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观后感(精选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地传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甘地传》观后感很早就下了《甘地传》电影,但因为太长的缘故,一直没看。昨晚下班很早,于是耐着性子终于把电影看完了。看完过后,
第一感觉是好累,三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得脖子都硬了。站起来走向阳台,缓过神来之后,对于甘地的伟大钦佩不已。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对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最后成功,可谓功不可没。而且为了唤醒人民心中的善念,他多次绝食,一次是当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到暴力时,一次是印度独立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加尔各答发生暴力冲突,死伤无数。当此危难之时,他像耶稣基督一样,用自残的的方式来引导民众走向理性。
《甘地传》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甘地对宗教的虔诚。而印度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所以甘地绝食的举动可以感化那些陷于迷途之中的人民。他在中枪的一刹那,所说的“oh,my god”,让我的心灵产生震撼。虽然最后甘地死于极端分子的抢下,但是他的救世精神,他的牺牲精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使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还在于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上。当印度人喊着:“杀了吉诺”时,他没有选择不与吉诺合作。我认为那样做是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实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个大国: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诺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选择抗争吉诺,一定会激怒穆斯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国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决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过绝食和对人们表现出的决心,缓
和了印巴冲突。甘地若带领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认为他伟大。而他却为印度人实实在在的考虑,考虑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实他比反抗更伟大。
甘地还有许多品质让我们学习,像他在法庭的从容浏览整个印度的坚持,慢慢学会演讲的能力??这个被人称做“圣雄”的印度领袖,让我明白了,真正伟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唤醒内心的光明,影响着别人,让真理成为现实中的道理的人。
第二篇:甘地传观后感《甘地传》观后感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
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
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甘地随着三声枪响,一个震惊世界的伟人被谋杀而死。印度为他举行盛大葬礼,他就是甘地。电影以此开始。年轻的甘地还不懂得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当他被扔下车去,不让他坐头等车厢时,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并非人人平等。不过,甘地年轻时身上已有了骨气,他不肯下头等车厢,宁可被打也要争取烧那象征独立的纸条。甘地
身材并不高大,但当时,南非的印度人已经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后他一步步做起,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成功。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强烈的独立思想一直贯穿。印度当时被英国统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压,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实生活中我们也觉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们总是因其他人都这么做而做。而正是这样不停有人做,所以我们更觉得众人都这么做。而那些敢起来说个“不”字的“异种”往往是伟人,一个“不”字区分了他们。但其实说了“不”字并不够,真正为证实“不”是对的而献身于此的人,才是伟人。甘地就这样做了。当我看不到那个西装革履的绅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剃光了头,身穿印度布衣,脚穿草鞋,织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时,我已经看到了印度的希望。电影的时代背景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依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仅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万士兵就统治了近三亿的印度人民。这点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印度各个阶层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种方式和英国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这点,于是呼唤大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国的统治就崩溃了。在甘地之前,有人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最后没有成功,失败原因在于该运动只是为中产阶级利益考虑。在电影里,甘地总是赤裸着上身,仅缠着自己制作的土布腰带,拄着一根棒子,徒步印度,进入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中去,为他们的幸福奔波。甘地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走到穷人中间,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得他们为参加独立而进行的斗争。甚至,甘地发动了所有的贫苦妇女。在甘地号召大家抵制英货时候,要求大家用家纺土布代替进口机制布,从而让所有的妇女都参加了抵制活动。甘地一生反对暴力,反对以眼还眼。其实在有文明以来,几乎所有的法典都是强调
以眼还眼的,譬如,在古巴比伦颁布的汉摩拉比法典中言:“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可是甘地不这样想,他说: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这样的想法充满宗教情怀, 1基督教
教义说:人打你左脸,就伸出右脸。佛教说:冤冤相报,何时结束?愤怒总是要结束于某个人,暴力总得中断于某个人,否则一直传递下去,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伤害更多无辜的人。有些人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污蔑为跪着反抗。完全不是,甘地认为: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他认为印度即使为独立而采取暴力手段,也是不适当的,因为暴力使得革命成功,但是也使得所谓的革命者登台统治印度之后,极可能以同样的暴力对待人民。甘地的非暴力革命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不是形势所迫。即使在敌人力量非常微薄时候,甘地也是采取非暴力的不合作的态度,而不是趁机暴力行动结束一切。甘地显然从内心里尊重着对手。按我们儒家思想去理解甘地,甘地是内圣外王之人。甘地说过: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所以,甘地一直坚持以爱和真理来领导印度的独立活动。甘地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还在于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上。当印度人喊着:“杀了吉诺”时,他没有选择不与吉诺合作。我认为那样做是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实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个大国: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诺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选择抗争吉诺,一定会激怒穆斯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国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决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过绝食和对人们表现出的决心,缓和了印巴冲突。甘地若带领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