自古以来就因其干旱缺水、土地贫瘠而备受关注。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人们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人工造林。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通过人工造林,可以逐步恢复当地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可以提升农民收入。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农民收入有限。

通过发展林果业、林畜业等产业,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水平。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还可以提供生态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通过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收入、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更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农业区。

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人工造林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恢复手段。

本文将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薄弱,地表裸露,林地资源匮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工程,放宽了造林用地条件,加大了用工资金和技术力度,推广了适地适树的造林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统计,截至目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面积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公顷,涉及到的树种以油松、杨树、刺槐、黑果枸杞、核桃等为主。

这些树种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长条件适宜,生长快速,具有抗旱、抗风、抗寒等特性,对改善当地的土壤、水、气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尽管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地势起伏、土壤贫瘠,黄土高原地区树木的成活率较低,人工造林的成本较高。

由于当地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抢地建林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造林工程的实施和成效。

由于当地气候干旱,缺水,树木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由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限制,对于人工造林工程的支持和投入并不十分积极,有的甚至对树木进行滥砍乱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面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应该加大对于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工程的投入和支持,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帮扶。

应该加强对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严格规范造林行为,杜绝抢地建林等现象,确保造林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该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特点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当地干旱缺水的特点,推广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浅析水土流失现状: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

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

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

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

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

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

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

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

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

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

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论黄土地貌的现状、治理及环境景观设计——以黄土高原为例

论黄土地貌的现状、治理及环境景观设计——以黄土高原为例
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 5 0 0 8 m。
2. . 2气候差异 比较大。 3 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 中岩石 圈 和大气圈相互影 响。大气系统 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 地域和季节性 , 降水年 际变率大, 间变化上降水呈 减 时 少趋势。就气温来看 , 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 、 寒暑变
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
2 黄土高原的现状 21 黄 土高原地貌现状 .
2- . 3水资源缺乏 , 矛盾 突出。在干旱半 干旱 的黄 3 供需 土高原地 区 , 稀少 , 降水 蒸发 旺盛 , 面蒸 发是降水 的 水 2 倍多 , 而且降水集 中 , 水资源供求矛盾 日益突 出。 2 . 山地丘陵面积大。 .4 3 黄土高原地 区土地 以丘陵山地 为主 , 占整 个地 区的 8 %, 约 0 而河 谷平 川 只 占土地 总 面积的 2 %。这种起伏 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 0
3 %一0 有 的地 区达到 6 %以上 , 地面 切割 为支 0 5 %, o 将 离破碎景观。 2 黄 土高原 的水土现状 . 2
地方都是 荒山秃岭 , 给人 留下满 目疮痍的景象 。 人工草 地很少 , 的地方 由于过垦 山坡 , 有 表土 流失严重 , 露 显
出基岩。
我 国黄土高原地 区本身 自然环境脆弱 ,加上长期 以来土地利用 不合理 , 植被 受破坏 , 水土流失严重 。黄 土高原植被从 古代 到今 天的巨大变化 ,更主要是受人 类活动影响 , 总的趋 势是 面积越来越小 , 植被的结构也
2. .5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 ,0 4 %左右 的 3 3%~ 0
中国黄土 高原素有 “ 千沟万壑 ” 称 , 之 多数地 区 的
沟谷密度 在 3 5m k 2  ̄ k /m 以上 , 大达 lk /m 。沟谷 最 Omk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概述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对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管理措施等。

标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措施由于黄土高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如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气候差异大,缺乏水资源,供需矛盾明显,山地丘陵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等),造成了土质疏松、植被稀疏等水土流失的问题。

除了黄土高原自身所具有的种种地理和气候特征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如毁坏植被、开荒扩种、陡坡耕种、滥垦滥牧以及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等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

这两种因素给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严重破坏了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加重了气候条件的恶化、降低了土壤肥力、土地退化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频发等。

这些水土流失的危害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进而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已然成为我们水利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项艰难而繁重的任务。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概况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十分严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就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难度加大,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也就由此而形成。

每年黄土高原都会给下游输送四分之一的泥沙,造成黄河下游淤沙现象十分严重。

导致下游河床平均每年增高10cm,河床高出两岸3~10cm,情况严重的地方处达15cm,即形成我们说的“地上悬河”。

由于黄土高原存在着水土流失区幅员广阔的特点,现已造成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威胁。

每年雨季降水量增加,由于河床的抬高也就使得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对中下游沿河地区的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黄土高原水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财政投入和管理力度的缺乏在治理面积上,过去20年,我国基本停留在每年治理1万平方千米的水平,但能保存的,而真正起到治理效果的只有6000平方千米左右,不但没有完成国家要求,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

