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言 ..................................................................... ..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

整 ..................................................................... .. (3)

(一)产业结构概

述 ..................................................................... (3)

(二)产业结构调

整 .....................................................................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

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

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

涵 ..................................................................... .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

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

响 (16)

五、结

论 ..................................................................... .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

述 ..................................................................... .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

向 ..................................................................... .... 18 参考文

献: .................................................................... . (20)

II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

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1983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启动阶段;到1984-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到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1992-2002年,邓小平带领中国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我国进入以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周期。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指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钱纳里和塞尔昆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我国已经经过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并且我们意识到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制造业对经济增大的贡献明显增大,产业结构进入剧变阶段。制造业贡献地位转换的关节点。而大部分欧美国家进入的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特征为一方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下降,资本增长减速,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少;另一方面,农业结束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部门。这将是这个世纪中期我国经济慢慢过渡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贡献。中国现阶段由于沿海地区在市场环境、国际化理

念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要发达,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等,使其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的优化调整,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长期发展形式看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剧变的过程。本文的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加以有用信息适当换算,时间采用1997-2010年。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

2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专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即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即产业关联理论。综合起来

可以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它的层次的高低、合理与否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因此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因而判断其是否合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根据现有结构状态,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它是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3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1、我国中部地区一、

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表一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图一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一:

1997-2010年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1997 23.8% 45.9% 30.3%

1998 22.5% 45.7% 31.8%

1999 20.8% 45.4% 33.8%

2000 19.2% 46.2% 34.6%

2001 18.4% 46.3% 35.3%

2002 17.7% 46.8% 35.5%

2003 16.3% 48.0% 35.7%

2004 17.0% 49.2% 33.8%

2005 16.2% 47.4% 36.4%

2006 14.9% 48.9% 36.2%

2007 14.4% 49.6% 36.0%

2008 14.4% 50.8% 34.7%

2009 13.6% 49.9% 36.5%

2010 12.9% 52.2% 34.9%

图一:

4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符合我国现处于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化阶段实情,也符合中国主导产业定位的发展阶段,其比重均高于45%,发展趋势为较平缓的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虽变动较为平缓但也趋于缓慢对GDP贡献率上升的良好势头。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国家调控轻农业,扶持农业、工业政策,我国中部地区正在进行着缓慢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表二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图二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二:

1997-2010年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西部地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区

1997 26.7% 41.1% 32.3%

1998 25.4% 41.0% 33.5%

1999 23.8% 41.0% 35.2%

2000 22.3% 41.5% 36.2%

2001 21.0% 40.7% 38.3%

2002 20.0% 41.3% 38.6%

2003 19.4% 42.9% 37.8%

2004 19.5% 44.3% 36.2%

2005 17.7% 42.8% 39.5%

2006 16.2% 45.2% 38.6%

2007 16.0% 46.3% 37.7%

2008 15.6% 48.1% 36.3%

2009 13.7% 47.5% 38.8%

2010 13.1% 50.0% 36.9%

5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图二:

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仍从表二、图二中可以看出1997-

占有主导地位,其比重均高于40%,发展趋势为逐年上升势头,与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相符,我国加强对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扶持计划正在有效的进行中。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并且下降趋势较快,这是由于我国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化的改革伴随着工业化的提高而进行着逐渐改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技术装备等支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中虽有上下波动趋势但也趋于缓慢上升。同时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带动趋势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

三、一的产业序列。

6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表三: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

国内生产

年份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工业建筑业

1997 100.0 18.3 47.5 41.7 5.9 34.2

1998 100.0 17.6 46.2 40.3 5.9 36.2

1999 100.0 16.5 45.8 40.0 5.8 37.7

2000 100.0 15.1 45.9 40.4 5.6 39.0

2001 100.0 14.4 45.1 39.7 5.4 40.5

2002 100.0 13.7 44.8 39.4 5.4 41.5

2003 100.0 12.8 46.0 40.5 5.5 41.2

2004 100.0 13.4 46.2 40.8 5.4 40.4

2005 100.0 12.1 47.4 41.8 5.6 40.5

2006 100.0 11.1 48.0 42.2 5.7 40.9

2007 100.0 10.8 47.3 41.6 5.8 41.9

2008 100.0 10.7 47.5 41.5 6.0 41.8

2009 100.0 10.3 46.3 39.7 6.6 43.4

2010 100.0 10.1 46.8 40.1 6.7 43.1

由表三可看出从1997-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虽然是主导产业,但对所占GDP比重较为平缓,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这是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等地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它们的第一产业在三产业中比重已低于5%,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突出在50%以上,高程度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东部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与东部地区相比,中、

