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课时 文献的载体(二)纸及纸本文献装帧方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纸
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与书的文字 内容无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书写材料、 复制形式等因素。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 上的,只能用带子把竹木简编连起来成为简 册的形式,这时书写材料就决定了书籍的外 在形式为简册。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以在很长一 个时期内,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册形式 而来的卷轴装。
第三课时 文献的载体 (二)
——纸本
二、古籍用纸
在汉代,纸原本是缣帛的别名。 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 为大宗,其次是帛。纸写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 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 已普及。 《后汉书》卷78《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 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东汉元兴元年 (105),蔡伦改进造纸术成功,时称“蔡侯纸”。 其后纸写本开始出现。但直到东晋末永始二年 (404)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纸才成为最主要 的文献载体材料。
总结
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大致可分为麻纸、皮纸、 竹纸三类。它们全部为手工制造,与现代机制纸有 所不同,在纸质、纤维、薄厚、颜色、帘纹等方面 都独具特色。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较粗,纸质坚韧;外观有粗细厚 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帘 纹一般较皮纸、竹纸为宽。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多用 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 更为稀少。
牙签与插架
卷子摆在架上,不易检寻,所以一头往往悬 挂标签,标签是牙制的,所以叫牙签。唐韩 愈《送诸葛觉往隋州读书诗》:“邺侯家多 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 触。” 卷子不便携带,通常还有装书的袋子,叫作 “帙”,通常每十卷装作一帙。帙一般为丝 织品,因卷和帙为相互配合的产物,后来就 成为卷帙一词,形容书多为“卷帙浩繁”。
总结
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已有使用皮纸的,宋以后的图书 典籍中,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皮纸的种类 很多,主要有棉纸、宣纸、桑皮纸等。 竹纸至晚出现于唐末,宋、元时建本图书大多数是 用竹纸刷印的。明末以至整个清代,竹纸更是图书 典籍的主要用纸。竹纸品类极多,有毛边纸、连史 纸、开化纸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以手写形式为主,兼用划 刻形式。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流行, 写本虽然还一直存在,但不占主流。近代以来,文 献的印刷逐渐采用铅印、石印、影印等形式,此外 还有拍照、刻录等手段。
(四)纸到纸本文献
2、纸质文献的装潢: 纸质文献的装潢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以轴为中心的“卷”;以线为中心的装帧。
(1)卷子:P30
卷子
卷子:西晋傅玄《纸赋》:“揽之则舒,舍 之则卷。”说明纸张在早期是以卷子形式保 存的。其流行时期是六朝到唐五代前后。 卷子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 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开头部 分,容易磨损,会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 叫“褾”。褾上还系一根带子,卷起来后用 于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 部分。
包背装样式
元末明初多用包背装。明代的《永乐大典》、 清代的《四库全书》,都采用的是包背装。
《永乐大典》的包背装书影
《永乐大典》的包背装书影
包背装样式
包背装样式
包背装书结构图
(5)线装:P34
线装书
线装书
《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又称 《画传》,诞生于清代。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 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 子园”,并支持其婿沈 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 概、王蓍shī 、王臬), 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 之时,即以此园名之。 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 书。
《柳文指要》书影
章士钊题语云“荷君 贤妹指疵,一九七二 年六月廿八日,章士 钊病床题赠,时年九 十三”,荷君即潘伯 鹰夫人张荷君。此书 曾经毛主席特批出版, 这在“文革”期间并 不多见。章士钊 (1881-1973),字 行严,今长沙人,是 一位有影响的政治活 动家和著名学者。
线装书结构图
线装与包背装区别
线装与包背装区别
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 “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 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上下两段间 距短些,中间几段间距长些。最后是穿线, 不仅横穿,也要直穿。
总结
总之,中国古代的装订形式,是随着古代书 籍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经历了简策装、 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 和线装等漫长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古代社会、 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 形式。这种装订形式产生于明朝中叶,是由包背装 转化而来的。它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 (1)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 (2)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 (3)改包背为露背。 线装书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从工艺方法上,后 来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
(四)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卷子从前很罕见,日本保存相对多一些,有 相当一批实物。清末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 了一大批即所谓敦煌遗书,有数万件之多, 绝大部分属于唐五代,以后这种古写卷子方 广为人见。
引子:武则天该看什么书,线装书究竟什么 时候出现
范冰冰主演的大型历史巨制《武则天》 , 武则天翻看线装书。 《西游记》西天取经,亦是线装形制。 西北大学博物馆,馆藏佛像刻石,佛手持书 册。
插架的样式
缥囊纪庆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 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 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 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 玉烛:《尔雅·饰天》:“四时和谓之玉烛。”
削则削到雌黄
早期的纸需要“染潢”, 用黄檗汁,目的是防虫, 因其色微黄,所以又称黄 卷。《抱朴子·疾谬》: “吟咏而向枯简,匍匐以 守黄卷。” 因纸是黄色,所以写错涂 改也用黄色盖住原字,再 行重写,所用颜料叫雌黄, 所以后来形容不顾事实, 随便议论叫信口雌黄。
(4)包背装:P34
包背装
包背装: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 形式,起于南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 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 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 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 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 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
(2)经折装:P32
经折装
经折装
经折装
经折装:大约始于唐代后期,把卷子改成折 叠式,纸仍是粘连起来的长幅,按一定宽度 一反一正折叠成长方形的册子。再用两个硬 纸板或薄木板把折子夹起来。
(3)蝴蝶装:P33
蝴蝶装
蝴蝶装:蝴蝶装是由经折装变来的,元代吾衍《闲 居录》:“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久而折断,复为薄帙。”薄帙就是蝴蝶装的一本一 本的书。 所谓蝴蝶装就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 然后再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 糊粘在一起,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因打开书 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蝴蝶展翅,故称 蝴蝶装。 蝴蝶装起于何时尚不清楚,大约在北宋时取代经折 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主要装订方式。
(四)纸:P28
1、纸的发明及其对简牍、帛书的取代 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 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 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 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 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 历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 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总结
自魏、晋至隋,文献典籍的载体逐渐由竹简、 缣帛而改用纸张,篇卷的变化也受到影响。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3《篇卷》说:
总结
唐、宋以来,卷轴之书,又变而为纸册,则成书之 易,较之古人,盖不啻倍蓰已也。古人所谓简帙繁 重,不可合为一篇者,今则再倍其书,而不难载之 同册矣。故自唐以前,分卷甚短。六朝及唐人文集, 所为十卷,今人不过三、四卷也。自宋以来,分卷 遂长。以古人卷从卷轴,势自不能过长;后人纸册 为书,不过存卷之名,则随其意之所至,不难钜册 以载也。以纸册而存缣素为卷之名,亦犹汉人以缣 素而存竹简为篇之名,理本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