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症

合集下载

胆总管扩张症干预护理

胆总管扩张症干预护理

饮食护理:保持低脂、高蛋 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习惯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药物, 控制病情发展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胆总管扩张症的并发症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 态,提供心理支持与疏导
定期记录症状和体征,如腹痛、黄 疸等
自我监测
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等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和评估 病情
汇报人:
目录
胆总管扩张症的定义
胆总管扩张症是指胆总管直径异常增大,通常是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疾病引 起的。
胆总管扩张症分为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和继发性胆总管扩张症,前者又称为先天性 胆管扩张症,是一种先天性胆道系统发育异常疾病。
胆总管扩张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这些症状可能会在进食油腻食 物后加重。
保持良好心态
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乐观,避免情绪波动
学会放松,缓解压力
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 疾病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总管扩张症。 饮食调整:保持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肝炎、肝硬化等可能导致胆总管扩张症的疾病。 避免长期服用药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增加胆总管扩张症的风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
康复期的护理目标
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 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康复期的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遵循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等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增强康复信心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护理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护理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护理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是胆总管和胰管连接部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畸形。

主要表现:腹痛、右上腹肿块、波动性黄疸三大症状。

【观察要点】
1、术前伴有发热,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按常规测量体温。

2、观察腹痛性质,大小便颜色。

3、术后观察T、P、R、神志变化,引流液量、性质、颜色,突然腹痛,腹肌紧张,体温升高提示有吻合口漏,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有无腹胀,胃肠减压是否有效,预防切口裂开。

5、观察大便颜色是否转黄,小便颜色转清,提示手术成功胆汁转流入肠管内。

6、拔出引流管后注意观察管口有无渗液,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溃并做好记录。

【术前护理措施】
1、按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儿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3、术前发热给予降温抗炎处理;肝功异常者、黄疸者按医嘱给保肝治疗、VitK、VitC,以减少手术出血。

【术后护理措施】
1、按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者,术后需吸氧减少肝细胞缺氧,预防肝昏迷。

3、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每2小时抽吸一次胃液,注意量、性质、颜色并记录。

4、妥善固定胆道引流管,注意引流液性质,若有少量血液是正常现象,若血量较多可能凝血机制不良,须通知医生给予输血。

5、保持患孩安静,避免哭吵,必要时用镇静剂,以防腹压增大切口裂开。

6、胆道引流管拔除前先夹管观察1-2天,病儿无腹痛、体温正常、无胆汁漏出,方可拔管。

【健康教育】
1、术后2-3个月复查肝功。

2、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注意防感冒。

肝内胆管扩张诊断标准

肝内胆管扩张诊断标准

肝内胆管扩张诊断标准肝内胆管扩张是指肝内胆管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变。

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黄疸、腹痛、发热等。

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明确其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扩张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黄疸、腹痛、发热等。

黄疸是肝内胆管扩张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呈茶色,粪便呈浅色。

腹痛常常为右上腹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则是因为胆道感染所致。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内胆管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B超、CT、MRI 等。

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的情况。

CT和MRI则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三维图像,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血清胆红素、肝功能、炎症指标等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是肝内胆管扩张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异常则反映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外,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也对于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内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胆管的情况,对于诊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有重要意义。

病理检查则能够明确病变的组织学特征,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诊断标准。

综合以上各项检查结果,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具体而言,应符合以下条件,1. 存在黄疸、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2.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直径明显增大;3. 血清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炎症指标升高;4. 内镜检查或病理检查明确肝内胆管扩张的病理变化。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癌、胆管炎等疾病都可能表现为类似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胆管扩张分级标准

胆管扩张分级标准

胆管扩张分级标准
胆管扩张是指胆道系统中的胆管(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发生异常扩张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胆管梗阻、胆石症、肝胆管感染等。

分级标准通常根据扩张的程度和涉及的范围来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般性的一些胆管扩张的分级标准:
1.轻度扩张:胆管的轻度扩张通常被定义为直径轻度增大,可能在正常范围的上限内。

这可能是正常变异或与轻微的生理性原因有关。

2.中度扩张:胆管的中度扩张可能表明有一些潜在问题,可能与部分胆管梗阻或其他问题有关。

直径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提示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3.重度扩张:胆管的重度扩张是一种较为明显的情况,可能涉及到大范围的胆管系统。

这可能是由于胆管梗阻等严重问题引起的,需要详细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4.分段性扩张:胆管扩张可能是分段性的,即仅涉及到部分胆管而非整个系统。

