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的天下
天下的四字成语
天下的四字成语普天之下、天下第一、天下大乱、一统天下、天下太平、纵横天下、天下文宗、燮和天下、富于天下、天下鼎沸、天下为笼、天下归心、名动天下、包打天下、语妙天下、卒擅天下、扫除天下、目空天下、疑误天下、劫制天下、权倾天下、名显天下、盛誉天下、天下承平1.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特别注重。
超群出众,无人基数排序。
2.横行天下】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
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
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3.甲冠天下】甲冠:第一。
称雄天下。
形容人或事物十分注重,无与伦比。
4.经纬天下】经,纬:治理。
指治理国家。
5.名高天下】比喻全国闻名于世。
6.名满天下】天下闻名。
形容名声极大。
7.平治天下】平:讨平;天下:指全中国。
环境治理国家,并使天下太平。
8.扫除天下】扫除:消除,肃清。
肃清坏人,安定社会。
9.势倾天下】形容权势很大,压倒一切人。
10.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11.一匡天下】匡:制止;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者所及的地方,即为整个中国。
制止纷乱局势,并使天下安稳下来。
12.一统天下】天下:指全国。
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
也泛指为少数人。
13.语妙天下】形容言语绝妙极其。
14.包打天下】包:承担全部任务,负责完成。
将打天下的整个任务承担下来。
常指人逞强争胜。
15.澄清天下】指肃清政治,确切奸佞,并使天下重归太平。
16.驰名天下】驰:传扬。
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17.功盖天下】功劳天下第一。
18.怀柔天下】使天下归服。
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
19.兼善天下】明达:并使大家都存有好处。
并使天下人都获得好处。
20.浪迹天下】浪迹:到处流浪。
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天下大乱天下:指中国或世界。
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
天下第一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天下独步独步:独一无二,特别注重。
超群出众,无人基数排序。
天下太平处处平安无事。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时期分界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政治社会背景作为对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义的认识理解,我们必须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
在那个时代最后两三个世纪的动荡对中华民族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点
③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具有神秘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封的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②分封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答案】C
【解析】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材料反映了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现象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法律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并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故D项错误。
6.(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答案】D
7.(2018安徽蚌埠质检)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
D.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
【答案】C
【解析】分封制是西周初年开始推行的制度,并非周公执政才推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周公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分封制并不是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周公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进行管理,可见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镐京,材料仅体现了周公东征后对所征服地区实行分封,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已经迁移到东部,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论述周初大分封
一、论述周初大分封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封,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室贵族、异性亲戚及古代圣王后裔。
1、分封状况:
以成王名义进行分封,由周公主持。
封康叔于卫国,以朝歌为中心统率殷民旧族;
封周公于鲁国,命长子伯禽就国——鲁国封疆辽阔,器物众多,是镇抚东方的大国;封师尚父于齐国,以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晋国,以防御群狄部落内侵;封召公于燕国,以加强对燕山一带戎狄部落的控制;另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以保持商人宗祀。
2、周天子权力及义务
通过分封,周天子建立起了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周天子有权监督、废立诸侯及巡视列国,有灭国和处死诸侯国君的权力,有征召诸侯兼任王室卿士及任命诸侯之卿的权力。
周天子还须承担保护封国不受侵犯、调节诸侯纠纷等义务。
3、诸侯权力及义务
各诸侯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如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兼任王室卿大夫等。
各封国相对独立,诸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拥有较大的权力。
4、意义:
通过分封,周天子明确了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加强了对四方疆土的控制,使国家朝着统一迈进了一步;同时密切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是,分封制下的中央政权并不稳固,随着诸侯权力的膨胀,势必会引发证局动荡。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兼并,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自主学习: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
(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
