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语第12册练习2 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主备教师:朱锦飞备课时间:2008/2/21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

练习2 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听懂并说出与“交通安全”有关的词汇和句子。

2.学生能够认读相关汉字,了解其意义。

3.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表达意见。

4.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对“交通安全”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听读练习2的课文,学习与“交通安全”相关的词汇与句子。

2.认读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汉字。

3.通过游戏、童话故事、小组讨论等多种活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听懂、认读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汉字、词汇和句子。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表达意见。

3.培养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学生在表达时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口头表达、图画表达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交通安全”的理解。

2.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维护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课本中关于交通安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话,并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在交通中的体验和感受。

2.教师导入童话故事《小青蛙过马路》,提问学生:在故事中,小青蛙为什么要过马路?然后引导学生谈论过马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学习新词汇1.学生自主学习和背诵本课中的新词汇。

2.教师和学生一起针对课文中的新词汇进行解释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习新句型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课文中的新句型。

2.教师和学生一起针对每个句子进行解释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认读生字1.学生自主学习认读与本节课文相关的汉字。

2.在学生学习时,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和练习,鼓励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小组讨论1.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对“交通安全”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收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2.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交通安全”的问题,并分组讨论。

游戏活动1.通过集体游戏或小组游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他们交通安全意识。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练习2教案.doc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练习2教案.doc

主备人杨正益参与人严得一董洁骊教学调整备课八虫
*普2014一03一10 揣
地点办公室
教学内容:
练习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部首查字法。

2、按笔顺写好铅笔字。

3、熟记4条成语。

4、口语交际:学会讲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会部首查字法。

2、熟记4条成语。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学会讲童话故事。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导读练习中学生和老师的对话。

(2)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假如碰到不熟悉的字不能拆开,弄
不清哪个部首的,就可以按起笔的笔画去找它的部首。

(3)这儿有几个字,小猴实在找不出他们的部首,我们一起
来教他。

(4)观察“世、义、电、书、我”这几个字,找出部首,按
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5)填表、汇报、交流,看谁查得最好。

(6)小结方法。

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表扬优胜小组,颁发“故事大王”奖。

2、请“记者”去采访优胜小组或个人。

(请一位同学扮演“小记者”。

)请获得“故事大王”的小组或个人介绍经验。

四、课外延伸,强化交际
请小朋友把自己所讲的或听人讲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评一评。

作业设计
把自己所讲的或听人讲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评一评。

批改记录
教学反思
检查记录。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练习2》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练习2》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练习2》教案拼音练习: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读背训练:读出韵味,有感情,并背诵。

写字训练:写左右结构的字。

口语交际训练: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要求】1、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

4、观察秋天的变化,动手画画或写句子交流。

5、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读拼音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各自试读题目。

(2)引导学生分角色读。

(3)引导学生将形状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4)根据对话整理出模样差不多的大写字母。

O--QU--VE--FC--GM--NB--D(5)整理不像的字母。

(6)其余的字母你如何记呢?3、练习。

(1)在书上练习(2)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GWZMQSFDBNwmgsfdbnzq(2)指名对照认读。

(3)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G()M()Q()D()4、反馈(1)分小组竞赛(2)大小写字母配对子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清楚本题要求。

(2)复习写字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动、散、都3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字的结构方式及写字式要注意什么?(3)指导写出动。

出示动字,学生观察,注意观察走的起笔和收笔。

(4)指导学生写散、都。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二题。

1、熟继成语。

(1)、审题。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2、学习《三字经》摘句。

(1)、审题。

①指名读练习要求。

苏教版语文12册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语文12册练习二教案

练习二教案一、导入揭题:(板书课题:练习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练习2》,这个练习中安排了认识农具和诵读宋代女文学家李清照的诗作《夏日绝句》等内容。

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前两个内容。

二、语文与生活。

1、课前已经让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读一读有关农具的词语。

2、那么你认识下面的一些农具了吗?(幻灯出示农具)请大家在书上自由连线。

你的连线正确吗?(幻灯出示正确答案)3、看来大家还真的认识了这些农具,但你们知道这些农具都有什么作用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教师依次幻灯出示答案)4、我这里有一些诗句,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诗句)5、这些诗句都描写到了农家劳动,表达了诗人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你知道带点的词语都和什么农具有关系吗?请自己判断,在带点词语下面写上农具名,看谁写的对。

7、(幻灯出示准确答案)你写对了嘛?8、谁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里吗?(幻灯酌情出示四首诗)9、除了这些农具之外,你还知道那些农具呢?(幻灯出示各种农具)三、诵读与欣赏1、唐诗、宋词,是屹立于中国文明史上两座巍峨的丰碑,它体现了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古人的诗词艺术,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欣赏诗歌《夏日绝句》,一起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板书:课题、作者)2、(幻灯出示《夏日绝句》)现在让我们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大声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大致意思。

