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形状与抵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表格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表格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上两个相邻的探究活动。
这两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以及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出发,探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活动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3.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以及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实验和观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是否相同?形状是否会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为什么形状会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深入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课件
除了矩形和三角形之外,还有其他形状 的模型可以用来展示不同的抗弯曲能力。
例如,圆形和椭圆形具有较好的抗扭转 变形能力,适合用于需要较高扭转稳定
性的场合。
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01
02
03
PPT
可以使用PPT来展示不同 形状的抗弯曲能力,通过 图像和图表等手段进行解 释和说明。
视频
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不同形 状在不同条件下的抗弯曲 能力表现,使内容更加生 动形象。
02
三角形具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适合用于支撑结构。
03
三角形形状的抗弯曲能力较强,因为其结构相对稳定,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 在建筑和桥梁设计中,三角形经常被用作支撑结构,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教具:不同形状的模型
其他形状模型:如圆形、椭圆形等,可 以用来展示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
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各异,应根据实 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形状。
3. 观察金属条的弯曲程度;
4. 使用测量尺测量金属条的弯曲量并进行记录。
难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结论。
数据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形状的金属条在承受 相同重物时,其弯曲程度是不同的。
结论
形状对抗弯曲能力有影响,其中“V”形和“U”形金属条的 抗弯曲能力较强,“I”形金属条的抗弯曲能力最差。
掌握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01 02 03 04
学习实验设计方法。 学习实验操作技巧。 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定义及关系
形状
01
物体的外部轮廓。
抗弯曲能力
02
物体在受到外力时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课件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建筑上各种形状的钢材和铝材
“一”形
“W”形
“口”形
“O”形
其他形状……
“L”形
“T”形
物体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实验:
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实验需要材料: 4张同样大小、厚薄的纸做成一字形,L形, U形,W形的结构;垫圈,记录单等。
设计实验:
增加了厚度
减少了宽度
“一”形
“L”形
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W”“L”“U”“T”或“工” 字 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 厚度,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瓦楞纸的研究
改变了形状,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强抗 弯曲能力。还节省材料。
设计实验:
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实验需要材料: 4张同样大小、厚薄的纸做成一字形,L形,U形,W形的结构; 垫圈,记录单等
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等。 操作方法: 在不改变上面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实验需要材料: 4张同样大小、厚薄的纸做成一字形,L形,U形,W形的结构; 垫圈,记录单等
需要改变的条件:纸的形状
不改变的条件: 垫起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等。 操作方法: 在不改变上面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操作注意事项:
1.小组内分工合作,找专人填写实验记录表。 2.实验完成后物品需要摆放整齐。 3.做实验时,交流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4.小组完成后请趴好,以此示意老师“我们已经完成”。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
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尺子、剪刀、橡皮泥、实验桌。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1.5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纸张、塑料板、木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第二章: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1 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数据分析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尺子、剪刀、橡皮泥。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2.5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张纸张、一把剪刀和一块橡皮泥。
要求学生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使用尺子测量折叠后的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即纸张的厚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
2.6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
2.7 结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实物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板、木棒。
3.5 应用实例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只笔和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L”形材料的哪一部分 像平放的梁,立着放 了?
把薄形材料弯折成
“V”“L”“U”“T” 或“工” 字等形状,虽
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 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
增加了厚度
加厚度能大大增强
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减少了宽度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科学就在我们
的身边,需要 大家多观察多 思考。
在你身边, 有哪些材料是 改变了形状的 例子?
相同条件
1、纸张的材料一样
2、纸张的厚度一样
3、纸张放桥墩的位置一样 4、两个桥墩之间的 距离一样
5、放垫圈的位置一样
温馨提示
一、做好数据的记录。 二、实验完成后要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三、分析数据,通过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四、做实验时要认真细心地做,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1、改变形状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抗弯曲 能力 2、改变的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
大型建筑屋顶结构
琉璃瓦
瓦楞纸板
纸包装箱
龙井小学—蒋永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利用纸梁研究了 抗弯曲能力。你们记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提 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吗?
