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虚词的方法

合集下载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与实词是文句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主要指的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者衔接的作用;而实词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正确辨析虚词与实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和语气词等。

助词主要用于表示句法关系,例如:“之”、“而”、“乎”、“者”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例如:“之”、“其”、“所”、“以”等,它们常常用来在句子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语气词则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状态,例如:“哉”、“耶”、“乎”等。

与虚词相对应的是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名词能够表示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例如:“天”、“地”、“人”、“心”等。

动词则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例如:“行”、“坐”、“思”、“念”等。

形容词和副词则分别表示事物的性质和行为的方式,例如:“美”、“善”、“快”、“慢”等。

在辨析虚词与实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虚词往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主要是起到衔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而实词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它们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其次,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而实词则一般出现在句子的中心位置,起到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作用。

最后,虚词的使用往往与语境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理解。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正确辨析虚词与实词的使用,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判断词语的实虚。

虚词通常出现在句子的连接词、修饰词或者衔接词的位置,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实词则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虚词辨析有窍门一.区分词性,掌握功能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功能也不同。

如“由”是介词,而“由于”既是介词也是连词;“对、通过、经过”等既是介词也是动词;其语法功能也因词性而定。

例: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突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

若干年后重见海子的诗歌,缘起于一个人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诗人的一首诗歌。

这个看似(偶然、偶尔)的起因,其实,亦有固定的因缘在。

句“猛然”与“突然”都有在短时间里发生且出人意料之意,但“猛然”是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突然”为形容词,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

此处当选“突然”。

句“偶然”与“偶尔”都指不经常,但“偶然”是形容词,表示事理上不是必然的,与“必然”相对,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偶尔”是表示“间或、有时”的副词,与“经常”相对。

据语境应选“偶然”。

二.辨别用法,注意色彩有些虚词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有的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异,使用时必须认真辨别,准确区分。

例: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或者、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伊拉克接二连三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致、以至)伊拉克新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句“或者”与“还是”都是连词,表示数者选一;但“或者”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还是”含有疑问语气,可用在问句或非问句中。

应选“还是”。

句“以致”与“以至”都是连词,都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

但“以致”表示由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以至”连接两个及以上的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有一直到之意,还可用在句中。

此处应选“以致”。

再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有贬义色彩:“掠夺、搜刮、挥霍、鼓吹、歪曲、污蔑、攻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词一般也是中性词:“宣传、活动、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

正确运用虚词辨析技巧及精练习题

正确运用虚词辨析技巧及精练习题

正确运用虚词精练习题辨析方法指要: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04虚词辨析看5点

04虚词辨析看5点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
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
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
“固然”。
答案:固然
(二)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 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 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 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 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 关联词语如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次“双十一”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___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 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他强打精神察看了罗盘方位,费力地脑算着目前的 ________航行位置。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 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这样,________个别部 件遭遇不测,________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 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 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 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 而且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 然”表示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 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 有。“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即使……也”表假设 关系。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 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何高效复习语文?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1、字音、成语。

期末考查的字词一般出自每课书后的“读读写写”列表及课本下注释,因此同学们需对照列表和课后注释,逐课清查回顾,碰到自己记忆不清晰或易混淆的词语,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化多为少,精简词语,建立自己的生字库。

2、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

复习时把平时习题册、测验卷等相关错题再看看,归纳总结掌握这些题目的解题要领、方法、技巧等。

3、文学常识。

复习课本中每篇课文关于文学常识的课下注释,特别注意识记课文的出处、体裁、主题、写法、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古代作家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等。

2背诵默写默写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虚词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其考查形式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

因此,在辨析虚词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词性、词义和语境等方面来辨析一般虚词,二是从句间关系入手弄清语句之间的关系来决定选择符合关系的关联词语。

具体辨析方法如下:一辨词性。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再如:“忽然”与“突然”,前者是副词,只能作状语,而后者是形容词,可以作状语、补语、宾语。

二辨构词语素。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的语素。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步”“渐”,“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有些近义虚词表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

如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再如“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但前者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后者则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他把书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这一般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辨析时要注意。

如:“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有时可以通用。

但前者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用于事物。

如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一律不得入内。

而后者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如他们的事情,我一概不清楚。

再如:“对”与“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来说,用“对于”的地方都能用“对”,但用“对”的地方,有些不能用“对于”。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虚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在句子中不具备独立的词义,却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而在具体使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虚词的用法与区别容易混淆的情况。