3、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才子之一,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呢?(幻灯出示李清照资料)4、李清照虽然是一介弱女子但却有满腔的报国情怀。

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赵宋王朝仓皇难逃。

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了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却弃城逃跑了,李清照深为丈夫的叛逃行为感到可耻。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站在当年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练习 2 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练习 2 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练习 2 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学设计1、认识一些农具并了解其作用,能说出一些诗句中的农业生产和什么农具有关,让学生能练习生活来学习语文。

2、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并能练习背景知识了解诗人的心理和情感。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以口语交际来增强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语文和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

(2)学生指认图中的农具,教师注意引导。

(3)学生再读题中的农具名,将其与相应的图连线。

2、教学第二部分。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2)学生尝试回答。

(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3)要求学生写下它们的用途。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诗句。

(2)要求学生说出诗句中带点的词语是什么样的农业活动。

(3)学生讨论:这些农业活动和什么农具有关。

(4)教师小结:语文学习既要练习我们的现实生活去学,同时也要注重从历史生活中去学习。

二、教学第二题。

(诵读与欣赏)1、诵读《夏日绝句》。

(1)学生自有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注意阅读诗歌下面的注释文字)(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正调。

(3)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与拓展。

(1)简介李清照和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第二部分的问题。

(让学生练习诗歌背景来思考)(3)师生共同得出答案: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的行径让作者十分绝望,她渴望朝廷具有像项羽那样的英雄气概,能够收复失地,拯救家园。

第二课时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一、审题。

1、学生读题。

2、教师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3、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学会关心时事、了解时事,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口语训练。

二、指导。

2024三年级上册小语总也倒不了的的老屋核心素养教案

2024三年级上册小语总也倒不了的的老屋核心素养教案
2.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3.教学准备:字卡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聚焦“单元导语”。2.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揭题《总也倒不了的
老屋》,你见过一百多年的老
屋吗?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
怎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
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
检查签字
备课

教研

教研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活动: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
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面。
③思维能力: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
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④审美创造: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
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思政元素: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导学生想象老屋之“老”)今
天,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
老屋总也不倒的原因吧!
学生活动:
1. 学生想象老屋之“老”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
预测一:没有见过
预测二:见过2.齐读课题
3.配乐齐读
2.板书课题:“总也倒不
了的老屋”。
3.教师配乐范读。
活动意图:了解文章大意,从而更好理解课文。

【K12学习】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2

【K12学习】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2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2f、依次认读二、教学第二题、审题2、指导a、出示生字卡,认读b、师范写,教学写字技巧。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应写得小些、窄些,且头部要与右边基本齐平。

“峰”山字旁略窄,右半部分的横撇与捺要写舒展些,下边“丰”的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坡”的提土旁写得瘦长些,右边“皮”的第二笔撇要写得舒展,第三笔,竖与提土旁的竖齐平;“吓”的口字旁写在左半格,右边的“下”的一横要与口字旁的头部齐平)、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三、教学第三题、审题2、指导a、认读4条成语b、看图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熟记4条成语第二时一、时目标:训练学生劝止不正确行为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教具准备:幻灯三、教学过程:一、教学第四题、审题、指名读2、指导a、讨论交流劝阻的方法(态度要热心,要把不正确的行为危害说清楚,对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要乐于接受,对别人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要表示感谢)b、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幅图,找你的伙伴,轮流练习表演劝阻、指名上台表演,师生评议。

9母亲的恩情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游子吟》2、学会本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三时第一时教学内容:初读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文有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指名试读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十二册 练习1 第一课时

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十二册 练习1  第一课时

编号:10第十二册练习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努力写得入体。

2、认识儿话音,读读比比某一个词儿化以后读起来语音上发生了变化。

3、练习运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4、修改病句,知道句中语意必须积累。

5、熟记12条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6、根据资料向同学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了解民族风俗,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修改病句。

2、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习题1—3题课时目标: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认读儿化韵。

2、练习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教学进程:一、教学第一题1、审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⑴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⑵让学生说说写钢笔字行楷的注意点。

(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⑶以“爱”、“歌”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⑷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4、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二、教学第二题1、指明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⑴学生自由读,比一比同一组词前后有什么变化。

⑵指名学生回答、讨论。

⑶教师范读,讲解方法:在发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的同时卷舌。

⑷学生模仿发音。

3、练习。

⑴学生自由读。

⑵四人小组轮流读,互相指正。

4、反馈。

⑴指名读,注意纠正指导。

⑵延伸练习:平时学习中,你还读过或听过哪些儿化音?三、教学第三题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⑴学生自读例句,思考:填了一个什么词?⑵师生讨论:怎样选用合适的叹词?3、练习4、反馈:指名读,师生共同讨论是否符合语气。