西部地区就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虽逐年下降但比重仍至少高出东部地区10个左右的百分点,在经过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占GDP比例的均衡后,我国第一产业呈现出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较稳定增加拉动了我国总体的产业结构优化。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中国同世界其他在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一样,第二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这亦是我国日后要走的经济发展道路。

7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化而必然发生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同一问题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从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构成来看,劳动力就业构成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则相对较低,随着科技发展力的进步,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均趋于下降趋势,而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向对第二、三产业的贡献良性循环中,推进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脚步。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下表四、表五分别为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比例,由于05年前的数据太旧,我们在这里不做参考,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加以记载相关有用数据,所以在这里不予给出,敬请谅解。

表四:

2005-2010年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

业比例

中部地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

区比比比

50.2% 21.0% 28.9% 2005

46.4% 23.8% 29.8% 2007

44.8% 24.6% 30.5% 2008

43.1% 25.7% 31.2% 2009

41.1% 26.6% 32.3% 2010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很高且下降缓慢。2005-201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50.2%下降到41.1%,五年内下降了9.1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比较缓慢,尚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表明中部地区落后农业经济特殊较为突出,工业化程度不高,三次产业发展极为不平衡。从而可以看出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相对稳定中有所提高。2005-201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21.0%上升到26.6%,五年内增加了5.6个百分点。以每年平均1点左右的百分比稳步

8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增加,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开始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这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势头。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高且以较稳定的速度提高。从2005-2010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28.9%上升到32.3%,五年内增加了3.4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比上年增加了0.7个、0.8个、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增强,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提高同样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分别投入到了第二、三产业

中,也同时说明只有解放提高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协调统一发展,才能更好的加快我国中部地区的发展。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表五:

2005-2010年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

比例

西部地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

区比比比

2005 54.8% 15.0% 30.2%

2007 51.4% 17.9% 30.7%

2008 50.2% 18.3% 31.5%

2009 49.0% 18.9% 32.1%

2010 47.7% 19.7% 32.6%

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很高且下降缓慢。2005-201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54.8%下降到47.7%,五年内下降了7.2个百分点。较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数大,下降速度比较缓慢。这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劳动力没有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尚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种严重不平衡的就业结构减少了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的投入,情况不容乐观。同时说明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化和服务业的提高。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相对稳定中有所提高。2005-201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5.0%上升到19.7%,五年内增加了4.7个百分点。以每年平均1点左右的百分比稳步增加,虽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开始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但仍较中部地区有些滞后,在国家扶持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势头。虽然西部地区在国家的扶持下大量整改,进行了结构调整,但由于重工业刚性大,轻工业发展

9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又较为缓慢。因而,西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一直高于东部,而加工制造业明显低于东部。就工业内部而言,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动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这是西部第二产业的优势亦是劣势。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高且以较稳定的速度提高。从2005-2010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30.2%上升到32.6%,五年内增加了2.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0.5左右的百分点上升,并且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增强,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提高同样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可喜趋势。同样可看出西部地区近些年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也分别投入到了第二三产业中,我们发现只有解放提高农业基础建设和科技整改,才能更好的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

六:全国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表

就业人员(万人) 构成 (合计=100) 年份

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05 74647 33442 17766 23439 44.8 23.8 31.4 2006 74978 31941 18894 24143 42.6 25.2 32.2 2007 75321 30731 20186 24404 40.8 26.8 32.4 2008 75564 29923 20553 25087 39.6 27.2 33.2 2009 75828 28890 21080 25857 38.1 27.8 34.1 2010 76105 27931 21842 26332 36.7 28.7 34.6