这可能与病变的特定位置或范围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原因。

5.全胆管扩张:胆管系统的全面扩张可能表明有严重的问题,例如胆总管梗阻。

这种情况可能需要紧急的医学干预和治疗。

具体的胆管扩张分级标准可能会因医学专业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的医学影像报告或医生诊断中,会使用更具体和详细的描述。

在任何情况下,准确的分级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进一步的医学管理至关重要。

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临床症状、患者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等因素来确定胆管扩张的程度和可能的原因。

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胆管扩张症是一种疾病,它可能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如胆管结石、胆管炎或胆管肿瘤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而定。

本文将探讨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药物治疗胆管结石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导致胆管扩张症的原因。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溶解结石或减轻结石引起的症状。

一些常用的药物包括:•利福昔明(Ursodiol):可以溶解一部分胆结石。

•潘托普拉唑(Pantoprazole):可以减轻结石引起的胃酸反流症状。

•鎮痛藥:用于缓解结石引起的疼痛。

胆管炎如果胆管炎是导致胆管扩张症的原因,抗生素可能会被用来治疗感染。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胆管肿瘤对于由胆管肿瘤引起的胆管扩张症,治疗方法可能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或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减轻肿瘤引起的疼痛和其他症状。

外科手术恶性胆管梗阻对于恶性胆管梗阻引起的胆管扩张症,手术通常是必要的治疗方式。

手术的目的是缓解胆管梗阻,并可能包括胆道成形术或胆管植入术。

结石取出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溶解的胆结石,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来取出结石。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腔镜胆囊切除术)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内镜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ERCP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的X射线成像检查和治疗胆管疾病。

这种治疗方式通常用于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梗阻或狭窄。

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术对于胆管狭窄引起的胆管扩张症,通过内镜术在狭窄处植入支架可以扩张胆管、保持胆管通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治疗胆管扩张症的方法取决于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减轻症状或溶解结石,外科手术和内镜治疗可以缓解胆管梗阻或狭窄。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咨询医生,了解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案。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发生于肝内、肝外胆管的任何部分,因好发于胆总管,曾称之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根据其病变特点,近年来认为应称为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好发于东方国家,尤以日本常见。

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3~4。

幼儿期即可出现症状,约80%病例在儿童期发病。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因未完全明了。

胆管壁先天性发育不良及胆管末端狭窄或闭锁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其可能原因有:①先天胰胆管连接处异常:胚胎期胆总管、胰管末端分开,胆总管以直角进行胰管,或胰管在壶腹上方汇进胆管,胰液易反流进胆管,致胆管内膜受损,发生纤维性变,导致胆总管囊性扩张;②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胚胎其,原始胆管增殖为索状,以后再空泡化贯通。

如某段胆管上皮过度增殖及过度空泡化,可致胆囊壁薄弱而形成异常的囊性扩张;③遗传因素: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有人认为与性染色体有关。

根据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囊性扩张、憩室样扩张、胆总管开口部囊性脱垂、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

扩张的囊壁常因炎症、胆汗潴留,以致发生溃疡,甚至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成人接近20%,较正常人群高出10~20倍。

囊性扩张的胆管腔内也可有胆石形成,成年病人中合并结石者可高达50%。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典型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和黄疸三联症,症状多呈间歆性发作。

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可为持续性钝痛;黄疸呈间歇性;80%以上病人右上腹部可们及表面光滑的囊性肿块。

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黄疸持续加深,疼痛加重,肿块有触痛,有畏冷、发热等表现。

晚期可出现胆汗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囊肿破裂可导致胆汗性腹膜炎。

对于有典型“三联症”及反复发作胆管炎者诊断不难。

“三联症”俱全者仅占20%~30%,多数患者仅有其中1~2个症状,故对怀疑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者需借助其他检查方法确诊。

尽大多数囊肿可被B超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扫描检出,PTC、ERCP、胆管造影等检查对确诊有帮助。

胆管扩张标准

胆管扩张标准

胆管扩张标准胆管扩张是指胆管内径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通常是由于胆管内结石、肿瘤或其他梗阻性病变所致。

胆管扩张的标准是指在临床上对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胆管扩张的标准。

一、影像学检查。

1. 腹部B超。

腹部B超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胆管的扩张情况。

根据腹部B超的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胆管扩张的程度和范围。

2.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加精准地显示胆管的扩张情况,对于胆管内结石、肿瘤等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 MRI检查。

MRI检查对于胆管扩张的评估也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胆管周围组织的情况可以更清晰地显示。

二、临床症状。

1. 黄疸。

胆管扩张导致胆汁排泄受阻,黄疸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患者的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疸的症状。

