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西部开发前后十年产业结构比较
夏 泽 义 . 曦 : 部 开 发 前后 十 年产 业结 构 比较 赵 西
默 (ai D ne 卜B. rm r于 14 K a e) 9 2年率先 提 出 , 经达 恩 后 ( SDn) E. . u n 和埃 德加 . 胡弗 ( da ・ H oe) E grM・ ovr发展 ,
到 2 世纪 8 0 0年 代 初 由邓 恩集 各 家之 所 长 ,总结 成 现 在 普 遍 采用 的形 式 S 分 析 法 具 有 较 强 的综 合 性 和 动 S 态 性 . 揭 示 区域 与 城 市 部 门结 构 变化 原 因 、 定 未 来 是 确 发 展 方 向 的有 效 方 法
l .6 77 %上 升 到 1 .8 。 济 总 量 得 到 提 升 : 次 产 业 93 % 经 三
经济增长 的速度取决于经济结构 的优劣 .而经 济 结构 的核心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符合市场需求变化
和 资 源配 置 状 况 .经 济 就 可 以 在 良性 循 环 的基 础 上 加 快发 展 。 而 提 高 资 源 的 利 用效 率 ; 则 将 会 延 误 经 济 进 否
具 有 全 局 意 义 的 中国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已经 实 施 了
战 略研 究 的一 个 重 大 课 题 之 一 。
十 年 十年 来 . 部 地 区 的 国 内 生 产 总值 从 1 9 西 99年 的 16 1 2亿 元 增 加 到 2 0 55. 2 0 8年 的 5 2 6 8亿 元 .年 均 85. 5 增 长 率 为 2 . % . 占 全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比 重 从 72 2
西部开发前 后十年产业 结构 比较
夏泽义 赵 曦 z
( . 南财 经 大学 中 国 西部 经济 研 究 中心 , 四 川 成 都 6 0 7 ; . 西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 广 西 玉 林 5 7 0 ) 1西 1 0 4 2广 3 00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GDP总量、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角度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1. GDP总量从GDP总量上看,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个省份的GDP总量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GDP总量。
2. 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以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为主导产业不同,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但相对于东部地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3. 人口密度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高,这导致了该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瓶颈。
相反,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存在着较多的开发空间。
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投资不足、科技落后等问题,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第二部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1. 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沿海地带拥有天然良港,交通便利,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
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受限制。
2. 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储备丰富,市场环境优越。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技术条件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外来资本的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3. 不同地区政策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
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历史较长,政策环境相对较为成熟。
例如,外资吸引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政策等相继出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一
、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稿日期:2018-01-11 作者简介:聂倩(1994—),女,河南郑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6·
部地区之间只发生了部分相对产业转移,还未出现 绝对产业转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 程中,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先 转移,以及部分产业忽略中部地区而直接转移到西 部地区。综上,学者们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之间的差距做文章,还没有更多关于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具体差距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八 个方面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 原因,为“一 带 一 路 ”倡 议 下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 将 沿 着一条怎样的轨迹加快发展提出建议。
人均城镇道路面积 人均城镇住房面积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
城镇人口增长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分析① 1.GDP差异分析 自 1978年以来,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GDP 逐年稳步增长,基本保持 10%的增速增长,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1992年,西部地 区 GDP的增速略高于中部地区,且增速波动幅度 大,最 低 4%,最 高 15%;第 二 阶 段 是 1993—2008 年,中部地区 GDP的增长快于西部地区,在 1999年 达到低值 8%左右,之后回升到 13%左右;第三阶段 是 2009—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 GDP增速快速下 降至 7%左右,且西部地区 GDP增速高于中部地区, 形成赶超趋势。从趋势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自西 部大开发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其中,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产业结构也相对较为先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也相对落后。
本文旨在对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较为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金融方面,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这些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
1.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调整,东部地区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对不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这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部地区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地理、经济和等因素的差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外贸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外贸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东中西部地区概况1.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最发达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部地区以沿海沿线城市为主要经济增长极。
这些城市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交通网络,并且享有更多国际资源和市场机会。
因此,东部地区在外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相对于东、西两个极端而言处于中间位置。
这些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且交通网络也相对发达。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中部地区在外贸方面相对落后。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具有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和农产品。
因此,西部地区在外贸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外贸发展比较分析1. 贸易规模东部地区在外贸规模方面遥遥领先于中、西两个地区。
以广东省为例,其外贸总额占全国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中、西两个地区的外贸规模相对较小,分别占全国总额的15%和10%左右。
2. 贸易结构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中部地区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如冶金、化工等,并且大多数产品属于低附加值产品。
西部地区则以矿产资源出口为主,并且农产品出口也占据一定比例。
3. 贸易伙伴东部地区主要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其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地。
中部地区主要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合作,如东盟国家、韩国等。
西部地区则主要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和非洲等进行贸易合作。
四、差异原因分析1. 地理因素东部地区位于沿海沿线,交通便利,有利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充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尤其是国家针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制定西部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通过倾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重点推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西部产业竞争力,促进了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
2000年10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通知》指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了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
