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分封诸侯

合集下载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_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被称为“诸侯王”、“君王”或“国君”,也使用“国王”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汉语对中世纪的欧洲,被教廷所封之地称为“王国”,君主被称为“国王”。

分封制的命名张岂之认为:“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

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

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

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2)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时期的战争城濮之战(春秋时的战争成语:退避三舍)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战国时的战争)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齐国称霸的原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1.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1.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2.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政治主张(思想成就):(1)仁(2)爱人(3)为政以德2.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3)谦虚好学(4)温故知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2)经济: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3)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推广隶书(4)思想:焚书坑儒(5)军事:命蒙恬反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秦暴政的表现(秦的暴政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一:分封制(一)。

前提。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

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

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四)。

主要封国:主要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宋(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 年)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六):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政治: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二:宗法制(一):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是西周政治的典型制度。

(二)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三)目的:巩固王权,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是分封制得以延续的基础。

(四)基本内容:1 按血缘关系划分大宗小宗。

2 大宗小宗关系:(1)血缘上:兄弟(2)政治上:君臣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五)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六)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七)影响:1 宗法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2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4对封建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5对社会生活影响(等级观念,重视人情)(八):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利的原则。

三:西周政治制度特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分封制和宗法制—— 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北京田子刚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周初大分封【略论周初分封制的进步作用】

周初大分封【略论周初分封制的进步作用】

周初大分封【略论周初分封制的进步作用】武王克商后,周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政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

自武王始,历成王、康王三次大规模的分封,初步实现了对商统治地区的控制,这种政策被称作分封制。

“武王既崩,成王年少,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周公旦承成王命,伐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史记・管蔡世家》)。

周公经过三年努力,即“救乱”、“克殷”、“践奄”(《尚书大传》),平息了叛乱.《左传》中屡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建母弟,以藩屏周”,在这种理论主导下,把“封建亲戚”视为防止异族入侵,保护周人政权的屏障。

本文试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周初的分封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作用作初步探讨。

1、分封制的初步确立周初的分封,首先是确立周王朝在边陲地区的统治,稳定地方统治秩序。

据古书记载,夏朝初年有诸侯近“万国”,商朝初年诸侯国还将近“三千”,到周初时就只剩下“八百”多了。

据说商王所统治的方国,见于殷墟卜辞的就有数百计。

他们各自保持本族聚居状态,不受商王直接统辖。

由本族首领行使权力,同中原王朝无隶属关系,且经常叛乱,威胁中央政权统治。

分封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受封地区聚族而居的局面,而且使周人充分掌控了边陲地区的统治权,同时,使地方同周王室有了隶属关系。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殷商制度论》一文中,曾这样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世称王。

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周初亦然,于《牧誓》、《大诰》。

皆称诸侯日‘友邦君’,是君臣之分亦未全定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古国,方之蔑矣。

由是天子之尊。

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见《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地方政权的建立,实现了周王宣对所占领土的有效统治,这在中国上古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周天子要分封诸侯

为什么周天子要分封诸侯

1. 为什么周天子要分封诸侯?受封的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2. 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主要官职有哪些,各自的职责是什么?秦朝在地方推行的是什么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谁任免?3.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答:颁布了“推恩令”,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又采取了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

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4. 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能和意义。

5.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6. 材料一“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资治通鉴》(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之口?他的政治主张在什么时期的什么国家得以施行?他是怎样具体实践自己的主张的?(2)材料二反映的这场改革是一次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魏主”是指谁?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人?这一材料反映了哪一项改革措施?除此之外,他还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这场改革有怎样的意义?(3)综合以上反映历史上重要改革的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答: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的改革措施加快社会的发展。

7.8.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______(朝代)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的设立。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_________、_________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唐朝科举分常科、______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其次是_______。

组织“省试”的唐朝政府职能部门是_______。

意义:科举制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______制度已从___________为主转变为以______为主。

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封制的作用

分封制的作用

分封制的作用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等。

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等。

1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

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4)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分封制的依据