2. 腹痛。

胆管扩张引起的胆汁淤积可以导致腹痛,尤其是在右上腹部。

3. 恶心、呕吐。

由于胆汁淤积,患者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4. 胆汁性肝硬化。

长期胆管扩张会导致胆汁淤积,严重者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升高是胆管扩张的常见表现之一。

2.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胆管扩张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四、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胆管扩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胆管的情况,对于胆管内结石、肿瘤等梗阻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的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对胆管扩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诊断标准。

六、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胆管扩张,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对于胆管内结石、肿瘤等梗阻性病变,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非梗阻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扩张,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内镜下治疗。

七、预防措施。

对于已经患有胆管扩张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胆管扩张的标准是通过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的综合评估,确定诊断标准,并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胆管扩张标准

胆管扩张标准

胆管扩张标准胆管扩张是指胆管直径增宽,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下,成人胆管的直径约为6mm。

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胆管扩张的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胆管扩张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胆管直径。

胆管扩张的标准首先是胆管直径的增宽。

一般来说,超过8mm的胆管直径就可以被认为是扩张。

但在实际临床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胆管直径产生影响。

2. 影像学检查。

除了测量胆管直径,影像学检查也是判断胆管扩张的重要手段。

例如,腹部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胆管的情况,包括是否扩张、扩张的范围和程度等,这些信息对于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3. 临床症状。

胆管扩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腹痛、黄疸、消化不良等。

因此,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是判断胆管扩张的标准之一。

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

4. 胆管内压力。

胆管扩张可能会导致胆管内压力的增加。

通过测量胆管内压力,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胆管是否扩张。

一般来说,超过正常范围的胆管内压力也可以作为判断胆管扩张的标准之一。

5. 胆囊情况。

胆管扩张与胆囊疾病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判断胆管扩张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胆囊情况,包括是否存在结石、炎症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胆管的情况。

总之,胆管扩张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胆管直径、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胆管内压力和胆囊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全面、准确地判断胆管扩张的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的健康。

[腹部影像]“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腹部影像]“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腹部影像]“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胆管扩张症
此病是先天性胆系疾病,可分为肝外胆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又称Caroli病)以及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

【临床表现】
(1)腹部肿块、腹痛和黄疸是胆管扩张症的经典三联症状。

(2)症状发作时常伴有血、尿淀粉酶值增高。

【MRI表现】
(1)MRI平扫见肝内、肝外或者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呈长T1、长T2改变,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2)MRCP清楚地显示扩张的囊状“胆管树”,同时对憩室的部位及范围也显示清晰(图1、图2)。

图1 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A.轴位T2WI;
B.冠状位FISTA;
C.MRCP。

A、B、C示肝左叶胆管呈囊状扩张
图2胆总管囊肿
A、B.轴位及冠状位FIESTA可见胆总管呈囊状扩张;C.MRCP示胆总管呈囊状扩张,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多发生于女性和儿童,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和黄疸三联症,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直接胆红素升高,黄疸指数升高,MRCP可清楚显示胆管扩张的程度与范围,大部分可明确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扩张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肝囊肿:多发性肝囊肿,囊与囊之间无胆管相连可鉴别。

(2)多发肝脓肿:肝脓肿通常壁较厚,而且增强扫描壁呈环形强化。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讲课PPT课件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讲课PPT课件

药物治疗先天性胆 管扩张症的效果因 人而异,需要配合 其他治疗方法使用。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 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 良反应,及时调整药 物剂量和种类。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胆管,恢 复胆汁引流
手术时机:尽早手术,避免并 发症发生
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 手术等
术后护理:定期复查,注意饮 食和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饮食调整:控制饮食,避免过度摄入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减轻胆道负担。
等。
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的推广 提高公众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认识和关注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研究和治疗
汇报人: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一种胆道系统的先天性畸形 分类:肝内型、肝外型和混合型 肝外型最常见,约占80% 病因:多因素遗传、基因突变等
病因:先天性 胆管扩张症是 由于胆管壁发 育异常引起的
发病机制:胆 管壁薄弱、胆 道高压和胆管 梗阻等因素导 致胆管扩张和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 案例描述:详细介绍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病例的病因、病理生理和疾病进展等方面的特点 案例讨论:针对病例的治疗方案、并发症和预防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
案例一:患者A,女性,35岁,因腹痛、黄疸就诊发热、腹痛就诊,确诊为先天性胆管扩 张症。
炎症发生
临床表现:腹痛、黄疸、腹部包块 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 鉴别诊断:与肝胆系统其他疾病相鉴别 并发症:感染、结石、肿瘤等
PART THREE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影像学诊断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主要 诊断手段,其中MRI具有无创、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 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
生化诊断
血液生化检查如肝功能、胆红素等指标可用于辅助诊断先 天性胆管扩张症,同时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基因诊断
基因检测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可用于确诊是否存在基 因突变,为遗传咨询和家族筛查提供依据。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治疗、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主要用于辅助药物治疗和手 术治疗。
内镜治疗可用于引流胆汁、缓解梗阻等症状;放射治疗可用于缓解疼痛等症状;介 入治疗可用于置入支架等。
选择其他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同时需注意可能存在 的风险和并发症。
05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预防 与护理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 孕期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
质。
遗传咨询
对于有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家族史 的孕妇,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
疾病风险。
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应进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保持患儿饮食卫生,避免油腻食物,尽量选择易 消化、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01
手术治疗
手术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囊肿切除、胆道重建等
手术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0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辅助手术治疗,如止痛药、抗生素等。
03