【K12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

【K12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指导观察页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指明回答,教师补充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导观察下两幅图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有什么意义?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自由练习台前介绍教师评价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练习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练习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练习3本文是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练习3的详细阐述和分析。

该教案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教学和训练,教师可以进行参考和使用。

一、教学目的本次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读书》这篇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该教案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阅读文章,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读书》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和如何阅读书籍。

文章作者认为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够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

同时,阅读也能够带给人快乐和满足感。

2.教学要点•理解文章意思•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训练语文表达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阅读理解及其重要性•正确的读书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利用PPT或图片介绍《读书》这篇文章,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关于阅读的文章,引起学生的兴趣。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读书》这篇文章,并要求学生提出个人对于文章中涉及到的重点内容的理解。

3.教学点出归纳总结•教师将阅读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疑点进行解答,并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练习与巩固•选择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该文章的理解与掌握。

5.优化巩固•教师还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巩固。

五、教学评价通过该教学方案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掌握先进的读书方法、学习得到优秀的阅读素养,从而提升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docx

《练习2》教案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部分的内容。

其中,“语文与生活” 一栏安排了“同咅词”和“近义词”辨析「'诵读与感悟”中安排的是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口语交际”中安排的是“学习采访”,采访是人际交往中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

注意釆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

学情分析:同音词和近义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一部分学生由于平时不能准确辨析同音词和近义词在意义上的不同,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时常出现混淆。

同学们对诗歌了解甚少,教学“诵读与感悟”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同学们不知道如何采访,教学“口语交际”这部分内容,应该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特点,练习采访。

教学目标:1.能准确辨析“同音词”和“近义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养成准确使用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2•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并能初步领悟诗歌的一般阅读方法。

3.能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如何采访。

重点难点:重点: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近义词。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难点:1.要有目的性;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耍内容。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恰当的词语。

2.诵读积累。

3.用钢笔临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重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近义词。

难点: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1.通过工具书,弄清楚“语文与生活”中出现的几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异, 明口使用范圉。

2.反复诵读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语文与生活学生自学比较诵读与感悟自由朗读,背书写好钢笔字教师指导教学过程:一、教学“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小结: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咅词,使用时需要认真加以辨析。

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十二册 练习2 第二课时

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十二册 练习2  第二课时

第十二册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5-7题。

课时目标:
1、熟记成语,能简单运用。

2、读背古诗《早春》,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五题
1、背诵学过的成语歌。

2、学习新知。

⑴多种形式,准确认读。

⑵多种渠道,理解词义。

①这些成语哪些是你早就知道了的?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②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

③你认为哪些成语的意思还不明白,请提出来。

⑶边读边想,注意联系。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时,还发现了什么?
⑷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⑸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二、教学第六题
1、复习旧知。

2、学习古诗《早春》。

⑴简单地作介绍。

⑵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朗读。

⑶读懂诗意。

①结合插图,试讲诗意。

②教师点拨,重点击破。

⑷反复吟诵,想像画面。

⑸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编号:21 编号:20 编号:19。

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单元

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单元
教学重、
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教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
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看到“烽火”这个词,老师想到了杜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学习新知1、自学课文目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①“开火车”读。②指名读。③齐读。④去掉拼音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练读课文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学生理解“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你还哦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五、指导分段朗读。
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线索主要写了 (什么时间), (谁)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练习2_苏教版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练习2_苏教版
说说“巾盖端”的部首和结构特点。
学生描红、仿影。
自由读。
借助拼音||,你学会了哪个词语就来做小老师。
指名读成语||,做小老师领读。
说说成语的意思
练习
自由练读
同桌互背
集体背诵
分组说话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
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自主探究评说。
让学生当裁判||,评价哪一组讲得最好?为什么?
课题
练习2
所用(3)课时
累计课时:26
教学内容
31——33页




1..继续学习部首查字法。
2.按笔顺写好铅笔字。
3.熟记4条成语
4.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教学
重难点
1、学习部首查字法。
2.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ຫໍສະໝຸດ 教法边讲边练法课型
练习
教学具
字典、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调整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第一题
总结
教学第二题。
教学第三题
作业
谈话引题。
讲故事
分组练习
讲故事比赛。
第一课时
指导
读练习中师生的对话。
学习方法:在学习如果遇到不能拆开弄不清属于哪个部首的字||,就可以按起笔的笔画去找他的部首。
帮小猴找部首||,我们一起教他。
查字典||,
应查部首
除去部首笔画
读音
课外延伸||,强化交际
请小朋友把自己所讲的或听人讲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评一评。
审题。
观察“电、世、义、电、我”这几个字||,找出其部首||,按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句子成分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其特点;2.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是……的”句式;3.了解疑问句的构成方法及回答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主语、谓语、宾语的认识和运用,是……的句式和疑问句的构成方法及回答方式。