分封制的依据

分封制的依据分封制内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分封制就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看,就是为了稳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从核心思想看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地至各地搞诸侯,创建诸侯国。

从本质来看,分封制做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上层建筑,主要就是化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位居主导地位。

分封制做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是创建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

实行分封制的意义存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以求广泛推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并使周天子沦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发生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快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到封地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拒绝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小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并购其土地,展开了文化扩散。

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分封制的结果影响积极影响:1.有助于平衡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发生了强国并购弱国的形式,并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弱化。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全面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备不可思议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消极影响: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分封制

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而实行的一种重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周天子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的主要对象是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功臣、姻亲以及殷商旧族等。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多位于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体现了周天子对于领土控制和资源利用的精心规划。分封的内容不仅限于土地,还包括器物和人口,以确担着一系列义务,包括缴纳贡赋、镇守疆土、朝觐述职等,这些义务构成了诸侯与周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通过分封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等级序列,稳定了政局,并促进了王畿和边疆地区的交流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逐渐衰弱,分封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

西周分封诸侯的依据

西周分封诸侯的依据

西周分封诸侯的依据
西周分封诸侯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血统关系:西周的分封制度主要是基于血统关系,即宗室子弟和功臣。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让他们成为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行使统治权。

这种分封制度使得周天子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地理位置:分封的另一个依据是地理位置。

周天子根据各诸侯的封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例如,靠近王畿的诸侯地位较高,而远离王畿的诸侯地位较低。

这种分封制度使得周天子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的诸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统治能力:分封的第三个依据是统治能力。

周天子在选择诸侯时,也会考虑他们的统治能力和经验。

只有那些具备统治能力和经验的诸侯才能够得到更高级别的封地和更大的权力。

这种分封制度有助于确保诸侯的统治效能,从而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总之,西周分封诸侯的依据主要是血统关系、地理位置和统治能力。

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周天子能够有效地进行分封,并确保各诸侯能够效忠于自己,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分封制的意义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

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

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春秋政治制度

春秋政治制度

春秋政治制度在春秋时期,中国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到郡县制度的过渡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下面将分别从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军政制度和官制与法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以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为核心。

在这个制度下,周天子将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层层分封,形成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拥有最高权力,他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权力逐渐下放到诸侯手中。

这导致了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春秋时期的战乱。

世卿世禄制则是一种官吏选拔和俸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官吏的职位和俸禄由其出身和家族背景决定,而不是通过考试或选拔。

这种制度导致了权力的世袭化,使得一些家族长期掌握权力,而其他人才则无法得到重用。

2.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春秋时期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制度下,家族的权力、地位和财产继承都按照父系血缘关系进行分配。

最高权力掌握在男性家长手中,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则按照其与家长的血缘关系获得不同的地位和权利。

宗法制度下,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和继承权。

同时,长子继承家族的权力、地位和财产成为一种传统,这使得其他子女无法获得公平的待遇。

3. 军政制度在春秋时期,军队和政治密不可分。

各国军队的组织形式和战术各不相同,但一般都采取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的战术。

此外,还出现了水军和山地兵等新的兵种。

在军队组织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军事制度。

一些国家采取常备军制度,即招募士兵组成常备军;另一些国家则采取征兵制度,即根据需要临时征召士兵。

无论哪种制度,士兵都由贵族担任主要将领。

4. 官制与法律春秋时期的官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

在中央层面,主要官吏包括太宰、太史、太祝、太卜等,他们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记录历史、主持祭祀等事务。

在地方层面,各国都有自己的地方官吏体系,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法律方面,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1 西周的分封制

