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皮肤病的病因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
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
第一节内因
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
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造成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致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过于偏食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等。中医书籍记载:“羹曹之亏”、“高粱厚昧,足生大疗”的病因即属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
三、劳倦过度: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疲劳,不注意休息或贪图安逸,不热爱劳动,都能使气血凝滞,肌肉、脏腑失其生理常态,而形成发病的因素,特别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房劳过度,同样可以反映到皮肤上来。如“肾气游风”就多生于肾虚之人,由于肾火内蕴,外受风邪所致。
四、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风、寒、湿、燥、火等病理因素。如肾阳虚衰,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则可产生寒凝气滞,使皮肤发生青紫斑块,或溃烂久不收口。又如心血不足,血虚风燥亦可引起皮肤瘙痒等。
第二节外因
外因虽多,但集中表现六淫邪气,疫疠触犯禁忌等方面,此外金、刀、虫、兽所伤,水火烫伤等均属外因。
(一)六淫致病
风、寒、暑、泪、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称为六气。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出于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而决定了一年四季的气候的不同。
人类在长期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然界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并对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致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条件,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或六邪,或称六淫邪气。因此,六淫在习惯上是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幸。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夏季多暑(火)病,居住潮湿易感受湿邪等。六淫邪气既可单纯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以二种或三种邪气同时浸犯机体而发病。如:风寒隐疹,湿热薰蒸皮肤,风寒湿合而成痹等。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不仅常互相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风
寒不解可以化热化火,暑湿久羁可以化燥伤阴等。兹分别述于后:
1、风
外风是指自然界风的影响而导致的病症,它多见于春季,但四季
均可发病。且燥、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如风寒、
风湿、风燥、风热之类。所以风邪实为外感疾病之先导。
(1)风邪的性质和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春季的主气,具有升发,向上、向外
的特点,故属阳邪。由于风性向上,向外具有阳性散发的作用,所么
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
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善行数变,风性善行,是指风病的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
变动无常的症状。如常见的尊麻疹,祖国医学风疹块,是上下左右走
窜不定的,这属风邪偏胜的表现,可以遍身搔痒,起风团,散漫无定处,此起彼伏,这就是风善行数变的一个具体表现。
(2)常见的风症;
①外风:风邪侵袭人体,其主要见症是发热、恶风、汗出,脉象浮
缓或并见咽痒、咳嗽、鼻塞、流涕等。前者是风邪袭表,后者是风邪
犯肺,由于肺主皮毛,因此,风邪袭表,往往与风邪犯肺的症状同时
并见。在皮肤病中一些疹痒性、脱屑性皮肤病常与外风有关。
总之,风邪侵犯皮肤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消失快、病程短
2、风性善行走窜,故其症状常表现游走不定。
3、风性轻场,多侵及体表及头面。
4、风邪伤及皮肤可以发痒。
5、风性疏泄,侵袭人体,肌腠开泄,故可有怕风的症状。
2.寒
寒是冬季的主气,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即由外界寒邪侵袭而发生的病变。内寒是机体的机能衰退,阳气不足的反映,虽然外寒与内寒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如阳虚内寒的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机体,常损伤人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这里只谈外寒。
(1)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就会出现恶寒。若寒邪中里,直伤脾胃或肺肾之阳,以致不能发挥温养肢体,腐熟水谷蒸化水液的作用,便会出现肢冷、身寒、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呕吐清水、痰涎稀薄等症。
②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的意思。故寒邪可使机体的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流行,往往发生疼痛,硬结等。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则气收”气收也就是气机闭塞,寒客血脉,使血脉收缩、凝涩,可见肢冷、落痛、脉紧甚溃烂久不收口等症。
(2)常见的外寒证:
外感寒邪:寒邪束表,卫阳不得宣发,所以发热,恶寒无汗,“肺合皮毛”,寒邪内合于肺,肺气宣降失调,则鼻塞咳嗽、喘息,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