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甘地传观后感_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电影甘地传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一):愈平凡,愈伟大
因为上了一堂关于love主题的英语课,当英语教授在讲台上慷概激昂地用英语说一些关于爱的故事时,在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了一些人,印度圣雄甘地,中国的圣人孔子,南非的良心曼德拉。说到爱我想不单只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有一些爱被我们称为大爱。那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超越了种族,肤色,狭隘。
电影《甘地传》讲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甘地从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南非最后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来是一名律师,却处处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种族问题。他被白人称为印度阿三。
新约上不是说:"敌人打你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我常想到这句话,我想这个可能是指,人必须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
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为此他经常以惊人的意志去抵抗敌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远都不会使他屈服,他忠诚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执着与坚持会离神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惩罚。
当我绝望时,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如此。——甘地
在甘地的心里,包含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他不恨暴力而凶恶的英国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语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里惧怕而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勇敢,足够的宽容。容得下人类一切的恨意,狭隘,自私,恐惧。影片中甘地曾经两次绝食,就是因为愤怒的民众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们以牙还牙,互相伤害。甘地很自责,他当面向群众认错,并且以绝食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感悟红了眼的印度民众。其实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他感悟民众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对他的称呼,他就是一个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可是他也曾在面对强大的英国时感到绝望,是什么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唯有真理
和爱不可战胜。
我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今日的世界也早已不是那时的世界,20世纪是甘地说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幸福,而今的我们还依然坚信着吗?虽然在我们看来甘地很像一个禁欲的苦行僧,可是我真的不该承认一下,幸福不是我们用物质的充盈去填满欲望的空洞,幸福不是我们被很多人爱着,而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爱所有的人,幸福不是因为我是被人称赞的某某某,而是我有所为。这就够了。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二):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甘地传》
引言:影片简介
这部史诗级的影片讲述了圣雄甘地伟大一生:从甘地作为律师赴南非遭歧视而决心斗争开始,甘地奋斗一生,直至被极端分子刺杀。上映于1982年的影片《甘地传》一举获得第五十五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其中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斯利为英印混血儿,其扮演的甘地神形兼备,十分出彩,尤其是绝食时那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而影片的对白、音乐、服饰等设计也皆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甘地葬礼那场戏动用了30万群众演员,其中约20万人为无偿参加,可见甘地影响之大。
一、又一位伟大的法学院逃逸者
在法学界,常常喜欢将法律人出身的名家或伟人称为"法学院的逃逸者",如果试图把他们列在一份名单,我们不仅将会发现难以穷尽,而且将会为列入此份名单的许多人震惊不已,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无疑是这份名单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个
甘地早年冲破家族阻挠,远渡重洋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求学并取得律师资格,然而回国后在孟买的执业却十分艰难,似乎注定他不属于法律帝国。但法律帝国却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1893年二十四岁的甘地接到案件前往南非办案,但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严重的英国殖民地,获得大英帝国律师资格的甘地却因为
是有色人种被驱逐出只能白人乘坐的头等车厢,意气风发的甘地受到如此奇耻大辱后,他开始对自己曾经崇拜的大英帝国产生怀疑。于是,他决心与侨居南非的印度人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二十一年的斗争就此开始。
为了反对南非殖民当局要求印度人出门须带通行证的政策,甘地带头焚烧通行证以示态度,却遭到当局军警的阻挠与殴打,令人惊讶的是,鲜血直流的甘地没有暴力反抗,而是继续焚烧——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此开始萌芽。甘地深入群众,对群众宣传,运动逐渐形成声势。但在南非的斗争是艰难的,甘地为此多次被捕入狱,但并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他主张说:"人们应该为了他们的信念随时准备进监狱,而不是拿起武器去战斗".在运动中,甘地逐渐学会"掌握"群众的方法,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而最可贵的是,甘地始终身体力行,深入最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亲自参与和平示威游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渐成熟。不过,这种忍受暴力的主张也曾受到很大质疑,但甘地与其信徒用实践证明其是可行有效的,并最终获得了胜利。他在一次演讲谈道:"只要我们坚持,他们夺不走我们的尊严……他们可以杀了我,但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具尸体,而我绝不会屈服,让我们以神的名义发誓,绝不向此法律屈服!"这里,显然还是可以看到甘地的法学教育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的体悟到"恶法非法"的古老法理。
需要指出的是,甘地在南非时实际上仍然对英国抱有幻想,他希望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公民,能够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所以在游行示威时,他带领群众高呼:同样的国王,同样的法律。然而,接下来残酷的斗争现实无疑将打破他的幻想。
南非的见闻与实践不仅使得甘地逐渐形成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且初步使其明确了印度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一,是种族平等问题,此点毋庸赘述。其二,是森严的印度等级制度引发的贱民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南非期间,甘地高级种姓出身的妻子不愿在甘地主办的南非印度人新型社区打扫厕所,她认为那是贱民才做的事,但甘地却说:"当你清洗厕所时,你会发现它比法律更重要——劳动无贫贱之分。"其三,可能是甘地后来才意识到的即宗教矛盾问题,这也是甘地生命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1915年,甘地踏上归途,等待他的将是更加艰苦而伟大的斗争!从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