土壤退化与防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植物营养学姓名:谢永春学号: 10733120239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植物营养学谢永春摘要: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主要危害,探讨了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据最新统计,全世界现有水上流失面积25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 8%,全球每年约流失土壤257亿t,每年因侵蚀而丧失的耕地为500 ~ 700万hm2。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黄土高原以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闻名于世。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 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t,侵蚀严重的部位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10~ 310万t/ km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态复杂, 水力、重力、风力侵蚀均存在,沟壑产沙量占流域产沙量的50% ~ 60% 或更多。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我国江河输移的泥沙总量居世界之冠,全国平均每年直接入海泥沙总量约91.4亿t,输沙总量约21.5亿t。

其中黄河入海沙量10.8亿t,占全国输沙总量的50 %;因此,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对提高耕地农业生产水平,维持耕地利用的持久性,保持有限耕地资源意义重大。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1.1 流失面积广, 侵蚀强度高, 危害严重黄河从青海龙羊峡到河南桃花峪区间, 流域面积64万km2, 50年代初期调查有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t。

据80年代初期调查, 水土流失区内年土壤侵蚀模数在5 000t/ km2以上的共1516万km2,5000~ 10 000 t / km2的719万km2,10000 t / km2以上的717万km2, 侵蚀严重的部位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0 000 ~ 30 000t/ km2。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摘要】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管理与保护、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究。

人工造林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地,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人工造林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需要加强监测和维护工作,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发展建议包括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持续发展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生态环境、影响、管理与保护、问题与挑战、意义、发展建议、未来1. 引言1.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是近年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引进各类树种,加强人为干预,改善土地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管理与保护、问题与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2. 正文2.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以来的大规模退耕还林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将荒山荒坡进行造林,以改善土地的生态情况。

随着政策的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工程逐渐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成为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

在历史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扩展,种植树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人工造林不仅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保护,还能够提高附近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为现代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人因素分析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人因素分析

2.3陡坡开荒
黄土高原地区自古盛行广种薄收的轮荒 制度,所谓轮荒是指人们不是选择适宜耕 种的土地来开垦,通过精耕细作来增加粮 食产量,而是掠夺性扩大耕地,种地不施 肥,靠自然肥力生产粮食。耕种几年之后 致表土流失,肥力流光,于是便丢荒,另 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这样长期无休止的 轮番开垦,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被破坏 殆尽,无法恢复。随着人口的膨胀,坡耕 地愈来愈多,越开越陡。
2.5城市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迅 猛,各种问题随之出现,城市水土流失就 是其中之一,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 人为活动扰动地表和地下岩石层,破坏原 始下垫面结构或堆置废弃物,构筑人工边 坡而造成的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城市水土流失是由于人们不注意水土保 持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已不完全受自然规 律的支配,而是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
参考文献
[1] 郭超颖高照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 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探索, 2009(01):105-108 [2]曹元.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J].地理教育, 2010(9):13-14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区 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 人为因素分析
主讲人:牛春梅
目 录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现状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人为因素分析
范 太 以 乌 以 长 南 岭
围 行 西 鞘 东 城 , 以
: 山 , 岭 , 以 秦 北
1、水土流失的特征
1)以水力侵蚀为主 北部风沙肆虐,西部边缘地区冻融危害,其余大 部分地区水蚀剧烈 2)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64.87万km2中,水土流失面 积为47.2万km2,占总面积的72.77% 3)速度快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是形成 速度的100至400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40科研◎农田水利黄土高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人和自然关系的矛盾愈加突出,且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集中区域,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此,有效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基于此,文章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其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希望有所帮助。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阐释一方面,水土流失面积大且程度严重。

现阶段,黄土高原地区的总体面积达到了640000平方千米,但是水土流失面积却达到了454000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且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象。

黄土高原的覆盖面积广泛且面积较大,存在严重的水蚀与风蚀问题。

另一方面,水土流失速度较快。

当前,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层为1厘米,而且流失的速度相当于形成速度的100~400倍。

根据水土保持专家的结论,土壤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黄土高原形成于240万年之前,且每100年才会沉积1厘米,最厚的厚度是400米。

若在自然状态,每增加1厘米厚度土壤,所需时间要120~400年。

首先,土壤肥力会下降并出现退化情况。

水土流失会导致坡耕地出现跑水、跑土与跑肥的问题,导致土地瘠薄性明显。

与此同时,土壤的理化性状会逐渐恶化,影响其透水性与持水力,加快干旱发展速度。

其次,农田破坏严重。

在水土流失程度加剧的情况下,黄土高原沟壑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

一旦沟壑面积增加,农田面积就会被严重支解,对农田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加。

再次,气候条件变差。

黄土高原气温与降水量地理分布以东南-西北方向逐渐递减。

特别是水土流失程度加剧的情况下,林草地比重会减少,加重了气候条件恶劣程度,再次加快水土流失速度,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最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自黄土高原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局部改善,且治理难度明显增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探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探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探讨康姣姣(山西恒通隆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源头。

