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第20课《曹刿论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 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 见……
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 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取信于民= 人和
☺ 请试一试 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惧有伏焉 故克之
危机四伏 克敌制胜 殚精竭虑
背景介绍
❖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 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是 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 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 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准备迎战,却 准备不足。由于鲁国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 要与鲁庄公“论战”。
彼竭我盈之时 (后发制人)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 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 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 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根据
实情
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可以凭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之属也,类可以一战 。 战则请
第一段:战前准备译文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 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 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 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 “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 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 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 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 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曹刿论战》观课报告
《曹刿论战》观课报告一、引言本文主要是针对观看《曹刿论战》这部影片所作的观课报告。
《曹刿论战》是一部关于智谋战争的电影,讲述了战争中曹操和他的谋臣曹植之间的论战故事。
二、影片概况1. 影片内容影片中,曹操率领军队与敌军作战,发现敌军兵力强大,无法胜利,于是找到曹植,请求他出谋划策。
曹植用七步诗向曹操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
最终曹操采纳了曹植的计策,成功击败了敌军。
2. 影片特点该影片以精彩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充分展示了古代的文化内涵和智谋策略,通过语言和情节来表现战争。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唤起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人们深受启迪。
三、影片思考1. 战争和智谋的关系影片中的“曹刿论战”一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典故。
这段典故表现出了战争和智谋之间的关系:在战争中,智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除了军事领域的高度发展之外,还需要有很强的智谋商量和谋划。
2. 战略执行者的能力除了将智谋运用于战争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判断上的执行力。
影片中的曹操是一个勇敢而又有智谋的人物,他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不仅仅依靠自己的骁勇善战,还需要充分地利用智力去谋划和执行行动。
3. 正义与非正义在影片中,曹操代表的是正义,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不屈服于敌人,勇往直前。
而敌军则代表的是非正义的力量,他们凭借着兵力的强大、欺压农民,是弱者无法抵御的对象。
因此,在战争中,正义的力量往往会取得胜利。
四、影片启示1. 智谋的重要性影片中呈现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智力和谋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今天的世界里,人们面临的问题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壮的体魄和高超的技能,还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谋略。
2. 正义之道在影片中,曹操在面对敌人的时候非常坚定和勇敢,他从不屈服于敌人的压力,始终坚持正义之道。
这种正义之道,其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我们需要勇往直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于周围的环境和压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被描绘成一个喜欢饮酒享乐的暴躁醉汉,他决定不听从曹国舜的妙计,而坚持出兵攻打晋国。
这种自负和鲁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
鲁庄公的形象体现了一些人性的缺陷,例如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冲动易怒等。
他缺乏睿智的领导才能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也没有将自己的相信富于批判性地审视。
然而,这个形象也有可能是一种反讽。
作为一个国君,他却沉湎于酒宴之中,听信自己的子弟而不是聪明智慧的谋臣,这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对政务不负责的统治者。
同时,鲁庄公沉迷于各种享乐,也是在暗示一个国家的颓废和腐败。
总之,通过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可以理解《曹刿论战》所强调的智慧和明智领导的重要性,也凸显出长期持续的不负责执政所带来的危险。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难点)【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积累法(解说: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勤于记录的习惯)【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争文化1.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3.“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4.谜语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5.说一说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鼓作气释义:表示鼓起干劲, 一口气完成。