该《通知》详细说明了如何具体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涉及到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包括: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充分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在农业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优势产业、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农村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总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矿产、旅游等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支持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引入外资;鼓励在华外商合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其再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及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家在国外商业贷款指标安排上给予支持;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组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等。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董国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
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的差距不断拉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今后西部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但和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西部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新的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又需要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文章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找出新阶段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探索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其理论意义则是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
论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导言。
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理论。
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首先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以及西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比较和西部地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指出西部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第四部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系。
从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
从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产业地域结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加大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涌入这些地区,城市产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以及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地都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引进外资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服务业化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1、多元化在各地经济结构的转型中,重点打造的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重庆为例,其特色产业已由传统的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而且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风险分散的发展模式,注定会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加充沛的发展动能。
2、服务业化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也正在快速发展。
这不仅是因为服务业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简单的技术要求和较强的市场适应性等特点,而且也与我国战略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
像重庆、成都等地曾经专注于制造业,而现在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
因此,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将会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不少的机遇。
3、技术密集型随着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正在爆发式增长。
以成都为例,其以“天府科技城”为主要载体,培育了一批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启动了许多支持科技公司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迭代,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需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内生型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重点。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作者段婕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目录引言 ..................................................................... .. (2)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 .. (3)(一)产业结构概述 ..................................................................... (3)(二)产业结构调整 ..................................................................... (3)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 . (12)(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五、结论 ..................................................................... . (18)(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 . (18)(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 .... 18 参考文献: .................................................................... . (20)II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产业结构多元化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多元化,以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东部地区拥有许多知名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浙江的杭州湾地区等。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助推了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2.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
大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集聚,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东部地区的企业也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之所以多元化,与其人力资源优势密不可分。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向该地区。
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较高,为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得东部地区在科研、技术创新和高端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以制造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的比重较低。
这一特点与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有关,中部地区在物流、交通等方面具备优势,有利于发展制造业。
中部地区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转移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投资。
2. 农业仍占一定比重尽管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但农业仍然在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粮油经济为主,同时兼有果树种植和饲养业。
农业的发展不仅维系了中部地区农民的生计,也为农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3. 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一定比重。
例如,湖南的有色金属、河南的煤炭、湖北的重要金属矿等,使得中部地区在国内资源型产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挑战。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一8 5 .4
.6 70 . 1 3 0 .5 32 .0 43 .8 78 .3 6 6 .4 3 9 .0 3 2 .1 73
有利于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 本文分析 的 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 能力 , 如何建 立一组 指标 对中西部地 区产业 承接能力 进行衡量是本文所要解 决的问题。
一
8
9
.3 5 9
.5 2 9
37 7 .o
1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8
9 .8 46 5
9 .2 65 7
.3 31
.5 32
.2 74
. 1 53
.3 3 4
_l 31
1 O l 1 1 2
1 3
.7 2 3 .4 1 3 .7 0 9
.3 0 4 . 1 O 3 .1 00 .0 03
利 于我 国建 筑 业 尽快 与 国际 惯 例 接轨 , 为 步 确 立 建 筑 企 业 在 市 场 经 济 中的 主 导地 些 规 则 , 我 国应 加 快 培 育 和 发 展 市 场 体 我 国 建 筑 企 业 跨 国 经 营 打 下 坚 实 的 基 位 , 使企 业 尽 快成 为 法人 实 体 和 市 场竞 争 系 , 范 市 场 行 为 , 规 反对 不 正 当竞 争 , 造 创
1 8 . 1 4 .3 89 .0 67
.7 20 .9 14 .6 o2 .1 09
9 .0 8o 8 9 .4 88 7 9 .5 94 4
9 .2 97 5 9 .1 99 9 9 .8 99 1 1o o o. 0 O 一5 9 .2 .5 7 2 .6 70
关键词 : 产业承接能力; 主成分分析: 因子