水土流失在制约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生态安全。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现状,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精准治理、引入节水技术提升用水效率、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开展精准养护等优化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120(2020)04-0036-02第4期2020年12月山西水土保持科技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anxi No.4Dec.2020囗生态建设收稿日期:2020-11-15众所周知,黄土高原不仅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源头。

水土流失在制约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生态安全[1]。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在数十年的综合治理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当前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脆弱本质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再加上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也暴露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调整治理势在必行。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1.1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区域治理不够均衡从多年来的治理经验来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是基于小流域而开展的综合治理模式。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可知,该地区植被覆盖率30a 间增长了一倍有余,2018年已经达到了63%;且入黄泥沙量也在不断减少,已经降低至3亿t/a [2]。

从总体情况来看,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水沙关系得以全面改善。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旱区,其特殊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限制了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多年的过度开发和滥砍滥伐,给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种植树木的方法来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环境问题。

人工造林是指根据生态需求和生态需求制定,人为选择植物进行种植的活动。

黄土高原人工造林需要种植具有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对旱、寒、盐碱胁迫能力较强的树种,同时需要避免那些优势明显的树种,以保证林地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环境和稳定土地,同时增加林地的资源功能。

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的树种包括荒漠柳、柞树、杨树、山杏子、臭椿等,其中,荒漠柳是黄土高原地区非常适应的树种,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人工造林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让荒山变成林场,使土地可以增值,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面积已经相当可观,特别是在沿黄河、黄河以南的区域,造林面积在逐年增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工造林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土地生态环境的方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黄土高原地区雨量少,太阳光照强,因此造林工程需要大量的水肥,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林地环境,以保证树木的成活率。

第二,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贫瘠,由于种植树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造林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第三,由于种植树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种植树木的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也给造林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总之,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是治理土地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其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好处,已经被广泛采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投入的加大,相信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对于保护人类家园、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 34°~ 40°,东经 103°~ 114°,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总面积 64×104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 个地(市)、317 个县(旗),总人口 1.08 亿,其中农业人口 7 333 万人,占总人口的70% 以上。

据 2008年统计,国民总产值 1.85 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 196元。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7 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22.9%。

水土流失面积达 45.4×104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 16×108t 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 10cm。

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黄土高原地区具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多年平均降水量464.1mm,年际变化较大,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65% 的以上 , 多年平均温度8.8℃,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 , 最高点位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5254m),最低点在河南省荣阳县境内(98m)。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和地形的特点造成水热条件的显著差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温性草原、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域内主要覆盖着100~200m厚的黄土,抗侵蚀能力弱。

此外 , 由于人口压力大、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造成该区土壤侵蚀严重,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二、黄土高原的现状
㈠、黄土高原的地形——丘陵山地为主,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

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㈡、黄土高原的气候及降水——气候干旱、雨量稀少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来年均降水量为110~740mm,但区域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自东南部的700mm左右递减至西北部的不足200mm。

多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500mm等值线之间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晋陕甘地区为中国土壤侵蚀较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 ,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 自东南部的700mm左右 , 递减至西北部还不足200mm,多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深居内
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

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㈢、黄土高原的植被情况——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

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㈣、黄土高原河流的情况——河水暴涨暴落, 含泥沙量大
黄土高原的河流,多具有泥沙含量大,径流量小,且涨落迅速等特点。

如黄河含泥沙量之多, 在世界各大河流中名列第一。

年平均含泥沙量为 37. 5 kg/m3,含沙量高出长江 65倍(长江年均含沙量为 0. 575 kg/ m3)。

同时黄河的径流量小,流域面积约为长江的41% ,而年径流量总量仅 574. 5 亿m3,只是长江的 5%。

径流量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地区雨量偏少,另一方面由于上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渗透率大,径流系数低造成的。

还由于全年雨水多集中在6~ 9 月, 且常以暴雨降下, 夏季河水径流量与流量明显高于冬春枯水期,汛期遇雨暴涨。

河流的最大含沙量与输沙量出现在夏秋汛期,春冬枯水期间含沙量与输沙量很低。

据黄河陕县站 1933 年 8 月8 ~ 15 日一次洪水测定,输沙量高达 21. 2 亿 t,占到当年输沙量的 54. 5%。

㈤、人类的活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经营开发, 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
原生的天然植被残留极少,次生的天然植被也因樵采、砍伐、放牧、开垦,分布零散,生长稀疏,森林面积十分贫乏。

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森林面积 187. 06 万hm2,占总面积的 3%,且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石质山地。

还由于长期的滥牧, 草原面积缩小, 草场退化,质量下降。

三、导致的结果
㈠、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

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

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速度快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

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

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㈡、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
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2.农田破坏更加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

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3.气候条件更加恶劣
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

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

据研究,过去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措施保存面积仅为统计面积的30%左右,而且多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败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土壤水分亏缺、林木生长受抑的现象。

5.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