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指导:都江堰是如何实现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呢,这就要说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飞沙堰起排沙作用;宝瓶口用来引水灌溉农田。
高中试卷-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
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
这反映()A.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答案】D【详解】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基层治理,D项正确;造纸术的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能体现相伴而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
这一状况()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而户籍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依据,因此此举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从而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对侨户的户籍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能对整个户籍制度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说户籍体制的混乱,排除A项;赋役制度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发展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这种户籍制度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B项。
3.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
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推行不同的户籍制度,汉朝时期推行编户齐民的政策,隋朝时期推行大索貌阅制度,宋朝推行主客户制度,B项正确;明代推行黄册制度,排除A项;C项中大索貌阅和编户齐民顺序颠倒,排除C项;户贴制度是宋朝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非户籍制度,排除D项。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家国天下+微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家国天下》微专题练习班级姓名得分易错点拨1 商周政体下中央权力很难实现高度集中,原因如下:(1)分封制下,诸侯爵位世袭,在自己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
(2)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就会减弱。
1.西周建立了分封制度,这种制度下“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
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反映了分封制下(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等级森严的制度特征C.尚未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2023·武汉模拟)周厉王时期,诸侯一旦对天子的行为不满,就可以不来朝见天子,甚至可对发生在国都的“国人(平民)暴动”行为不来救援。
这反映出当时( )A.诸侯联合反对暴政B.分封制逐渐瓦解C.周王室的权威衰微D.平民漠视宗法制3.(2023·营口模拟)春秋时期卿大夫虽是诸侯的臣属,但对本宗族全体族人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卿大夫的家臣只把卿大夫当成自己的君主而效忠于他,除此之外,不臣服于任何人。
这有助于( )A.消除诸侯争霸战争的危害B.推动宗法关系不断强化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巩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易错点拨2 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国家统一在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地方独立性逐渐增强,诸侯国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从而为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尤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分封的诸侯独立性较强,在周王实力衰弱的情况下,各诸侯国“以蕃屏周”的作用逐渐丧失,而且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导致中央王朝失去了对地方诸侯的有效管理和实际控制。
所以分封制对“大一统”的国家统一极易产生隐患和威胁,破坏社会秩序的团结、稳定,导致国家社会秩序崩塌。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另外半部《论语》在哪里?
孔子推崇的是“共治”,这可从孔子对“三代”,特别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向往和赞颂中得到充分印证。
“共治”的构想,寄托着孔子一生所追寻的“大道”,也是其“仁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初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半认真、半玩笑的话,其实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事实: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只有部分被发展和利用、进而被曲解和推向极端。
同时,这句话也引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另外半部《论语》又在哪里呢?一、我们先来看看这前面“半部《论语》”的命运。
“半部《论语》”怎样治天下?从“半部《论语》”到“独尊”儒术,再到最终成为两千年来君主专制体制的主导意识形态,这期间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经荀子演绎,再由其弟子韩非、李斯片面发挥,异变成法家的“强国”方略,秦始皇凭此一统天下,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君主专制体制——大秦帝国。
孔子讲“仁”,而“仁”植根于人性。
人性亦善亦恶,孔子主张扬善抑恶。
孟子讲“性善”,论证了“仁”的天然合理;荀子讲“性恶”,看到了人世纷争的必然。
韩非、李斯则从荀子“性恶”之说出发,通过操控人性的弱点——“畏诛而利庆赏”(《韩非·二柄》)——创立了一整套“御民之术”,以赏罚鼓励征战,以苛刑强化统治,儒法合体,成为“御民”之利器。
秦始皇战胜六国、统一天下,直至后来“焚书坑儒”,集天下之权于君主一人,实施“秦政”,正是这一套“御民”理论的成功实践。
关于这一点,前人也有看得分明的,其中,以清末谭嗣同最为锐利。
他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仁学·二十九》)可谓一针见血。
同时,他也为孔子抱屈:“孔为所卖,在天之灵,宜如何太息痛恨!”(《仁学·三十》)第二阶段:为了修复秦代暴政,汉代“重倡黄老”,后又“独尊儒术”,而董仲舒用“三纲五常”的金丝银线,将儒家学说剪裁和翻新成一件为君主专制而量身定做的华丽“礼服”。
都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作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跑到哪去了呢?