表六中可看出全国就业人数比重的基本情况,从2005-2010年平均每年就业人数大致相同并缓慢增长,第一产业的人数确实如以上对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重相同,但由于东部地区的拉动,相对基数较低,下降较快,这说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生产率很低,占劳动力很多,导致第二、三产业的产

值和就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也大致如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趋势相同,不同点是相对基数较大,这也同时说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的整体拉动。导致我国这种就业与GDP的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和产业政策倾向。农业是落后地区重要的产业,因此,要摆脱贫困与落后,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人多地少个体农民的小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需求了,我们需要帮助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奇高,第二、三产业却偏低,这种严重的三产就业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10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由以上图表可知,单举2010年末数据来说明,我国中部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9847.7万人、6382.7万人、7745.4万人,所占中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40.5%、25.7%、33.8%,而2010年我国中部一、二、三次产业的区域生产总值比例分别是12.9%、52.2%、34.9%。就业结构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的12.9%,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0.5%;第二产业占了GDP的25.7%,就业人数却达到其两倍之多的52.2%,仅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GDP比例基本相适应。虽然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以及重要交通中转中心,但由于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这说明目前中国中部地区仍必须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这是中、西部的问题亦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同样,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10148.9万人、4198.5万人、6940.2万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7.3%、19.2%、33.5%。而2010年我国西部一、二、三次产业的区域生产总值比例分别是: 13.1%、50.0%、36.9%。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同中部地区比例一样严重不相适应,其不同是较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相对更多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相对更少。归其原因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存,地区工业趋同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地域工业化,少轻工业协调发展,工业发展不平衡,同时一、二、三产业还存在着体质改革滞后、人才流失等问题。但由于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在促进中部崛起计划及西部大开发十二年的国家大力推动力下,中、西部地区应该更注重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和教育问题,全面推进改革,将人力物力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投放到工业经济的强力拉动中,并利用工业发展的科技拉动科学发展自身优势的第一产业,在缩小中、西部地区自身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同时,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协调合作,推进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中、西部农业现代化、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平衡中国工业化进程。

11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它的具体目标要求:(1)产业间的素质协调(2)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3)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4)供给和需

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一是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结构”为依据。“标准结构”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综合描述,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二是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之间保持比例平衡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它包括三个内容:(1)在整个三大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优势演进;(2)在部门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演进;(3)在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处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渐向制造由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

产业节构高度化实际包含了两个内涵:一是比例关系的演进;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表明这个经济体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

12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判断,我们依据国际标准结构来进行。所谓“国际标准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世界发展模型”,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综合描述,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通过标准数值对照该表可以大致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上,各产业部门在其总

构成中应占多大比重,由此确定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高度化水平。

2010年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4463、21882.38元。按照2010年美元汇率6.8275 来计算,分别为3583.01、3205.04美元。

下面给出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表七为产值结构,表八为就业结构。

表七: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值结构模式单位%

表八: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单位%

表九:我国中、西部区域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2010 年)

目标产值结构就业结构

部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

第一产业 12.9 13.1 10.1 41.1 47.7 36.7

第二产业 52.2 50.0 46.8 26.6 19.7 28.7

第三产业 34.9 36.9 43.1 32.3 32.6 34.6

13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图三:

图四:

按照表七、表九进行产值比重比较来看,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国际标准值,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值,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国际标准值。按照表八、表九进行就业结构比重比较来看,我国中、西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国际标准值,第二产业稍低于国际标准值,第三产业比重类似于国际标准值。这将具体解释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产生产力水平极低,严重不发达;二产生产力水平很高,但与三产之间协调合作能力不强,没有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三产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结构优化。将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结合起来看,与标准结构比较是互相矛盾的,虽然赛尔奎因和钱纳里1989年提出的模式已经有些老旧,没

有经过调整,但这毕竟是综合了很多国家的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合国际标准模式以及图三、四我们对比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中、西部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存在明显的产值与就业不平衡,过多的就业人员存在于第一产业中,其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还要低于中部地区0.039235个百分点,这与拥有良好的天然地理环境