这个成语来自哪儿?让我们一同走进《曹刿论战》。
二.学习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三.补充文体知识及背景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夫(fú)靡(mǐ)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⑴读准字音;⑵掌握节奏;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左传-曹刿论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左传-曹刿论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左传·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国军队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曹刿论战概括内容
曹刿论战概括内容《曹刿论战》这事儿啊,可老有意思了。
曹刿呢,就是一个挺普通的人,可能在当时就像咱们身边一个有点想法的大叔一样。
不过呢,这个大叔可不得了,他能把一场战争分析得透透的。
那时候,鲁国和齐国要打仗。
鲁国的老大鲁庄公啊,心里可能有点慌,就像咱们考试没复习好,马上要进考场的那种感觉。
这时候曹刿就站出来了,他就想啊,“我得去给庄公出出主意,不能眼睁睁看着鲁国打败仗啊。
”他就跑去见鲁庄公了。
见到鲁庄公的时候,曹刿就问他:“老大啊,你凭啥觉得咱能打赢这仗呢?”鲁庄公就说:“我平时对那些个神啊鬼啊的可虔诚了,祭祀的时候东西从来不少给,老天爷肯定会保佑我们的。
”曹刿听了就摇摇头,心说:“你这也太不靠谱了,就像我小时候以为给灶王爷多供点糖,就能有好多好多好吃的一样天真。
”他就对鲁庄公说:“老大啊,神鬼这事儿可没准儿,他们不一定会因为你祭祀得多就帮你。
”鲁庄公又说:“我平时对老百姓还不错呢,有啥好事儿也想着他们。
”曹刿一听,眼睛就亮了,他觉得这个靠谱,就像咱们平时说的,你对人好,人也会对你好嘛。
他就说:“嗯,这个还可以,老大你这有点胜算。
”然后啊,战争就开始了。
曹刿和鲁庄公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就像现在咱们一起坐在一辆汽车里去旅行似的。
齐国的军队那可是来势汹汹啊,像一群饿狼一样朝着鲁国的军队扑过来。
鲁国的士兵们一开始可能有点害怕,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这时候,鲁庄公可能也有点沉不住气了,就想下令进攻。
曹刿呢,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赶忙拉住鲁庄公说:“老大,先别急。
”鲁庄公就很纳闷儿啊,心里可能在想:“这都啥时候了,还等啥呢?”但是呢,他还是听了曹刿的话。
齐国的军队喊杀声震天,感觉都要把鲁国军队的阵脚给冲乱了。
可是曹刿就像个定海神针一样,稳坐钓鱼台,眼睛紧紧盯着齐国的军队。
等到齐国军队喊了一阵子,有点疲惫了,曹刿就大喊一声:“老大,现在可以进攻了!”鲁国的军队就像一群被激怒的小狮子一样,朝着齐国军队猛扑过去。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古代战争论述——《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智慧。
那么,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背景介绍: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曹刿是鲁国的一位谋士,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帮助鲁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篇文章就是曹刿对这场战争的分析和论述。
课文朗读:首先,我们来朗读一遍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此处为课文朗读时间)字词解析: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1. “刿”(guì):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指曹刿。
2. “论战”:讨论战争。
3. “一鼓作气”:比喻趁士气高涨时一举成功。
4. “再而衰,三而竭”:比喻事情经过反复,力量就会逐渐减弱。
(此处可根据课文内容继续解析其他重要字词)内容理解: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曹刿在论述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他是如何分析战争形势的?他提出了哪些建议?(此处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曹刿在论述中提到了“一鼓作气”的策略,强调了士气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他还提到了“再而衰,三而竭”的观点,指出了战争的持续性和士兵疲劳的问题。
主题探讨:通过曹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比拼。
曹刿的分析和建议,体现了他对战争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此处引导学生探讨战争与智慧的关系,教师总结)课堂互动: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曹刿,你会如何指挥这场战争?你有哪些策略和建议?(此处为学生讨论时间,教师巡视指导)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曹刿论战》这篇课文,还深入探讨了战争与智慧的关系。
曹刿的论述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其智慧和策略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曹刿论战》被誉为是战国七子中最精彩的文章,其语言特点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与借鉴,其中的语言凝练、简洁,深入到蕴含的意义上,更是員及到诸多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重点。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表达他的想法,大量的使用重复的句式及语法,以此来强化文中的论点,使其更加深刻、显著。
凭借这种“重复法”,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力,而且有效帮助文章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观点。
另外,文章中也使用大量的比喻来更加清晰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打开受众的思维来获得良好的效果,是写作中很有效果的方法。
此外,文章中还有一种类似劝告、责备的情态语气在使用,以此能够令人思索以及促进受众的行动。
这种劝告的色彩也表明了作者对受众的一种把握,展现出他的机智与考虑。
通过针对不同受众的心理和感受,客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精妙的写作方式。
总体来说,《曹刿论战》的语言特点凝练、简洁,但同时又满足了观点的表达及行动的促进,深得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作者通过大量的重复句式、比喻以及劝告等,表达出了了自己的观点,并令其获取更好的效果,其中的精妙与巧妙让人耳目一新。
《曹刿论战-《左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
《曹刿论战-《左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背景和内容;2. 分析曹刿与孟尝君的对话,了解其中的智谋和策略;3. 思考并讨论曹刿的战略思维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1. 背景介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讲述了曹刿与孟尝君之间的一场智谋较劲。
当时,齐国与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孟尝君作为齐国的军事统帅,面临着晋国壮大的军队。