都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作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跑到哪去了呢?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分封制度,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了各个诸侯,最终自己只留下了一小片土地。
当时的周天子对诸侯还是很有威望的,然而到了周幽王时期,发生了“烽火戏诸侯”的事件,最终平王东迁,也就是后来的东周时期,诸侯逐渐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而是各行其是了。
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姬延继位。
等到周赧王在位的时候,已是战国末年,没有哪个诸侯继续听从他的命令,他的影响力只局限于王畿,也就是东周王室的封地附近。
这一块王畿地区,仅存在36座城邑,还分裂成了“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部分,分别为东周公和西周公管辖。
作为周天子的周赧王则居于西周国的王城之中,所控制的人口仅有3万多人。
当时秦国变法之后,已经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占领了韩、赵、魏三国的许多土地,这也引起了周赧王的后怕,担心秦国有一天会来吞并自己的领地。
这时候,楚国想制衡秦国的发展,于是派遣使者,希望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让东方各国合纵,一起讨伐秦国。
周赧王十分高兴,立刻同意,并决定组建一支军队也参与讨伐秦国的行动。
然而要组建军队,自然需要武器,和军粮。
为了凑齐军队的武器和军粮,周赧王只好向王畿内的富户们贷款,承诺胜利之时,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让西周公领兵5000,与六国约定一起在伊阙会合,讨伐秦国。
可是最终只有楚国和燕国派遣了一些士兵过来,总兵力不过数万。
其他的四个国家完全没有动静。
这数万军队如何与数十万的秦军相抗衡,在3个月后,联军士气崩溃,只好各回各家。
但是王畿的富户看到军队回来了,自然向周赧王讨要借款。
周赧王无力偿还,只好修筑一个高台避难,也就是“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由来。
而西周公害怕秦国责难,将西周国36个城邑献给秦王,周赧王因此郁郁而终。
王畿也就分裂成了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政权,而象征着王权的九鼎则落入了秦国之手,这也意味着东周灭亡,仅有东周国还残存着。
公元前249年,秦国消灭东周公,这也意味着东周国被秦国兼并,周王朝正式宣告了灭亡。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常识(1)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影响:(1)积极①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2)消极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6.发展演变:(1)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2)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天下家国 课件(共16张PPT)
第三组: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分享
古代爱国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第三组: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分享
近代爱国名言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第一组: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分享
学生准备故事,思考讲故事的方式和 技巧,然后在小组内分享;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在班级内分享 他们的故事;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议,交流各自的 感受和对故事的理解。
第一组: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分享
屈原以死报国
岳飞精忠报国
导弹之父钱学森
第二组:陶冶心灵:爱国诗词朗诵
材料二:《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材料三: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身。”
作为学生,首要是努力学习,未来才能成为国家尖端人才,为国家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保家卫国。在国家面临灾难时,我们要挺身而出,做力所能 及的事情,哪怕只是做一个志愿者,也可以为保护民众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承担起社 会的责任。
将搜集的爱国诗词分类整理,选择一 首自己最喜欢的诗词,为其配乐并朗 诵; 同学之间相互评价,选出最佳朗诵者; 自行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歌。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岳飞
爱国诗词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
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保卫国家,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爱国诗词
文天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驿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四——演绎心情:爱国歌曲演唱会
活动步骤:
1.搜集歌曲 小组合作,分类搜集爱国歌曲,可按时期、风格等分类。 备选歌曲: 《歌唱祖国》《中国人》《大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珊瑚颂》 《我的中 国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聆听歌曲 欣赏《我和我的祖国》,说说自己的感受。 3.激情演唱 小组合作,展示演唱。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奏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是奏朝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妻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 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 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故选B材料与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排除C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B3.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对秦始皇的评价之所以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主要是材料中的董仲舒和唐太宗的出发点和标准不同所以造成了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董仲舒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要批判秦始皇而唐太宗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去评价的秦始皇故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4.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皇帝制度C. 郡县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农民起义之时各地官员不敢随农民军一同造反因为郡县制推广后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反叛中央有极重的惩罚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 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 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 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 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答案】C【解析】1.【答案】C【解析】儒家“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自律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法家“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都体现出立足社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儒家强调德治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排除A项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是儒家和法家的结合排除B项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排除D项6.庄子《齐物论》开篇即提出“吾丧我”的命题“丧我”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 消除种种“是非”、“成心” 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体现了庄子A. 反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B. 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C. 向往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D. 