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水土流失情况;2.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3.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措施。
二、导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3.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有关黄土高原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第二步:进修1. 学生听取教师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理解其特殊性和脆弱性。
2. 学生进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以及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探讨水土保持的意义和必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和关注。
第四步: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珍爱和水土保持工作。
四、课后作业:1. 完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相关的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2. 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情况;3. 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工程,了解实际工作情况;2. 鼓励学生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积极投身水土保持工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学生也增强了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境珍爱和水土保持工作。
希望通过不息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参与,能够更好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为珍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第3册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倾听、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提问,共同探讨治理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掌握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及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交流治理水土流失的心得。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创设、小组合作、总结归纳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1.现实问题导入:以黄土高原地区现实的水土流失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讨论:“如何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水土流失治理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需包括治理措施、实施过程、治理效果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教学,如多媒体演示、网络查询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

第二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教案标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2. 掌握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和措施;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2. 水土流失的定义、原因和影响;3. 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地区存在哪些问题吗?请谈谈你们的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解释为什么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 解释水土流失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包括水土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和影响;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思考如何防治水土流失。
四、防治方法和措施(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或措施;2.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方法或措施,并讨论其优缺点;3. 整合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总结出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方法和措施。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性;2. 提醒学生要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保护黄土高原的水土资源;3.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2. 案例资料: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案例;3. 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和措施的相关资料。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和贡献;2. 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3. 学生对水土流失防治方法的理解和总结。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或实地考察黄土高原地区,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土流失的现象和影响;2. 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演讲等,提高社会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度。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2.分析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习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水土流失的解决方案。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黄土高原的图片和案例资料。
2.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3.准备课堂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土流失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呈现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土流失的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治理措施,进行讨论和展示。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了解)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开发问题(森林破坏、湿地减少)。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含义: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在我国分布地区:多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如右图,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等8个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拨多在1000~20XX年m3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变率大地貌:黄土地貌(五种基本形态: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沟、坡)植被:草原、灌丛水文:集中7、8月粉沙颗粒为主,但垂直节理发育A.(黄土的特性)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B.黄土高原的降水: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C.植被稀少:使土壤失去保护层,易引起水土流失4、水土流失的原因D.地质构造: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强烈,使得地表高低不平,加之地震引发滑坡,加剧了流水侵蚀A. 历史上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毁,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②人为原因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垦陡坡、过度放牧和采樵、毁坏树木、开矿和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黄土高原上多裸露坡地)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黄土崖壁的崩塌、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渐少、土壤肥力下降)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引发洪涝灾害)5、影响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少,要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土壤)二、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植被)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降水)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产活动)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生产活动)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学校教师教案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咼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学生:旱涝灾害。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风成说”,以及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结合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及特点,分析其原因,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原理的方法。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分析总结出黄土高原的成因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知道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成因、地貌特点及类型,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风成说”及地貌特点。
2.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二)教学难点1.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的黄土地貌类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实验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中国是世界第三领土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看一看反映是什么地形区?这一地形区有哪些鲜明的特征呢?新课讲授一、文明的摇篮活动1:“聚焦黄土高原”1.导语:同学们,提到黄土高原,大家都很感兴趣,知道的一定不少,你能用一些关键词来描述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吗?(学生畅所欲言,提到黄土、窑洞、延安、信天游……)提到黄土高原,大家都知道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土人情。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等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易于水土流失。
3.危害: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降低,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4.防治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生动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课设计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域与西北地域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为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
下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课设计,欢迎阅读!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能说出并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及危害。
【过程与方法】经过合作研究活动和读图剖析,锻炼和提升读图剖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及危害学习,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连续发展观。
二、教课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及危害。
三、教课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经过向学生展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指引学生思虑“造成黄土高原支离破裂这类情况的主要原由是什么 ?”从而导入新课。
1 / 4环节二:新课讲解1.水土流失原由剖析教师体现资料“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域。
以黄河为例,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 16 亿吨,假如把这些泥沙堆成一米宽、一米高的堤坝,它的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
为何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何这么严重呢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联合教材 P28图 6.32 ,学生思虑,剖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 ( 指引学生从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两个角度去思虑,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天气、植被、土壤,人为要素包含毁林开荒、采矿、开垦放牧等方面 ) 。