中 图分 类 号 : 17 文献 标 识 码 : F2 A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摘要: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揭示出其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地区发展战略,并通过比较两大战略引出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中部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大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西部,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东、中、西三大区域连成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腹心地带和国脉所系。
就生产力与资源分布而论,中部地区兼有东西部之长,而且环境、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较好。
相对西部来说,中部更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
东部的人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要流经中部,甚至在西进的过程中扎根于中部。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在我国东、西部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和传接带,这就使中部处于“承东启西”、“一肩挑两头”的战略位置。
一、中西部发展战略重点的比较(一)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依托中部的两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中部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已成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区域。
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中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加大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投入,加快重点农业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乡村自动气象(雨量)站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对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站任务进行适度调整,适当增加特色农业作物的观测。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前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本文将从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现状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截至2021年,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最大驱动力,它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而工业的占比为27.9%,农业的占比为7.2%。
从我国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优于中部、西部地区,目前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60%,而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则为30%左右。
此外,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异,高科技产业增长迅速,而传统制造业增长缓慢。
特点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面向出口目前,我国的出口已成为支撑外贸的重要产业之一。
我国生产的大量商品都是为了输出到海外市场,因此在产业结构中的相应比重也相当高。
2. 高端产业崛起近年来,我国的高端产业逐渐崛起,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也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链升级和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中低端产业的比例也逐渐下降。
3. 优化结构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强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开发。
4. 区域差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主,而西部地区主要是以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演进方向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占比还将继续提高。
此外,其中也会涌现出更多的高技术产业,如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
2. 制造业结构升级在制造业方面,未来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作者段婕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目录引言 ..................................................................... .. (2)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 .. (3)(一)产业结构概述 ..................................................................... (3)(二)产业结构调整 ..................................................................... (3)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 . (12)(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五、结论 ..................................................................... . (18)(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 . (18)(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 .... 18 参考文献: .................................................................... . (20)II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引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1983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启动阶段;到1984-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到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1992-2002年,邓小平带领中国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我国进入以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周期。
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指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
根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钱纳里和塞尔昆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已经经过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并且我们意识到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
制造业对经济增大的贡献明显增大,产业结构进入剧变阶段。
制造业贡献地位转换的关节点。
而大部分欧美国家进入的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特征为一方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下降,资本增长减速,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少;另一方面,农业结束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部门。
这将是这个世纪中期我国经济慢慢过渡的发展目标。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贡献。
中国现阶段由于沿海地区在市场环境、国际化理念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要发达,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等,使其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的优化调整,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长期发展形式看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剧变的过程。
本文的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加以有用信息适当换算,时间采用1997-2010年。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
2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一)产业结构概述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专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即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即产业关联理论。
综合起来可以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它的层次的高低、合理与否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
因此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因而判断其是否合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根据现有结构状态,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它是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3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表一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
图一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一:1997-2010年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1997 23.8% 45.9% 30.3%1998 22.5% 45.7% 31.8%1999 20.8% 45.4% 33.8%2000 19.2% 46.2% 34.6%2001 18.4% 46.3% 35.3%2002 17.7% 46.8% 35.5%2003 16.3% 48.0% 35.7%2004 17.0% 49.2% 33.8%2005 16.2% 47.4% 36.4%2006 14.9% 48.9% 36.2%2007 14.4% 49.6% 36.0%2008 14.4% 50.8% 34.7%2009 13.6% 49.9% 36.5%2010 12.9% 52.2% 34.9%图一:4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符合我国现处于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化阶段实情,也符合中国主导产业定位的发展阶段,其比重均高于45%,发展趋势为较平缓的逐年上升。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虽变动较为平缓但也趋于缓慢对GDP贡献率上升的良好势头。
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国家调控轻农业,扶持农业、工业政策,我国中部地区正在进行着缓慢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