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变【答案】B【解析】材料”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庄子超脱自我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 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7.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知C正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8.“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论》他“论”的可能是()A. 内外朝制B. 三公九卿制C. 中央集权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分封制固然出自“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故D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确立于汉代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为奏朝中央官制排除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9.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A. 水陆交通发达B. 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C. 商品经济繁荣D. 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河南一带可以买到各地的商品说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侧重强调交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中原有统一市场战国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并不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当时各地的土特产品在中原能够买到并不是说明其种类增多故D项错误故选B10.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 任命郡守和县令【答案】A【解析】三公中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而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在丞相权力极大的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起的实际作用就是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并且监察百官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11.“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 “非攻兼爱”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答案】A【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因此A项正确“非攻兼爱”是墨家反对战争的思想排除B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指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排除C项"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排除D 项故选A12.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九卿中的太常管皇家祭祀光禄勋管皇宫侍卫少府管皇室经济……等等这表明秦汉政治()A. 开创了家天下局面B. 服务于专制皇权C. 仍是血缘宗法政治D. 不存在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秦朝政治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排除BA在夏朝就已经开始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秦朝没有君相矛盾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重大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13.(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答案】(1)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伟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等【解析】(1)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告诉我们一个史实即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深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给了人民相对安静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从“虎视何雄哉”、“大略驾群才”等词可以体会出秦始皇的磅礴气势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雄才伟略等类似的词都可以用【答案】(2)郡县制理由①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候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②秦统一六国割据混战局面结束可以用公赋税重赏赐来制地方【解析】(2)材料二中指出这场讨论是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李斯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意思是分封制不利于统治会造成割据“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意思是应该实行郡县制其重大意义是加强了中央集权14.(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14.(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答案】(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可概括得出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从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等方面概括【答案】(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结合所学得出变化是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第二小问意义是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15.(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5.(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解析】(1)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一“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可以得出荀子主张贵贤、敬贤依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以得出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第二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目的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答案】(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可知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分析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制度建设上突出中央集权的表现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的不足之处16.(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的制度创新【答案】(1)表现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推行郡县制各郡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命【解析】(1)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解答即可【答案】(2)不足之处削弱了郡县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强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对立割裂了地方之间的联系【解析】(2)本小问的不足之处依据材料二“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因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结合郡县制的局限性解答即可【答案】(3)简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有积极意义制度建设以皇权至上为核心在加强统治人民的同时也使人民的处境日益恶劣【解析】(3)本小问的简评依据两则材料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可17.(1)“仁者爱人” 在孔子看来其基本的内涵和目的是什么?17.(2)从材料二推断此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17.(3)材料三中“古代某学者”是指谁?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影响【答案】(1)内涵爱自己亲人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解析】(1)关于内涵依据材料“仁者爱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自己亲人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关于目的结合孔子的相关知识分析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答案】(2)出发点性本善目的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解析】(2)关于出发点依据材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性本善关于目的结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情况分析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答案】(3)董仲舒主要观点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实行仁政等影响结合汉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分析为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同时也可制约和警戒君主滥用权力【解析】(3)依据材料“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可知人物是董仲舒关于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实行仁政等关于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同时也可制约和警戒君主滥用权力。