【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由有哪些?【学生回答】(1)自然原由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川少,斜坡多,地面破裂。
②土质方面:黄土构造松散,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 ; 很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 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损坏,大部分地域地表裸露。
(2)人为原由人类的过分开发 ( 过分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①破坏植被,斜坡耕作。
②过分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2 / 4③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由研究【过渡】为何降水、植被、土质等会引起水土流失呢 ?联合教材P29 活动,学生小组议论研究:a. 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间存在如何的关系?b.议论不一样土质、不一样坡度、不一样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特征。
2.了解黄土高原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防治。
2.难点:黄土高原面临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特征,以及该地区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
2. 讲授(35分钟)(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由于地貌特征所致地势大体呈阶梯状向东倾斜,平原分布面积相对较小。
(2)黄土高原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在我国更是表现得尤为珍贵。
然而,由于地貌因素和人为破坏,黄土高原面临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
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是全国最为严重的,其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13%以上,约16.5万平方公里,致使该地区土地肥力急剧下降,农田开垦难度增大,水资源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着这一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黄土高原面临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自然因素、人口因素、不良天气和不合理土地利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的破坏活动,即大规模的砍伐树木、过度放牧、滥草滥种和滥采野生动植物等。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① 土地肥力急剧下降,农田开垦难度增大。
② 水资源逐渐减少,因为庞大的河流遭到了破坏。
③ 生态环境恶化,黄土高原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遭到巨大破坏。
④ 威胁黄河下游的安全,黄土高原的流失土壤大量淤积在黄河中,形成黄河“三角洲”,加剧了黄河下游的淤积问题。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要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上着力,从技术上加强和完善。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实际案例,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认识到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方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出最佳治理方案。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强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布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调查家乡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治理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黄土高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地貌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吗?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展示水土流失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5.实践活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为黄土高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2)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水土流失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了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视频观看: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图片展示:展示水土流失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思考:如何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四、实践活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为黄土高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2.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一节内容,在前两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对前两单元所学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所对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本单元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实例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和人类活动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有所不同的。
并且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的区域开发起着铺垫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
本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三方面来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学完后,学生需要能对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同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并观看下面几幅图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水土流失现象。
2.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4.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土流失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讲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水土流失案例资料及水土保持技术介绍。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探究水土流失原因: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如地表破碎、植被稀少、土壤裸露等。
3. 分析水土流失影响:讨论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河道淤积、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4.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的水土保持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水土流失,讨论水土保持技术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保护水资源和关爱环境方面的责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
2. 邀请水土保持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专业知识。
鲁教版必修三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地区,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治理措施的实施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Hale Waihona Puke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家园的情感。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情。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如地形、气候、土壤等)和人为原因(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
-水土流失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降低、基础设施破坏等。
-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如植被恢复、植树造林等)、工程措施(如梯田、淤地坝等)和农业技术措施(如合理耕作、节水灌溉等)。
4.学生需在课后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优势。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参与等途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
5.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学习了四大高原时就知道了黄土高原, 也学习了各种地形地貌。尤其是对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孩子们来 说,对黄土高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创造了 有利条件。初中的学生对自己未知的区域,一般来说好奇心和求 知欲都比较高。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收集一些 有关黄土高原的地理资料和图片,比如传统的民居窑洞、黄土高 原上的特产、煤炭生产、植树造林工程、工农业生产等。吕梁地 区是比较典型的黄土地貌区,学生对民居特征、水土流失、煤炭 生产、环境污染等了解比较多,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丰富的教学资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 意识。
1. 通过阅读地图和景观图,熟悉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认识黄土高原的地 表形态,增强读图能力。 2. 通过阅读材料和相关图片,理解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认 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 3. 运用课堂活动的形式, 组织对水土流失、 煤炭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探讨, 认识能源产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能源开采和利用带来的环 境问题,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相互关联, 认识区域经济发展 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培养了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培养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 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 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3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相互关联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培养了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培养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教案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些图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讲授新课]一、寻根问祖——黄土高原在哪里?(PPT展示)二、科学探秘——黄土哪里来?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可在300米以上。
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阅读延伸用毕生精力解读黄土高原“天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刘东生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建立黄土高原“新风成说”。
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接受。
刘东生被国际上公认为“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之父”。
为此,他于2月20日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鸟瞰高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象慧眼识“地形”四、忧国忧民——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PPT展示)小组合作探究1.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感悟生活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实验探究——自然组分四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第一组实验:探究黄土土壤特点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要点:先观察瓶中黄土的特点,然后倒入少量水观察黄土透水性。
第二组实验:探究不同坡度时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实验要点:两瓶土摆放坡度不同,以相同速度倒入等量的水,观察水土流失速度。
第三组实验:探究不同降雨强度时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1.填空(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
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3.简答题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2.(1)BC (2)BCD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第二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