本文将以一些常见的虚词为例,分析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一、的、地、得的、地、得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三个虚词,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经常会引起困惑。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1. 的:用于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属于”、“关于”的意思。

例如:“我的书”、“她的家”。

此外,还可以用于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如“大的树”、“白的云”。

2. 地:用于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特点或方式。

例如:“高兴地笑”、“慢慢地跑”。

此外,地还可以用于名词前,表示方位或数量关系,如“南地”、“百里之地”。

3. 得: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程度。

例如:“跑得快”、“读得认真”。

此外,得还可以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或者结果,如“高兴得跳起来”、“累得没力气”。

二、了、过了和过都是表示动作完成的虚词,但它们的用法存在一些区别。

1. 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发生了变化。

例如:“吃完饭了”、“看电影了”。

此外,还可以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或者改变了的状态,如“好了”、“没事了”。

2. 过: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发生过某个动作或经历过某个事情。

例如:“去过北京”、“尝试过一次”。

此外,过还可以用在动词前,表示经过某个时间或空间,如“过了三个小时”、“过了河”。

三、是、的、地是、的、地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之间的用法与区别如下:1. 是:用于连系谓语和主语,表示状态、特点或者定义。

例如:“他是医生”、“这是一本书”。

此外,也可以用于回答简单的肯定问句,如“是的”。

2. 的: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修饰或限定的作用。

例如:“蓝色的衣服”、“我的家”。

此外,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语气加强或者强调,如“真的吗?”、“我就是的”。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精练、深邃、优美。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虚词的使用,这些虚词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然而,虚词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从常见的虚词入手,进行辨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一、则、乃则和乃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但用法有所不同。

则一般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表示逻辑上的推理和结果。

例如:“人唯性使然,何得逃于此乎,则亦无可奈何也。

”乃则常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的情况,表示结果或推论。

例如:“文始皇帝怒,乃诛儒术之士。

”此外,乃还可以表示强调,表示事情的确实性。

例如:“彼贤者乃至于黄帝,至于禹、汤,皆不以身作勇耳。

”二、乎、焉乎和焉都是疑问助词,用于疑问句中,但语义和用法略有不同。

乎多用于实词之后,表示询问、疑惑、感叹等情绪,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人乎,吾道一以贯之。

”焉则多用于疑问词之前,表示询问具体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常用于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中。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美,芳年秋月之景焉!”需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用于代词后,表示指代或连接关系。

例如:“何谓渊行?所以懈怠焉。

”其中的焉指代前面的渊行。

三、者、也者和也都是表示动作的助词,但用法有所区别。

者多用于名词或句子最后,表示把前述内容指为所陈述的对象。

例如:“夫人之相与者,取与之道也。

”也多用于句中,并且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立场。

例如:“天地之谓大也,其德至真也。

”四、兮、哉兮和哉一般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表示语气、加强语气等的助词。

兮多用于疑问词之后,表示疑问、感叹、思考等情绪,常用于句首或句中。

例如:“人兮,各有一死,或轻于重,或重于轻。

”哉多用于名词、动词前,表示强调或肯定意味,常用于句末。

例如:“大喜临门哉,礼义廉耻之苗乎?”需要注意的是,哉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绪。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例析A.实词现代汉语的词十分丰富,有相当多表达同类概念的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

有意义完全相同的,如“生日”与“诞辰”;有意义相近的,如“危害”与“残害”;还有一些多义词只在某个意义上构成交叉的同义关系,如“骄傲”在“荣誉感”上与“自豪”构成同义,在“自高自大”上与“自满”构成同义。

在词语辨析上可以从如下角度去考虑:1、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例如:①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

(范围最大)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逃路。

(范围较小)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范围最小)2、词义的轻重不同例如:①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词义较轻)②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词义较重)③苏维埃共和国是给他们指出解放道路的可以信赖的灯塔。

(词义最重)3、词义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

(侧重在音域宽宏)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呜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

(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

(侧重在声音响度大)4、词义的个体与集体不同例如:①要想读书看报,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词三千多个。

(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②一个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他的词汇一定是贫乏的。

(表示集合概念)5、适用对象不同例如:①周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②那是标志着学生们对老师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例①“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

例②“爱戴”只用于人,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

汉语虚词

汉语虚词

比较分析,是语法研究中最基本的分析手段之一,更是虚词研究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分析手段。

(一)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这是虚词研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比较。

例如“更加”和“越发”,都是书面语,都能用于比较,都能用来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