周天子的封地
周天子的封地王畿之地,是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土地。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是对周天子的恭维。
周代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将全国土地分封成一个个独立的诸侯国,周天子真正控制的土地,仅有王畿之地。
在国人的印象中,周天子的王畿之地非常的小,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周天子王畿之地的正如周天子的权威一样,一点点的变没的,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正确性。
武王伐纣之后,为了加强对东部国土的统治,镇压当时殷商遗民的反抗。
在保留原有周都镐京以外,于洛邑营建东都。
因此,周王室就有了两个相互毗邻的王畿之地作为其直接的控制区域。
最初的王畿之地,镐京周围纵横各八百里,洛邑王畿纵横六百里,《汉书·地理志》所载: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
也就是说,当时的周王畿是相邻的,大致呈长方形。
总体来看,西周初期的王畿之地分为东西两块,西边以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中心,南抵汉水之北,西达甘肃天水一带,北邻俨、犹,东与洛邑王畿相接。
全部渭水流域、径水流域、西洛水下游以及汉水以北地区都在王畿管辖范围之内。
现在来看,大约包括现在陕西省渭南、商洛、汉中、咸阳、宝鸡等几个地区及甘肃省东部几个县。
东部的王畿以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中心,东至嵩山,西到华山,南到荆山,北至太行山南麓。
两块王畿之地相加,大约有一百万平方里(大约为25万平方公里),放到今天,大概相当于现在山东、江苏两省面积之和。
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并且占据着当时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当时的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实至名归。
有了如此雄厚的根基,才有后来“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
”“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穆天子传》)可谓实力强横。
不过在随后的岁月里,周代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周王朝急速衰落,各诸侯国纷纷崛起,北部的蛮族不断入侵。
周朝的皇帝列表
周朝的皇帝列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下面是有周朝的皇帝列表,欢迎参阅。
西周皇帝列表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 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3年。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
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
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 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周成王,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
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挟殷商后代武庚一起作乱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讨伐,平定叛乱。
成王长大,亲自执掌政权后,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命召公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西),后来成为东周的都城。
成王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
周公、召公率师征服淮夷及在淮夷之北的奄国,使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
周康王姬钊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周康王姬钊,生卒年不详。
汉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
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其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公元前1002年) 前995年—前997年在位,3年。
周昭王姬瑕,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
【历史知识点】周天子与七国的关系
【历史知识点】周天子与七国的关系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实际上,各个诸侯即使在西周时也基本算是独立的。
周天子与七国是什么关系
周朝是封建,周天子分封自己的亲戚、功臣到某个地方裂土封国,那么这就是一个小
国家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全天下有很多小国家,这些小国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
个个小王国,各个小王国的税负都归这个国家的君主所有,这个国家的君主也拥有自己的
军队、政府等,只要是国家有的他都有。
由于分封是把自己的土地一代一代的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就注定了国家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小,那么作为中央王国的周天子也是一样的道路,分封会削弱中央政府的能力。
久
而久之,就有部分小王国仗着自己的势力大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
直到秦国发展起来灭掉周国,直接宣布了中央政府的灭亡。
所以周天子和七国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所有国家的国君的国君,即天子。
周天子
周朝君主,周朝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姬姓,黄帝后裔,又称周天子,如周武王、周平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共传30代37王,后期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
七国
七国,指战国七雄。
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进而瓜分晋国建立赵国、魏国、
韩国,三晋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七个国家亦称战国七雄,持续时间是前403年—前221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强调
土地归属权: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 个人无权拥有,有钱也别想买到。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 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 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 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 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 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 间为公田。 耕种者为奴隶或者庶民。
见书P18
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人民 奴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封制
评价:
在当时巩固了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 格局,使西周成为强国。
但各个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的日 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位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 承,为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 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 有封地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 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
内又是大宗。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 以长”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 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