曹刿作为齐国的谋士,被派去与孟尝君商讨战略。
2. 内容梳理曹刿在与孟尝君的对话中,提出了“兵不厌诈”、“以逸待劳”等战略思想。
他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善于利用谋略和计谋,以取得胜利。
曹刿还强调了灵活应变和善于装作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3. 思考讨论- 你认为曹刿的战略思维对于战争胜利有多大的影响?- 在摩登社会中,曹刿的战略思维是否仍然适用?为什么?- 你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过类似于曹刿的战略思维?效果如何?导学活动:1. 阅读《曹刿论战》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战略思想,并尝试总结出其中的要点。
2. 分组讨论曹刿的战略思维对于战争胜利的影响,并在小组内展开辩论。
3. 模拟曹刿与孟尝君的对话,分别扮演两位角色,讨论如何制定战略以取得胜利。
4.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结合摩登社会实例,讨论曹刿的战略思维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导学延伸:1. 阅读其他古代兵法著作,比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了解古代战争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2. 调研摩登军事战略,了解当今战争背景下的战略思维和应用。
3. 参与模拟军事策略游戏或者团队建设活动,锻炼自己的战略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学生通过进修古代智慧,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论战》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曹刿与魏国政治家廉颇之间的一场论战,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杰出的辩证法著作。
本文将对《论战》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影响。
《论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开篇论述、廉颇论战、曹刿反击、和谐、以及结尾总结。
这五个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在开篇论述中,曹刿提出了“将勇必以智谋辅之,智谋不足以应敌者,则国家必乱,将必亡”的观点。
他以智谋为将领的基本要素,强调将领在战争中必须具备智谋和谋略方能指挥战斗。
此观点对于当时的战国时期尤为重要,对后世影响深远。
廉颇论战部分,廉颇指责曹刿为“跃马弯弓射大雕”,并试图通过比较战争武勇和政治才智的优劣来羞辱曹刿。
曹刿则以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反击廉颇,让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战胜曹刿是非常困难的。
曹刿反击部分,曹刿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如“蛇盘蚓行之国”以及草原上的狼群合作等,以证明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
他指出智谋是决断胜负的重要元素,没有智谋,再多的武力也无法取得胜利。
和谐部分,曹刿进一步阐述了智与勇的关系,认为智谋和勇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胜利。
他运用水火相济和阴阳调和的观点,强调智谋和武勇之间应当互相融合和补充,而不是对立和排斥关系。
结尾总结部分,曹刿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了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
他认为智谋可以克制勇力的盲目性,指导军队取得战斗的胜利。
整个《论战》思想内涵丰富,曹刿通过这场论战,旨在强调战争指挥者的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批判了仅仅依靠武力的作战思想。
这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为战争指挥和军队战斗增添了新的思维。
此外,曹刿在论战中还强调了智谋和勇力的相辅相成。
他认为智谋和勇力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应当互相融合。
这一观点强调了智谋和勇力在战争中的统一和协调,对后世的战争指挥学和兵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曹刿论战内容十分丰富,以智谋为核心,讨论了智谋与勇力的关系、军队指挥的重要性,以及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
曹刿论战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曹刿论战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引言曹刿是《史记·曹刿列传》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
他在战争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敌方情况的对比分析,制定出精确有效的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本文将详细分析曹刿论战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探索其中的奥秘。
一、背景介绍1.曹刿的身世和才能曹刿,字子丹,魏国战国时期的将领,与魏国国君曹襄伯有着亲戚关系。
他机智聪明,处理问题充满智慧,被誉为智囊之一。
2.战国时期的形势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生战争。
曹刿所在的魏国作为七雄之一,也参与了这场乱世之争。
二、对比手法的基本原理对比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对象之间的特点、优劣、相似性等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更深入的认识的方法。
在战争中,曹刿善于利用对比手法来分析敌方情况和我方优势,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
三、曹刿论战中对比手法的运用1.对比敌我实力曹刿在论战时,首先对比了敌我实力的强弱,分析了双方的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差距。
在面对实力强大的敌人时,曹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薄弱之处,并且通过兵力调整和军事布局等手段,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对比敌我士气曹刿认为,士兵的士气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论战过程中,他通过对比敌我士气的高低,分析了双方在战斗中的斗志和战意。
他善于利用士气高昂的时机,发动进攻,打击敌人的士气,并且在士气低落时,采取稳定军心的措施。
3.对比敌我策略曹刿在论战中还善于对比敌我策略的差异。
通过对比敌方的战略意图和我方的应对策略,他能够找到敌方战略中的破绽,并且针对性地制定出对抗策略。
通过对敌我策略的对比分析,曹刿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寻找战争中的机会。
四、曹刿论战的成果与启示曹刿在战争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为魏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战例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1.对比分析有助于了解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2.对比士气可以在适时采取有力的进攻或稳固阵线的措施。