(1)她的精力比过去更加充沛了。

(2)他的精力比过去越发充沛了。

联系它们所出现的句式进行细致的比较,我们就能发现它们的语法意义并不完全一样。

(二)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比如人们常将介词“把”和“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分别凸现、说明“把”和“被”的语法意义。

再如副词“才”和“就”就是一组相对的虚词。

(1)他三十岁才结婚。

——他三十岁就结婚了。

(三)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例如语气词“吗”和“吧”都可以表示疑问语气,但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区别——用“吗”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不表明倾向性态度的询问”;用“吧”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表明一定倾向性态度的询问”。

(1)小王来了吗?——小王已经来了吧?(四)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跟抽掉了该虚词的句子拿来比较,即作有无某虚词的比较。

以“好了”的语法意义为例,“好了”是一个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语气词。

例如:(1)你只管开闸好了。

——你只管开闸。

(2)你就自己去好了。

——你就自己去(五)将形似实异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辨析,以区别貌似一样实质不同的虚词。

比如“不管”和“尽管”都是连词,又因都有一个“管”字,形体相近。

其实它们从意思到用法都很不相同。

(1)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无论/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2)尽管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最后我们还是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

→虽然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最后我们还是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升。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

文言文虚词辨析方法

文言文虚词辨析方法

2、文言文翻译题中也涉及到虚词 的考查。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一、位置推断法
1-3句“之” 在动词后, 作代词;
4句“之”处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于“所”后, 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组成“所字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结构”, 4.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 “之”作动 词; 5 所之者 句“之”处 5.送孟浩然之广陵 于“广陵”
文言虚词
的辨析方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 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
1、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 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 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 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项。



例(2012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
相同的一组是 A.钦听其论学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玺书至而母适病死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以刘日薄西山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C项“以”都是连词,因为。A项代词,他;第二个语 气词,揣测语气“大概”。B项第一个“但是”;第二个 “而”,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为”,动词,成为 ,作为;第二个,表被动;(当时又有边将欺诈诱骗杀 害百姓,把它们当做战场上俘获的敌兵)

二、删除观察法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 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第4句“其”字 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1.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2.语法特征。

词性决定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

例如,介词应该修饰限定名词和代词,副词应该修饰限定动词和形容词。

3.词语意思。

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和副词是考试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虚词。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否被正确使用。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同样,要判断一个词是否是副词,你可以在它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比如“已经”和“甚至”。

你可以在这两个词后面加上动词“微笑”。

如果你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意味着这两个词是副词。

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语文语法基础知识之后,这样才能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有突破性的发展。

【小结】这一轮高考语文备考就要开始了。

我希望你会在这里
高三
在这段时间内好好复习
高考
准备好,来吧。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虚词的用法辨析

虚词的用法辨析

虚词的用法辨析正确运用虚词,是学好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高考试题测试内容之一;正确运用虚词的前提条件是准确辨析相近虚词之间的差别及熟练掌握虚词的习惯用法。

1、最、顶两词作为副词意思一样,一般可以换用;如:署假,我们最(顶)多三人去北京。

但是在“最高温度”、“最新成果”、“最佳营业员”这类比较固定的结构里,“最”不能换成“顶”,“顶”用于口语,前面用“不”修饰的时候,不能换用为“最”。

如:你一走了之,恐怕不顶合适,望一思而后行。

2、当、在两词作为介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有时可以换用。

如:当泰山鲁能队胜利归来时,大家到车站热烈欢迎。

该句也可以说成:在泰山鲁能队胜利归来时,大家到车站热烈欢迎。

但“当”只能表示“时点”:“在”还可以表示“时段”,用法比“当”宽泛得多。

病例:①当很久以前我们就成了朋友。

(“当”应改成“在”)3、自从、从、自三词作为介词都可以表示时间的开始,但“自从”表示时间的开始,只能指过去。

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式一直不错。

该句中“自从”可以换成“自”或“从”。

但不能说“自从现在起”、“自从下一年开始”,可改为“从现在起”、“自下一年开始”:“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的“自”不能换为“自从”。

4、不免、难免“不免”和“难免”作为副词意思相近,都有“不容易射开”“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不免”只用于肯定式,“难免”还可以用于否定式。

如:我的语文学得不好,难免写错别字。

该句中的“难免”可换为“不免”。

再如:他是海南人,普通话难免不纯正。

该句中的“难免”不能换为“不免”。

另外,霰注意的是,“难免”同“不”、“没有”连用时可以不表示否定;如“难免不写错别字”、“难免不出错误”、“难免不会碰到一些困难”,意思不变,这是人们的习惯用法。

