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分析之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在历次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中,《曹刿论战》都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

该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

全文222字,以极其精简的文字,记述了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发生于长勺的一场战争,塑造了曹刿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这篇记录战争的文学史料中,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曹刿这个主要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韬略,都显得那么突兀,给人一种鹤立鸡群之感。

现具体做如下分析:在文章中,曹刿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显得卓然不群,非同凡响。

作者把他放在战争事件中来进行刻画,通过他对战争的看法、认识与乡邻、国君的相互比较,表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高超的作战思想及指挥艺术。

在齐鲁的这场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曹刿是这场战争中鲁国的主角,从战争的序幕到尾声,无一不活跃着他的身影。

一登场,他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是王侯将相,没有显赫的权势和地位,凭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呢?用他语惊四座的话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这显得似乎是狂妄的话,使得他高居不群,也是奠定他指挥这场战争的基础。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孔子登泰山,方觉众山之小。

假如不是登上高出群峰的泰山之巅,他怎能得以一览群山而觉其小呢?这振聋发聩的语言,看似诳语,其实正体现了他对当时情势的细微洞察。

对这场战争,曹刿早已成竹在胸。

因而在鲁庄公将要迎战齐国时,他要求拜见鲁庄公,其乡邻对他的这一做法是惶而惑之,不知其所然。

他们认为战争是王侯将相之事,小人不得而谋之。

这种对国事的淡漠,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桎锢了他们,使他们的眼光看出去是那样狭窄,这与曹刿“食肉者鄙,未能远谋”的眼界相距何其遥远。

他对战事的关心,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关心,是他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想,是通过与乡邻比较表现出来的。

这一比较,使得他如同一座伟岸巍峨的山那样高高地矗立着,雄浑而峭拔,让人仰视。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整理课件
23
探究交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未可
可矣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1)反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
(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 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整理出课件正确的判断。 24
整理课件
11
第一段:战前准备
凭借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

独占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
徧:通“遍”,遍及
听从,服从
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
整理课件
信实
12
第一段:战前准备
信用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才下令追逐他们。
整理课件
29
探究交流
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曹刿的解释分 哪几层意思?
❖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 第①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
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 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攻击的缘故)
❖ 第②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
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 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 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追击的缘故)
整理课件
30
探究交流
2. “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 之“鄙”,不懂军事。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被描绘成一个喜欢饮酒享乐的暴躁醉汉,他决定不听从曹国舜的妙计,而坚持出兵攻打晋国。

这种自负和鲁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

鲁庄公的形象体现了一些人性的缺陷,例如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冲动易怒等。

他缺乏睿智的领导才能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也没有将自己的相信富于批判性地审视。

然而,这个形象也有可能是一种反讽。

作为一个国君,他却沉湎于酒宴之中,听信自己的子弟而不是聪明智慧的谋臣,这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对政务不负责的统治者。

同时,鲁庄公沉迷于各种享乐,也是在暗示一个国家的颓废和腐败。

总之,通过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可以理解《曹刿论战》所强调的智慧和明智领导的重要性,也凸显出长期持续的不负责执政所带来的危险。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难点)【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积累法(解说: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勤于记录的习惯)【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争文化1.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3.“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4.谜语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5.说一说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鼓作气释义:表示鼓起干劲, 一口气完成。

这个成语来自哪儿?让我们一同走进《曹刿论战》。

二.学习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三.补充文体知识及背景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志而不努力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的目的。

下面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当政的人。

鄙:鄙陋,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人,在这里指朝中臣子。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小信未孚: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狱:案件。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鼓:击鼓。

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作,振作。

二、相关背景:1、关于《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

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但是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左传》记录了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的历史重大事件。

与《春秋》相同,《左传》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而且表达了对事件人物的看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

同时,《左传》还记叙了大量传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有不少不附和历史事实的地方,严格的说它并不很象史书。

所以对《左传》中事件、人物的定位问题,还应该持一些保留态度。

作为记事作品的代表作,《左传》以时间为序,注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交代。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不着眼于对战场对峙的细节也就是过程的描写,而是重点叙述战争的起因、双方的准备和最终结果。

而且中间常有不合常理的神秘事件出现。

例如战前的占卜、星象或梦境等等。

这种不合理的事件出现也是《左传》被人成为“浮夸”之书的原因。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文言文《曹刿论战》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曹刿论战》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曹刿论战》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曹刿论战》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曹刿论战》春秋战国: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翻译/译文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课文讲解 曹刿论战

课文讲解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题目是后人所加。

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本文重点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与鲁庄公的愚昧形成对比。

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作者简介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眼睛失明)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

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内容预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8、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4篇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4篇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4篇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11、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本文重点: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4、本文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5、重点字音:曹刿(gùi)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6、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曹刿论战》被誉为是战国七子中最精彩的文章,其语言特点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与借鉴,其中的语言凝练、简洁,深入到蕴含的意义上,更是員及到诸多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重点。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表达他的想法,大量的使用重复的句式及语法,以此来强化文中的论点,使其更加深刻、显著。

凭借这种“重复法”,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力,而且有效帮助文章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观点。

另外,文章中也使用大量的比喻来更加清晰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打开受众的思维来获得良好的效果,是写作中很有效果的方法。

此外,文章中还有一种类似劝告、责备的情态语气在使用,以此能够令人思索以及促进受众的行动。

这种劝告的色彩也表明了作者对受众的一种把握,展现出他的机智与考虑。

通过针对不同受众的心理和感受,客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精妙的写作方式。

总体来说,《曹刿论战》的语言特点凝练、简洁,但同时又满足了观点的表达及行动的促进,深得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作者通过大量的重复句式、比喻以及劝告等,表达出了了自己的观点,并令其获取更好的效果,其中的精妙与巧妙让人耳目一新。

《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时缺少激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十年春,齐师(2)伐(3)我。

公将战(4)。

曹刿请见(5)。

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

”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

”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

”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

”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

”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33)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34)。

公将驰(35)之。

刿曰:“未可。

”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

”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

对曰:“夫(44)战,勇气也。

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

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

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1) 战:战略,战术。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原文及主题背景,欢迎参考阅读!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主题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

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

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赏析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

《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

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

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初中古文曹刿论战的翻译及赏析

初中古文曹刿论战的翻译及赏析

初中古文曹刿论战的翻译及赏析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之曹刿论战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之曹刿论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

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

2.善于把握战机。

3.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总结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