14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腹地第一产业要强于西部地区基本吻合。但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高于中部地区0.575665个百分点,这与国家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大开发政策十二周年取得的工业进步相关。中西部第三产业生产力水平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吻合,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产结构存在较不合理化。进而我们发现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主导着全国的第一产业基地,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很低、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第二产业又趋于区域化特色缺少轻工业的发展,所以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是一种虚高度化,缺乏第一产业的支撑以及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这也源于产品的初级加工和输出性质有待提高。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协调率还很低,供给需求结构也极为不平衡。所以我们需要看到中、西部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对其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是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目标。看来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产业优化调整是一个必须的进程了。虽然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严重的不平衡影响着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但随着表中的数据情况来看依然是好转的,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培养计划,加上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地区的自身发展,中、西部地区已经呈现出一种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势头。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 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花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规不健全,科技较滞后,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随着花卉贸易国际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据有关机构预测,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但其中的大中型企业不到20%。总体上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业务费用的投入产出分析报告如何写

业务费用的投入产出分析报告如何写?。 浏览次数:358次悬赏分:0 |提问时间:2011-3-17 15:23 |提问者:wqbdwkwq 我公司要求对业务宣传费用、广告费用以及新产品、新业务发生的费用支出在进行项目立项时提供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报告,请问如何写此报告,有否固定模板? 其他回答共1条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作者:??? 中国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每年都关注它的产值、面积以及行业动态,却很少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从数量、构成、投资及盈利等方面对企业这个群体进行一些分析。文中数据主要引自每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统计数据,由于没有更多的具体统计数据,许多情况只能根据笔者对花卉产业的有限了解作粗浅描述。 花卉企业成长历程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传统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产地,发展出了丰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阳、菏泽的牡丹,长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时代北京花乡逐渐成为专门为宫廷服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东等地的农户也在那个时期开始生产“年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是我国本土花卉商品化的发源。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园林残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响。建国后,花卉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国家也建立了不少国有苗圃为城市建设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间,花卉被视为“封资修”、“资本主义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创。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传统花卉栽培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国外花卉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的栽培模式、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开始形成。花卉企业群体的形成也始于该阶段,传统花卉产区的一批有经营头脑的花卉爱好者和农户开始建立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紧接着又有大量外资、港台商人陆续进入大陆,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扶持花卉业的发展,许多其它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花卉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花卉企业当前状况 基本情况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6.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30余万家。 资金来源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它行业投资等。靠自身积累的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企业(还有一些花农),那个时候从事花卉业是填补市场空白,积累迅速,凡生存到现在的,多数都已经实力雄厚。90年代,正逢花卉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港台花卉企业来大陆投资。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业发展,以及来自二三产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规划建设各类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温室,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的花卉生产基地。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 企业家的“成分”上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业家多数出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传统花卉苗木产区,家里有地,爱好花卉,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90年代一些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11.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不同。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制造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二、库茨涅兹的进一步论证 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 (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 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晶,

项目财务分析报告样稿

项目财务分析报告样稿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项目财务分析报告(样稿) 一、分析依据 1 、项目建设、经营期初定 10 年,并按 10 年周期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 2 、项目建设期 10 个月,起止时间为 2009 年 2 月至 2009 年 12 月。 3 、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聚氨酯树脂 3 万吨,产品销售价格为 1.1 万元 / 吨。其中: 2010 年 1 月试产, 2010 年 3 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负荷为33% ,年生产聚氨酯树脂 1 万吨; 2011 年达标生产,年生产聚氨酯树脂 3 万吨。 4 、项目定员 70 人。其中:生产人员 46 人,月均工资福利 1800 元;生产管理人员 3 人,月均工资福利 3500 元;销售人员 8 人,月均工资福利4500 元;管理人员(包括科研、后勤人员) 13 人,月均工资福利 4000 元。 5 、增值税按 17% 核算,所得税按 25% 核算。其中,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增值税 7% 核算,教育附加费按增值税 3% 核算,防洪费按增值税 1% 核算。 6 、固定资产折旧率:房屋建筑为 4.75% ,生产仪器设备为 10% ,检测仪器设备、工具和运输工具为 15% 。 7 、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按 10 年摊销,递延资产按 5 年摊销。 8 、固定资产修理费按折旧额的 35% 估算,其他制造费用按销售收入的 0.25% 估算,其他管理费用(不包括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按销售收入的 2.5% 估算,其他销售费用(不包括销售人员工资福利)按销售收入的 3.5% 估算。 9 、公积公益金按当年盈利时净利润的 15% 提取。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 言 ..................................................................... ..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 整 ..................................................................... .. (3) (一)产业结构概 述 ..................................................................... (3) (二)产业结构调 整 .....................................................................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 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 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 涵 ..................................................................... .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 化 (13)