1 西周的分封制
“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 与诸侯分而治之。”
2.西周为何要实行分封制?
燕 齐
秦 楚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 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 以周亲屏周。
——《左传》
2.西周为何要实行分封制?
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和), 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真封建自周公始”。(梁启超)
3.分封制有哪些内容?
积极影响:
(1)扩大了疆域,加强周 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 了周王与诸侯的政治隶属 关系;
(2)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 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 紧密。
分封制的发展演变 逐步瓦解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5.分封制对西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日益 强大,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西的分封制
湖大附中 黄利红
周朝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礼乐文明 青铜文明 华夏文明
周朝为何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王朝?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1.什么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诸侯对嫡长子以外的宗
室实行土地和权力进行分配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张岂之)
西周初期分封示意图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2)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授民授疆土”
3.分封制有哪些内容?
名义上的统治权
(3)诸侯的权力与义务
权力: 设置官员 实际的 建立武装 统治权 征派赋役
义务: 服从命令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朝觐述职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 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为“封建”、“分土封侯”制,即封邦建国。

周灭商后,为了有效的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设诸侯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以拱卫王室。

相传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三类:一是王室子弟。

这类诸侯国不仅数量多,所在位置也多为要冲之地,与王室关系密切,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

二是异姓诸侯。

这些人虽不是王室子弟,但世代与周人有同盟关系,于是分封他们去建立诸侯国,以诸侯的身份继续为周王室效力,齐国和宋国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古代帝王的后代。

这类封国一般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中作用不大。

西周的封国,有的是原来就建立的,周重新明确了跟它们的关系,有的是经过一番开辟草莱的活动,建筑了城郭宗庙才开始建立起来的。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赋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

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

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

从西向东,重要的封国在黄河北岸的是晋、卫、燕,在黄河南岸的许、蔡、陈、宋、曹、鲁、齐。

东南最远的吴和建立较晚的秦和郑,后来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国。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关系也较以前密切。

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联系两方面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宗法制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也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的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关系是该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关系的演变,以及其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起源于周朝,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维系国家和地方的关系。

根据各国的实力和贡献,周朝将大片土地赐予各个诸侯王,使他们在各自的辖区内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这个制度有效地将权力下放,使得周朝能够维持政治稳定,同时也为秦国推翻了东周政权提供了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一方面,随着各个诸侯国力量的增长,他们对周朝的依附程度逐渐减弱。

他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战争来扩大势力范围,而不再依赖于周朝的封赐。

另一方面,分封制度也变得更加复杂,诸侯国间的关系也开始趋向复杂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关系十分复杂且多变。

不同国家之间既有利益共享和联合对抗的时候,也有利益竞争和互相攻伐的时候。

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分封制度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联。

诸侯国通过争夺领土和势力,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他们之间不断地联姻、结盟、背叛和战争,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格局。

这种复杂的诸侯国关系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分封制度的存在使得诸侯国在政治上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战争推动了军事技术和战略的发展。

这使得诸侯国在战场上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

此外,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分封诸侯的权力过大,他们往往会对周朝的统治产生偏差和挑战。

如果分封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可能会导致分封诸侯国势力过于庞大,引发内乱和战争。

此外,分封制度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给国家政治带来不稳定性,使得周朝逐渐失去统治的能力。

诸侯的封号来历的制度

诸侯的封号来历的制度

诸侯的封号来历的制度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

后来周幽王为了取悦美人,不惜燃起烽火,各地诸侯以为周天子有兵祸而急忙起兵勤王,岂料只见幽王安然无恙,各诸侯自此便不理周室的烽火了。

周室后来被犬戎入侵,欲举烽火但却无兵来援,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周幽王被杀,中国进入春秋时代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

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

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

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剩下的大国:秦、楚、齐、燕、赵、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

秦王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为郡、县,由朝廷任官治理。

诸侯是中国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

同姓即姬姓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

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

在众多封国中,最重要的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其国君地位较高。

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谓之锡命。

周天子为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疆土范围、土地数量,以及所封给的属臣、奴隶、礼器和仪仗的数量。

受封的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分封制的特点课本原话

分封制的特点课本原话

分封制的特点课本原话
特点:
一是分封的对象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

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周天子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地封授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

四是层层封授。

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以对士实行再分封。

内容:
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

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周朝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周朝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周朝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后,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周朝的统治模式被称为“分封制”,即以中央政府授予的封地分封各地诸侯国家,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共治。