但是“难免”后面的“不”如果修饰形容词,就表示否则意味。

如:“说普通话难免不纯正”就是“说普通话大纯正”的意思。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虚词的方法一、辨析虚词的方法(2014.9.12)1、看搭配情况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2、看假设与事实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看前后次序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7)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8)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分句开头,应改在“哪所”前)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起强调作用。

(9)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4、看其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

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10)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

(11)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又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验。

其它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

5、看语气辨析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12)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看标点符号辨析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

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13)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因而、所以”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7、看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14)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主语不同,“不仅”应放在“我”之前)8、看口语和书面语色彩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

而一些文言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15)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

(“或者”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16)21世纪要求人们都要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惟其”是文言虚词,表因果,与“正因为”相近)9、看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17)他的深情厚意,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意,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看虚词的词性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象“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18)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 秘书处后,WTO 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和”是连词,“与”是介词)有些虚词还常被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

也有虚词混用的。

(19)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

(“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二、虚词错用例说(一)词类误用1、连词、介词混用(1)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2)我们才来这村的时候,因为更容易了解情况,便决定轮流到各家吃饭。

(3)他为了怕让人笑话自己胆小,便硬着头皮钻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

例(1),应该用介词“由”,却用了连词“由于”。

例(2),应该用介词“为了”,却用了连词“因为”。

例(3),应该用连词“因为”,却用了介词“为了”。

2、连词混用(4)造纸厂排出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动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5)北京都下雪了,况且是哈尔滨。

(6)骄傲自满的人,都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是如何的渺小。

例(4),应该用连词“甚至”,却用了连词“和”,因为“减产”与“绝产”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例(6),该用表无条件关系的“不管”,却用了“尽管”。

3、介词混用(7)陈小珊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希望工程学校的师生买了一批工具书和学习文具。

(该用“用”,却用了“把”。

)(8)这次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该用“为”,却用了“为了”。

)(9)关于这部影片的批评已经很多,这在社会上已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该用“对”或“对于”,却用了“关于”。

)4、副词、连词混用(10)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前进,但是,与此同时,在某些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复苏。

(此例应该用副词“特别”,却用了连词“甚至”。

)5、滥用介词滥用介词有如下现象,一种是滥用造成无主语的毛病;一种是“对”“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

例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例2、焦玉录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例1“从……中”这个介词短语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可以删去,让“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做句子的主语。

例2由于“对于”介引的对象不恰当,而导致句子出现了主客颠倒的毛病,“对于”介引的对象应该是“焦玉录这个名字”。

(二)位置不对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使用不恰当,也造成虚词误用。

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一是单个连词“至于”“否则”“以至”“以致”“反而”“进而”“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分句的前面。

(11)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1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13)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14)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15)“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继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以武力实施其大陆政策,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严重步骤。

例(1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1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13),“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不仅”应放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之后,比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

例(14),“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例(15),“从而”应调整到最后一个分句之首,因为最后一个分句才表目的。

(三)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的毛病。

(16)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17)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严格遵守纪律,是由于平时能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18)要不是老赵及时提醒我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否则签合同的时候我准会出问题。

例(16),“无论”只能与“还是”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

例(17),“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由于”搭配。

例(18),“要不是”表假设,不能与“否则”搭配。

(四)多余重复虚词使用应该切合语境,如果不合语境而多用虚词,往往会造成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常见病例有:多用而造成语意重复,成为多余;不可用处而用造成多余,破坏句子结构。

1、多用虚词,导致句子成份残缺或不通畅。

(19)对于低能X射线,早已广泛应用在液氮低温条件下的Si谱仪中。

(20)三四两个月,出现的交通事故竟如此之多,难道还不值得有关部门所深思的吗?(19)去掉“对于”,句子才有主。

(20)去掉“所”、“的”,因为“有关部门”与“深思”搭配才恰当。

2、同义重复(21)在各种经济讲座中,大学生们尤其更喜欢听名教授针对国内或国外最新经济举措及最新经济现象所开的分析讲座。

(“尤其”、“更”重复。

)(五)脱漏残缺滥用或多用虚词会影响句子的表达,同样,当用处却没有用,也会影响句子的表达。

如助词脱漏、必要关联词语残缺等。

例22、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有歧义。

大家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应该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该在“揭发”后面补上助词“的”。

)三、虚词(主要是关联词)的辨析方法:①辨错用误用:a.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进而”表示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不能表目的和结果;应改为”从而”;)b.“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后一分句是表进一步的意思,应改为”进而”。

)②辨重复赘余:a.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