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位数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中位数教学反思

数学中位数教学反思范文

中位数教学反思(一)

1、取自生活,回归生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比来自学生身边的素材更有效了。让学生研究身边的材料,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又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可谓两全其美。

本课一开始就以“小芳的数学成绩76分,班里平均成绩74分,判断小芳所说的:她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上水平’,是否属实?”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而且这个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矛盾,更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习得新知后,又回过头来,解决“小芳处于什么水平”的生活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在全课过程中又起到“首尾呼应”、“画龙点晴”的作用。

后面巩固练习的内容,大多也取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适时点引,启迪思维

学生的经验一旦调动起来,在思维的碰撞下也就开始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感受到了数学的.快乐。

当学生初步经过自主探究得知: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数后,教师紧接着出示了3组数据让学生找中位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疑惑,什么原因呢?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拔,发现了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与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找法是不同的,那到底谁是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呢。通过小组的交流、汇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得出找中位数方法。

3、多层训练,质效优良。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

课堂上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数学训练,知识探究中的训练和知识巩固的训练穿插进行,知识探究中的训练及时巩固了新知。知识巩固的训练在设计上有层次性、梯度性,有基础题、提高性和开放性,而且题目的内容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多层次的巩固训练,较好地形成了技能,在课堂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不足

(1)学生的自主权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指向性太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学生的思维没有

得到合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课堂没有处理好动态生成的资源。

一堂课的精彩很大部分来自教师对课堂内“偶然”、“意外”等动态生成资源的处理上,而不是教师的预设上。课堂上,教师过于注意自己的预设,没有合理利用学生回答内容的资源,进行适时地引导、点拔。

上好一堂公开课很累、很磨人,但收获很多,很值得!

中位数教学反思(二)

教材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中位数的理解一直定格在“中间位置的数”,通过这次教学有了深入一步的理解。中位数更准确的说是“大小处在中间位置的数”。因此在教学的几个环节都做了相应的渗透和引导。在例题教学时,“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甲公司的中等水平比较合适,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是“1500处在中间,刚好有3个数比它大,有3个数比它小”,不仅指出了中位数大小居中的特点,同时又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中等水平”。

在后续的练习中也有类似的地方,特别是在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关系是,用“有几个数比它大,有几个数比它小”,来判断该统计量是否准确反映了其中等水平,则显得直观、可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平均数不能反映“中等水平”。

其次,有了上课的教训,我在求乙公司的中位数之后,随机删除

了一个数字,使它变成求偶数个数的中位数。其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说理,“如何使大家都没有意见”,使课堂变得有序。

练习中借助统计图,展示大数、小数对平均数的影响的演示前,教师组织学生想象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变化情况,指向了中位数的“相对稳定”的特点

当首次出现乱序的练习,让学生找中位数时,学生不约而同的将处于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他的中位数时,教师不动声色,延迟评价,“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课件展示完毕,让学生说说收到的启示,旨在让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如何乱序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效果非常不错。

中位数教学反思(三)

中位数的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中位数则与一组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学层次,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确定了以下三个

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教学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在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对于平均数和中位数,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则往往抬高平均数;反之会使平均数小于中位数;()如果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大,而另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小,则相互抵消,会促使平均数接近中位数。

2、中位数顾名思义,中间位置的数字。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从而为后面深入学习中位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不足之处:

1、小结时不够具体,导致学生只认识到中位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而不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同。

2、如何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缺少具体题目的练习。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