胆管扩张有什么症状【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胆管扩张有什么症状【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胆管扩张有什么症状文章导读出现胆管扩张,对于患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发病的群体很多都是婴幼儿,患者的症状表现也比较明显,最常见的就是腹部有肿块出现,肚子痛的现象,另外常会引起黄疸的症状表现,这是最常见的胆管扩张的症状表现,出现腹痛的时候往往是绞痛。

患者会感到恶心呕吐,甚至引起出血,导致尿的淀粉酶出现升高。

胆管扩张有什么症状腹部肿块、腹痛和黄疸,被认为是本病的经典三联症状。

1、腹块位于右上腹,在肋缘下,巨大者可占全右腹,肿块光滑、球形,可有明显的囊肿弹性感,当囊内充满胆汁时,可呈实体感,好似肿瘤。

但常有体积大小改变,在感染、疼痛、黄疸发作期,肿块增大,症状缓解后肿块又可略为缩小。

小的胆管囊肿,由于位置很深,不易扪到。

2、腹痛发生于上腹中部或右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不一,有时呈持续性胀痛,有时是绞痛,病者常取屈膝俯卧体位,并拒食以减轻症状。

腹痛发作提示胆道出口梗阻,共通管内压上升,胰液胆汁可以相互逆流,引起胆管炎或胰腺炎的症状,因而临床上常伴发热,有时也有噁心呕吐。

症状发作时常伴有血、尿淀粉酶值的增高。

3、黄疸多为间歇性,常是幼儿的主要症状,黄疸的深度与胆道梗阻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轻者临床上可无黄疸,但随感染、疼痛出现以后,则可暂时出现黄疸,粪色变淡或灰白,尿色较深。

以上症状均为间歇性。

由于胆管远端出口不通畅,胰胆逆流可致临床症发作。

当胆汁能顺利排流时,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间隔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发作频繁,有些长期无症状。

典型的三联症状,以往曾认为是本病的必有症状,实则不然。

在早期病例较少同时出现三大症状。

近年的报告,由于获早期诊断者日众,发现梭状扩张者增多,有三联症者尚不足10%。

多数病例仅有一种或两种症状。

据各家报道在60~70%病例腹部可扪及肿块,。

胆管扩张中药治疗方案

胆管扩张中药治疗方案

摘要:胆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

中医药在治疗胆管扩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胆管扩张的中药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医理论对胆管扩张的认识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胆管扩张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

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汁排泄受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阻胆道;劳逸失度导致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易于感受外邪,引发胆道疾病。

2.证候分类根据中医理论,胆管扩张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候:(1)肝郁气滞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胸闷胁胀,喜叹息,嗳气频作,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苔薄白,脉弦。

(2)湿热蕴结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黏腻,苔黄腻,脉滑数。

(3)肝胆湿热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苦口干,苔黄腻,脉滑数。

(4)气虚血瘀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面色晦暗,乏力,纳差,舌质暗红,脉涩。

二、中药治疗方案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郁金、甘草。

加减:若胁痛明显,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若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生姜;若食欲不振,可加山楂、神曲。

2.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白芍、甘草。

加减:若发热明显,可加黄芩、连翘;若黄疸明显,可加虎杖、金钱草;若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生姜。

3.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若发热明显,可加金银花、连翘;若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生姜;若黄疸明显,可加虎杖、金钱草。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疏肝解郁。

方剂: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柴胡、甘草。

胆管扩张ct诊断标准

胆管扩张ct诊断标准

胆管扩张ct诊断标准胆管扩张CT诊断标准胆管扩张是指胆管内径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胆管扩张CT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胆管扩张的原因和程度。