产业结构演进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 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 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 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 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 比较分析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将随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发展极。三大区域的增长极,依据各自的区域基础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所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将近六年,但在自身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拉动上并没有达到如同浦东新区和深圳一样的高度。本文通过对三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一、三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特征比较 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落实宏观调控的主线,更是反应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向战略性选择。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替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的选择。应该说,无论是其产业发展经验还是教训,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经典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深圳年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6年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特征具有如下特点: 1、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深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大物流的发展:2010年前三季度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同比增长%;另一方面,深圳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业领域延伸的新趋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会展业等高端服务业。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本上与第二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甚至发展更快,产业结构演替特征正逐步显现。 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逐渐形成了机及外设设备、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培育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民营高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企业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①90%以上的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②90%以上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主要集中或来源于企业;③90%科技成果主要产自于企业。 3、产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突出 由表2可以看出,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10年,实现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万美元,进口总额为万美元。对外贸

中国花卉现状及趋势

观赏植物学论文 学校:河南科技学院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农管131 姓名:孙财政 学号:2013022411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关注花卉,中国花卉市场前景看好,未来新型花卉和特色花卉将会备受关注。我国已经是世界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流通网络初步建立,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花卉业30年来奠定的良好、坚实的基础,为产业应对危机提供了条件,国家拉动内需的些大的工程尤其是西部中小城市的建设、绿化、对绿化 苗木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 关键词:中国、花卉、现状、发展、前景、趋势、经济 2008年中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53.6万hm2,成为世界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国内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花卉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花卉产业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尽快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挑战。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花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产业。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花卉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家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中国花卉年产值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在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花卉业迅猛崛起,成为我国种植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花卉作为商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花卉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的温度差异,给树木花草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条件,许多珍奇名贵的花卉植物成为我国特有的品种,因此,中国被世 界公认为“园林之母”。面积产值继续增长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2月11日,目前我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由于企业网已成为我行重要的应用平台,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行的办公效率和信誉。现在企业网上实现的应用有电子邮件系统、信贷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企业网的使用为我行节省的直接经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对我行的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企业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行的工作效率。此次进行企业网 Domino/Notes R5升级,通过对基本的服务器结构的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库的稳定性和服务器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各应用系统的运行速度。 根据已有的系统升级案例分析,由于文件存取格式由ODS:20升级到了ODS:41,使数据库信息的数据量普遍压缩50%,按照每兆数据的运行开销(4500元/9GB)=500元/GB,现有全行各系统的信息总量达到:OA 10GB*80=800GB 邮件系统*41000人=4000GB 其他应用5GB*400分行=2000GB 系统消耗5GB*400分行=2000GB 总数据量8800GB*500元/GB=4400000元 节约存储4400000元*50%=2200000元 随着信息的逐渐增多,新版本的数据存取将更合理的利用系统资源,每年都将相对减少数据存储的扩充投入。