2.教学难点:疑问句的回答方式。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主语、谓语、宾语的认识和运用(1)主语指句子中所说明的是谁或何物,一般位于谓语之前。

例如:“小明是学生。

”中,“小明”就是主语。

(2)谓语指句子中所说明的是主语何种行为或存在状态,一般位于主语之后。

例如:“小明是学生。

”中,“是学生”就是谓语。

(3)宾语指句子中所说明的动作所作用的对象,一般位于动词之后。

例如:“小明喝水。

”中,“水”就是宾语。

2. 是……的句式是……的句式是一种强调句式,用于强调主语,表示主语的特殊情况或者语气。

例如:“我昨天是去了这个地方。

”中,“是去了”强调了“去了”。

3. 疑问句的构成方法及回答方式(1)构成方法疑问句有两种构成方法:一种是把疑问词放在句首,另一种是在句末加问号。

例如:“你喜欢什么运动?”和“你喜欢打篮球吗?”(2)回答方式对于一般疑问句,有两种回答方式: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

例如:疑问:你喜欢打篮球吗?肯定回答:是的,我喜欢。

否定回答:不,我不喜欢。

对于特殊疑问句,回答要根据疑问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疑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我是北京人。

四、教学方法使用示范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时长本节课采用一课时。

六、课后练习1.用“是……的”句式,强调句子中的下列内容:(1)我昨天跑了十里地。

(2)他在这个学期学了很多课程。

2.回答下列疑问句:(1)你喜欢听音乐吗?(2)他是哪里人?七、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八、教学评估1.完成课堂练习;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

练习2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

练习2 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案教学目标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写好钢笔字。

一、认识农具1、你见过哪些农具?能说说它们的名称吗、样子和用途吗?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的用途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写下它们的用途。

2、交流。

木梨: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

耙:聚拢和疏散柴草、谷物或平整翻松土地的农具。

耧:播种用的农具。

镰刀: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锄草用的农具。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耘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2)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3)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4)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四、写好钢笔字1、审题。

2、指读要描红的文字。

3、读帖,注意行揩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与欣赏。

2、口语交际:关注当前热点问题。

一、诵读与欣赏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意。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4、再读诗句,了解西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练习2教案

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练习2教案

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练习2教案《练习2》教案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2.学会将所听到的内容转达给第三方,并要求清楚地陈述主要内容,完整地表达意思;3.能够自然、慷慨、礼貌地与他人沟通。

课前准备:1、转述试验:(1)要求每位家长在今天晚上6点到8点这段时间里给语文老师打一个电话。

具体内容由学生干部布置。

(2)打电话给家长,让他们设计几个句子,让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转告老师。

2.随意准备一些道具(如剪刀、书籍、花盆、制作材料等)。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1。

沟通和介绍:1、同学们,昨天老师没有亲自来布置作业,而是让玲玲来告诉大家的,大家听得明白吗?老师从昨天晚上所接到的电话中就知道谁明白了,谁没有明白。

今天,有没有人让你告诉老师些什么呢?2、学生自由转述家长交待的话。

3.我很高兴听到你父母让你告诉我的事情。

你看,老师昨天没见到你,你怎么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当老师没看见你时,你的父母怎么知道他们想告诉老师什么?是的,我让另一个人告诉我。

把你知道的消息告诉当时不在现场的人,这叫做“报道”。

4.黑板写作主题:学习报告。

2.指导报告方法:1、调查:刚才向老师转述了你们家长的话的同学举手。

2.对话:事实上,这些学生已经学会了释义。

只要你正确地解释了意思,小心不要太罗嗦,让听话的人理解你的意思,这是一个成功的解释。

3、具体案例练习:1、出示题目要求:二(1)班老师通知大家:明天下午,班级举行树叶贴画比赛,要求同学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

李响请假了,没有到校。

如果老师让你把上面的通知传给他,当你看到他时,你应该说什么?2.自由阅读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含义。

3、说说题目中有几个角色:老师、李响、转述者4.小组练习:老师先通知叙述者,然后叙述者进行叙述练习。

5.指定一组人在舞台前表演,每个人都会发表评论。

点评:老师的通知是否明确告知“李翔”;人物之间的交流语言是否文明礼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预习要求
收集当前的一些热点新闻
教学过程
旁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3、交流,读准源自一种农具。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
课题
练习2
课时
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小结后齐读诗句。
第二课时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