增加纸梁的宽度和厚度
角钢、工字钢、槽钢、圆钢管、口形钢
O
口
U
L
W
工
T
探究
折纸要求:
一、每个同学选择钢材的一种形状去折, 小组内协商后再折。 二、在折纸的时候,纸梁的长度要保持 不变。
不同条件
形状不一样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对实验探究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分析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铁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选择不同形状的塑料片,用弯曲力计测量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形状合适的物体来承受外力,以提高其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运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尺子、夹子等。
2.实验材料:橡皮泥、沙子等。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体变形的情况?这种变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桌子上,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让学生观察橡皮泥的变形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一块塑料片,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
然后观察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瓦楞纸的研究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2、实验一: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3、小黑板出示问题:(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四、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理解形状与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 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形状与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 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各种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弯曲工具,如钳子、剪刀等。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二、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5分钟)1. 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一样吗?为什么?3.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形状的物体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及其抗弯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深入研究(15分钟)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上两个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形状和力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够深入,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这一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介绍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实验观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数据分析: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抵抗弯曲能力》
减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改变的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不同
1、仔细观察瓦楞纸 板在结构上有什么 特点?
2、这样的结构 有什么用?
1、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 物体的(宽度)、(厚度) 及( )等因素有关。
1、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 物体的(宽度)、(厚度) 及(形状)等因素有关。
15cm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单
形状
实测
W
我们的发现:改变材料的形状 ,可以 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不同的形状 ,抵抗弯曲能力不同
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 抗弯曲能力呢?
把薄形材料弯折成 “V”“L”“U” 我们发现:
增加了厚度
“T”或“工” 字等 形状,虽然减少了材 料的宽度,但却增加 了材料的厚度,增加 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 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复习导入
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梁的宽度、厚度有什 么关系?
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梁越厚,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生活中几种常见材料形状
U形 圆形
L形
方形
拱形 槽形
1、折纸时保持长度不变 2、架空的距离都控制在 15厘米 3、从中间摆放垫圈 4、以所折的形状变形导 致垫圈翻倒为准。 5、记录测试结果,将测 试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 的纸变坚硬了?
• 答:因为瓦楞纸板很厚,且中间一 层折成三角形增加厚度能大大增 强材料坑弯曲能力的,所以能使柔 软的纸变坚硬了。
六年级上册科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科版(共33张)-PPT课堂课件
A、
B、
C、
2、下面三种形状中的( B )是增强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抗弯曲能力最弱的。
A、
B、
C、
3、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 B)。
A、增强 B、改变 C、减弱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C、物体抗弯曲能力与物体的形状和厚度都有关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形状与抗弯曲能 力-教科 版(共3 3张)-P PT课堂 课件( 完整版 )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判断:
1、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是一种好办法。(×)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它抵抗弯曲的能力。( √ )
3、大小相同的同一种纸,做成不同形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是
不同的。( √ )
4、火车轨道用的钢轨是一种形状稍微变化了的“工”字形钢。(√
)
×
5、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弱与纸的厚度有关没有其他原因。( )
