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
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
余光中,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居于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1
余光中的生活
1
事例一:初试啼声
二十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衷,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二十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
2
事例二:
诗人的眼光看待生活
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
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
也不一定要做诗人。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诗意,美,价值
3
事例三:唯美主义者
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话题」诗意,心灵,生活态度
4
事例四:大师境界
讲到台港文学,不可不读余光中。人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两手相合搞翻译。他的一首《乡愁》,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象征,由家愁升到民族愁。余光中的作品出色,人品更佳。当年李敖与余光中友谊破裂后,骂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一软骨文人耳,无狼心,有狗肺者也。”可是余光中对这种大粪浇头的辱骂,不气不急,不暴跳如雷,更不对簿公堂。“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做法,才叫大师的境界。
「话题」宽容,境界
5
事例五:幽默
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但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话题」幽默,谐趣与社交
6
事例六:因爱而创作,因情而为文
母亲河的土,余光中的泪
在庆贺余光中先生七十五周岁诞辰的晚宴上,当代作家苏叔阳提笔写下《这是一双中国心灵的眼睛》赠给余光中。在谈到是何种灵感激发苏老现场创作这首诗时,他直言,自己是被余光中的故事感动了。原
来,在入席前,平素随和的余先生讲述了有关于《黄河》创作的一个故事。余老动情地说:“一次应邀去黄河边,我踩到了黄河的泥土,别人上车后都把这个泥给剔掉了,而我却带着这双沾满黄河泥沙的鞋子一直穿到台北,到了台湾,干了,我就把它剔下来放在我的小盒子里。因为这是我母亲河的土……”说到这里,他眼里流着泪,声音是哽咽的。
「话题」爱国,思乡
7
事例六:
帮人作序
2004年,余光中应邀来到上海,做客高端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这次节目做得很成功,并且余光中还与主持人曹可凡成了好朋友。
2011年,曹可凡的新书《悲欢自酬》出版在即,但序言还没写好,于是想到了余光中,向他索序。余光中欣然答应了。不久,曹可凡就收到了余光中寄来的序文,同时还附有一封短笺:“曹先生:传上这篇读后感,迟奉为歉!寄给我的尊稿,校对潦草,有错别字,也有漏字,或年份、细节有误。有的地方,引文与本文字体部分,极易相混。盼于付印前彻底改正!匆此即颂。”
曹可凡看了这封信后,连忙翻看自己的书稿,发现余光中用红笔将大大小小两百多处错误一一指正出来,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些他一时也吃不准的地方,还提请曹可凡再校对相关原著文字。对此,曹可凡深感汗颜:这篇序文不知花费了余光中多少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也被余光中的严谨、认真和执着所感动。
后来,曹可凡了解到:余光中每次帮别人写序,都要不辞辛苦,仔细阅读书稿,把其中的重点圈注出来,还要将字里行间的讹误逐一校正。对此,余光中调侃说:“我难改啄木鸟的天性,所以,在看书稿的同时,就顺便校对了一遍,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话题」严谨,责任心,认真,为人处世
2
余光中语录
“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左手的掌纹》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今生今世》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