本文将介绍胆管扩张CT的诊断标准。

一、胆管扩张的定义胆管扩张是指胆管内径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下,胆管的内径应该小于6mm。

如果胆管的内径超过6mm,就可以被诊断为胆管扩张。

二、胆管扩张的原因胆管扩张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胆管癌、胆囊炎、胰腺炎等。

其中,胆石症是最常见的原因。

三、胆管扩张CT的诊断标准1. 胆管内径的测量胆管扩张CT的第一步是测量胆管的内径。

一般来说,胆管的内径应该小于6mm。

如果胆管的内径超过6mm,就可以被诊断为胆管扩张。

2. 胆管扩张的程度胆管扩张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胆管的内径来确定。

根据胆管内径的大小,胆管扩张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胆管扩张的内径在6-10mm之间,中度胆管扩张的内径在10-15mm之间,重度胆管扩张的内径超过15mm。

3. 胆管扩张的范围胆管扩张的范围可以通过CT图像来确定。

如果只有一段胆管扩张,就可以被诊断为局限性胆管扩张。

如果多个胆管都扩张,就可以被诊断为弥漫性胆管扩张。

4. 胆管扩张的形态胆管扩张的形态可以通过CT图像来确定。

胆管扩张可以分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

圆形和椭圆形的胆管扩张通常是由胆石症引起的,而不规则形的胆管扩张通常是由胆管癌引起的。

5. 胆管扩张的位置胆管扩张的位置可以通过CT图像来确定。

胆管扩张可以发生在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管。

肝内胆管扩张通常是由胆管癌引起的,肝外胆管扩张通常是由胆石症引起的,而胆囊管扩张通常是由胆囊炎引起的。

四、结论胆管扩张CT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胆管扩张的原因和程度。

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包括胆管内径的测量、胆管扩张的程度、胆管扩张的范围、胆管扩张的形态和胆管扩张的位置。

通过胆管扩张CT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胆管扩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胆管扩张标准

胆管扩张标准

胆管扩张标准胆管扩张是指胆管内径增宽,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上,胆管扩张通常是由于胆管梗阻或胆管疾病引起的。

胆管扩张的标准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胆管扩张的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一、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胆管的扩张情况。

一般来说,胆总管内径>8mm,胆总管内径/胰管内径>2,即可诊断为胆管扩张。

2. CT检查,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胆管的形态和大小,通过测量胆管的横断面积来评估胆管扩张的程度。

一般来说,胆总管横断面积>1cm²,即可诊断为胆管扩张。

3. MRI检查,MRI检查对于胆管扩张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对于胆管内结石或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优势。

二、临床意义。

胆管扩张的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胆管梗阻或胆管疾病。

其次,可以评估胆管扩张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最后,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临床诊断。

根据胆管扩张的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进行临床诊断。

对于明显的胆管扩张,应考虑胆管梗阻或胆管疾病的可能性,进一步进行有关检查,如胆道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胆管扩张,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对于胆管梗阻引起的胆管扩张,首先要解除梗阻,可以采用内镜下取石术、胆道支架置入术等方法。

对于胆管疾病引起的胆管扩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

五、预防措施。

对于已知存在胆管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胆管扩张,以防止病情加重。

此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有助于预防胆管疾病的发生。

六、结语。

胆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变,对于其标准的认识和评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胆管扩张的认识,提高对该病变的警惕性,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胆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胆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黄疸
总结词
黄疸是胆管扩张症的常见症状之一,表 现为皮肤、巩膜发黄。
VS
详细描述
黄疸是由于胆管阻塞或狭窄导致胆汁排泄 不畅,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所引起。治疗 黄疸需要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 解除阻塞、引流胆汁等。
结石形成
总结词
结石形成是胆管扩张症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腹痛、黄疸等症状。
详细描述
康复指导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 炼,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相关 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自我监测
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如出现 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谢谢观看
胆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目录
• 胆管扩张症概述 • 胆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诊断 • 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 • 胆管扩张症的并发症及处理 • 胆管扩张症的预防与护理
01
胆管扩张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胆管扩张症是指胆管的异常扩张 ,可发生在肝内或肝外的胆管系 统。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胆管扩张症可分 为肝内胆管扩张和肝外胆管扩张 两类。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胆管扩张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先 天性发育异常、炎症、结石、肿瘤等 。
发病机制
胆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 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因发病部位和病因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腹痛、黄疸 和发热等。
诊断标准
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结合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03
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胆管扩张症的辅助 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缓解症状 和预防并发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怎么引起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怎么引起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怎么引起的?
有关病因学说众多,至今尚未定论。

