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11.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12.请联络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物有哪些特点。

〔4分〕二、文段〔三〕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19.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

〔4分〕〔1〕又何间焉:〔2〕必以分人:..〔3〕小惠未徧:〔4〕牺牲玉帛:...20.翻译句子。

〔2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1.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2.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 ”〔用原文答复〕的论题进展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又何间焉:参与。

3、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惧有伏焉:埋伏。

5、难测也:推测,估计6、望其旗靡:倒下。

7、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把。

11、对曰:回答。

1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丝织品。

14、弗敢加也:虚报。

15、必以信:实情。

16、小信未孚:信用,为人所信服。

1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8、小大之狱:案件。

19、虽不能察:明察。

20、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2、战则请从:跟从。

23、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24、齐师败绩:大败。

2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6、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27、既克:已经。

28、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9、一鼓作气:振作。

30、再而衰:第二次。

三、重点语句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四、本文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对于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和论述。

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

五、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

2、详略得当。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六、人物形象:1、曹刿: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他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

他把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无能。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

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5.再.而衰古义: 今义:6.必以信.古义: 今义: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劌論戰》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舊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

它是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

二、字詞解釋: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從也)三、內容理解:1、曹劌認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政治上取信於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分析魯莊公“鄙”的表現。

戰爭前:“公將戰”表現其輕率;前兩次答語中,將戰爭勝利寄託在臣子支持、神靈保佑上,表現其目光短淺。

戰爭中:“將鼓”“將馳”表現其不察敵情,急躁冒進。

戰爭後:“問其故”表現其勝不知因,平庸。

3、分析曹劌“遠謀”的表現。

戰前,他啟發魯莊公認識取信於民的重要性;戰中,他掌握戰機,詳察敵情,後發制人;戰後,他善於總結經驗。

4、評價魯莊公其人。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勝利寄託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說明他目光短淺,政治上平庸;在戰爭過程中,他急於迎戰,又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在曹劌啟發下終有所悟,認識到“取信於民”的重要性,在作戰中能聽從曹劌的正確指揮,說明他知人善任,與一般昏君有別。

5、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取勝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於捕捉進軍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三是追擊時機的判斷正確:轍亂旗靡。

6、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淺陋;曹有遠謀戰時:魯不察敵情,急躁冒進;曹詳察敵情,抓準時機戰後:魯茫然不知;曹細說原委好處是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卓越軍事才能。

7、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政治方面,認為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軍事方面,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

(或:適時出擊,適時追擊)8、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為下文寫莊公的“鄙”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五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阅读选择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称是《》,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体历史著作。

二、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今义:鄙视(2)又何间.焉古义:今义:隔开,不连接(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肯定判断(4)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5)再.而衰古义:今义:又一次(6)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2.其他重点实词(1)曹刿请见.见:(2)肉食者鄙.鄙:(3)肉食者谋.之谋:(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专:(5)小惠未遍.遍:(6)小信未孚.孚:(7)虽不能察.察:(8)忠之属.也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下视其辙.辙:(13)登轼.而望之轼:(14)遂逐.齐师逐:(15)既克..既:克:(16)一鼓作.气作:(17)彼竭.我盈.竭:盈:(18)难测.也测:(19)惧有伏.焉伏:(20)望其旗靡.靡:3一词多义(1)师①齐师.伐我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2)安①衣食所安.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文言虚词1.乃.入见2. 虽.不能察3.战于.长勺4.焉①又何间焉.②惧有伏焉.5.其①其.乡人日②公问其.故6.何①又何.间焉②何.以战7.之①肉食者谋之.②小大之.狱③公与之.乘④公将鼓之.8.以①何以.战②必以.分人③必以.情④可以.一战四、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彼竭我盈,故克之。

五、阅读选择题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

伐(fá):讨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三.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四.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3.又何间焉:间:4.肉食者鄙:鄙:5.弗敢专也:弗:专:6.小惠未徧:徧:7.牺牲玉帛:牺牲:帛:8.弗敢加也:加:9.必以信:信:10.小信未孚:信:孚:11.神弗福也:福:12.小大之狱:狱:13.虽不能察:察:14.战则请从:请:从:15.公将鼓之:鼓:16.齐师败绩:败绩:17.公将驰之:驰:18.下视其辙:辙:19.遂逐齐师:遂:20.既克:既:克:21.公问其故:故:22.故克之:故:23.夫战,勇气也:夫:24.一鼓作气:作:25.再而衰:再:26.三而竭:竭:27.彼竭我盈:盈:28.惧有伏焉:伏:29.望其旗靡:靡:二、重点虚词(一)之1.肉食者谋之2.小大之狱3.忠之属也4.公与之乘5.公将鼓之6.公将驰之7.登轼而望之8.故克之9.故逐之(二)以1.何以战2.必以分人3.必以信4.必以情5.可以一战1(三)而1.登轼而望之2.再而衰3.三而竭(四)焉1.又何间焉2.惧有伏焉(五)其1.其乡人曰2.下视其辙3.公问其故4.吾视其辙乱5.望其旗靡(六)何1.又何间焉2.何以战(七)乃乃入见(八)所衣食所安(九)虽虽不能察(十)与公与之乘(十一)于战于长勺三、出自本课的成语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2。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6、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9、10、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 ,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 (或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写战争。

13、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作用:15、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6、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7、本文的两条线索18、第三自然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19、有人认为,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

请结合原文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鲁庄公的可贵之处)20、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2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2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作答)24、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25、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不是多余的。

这一对话,点26、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27、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或先决条件)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