曹刿论战解析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
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
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
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
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
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
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曹刿论战解析
曹刿论战解析曹刿论战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典型,它记载了两军在一场经典的决战中组织攻击、抵抗、战术奇袭、军事变故等各种战争相关内容。
一个被冠以“曹刿”的经典战役,一路激烈的战争,一个个动人的战场景,都被国人广泛推崇。
因此,《曹刿论战》在论战学界享有盛名。
《曹刿论战》源于古代“六韬”称号“曹刿”,经过多方研究和分析,曹刿论战其实是由曹操和袁绍于襄阳七年(公元214年)之间的战斗,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精彩战役,争夺中原的权利和霸权。
曹刿论战的攻击,以曹操和袁绍的军队为主。
曹操领导的军队包括十七个军团,共计八十三万人;袁绍拥有九军,共计一百五十万人。
两军在襄阳山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曹操抢先展开进攻,袁绍也敏捷地做出反应,因而多次发生战斗和变故。
曹操知道袁绍将重点转移在他的难驾驶贵兵上,他派出蔡邕率领关羽亲率上万军马展开了攻击,双方发生剧烈的战斗,蔡邕派关羽突破袁绍的外围防御,又将袁绍的子弟袁谭关押起来,这样一来袁绍的士兵不能正常行将,曹操的军队得以胜利。
曹操的胜利不仅仅是战争技巧的体现,也是他的智慧、把握大局的能力的体现。
他的整体战略,他的将军精彩的执行,以及他让袁绍走投无路的高明计策,让他得到智者之称。
《曹刿论战》这部军事论文,从历史来看,既研究了曹操成功的战术奇袭,又深入剖析了这一战役的历史教训,蕴涵了深刻的军事智慧。
它的叙事方式、技术手段以及战斗的具体细节等看上去都相当有趣且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曹刿论战》是一部值得深入学习和赏析的文学篇章。
通过对《曹刿论战》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曹操和袁绍在曹刿论战中,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思想。
他们在军事上都有良好的教训,而且也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军事智慧。
曹操的战略很成功,他展现出了他高明的战术思想和深刻的军事智慧,军事上的精彩计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袁绍的军事才能虽然出众,但却没能把握住机会,只能任由曹操攻击,最终使他失去了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
............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
..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
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
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的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
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
曹刿其人:
(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
(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
(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6.启示(分别从曹刿和鲁庄公的角度说明)
从曹刿的角度谈:
(1)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2)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忌莽撞从事;
(3)仔细观察,周密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庄公的角度谈:
(1)善于用人;
(2)能虚心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7.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因为鲁庄公“秉公执法,体察民情,公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曹刿从这点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而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赞同。
8.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
(2)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彼竭吾盈”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
(3)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9.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如: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
10.曹刿的成功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1)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
(2)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
(3)自身要具备真才实学。
11.文章写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及“下视”等动作,有什么作用。
(1)刻画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的杰出军事才能。
(2)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紧张态势;
(3)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12.写“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有什么作用
(1)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暗示了曹刿有“远谋”;
(2)用乡人的不关心国事反衬曹刿的爱国,也表现了曹刿的自信和对统治者的鄙视。
(3)为下文写曹刿的论战做铺垫。
1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4.“战则请从” 在文中的作用。
(1)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
(2)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要取信于民
(2)战中:要善于抓住战机、要知己知彼、要仔细观察
1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的特点。
17.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见第4题的第3点的分析)
18.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指曹刿在齐人三鼓后下令进攻,在齐军“辙乱旗靡”的时候下令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