Domino R5通过改善数据库结构和视图索引运行效率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使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1倍,导致整体生产效率提高20%-30%。 Domino R5中,单个的Domino目录可以支持高达100万的用户数。由于可以减少Domino服务器的资源,使设备的二次投入得到根本控制。 由于查询功能的增强,至少减少了购买专门搜索工具平台以及组织系统开发等一系列工程费用。 在Domino/Notes的新版R5.0.4以后已经不受出口限制,密钥分别为1024 和 64 位,加密安全性大大优于原来版本的 512 和 40 位。使我们的应用安全达到美国本土的安全标准。使我们可以普通的系统建设费用实现高级别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性提高了,使系统的维护费用降低。无形之中,使我们节约了几十万美金的代价。 综上所述,Lotus Domino/Notes系统平台的升级,由于消除了旧版系统存在的部分功能与性能隐患,保证企业网上的各种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将可以在1、2年内为全行开源节流数千万元的费用支出,使企业网及应用系统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花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文章对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 ,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优越的条件 ,如花卉种质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廉价等。同时也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成果转化慢、发展不平衡、生产盲目性大等制约因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政策的保障性、法律的调控性来保证花卉、人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花卉商品相关技术、信息的完善性 ,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花卉产业 ,为实现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针对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并且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有利于我国花卉业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花卉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黄金产业”。当前花卉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花卉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花卉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深入调研国内外花卉业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国内花卉业的发展。 一、国内花卉产业的现状 1.花卉生产现状。我国花卉生产现状总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面积逐步增大,在2000年已达14.8万公顷占同年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30%。二是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广东为主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两省的鲜切花供应量占全国鲜切花供应量的一半以上;以广东、江苏、四川、上海为主的盆花生产中心;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云南为主的花卉种苗生产中心。三是花卉生产的技术与设施由传统型向采用新技术、新设施转变。 2.花卉贸易及消费现状。近年来,我国花卉出口贸易稳步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的全国花卉出口贸易额为2830.1万美元、2001年为8003.8万美元、2002年为8283.17万美元、2003年上升到了9756.8万美元,分别比前三年增长244.75%、21.91%、17.79%。在我国花卉出口较稳定增长的同时,花卉进口量也迅速增加,并且进口增长幅度大于出口增长幅度。在消费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金额每年仅有0.7欧元,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花卉消费几乎为空白,中小城市的消费也比较少。 3.花卉科研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花卉科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基础研究和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由于企业网已成为我行重要的应用平台,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行的办公效率和信誉。现在企业网上实现的应用有电子邮件系统、信贷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企业网的使用为我行节省的直接经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对我行的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企业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行的工作效率。此次进行企业网Domino/Notes R5升级,通过对基本的服务器结构的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库的稳定性和服务器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各应用系统的运行速度。 根据已有的系统升级案例分析,由于文件存取格式由ODS:20升级到了ODS:41,使数据库信息的数据量普遍压缩50%,按照每兆数据的运行开销(4500元/9GB)=500元/GB,现有全行各系统的信息总量达到:OA 10GB*80=800GB 邮件系统*41000人=4000GB 其他应用5GB*400分行=2000GB 系统消耗5GB*400分行=2000GB 总数据量8800GB*500元/GB=4400000元 节约存储4400000元*50%=2200000元 随着信息的逐渐增多,新版本的数据存取将更合理的利用系统资源,每年都将相对减少数据存储的扩充投入。

Domino R5通过改善数据库结构和视图索引运行效率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使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1倍,导致整体生产效率提高20%-30%。 Domino R5中,单个的Domino目录可以支持高达100万的用户数。由于可以减少Domino服务器的资源,使设备的二次投入得到根本控制。 由于查询功能的增强,至少减少了购买专门搜索工具平台以及组织系统开发等一系列工程费用。 在Domino/Notes的新版R5.0.4以后已经不受出口限制,密钥分别为 1024 和 64 位,加密安全性大大优于原来版本的 512 和 40 位。使我们的应用安全达到美国本土的安全标准。使我们可以普通的系统建设费用实现高级别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性提高了,使系统的维护费用降低。无形之中,使我们节约了几十万美金的代价。 综上所述,Lotus Domino/Notes系统平台的升级,由于消除了旧版系统存在的部分功能与性能隐患,保证企业网上的各种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将可以在1、2年内为全行开源节流数千万元的费用支出,使企业网及应用系统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