这分别是28、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29、曹刿军事才能表现在曹刿:30、文章是如何表现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31、战“则请从”这句话的作用?32、“既克,公问其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三、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

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3、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4、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5、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详察敌情,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8、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第一章:复习目标与重点1.1 复习目标1. 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掌握文中关键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复习重点1. 《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2.1 故事背景1. 了解《曹刿论战》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齐国和鲁国的关系。

2. 理解曹刿为什么能够参与论战,他的地位和影响力。

2.2 人物关系1. 掌握曹刿与鲁庄公的关系,了解曹刿为何能够得到鲁庄公的信任。

2. 分析曹刿与曹参的关系,了解曹刿为何能够得到曹参的支持。

第三章:关键句子与表达方式3.1 关键句子1.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2. 分析关键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3.2 表达方式1. 分析文中的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 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文言文阅读技巧4.1 词语理解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通过上下文理解不熟悉的词语。

4.2 句子结构1.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理解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的作用。

2. 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2. 思考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5.2 拓展思考1. 探讨《曹刿论战》中的思想内涵,如忠诚、智谋等。

2. 思考如何将《曹刿论战》中的思想和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六章:文言文翻译技巧6.1 句子翻译1. 练习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语气。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并将其正确翻译。

6.2 篇章理解1. 对整段文字进行翻译,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旨。

2. 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提炼出来,进行简要的概括。

第七章:修辞手法分析7.1 比喻手法1. 识别文言文中使用的比喻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详细)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详细)

④鲁庄公的“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鲁庄公的“鄙”具体表现在: (1)不能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把战争取胜的希望
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从战前和曹 刿的对话可以看出); (2)急躁鲁莽(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3)对军事一无所知。(从“既克,公问其故”可看出)
⑤你认为曹刿和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人?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
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2分)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8.下列各组中红色的词意思相同 的一项( A )
A.齐师伐我 威武之师 B.肉食者鄙 卑鄙无耻 C.牺牲玉帛 英勇牺牲 D.忠之属也 赤胆忠心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狱:案件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 翻译:
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2现)可曹以刿“一远战谋翻”译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
就可预凭见借到(这“个肉条食件者)打鄙一,仗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
中(3,)一不鼓急于作进气攻翻和译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
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 ②又何间焉 ③弗敢专也 ④弗敢加也 ⑤小大之狱 ⑥忠之属也 ⑦既克 ⑧再而衰 ⑨彼竭我盈 ⑩望其旗靡
军队 参与 独自占有 虚夸,以少报多 案件 类 战胜 第二次 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倒下
1.古今异义词
齐师伐我
古义: 讨伐,攻打 伐
今义: 砍伐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复习《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__________________。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_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_____(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_________(6)既克,公问其故。

既:__________________(7)彼竭我盈。

盈:__________________(8)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__________________(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__________________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重要复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重要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重要复习资料第27课《曹刿论战》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⒉“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

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⒉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⒉《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⒉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⒉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⒉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⒉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⒉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⒉“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

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五、古今异义⒉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⒉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⒉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⒉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⒉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⒉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⒉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⒉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⒉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六、一词多义⒉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⒉请曹刿请见(请求)⒉作一鼓作气(振作)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⒉属忠之属也(shǔ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⒉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⒉故问其故(原因)⒉其其乡人曰(他的)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公问其故(其中)⒉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⒉以何以战(凭借,用、靠)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按照)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⒉于战于长勺(在)⒉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七、词性活用⒉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⒉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⒉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八、文言句式⒉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译:“您”凭借什么作战?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曹刿论战》复习提纲精华版

《曹刿论战》复习提纲精华版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二、基础知识(一)字刿()孚()辙()轼()遂()盈()靡()玉帛()鄙()又何间()焉小惠未徧()弗()敢专也(二)词语梳理1、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

(忠之属也。

)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感情。

⑥虽:即使。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连词,与“可是,但是”连用⑦再: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又。

3、一词多义①故:,A故逐之:所以 B公问其故:原因②以: A何以战: 凭,靠 B必以分人:把③焉:A又何间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B惧有伏焉:作兼词,于此,在此④其:A下视其辙:代词,指齐军的 B公问其故:作代词,指战胜齐军。

⑤之:A忠之属:也结构助词,的 B公与之乘:作代词,指曹刿C公将鼓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D登轼而望之作代词,指齐军补充:间:①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③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④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⑤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⑥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⑦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⑧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曹刿论战》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课文分析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绩。

2.人物形象特点:
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
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
..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
..: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
..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
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
三、习题
A套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相传是(时期)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答案】
1.春秋;左丘明。

2.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关键词:之、狱、虽、以;注意补充省略的部分)
3.D(D错在“主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曹刿的深谋远虑,而非庄公这一人物。


B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

【答案】
1.《曹刿论战》;左丘明。

2.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关键词:其、靡、故、之)
3.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C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分)
1.这篇课文选自史书。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师战败,曹刿没有立即下令追击,是因为“”(限四字),他认为追击的有利时机是时。

(限四字)(3分)
【答案】
1.《左传》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关键词:鼓、作、再、竭)
3.惧有伏焉(1分);辙乱旗靡(2分)
四、考题链接
2011届青浦一模卷
阅读《曹刿论战》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一鼓作气
3.从选文看,下列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答案】
1.左传。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关键字:鼓、作)
3.A
2012届一模卷A卷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作者是(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曹刿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3分)
A.取信于民B.把握战机C.公平公正D.彼竭我盈
【答案】
1.左传;左丘明。

2.(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辙留下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齐军的队形。

(关键词:其、轼、之;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