但是,在周朝的实际运作中,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一直是一个相互制衡、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周朝的中央集权在周朝的初期,周天子以议事、封爵和诸侯相互攀附的方式来确立中央政权的权威,以此巩固其对全国的控制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在西周,天子拥有最终的法令制定权,定期举行宗庙祭祀,掌握大臣的进行,同时加强了中央官员的监管制度。

在东周,周天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代表。

此外,周天子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设立官员检查地方行政、削弱诸侯的权力,以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二、周朝的地方自治虽然周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但地方自治也同样重要。

在分封制下,周朝各地实行地方自治,即权力下放到地方政权。

官职分为两类:一是以宿世之长继承的世袭制;二是专门选拔的文武官。

地方长官依据当地的情况和风俗来管理,以保证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共治。

在此背景下,州县、乡村民间自发形成“新社”、“新井”等自治形式。

它们不是中央政府授意产生的,而是地方政府由于行政面积的扩大、民族之间的多元化以及群众的需求而逐渐形成的。

这种地方自治的上升,引领了贵族阶层休闲娱乐生活的文化变化。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周朝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衡的关系。

中央集权的强化,帮助周天子统一国家,确保法制的切实实行。

与此同时,地方自治也不可或缺,地方长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和风俗,实施更合理的政策。

地方自治形式和地方政权不仅为中央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产和兵力,也巩固了中央的统治地位。

由于这种权力共治的关系,周朝得以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的完美平衡。

周天子实行的制度

周天子实行的制度

周天子实行的制度
周天子实施的制度有分封制和五服制。

分封制是一种政治体制,周天子将王畿之地分封给诸侯,随着周天子的后代不断产生,这种分封会持续下去,导致周天子的王畿之地越来越少,权力也越来越小。

同时,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军队、人事权和财政权,使周天子逐渐缺乏自生能力,主要依靠诸侯的上贡来生活。

五服制又称“服事观”,是周天子根据诸侯国远近,形成的一种“朝贡和征伐”制度。

周王畿为千里之国,以周王畿为圆心,四周每五百里称为“一服”,周天子将统治区由近至远划分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统称“五服”。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
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封建制度,将天下分封给诸侯,以维持统治。

周天子掌握着最高权力,而诸侯则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这种制度被称为“分封制”。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需要维持与诸侯的关系,以保持自己的权威。

因此,周天子设立了宗庙和祭祀制度,以维持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此外,周天子还设立了官制,以管理国家事务。

官制分为三级,分别是卿、大夫和士。

卿是最高级别的官员,大夫是次高级别的官员,士则是最低级别的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削弱,而诸侯的权力逐渐加强。

这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周天子不得不寻求新的制度来维持统治。

于是,在东周时期,周天子开始实行“分封制”的改革,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在郡县制下,天子将天下分为若干个郡和县,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管理。

这种制度使得天子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维持统治。

除了郡县制,东周时期还出现了“官职制”。

官职制是一种以官职为基础的制度,官员的职位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

这种制度使得官员的地位更加稳定,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官员。

在东周时期,还出现了“九年一次的大禹祭”。

大禹祭是一种祭祀活动,目的是纪念大禹的功绩。

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护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总的来说,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是一个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官职制的过程。

这种演变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维持统治和社会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天子分封诸侯
分封制的内容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
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是规
定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诸侯的权利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并有再次分封的权利。

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室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春秋战国时期称王的诸侯和周天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周天
子成了什么样的"天子"了?
东周时期王是最崇高的称号,只有周天子才能拥有,而如果诸侯有称王的,则表示这个诸侯国已经不承认周天子对自己的领导权了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中称王的并没有几个,这其中包括楚国,吴国,越国。

而春秋五霸中最出名的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礼尊周天子都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是在名义上很尊重周天子的。

到战国时期,由于秦迁九鼎,东周灭,各诸侯心中再没任何顾忌,加上少数国家已经称王,其他国家(包括七雄中尚未称王者以及宋国等强国)才陆续称王
至于你说的周天子成为什么样的天子,从平王东迁东周建立起,周天子就应经式微,东迁不久就受郑庄公欺负,所以周天子完全是没有实力,仅剩一个空架子的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