多数认为是先天性疾病。

亦有认为有获得性因素参与形成。

主要学说有三种:
(一)先天性异常学说认为在胚胎发育期,原始胆管细胞增殖为一索状实体,以后再逐渐空化贯通。

如某部分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则在空泡化再贯通时过度空泡化而形成扩张。

有些学者认为胆管扩张症的形成,需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的共同参与。

胚胎时期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过度空泡形成所造成的胆管壁发育薄弱是先天因素,再加后天的获得性因素,如继发于胰腺炎或壶腹部炎症的胆总管末端梗阻及随之而来发生的胆管内压力增高,最终将导致胆管扩张的产生。

(二)胰胆管合流导常学说认为由于胚胎期胆总管与主胰管未能
正常分离,两者的交接处距乏特(Vater)壶腹部较远,形成胰胆管共同通道过长,并且主胰管与胆总管的江合角度近乎直角相交。

因此,胰管胆管吻合的部位不在十二指肠乳头,而在十指肠壁外,局部无括约肌存在,从而失去括鸡功能,致使胰液与胆汁相互返流。

当胰液分泌过多而压力增高,使胆管发生扩张。

近年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有胰管胆管合流流高达90~100%,且发现扩张胆管内淀粉酶含量增高这事实。

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胰液进入胆道后,淀粉酶、胰蛋白酶、弹力蛋白酶的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三)病毒感染学说认为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和胆管扩张症是一
病因,是肝胆系炎症感染的结果。

在病毒感染之后,肝脏发生巨细胞变性,胆管上皮损坏,导致管腔闭塞(胆道闭锁)或管壁薄弱(胆管扩张)。

但目前支持此说者已见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管扩张症【概述】胆管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往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因此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于1723年Vater首例报道,1852年Douglas对其症状学和病理牲作了详细介绍。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通过胆道造影发现扩张病变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部位、形态、数目等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

【诊断】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从幼年时开始间歇性出现的三个主要症状,即腹痛、腹块和黄疸来考虑。

若症状反复出现,则诊断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囊状型病例以腹块为主,发病年龄较早,通过扪诊结合超声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梭状型病例以腹痛症状为主,除超声检查外,还须配以ERCP或PTC检查,才能正确诊断。

黄疸症状在两型间无明显差异,均可发生。

(一)生物化学检查血、尿淀粉酶的测定,在腹痛发作时应视为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

可提示本症有伴发胰腺炎的可能。

或提示有胰胆管异常合流,返流入胆管的高浓度胰淀粉酶经毛细胆管直接进入血液而致高胰淀粉酶血症。

同时测定总胆红质、5′核甙酸酶、碱性磷酸酶、转氨酶等值均升高,在缓解期都恢复正常。

在长期病程者则有肝细胞损害,在无症状病例检验方面则正常。

(二)B型超声显像具有直视、追踪及动态观察等优点。

如胆道梗阻而扩张时,能正确地查出液性内容的所在和范围,胆管扩张的程度和长度,其诊断正确率可达94%以上。

应作为常规检查的诊断方法。

(三)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在肝胆管扩张病例易于成功,可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及其流向,明确有无胆管扩张和扩张的范围。

应用于黄疸病例可鉴别其原因或梗阻部位,并可观察到胆管壁和其内部的病理改变,依其影象的特征以鉴别阻塞的原因。

(四)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借助于十二指肠镜可经乳头开口插管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管和胰管内,查明胆管扩张的范围和梗阻部位,并能显示胰胆管共同通道的长度和异常情况。

(五)胃肠钡餐检查囊状扩张较大者可显示十二指肠向左前方移位、十二指肠框扩大、呈孤形压迹。

其诊断价值已为超声检查所替代。

(六)术中胆道造影在手术时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总管内,可显示肝内、外胆管系统和胰管的全部影像,了解肝内胆管扩张的范围、胰管胆管的返流情况,有助于选择术式和术后处理。

以上各种检查方法,在临诊时一般首先进行超声检查和生化测定,如临床上扪及腹块,则诊断即可确立。

如临床未能扪及肿块,而超声检查疑似诊断,则需进行ERCP检查。

如若受器械与年龄所限,则进行PTC检查,必要时再辅以其他检查方法。

【治疗措施】症状发作期的治疗,采取禁食2~3天,以减少胆汁和胰液的分泌,缓解胆管内压力。

应用解痉剂以缓解疼痛,抗生素3~5天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常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鉴于其频繁的发作和各种并发症,宜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一)外引流术应用于个别重症病例,如严重的阻塞性黄疸伴肝硬变,重症胆道感染,自发性胆管穿孔者,待病情改善后再作二期处理。