1、仔细观察这种纸板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从已经撕开的小角上观察纸板各部分的厚薄、 软硬程度如何? 3、试着对这种纸板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重量 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实验桌、仪器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否会影响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让学生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讨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归纳法: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梁(如矩形梁、三角形梁、圆形梁等)、弯曲力测试仪、支架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梁,引发学生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基础课)教案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时。
增强材料抗弯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道理根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
现在来研究材料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了。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改变材料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更进一步的道理,教科书用资料形式给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理解。
第二,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强度大大增加,比把三、五层薄纸板平粘在一起强度大多了。
研究瓦楞纸板不但可以加强对第一个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或产生疑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较复杂的形状结构前进。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通过增加材料的厚度和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是这一课学习的最基本的知识储备。
另外,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技术、技能,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2.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4.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5.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白纸、PPT。
学生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科学书6本,垫圈若干、胶带、包装箱瓦楞纸板、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题1. [PPT 出示]小复习。
(1)学生进行填空。
(2)学生进行选择。
2. [PPT 出示]建筑工地上常用的钢材和铝材(1)学生观察各种不同形状的钢材和铝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面三种形状中的(
A、 B、
B )是增强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抗弯曲能力最弱的。
C、
3、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
B)。
A、增强
B、改变
C、减弱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4、用同样的材料做电线杆,做成( B )比较好。
A、空心的方形的 B、空心的圆形的 C、实心的圆形的 )。
5、将同一块砖按照下图中三种不同的方式放置,最稳定的是( B A、 B、 C、
6、下列有关物体抗弯曲能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抗弯曲能力只与物体的厚度有关
B、物体抗弯曲能力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C、物体抗弯曲能力与物体的形状和厚度都有关系
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 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
加厚度能大大增强
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减少了宽度
的。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瓦楞纸板
琉璃瓦
纸包装箱
纸包装箱用的材
料叫瓦楞纸板
探究2
1、仔细观察瓦楞纸板在 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厚薄、软硬)
三层 三层 三层 五层
改变材料的形状,能提高 它抗弯曲的能力。
柔软的纸怎么变坚硬了?
不同的。(
√
)
4、火车轨道用的钢轨是一种形状稍微变化了的“工”字形钢。( √ 5、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弱与纸的厚度有关, 与其它因素无关。( × ) 6、要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也可以 改变材料的形状。(
√
)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选择:
1、下面三种形状中的( A、 B、
C
)是增强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抗弯曲能力最强的。 C、
第二单元
形 状 与 结 构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纸的宽度增加,抗弯 曲能力也会 增加 。 纸的厚度增加,抗弯 曲能力会 大大增加。
观察与思考
一、材料形状
• 同学们,请随画面来 到钢材、铝材专卖店, 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 形状?
O U
口
L
C T 工 T
M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这些形状与抗弯曲有关吗?
七层 九层
• 科学就在我们
的身边,需要 大家多观察多 思考。 • 在你身边, 有哪些材料是 改变了形状的 例子?
大型建筑屋顶结构
通过实验探究,你知道了什么呢?
1、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改变的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
1、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材料抗弯曲的能力。( √ )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它抵抗弯曲的能力。(活中几种常见材料形状
O
口
工
U
W
L
生活中几种常见材料形状
U 形
圆 形 L形
方形
拱形
槽形
探究1
把同样的纸折成下面的形状当着纸横梁, 测试和比较它们抗弯曲的能力(p29)。
探究1
实验计划
研究题目: 改变纸横梁的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吗? 我的推测:改变纸横梁形状,可以增大纸梁抗弯曲的能力。
5张同样大小、厚薄的纸;相同大小的金属垫圈若干个; 实验器材:科学书两本(或同样高度的长方形文具盒);双面胶; 直尺一根
不改变的条件: “桥墩”的高度; “桥墩”之间的距离;放重物的位置 ;弯曲的标准。 纸横梁的形状:
要改变的条件:
探究1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形状
抗弯曲能力
(承受垫圈个数)
我们
的
发现
分析
什么形状抵抗弯曲能力强(1)
分 析
什么形状抵抗弯曲能力强(5)
分 析
什么形状抵抗弯曲能力强(4)
分析
什么形状抵抗弯曲能力强(2)
分析
什么形状抵抗弯曲能力强(3)
探究1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形状
抗弯曲能力
(承受垫圈个数)
我们
的
发现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 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L”形材料的哪一部 分像平放的梁,立着 放了?
增加了厚度
把薄形材料弯折成 “V”“L”“U”“T” 或“工” 字等形状,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