(二)囊肿与肠道间内引流术如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因有较多的并发症,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吻合口狭窄、结石形成等,以后转而采用囊肿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并在肠襟上设计各种式样的防逆流操作,但仍存在胰胆合流问题,因而术后还是发生胆管炎或胰腺炎症状,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且术后发生囊壁癌变者屡有报道。

所以目前已很少采用。

(三)胆管扩张部切除胆道重建术近年主张具有根治意义的切除胆管扩张部位以及胆道重建的方法,从而达到去除病灶,使胰胆分流的目的。

可采用生理性胆道重建术,将空肠间置于肝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或加用防返流瓣,或采用肝管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等,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主要的是吻合口必须够大,以保证胆汁充分引流。

至于肝内胆管扩张的治疗,继发于肝外胆管扩张者,其形态圆柱状扩张,术后往往可恢复正常。

如系囊状扩张则为混合型,肝外胆管引流后,不论吻合口多大,仍有肝内胆管淤胆、感染以致形成结石或癌变,故肝内有限局性囊状扩张者,多数人主张应行肝部分和切除术。

Caroli病的治疗:以预防和治疗胆管炎为主要方法,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但治疗效果一般并不满意。

由于病变较广泛,所以外科治疗也时常不能成功。

如病变限于一叶者可行肝叶切除,但据报道能切除者不足1/3病例。

长期预后极差。

胆管扩张症根治术后,既使达到了胰液和胆汁分流的目的,但部分病例仍经常出现腹痛、血中胰淀粉酶增高等胆管炎或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此与肝内胆管扩张和胰管形态异常有关。

症状经禁食、抗炎、解痉、利胆后可缓解,随着时间推移,发作间隔逐渐延长。

长期随访80%病例得到满意效果。

【病因学】有关病因学说众多,至今尚未定论。

多数认为是先天性疾病。

亦有认为有获得性因素参与形成。

主要学说有三种:(一)先天性异常学说认为在胚胎发育期,原始胆管细胞增殖为一索状实体,以后再逐渐空化贯通。

如某部分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则在空泡化再贯通时过度空泡化而形成扩张。

有些学者认为胆管扩张症的形成,需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的共同参与。

胚胎时期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过度空泡形成所造成的胆管壁发育薄弱是先天因素,再加后天的获得性因素,如继发于胰腺炎或壶腹部炎症的胆总管末端梗阻及随之而来发生的胆管内压力增高,最终将导致胆管扩张的产生。

(二)胰胆管合流导常学说认为由于胚胎期胆总管与主胰管未能正常分离,两者的交接处距乏特(Vater)壶腹部较远,形成胰胆管共同通道过长,并且主胰管与胆总管的江合角度近乎直角相交。

因此,胰管胆管吻合的部位不在十二指肠乳头,而在十指肠壁外,局部无括约肌存在,从而失去括鸡功能,致使胰液与胆汁相互返流。

当胰液分泌过多而压力增高,使胆管发生扩张。

近年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有胰管胆管合流流高达90~100%,且发现扩张胆管内淀粉酶含量增高这事实。

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胰液进入胆道后,淀粉酶、胰蛋白酶、弹力蛋白酶的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三)病毒感染学说认为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和胆管扩张症是一病因,是肝胆系炎症感染的结果。

在病毒感染之后,肝脏发生巨细胞变性,胆管上皮损坏,导致管腔闭塞(胆道闭锁)或管壁薄弱(胆管扩张)。

但目前支持此说者已见减少。

【病理改变】胆管扩张可发生于肝内、肝外的任何部位,基本上是囊状扩张和梭状扩张两种形态。

常见型是胆总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不扩张或有多发囊状扩张,而扩张以下胆管显著狭小,仅有1~2mm直径,胆管狭窄部位在胰外的游离胆总管与胰内胆总管的移行部,由于梗阻而致近侧胆管内压增高而导致囊形扩张和管壁增厚,合流形态为胆管→胰管合流型。

胆总管梭状扩张病例的肝内胆管扩张至末梢胆管渐细,其狭窄部位在两管合流部和胰胆共通管的十二指肠壁内移行部两处,由于梗阻而致共通管轻度扩张和胆总管梭状扩张,合流形态为胰管→胆管合流型。

发病时胆管扩张明显,症状缓解是略见缩小。

按病程的长短,扩张管壁可呈不同的组织病理变化,在早期病例,管壁呈现反应性上皮增生,管壁增厚,由致密的纤维化炎性组织成,平滑肌稀少,有少量或没有上皮内膜覆盖。

囊状扩张的体积不一,腔内液体可自数十毫升以至千余毫升。

囊内胆汁的色泽取决于梗阻的程度,胆汁粘稠或清稀呈淡绿色,胆汁可以无菌,如合并感染,常为革兰氏阴性菌。

炎性菌变发展较突然者,甚至可引起管壁穿孔。

可发现囊内有小粒色素结石存在。

恶变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儿病例不足1%,而成人病例高达15%,病理组织学证明,以腺癌为多,在囊壁组织及免疫组化的研究中,发现胆管上皮化生与癌变相关。

胆管阻塞的持续时间决定肝脏的病理改变,在早期门脉系统炎性细胞浸润,轻度胆汁郁积和纤维化。

在婴儿,胆管增生和小胆管内胆汁填塞,类似胆管闭锁所见,但病变是可逆性的。

如果梗塞阻持续和/或上行性胆管炎发生,则有胆汁性肝硬变,并可继发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腹水及脾肿大也有所见。

分类胆管扩张症的分类方法较多,1959年Alonso-Lej提出第一个分类法,当时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所以将其分为胆总管囊状扩张、胆总管憩室和胆总管末端囊肿三型。

1971年Longmire等鉴于病变可累及肝内胆管系统,进而将其分为五型,即增加多发性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和肝内、外胆管梭形扩张两型。

现今可按扩张的部位,分为肝内、肝外和肝内外三大类型;又可按扩张的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按扩张的形态,分为囊状、梭状、憩室状等各种亚型;并可将合并的胰管异常、肝门狭窄、结石等一并作出表示。

例如,多发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有结石,胆总管梭状扩张伴有胰胆管异常连接等等。

【流行病学】本病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从新生儿至老年均有报道,但75%病例在10岁以前发病而得到诊断。

以女性为多,与男性之比为3∶1。

据统计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的资料,病例数约占住院总人数的1∶1000。

【临床表现】多数病例的首次症状发生于1~3岁,但最后确诊则往往要迟得多。

囊状型在1岁以内发病几占1/4,其临床症状以腹块为主,而梭状型多在1岁以后发病,以腹痛、黄疸为主。

腹部肿块、腹痛和黄疸,被认为是本病的经典三联症状。

腹块位于右上腹,在肋缘下,巨大者可占全右腹,肿块光滑、球形,可有明显的囊肿弹性感,当囊内充满胆汁时,可呈实体感,好似肿瘤。

但常有体积大小改变,在感染、疼痛、黄疸发作期,肿块增大,症状缓解后肿块又可略为缩小。

小的胆管囊肿,由于位置很深,不易扪到。

腹痛发生于上腹中部或右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不一,有时呈持续性胀痛,有时是绞痛,病者常取屈膝俯卧体位,并拒食以减轻症状。

腹痛发作提示胆道出口梗阻,共通管内压上升,胰液胆汁可以相互逆流,引起胆管炎或胰腺炎的症状,因而临床上常伴发热,有时也有噁心呕吐。

症状发作时常伴有血、尿淀粉酶值的增高。

黄疸多为间歇性,常是幼儿的主要症状,黄疸的深度与胆道梗阻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轻者临床上可无黄疸,但随感染、疼痛出现以后,则可暂时出现黄疸,粪色变淡或灰白,尿色较深。

以上症状均为间歇性。

由于胆管远端出口不通畅,胰胆逆流可致临床症发作。

当胆汁能顺利排流时,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间隔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发作频繁,有些长期无症状。

典型的三联症状,以往曾认为是本病的必有症状,实则不然。

在早期病例较少同时出现三大症状。

近年的报告,由于获早期诊断者日众,发现梭状扩张者增多,有三联症者尚不足10%。

多数病例仅有一种或两种症状。

据各家报道在60~70%病例腹部可扪及肿块,60~90%病例有黄疸,虽然黄疸很明显是梗阻性的,但事实上许多病人被诊断为肝炎,经反复发作始被确诊。

腹痛也缺少典型的表现,因此易误诊为其它腹部情况。

肝内、外多发性胆管扩张,一般出现症状较晚,直至肝内囊肿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Caroli病:Caroli于1958年首先描述肝内末梢胆管的多发性囊状扩张病例,因此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又称Caroli病,属于先天性肝脏囊性纤维性病变,认为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男性为多,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