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合集下载

12课张骞出使西域

12课张骞出使西域

第12课张骞出使西域课堂导入(汗血宝马)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有名的马?比如:三国演义里吕布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马,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种马:“身体健壮、日行千里、出汗如流鲜血”这就是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流出的汗水真的是鲜血吗?有谁知道?其实是因为这种马的皮肤较薄,奔跑起来能看见它的血管,同时,这种马流出的汗水映在红色的皮毛上,看起来就好像流血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汗血宝马。

在中国,汗血宝马首先出现在西汉,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今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发现的,后来传入到中原地区。

那么西域和大宛是在何处,张骞通西域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骞通西域。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67页学习新课1:神秘的西域在汉朝,西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玉门关和阳关分别在今天的甘肃敦煌西北和西南。

想一想,在你们所学的诗句中,有没有提到过这两个地方?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有人认为:葱岭就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不周山,你们知道不周山吗?传说不周山是人界到达天界的唯一途径。

广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包括今天的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辽阔地区。

在本堂课,我们讲的主要是狭义的西域。

西域地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类活动,分布着众多的民族。

请同学们阅读67到68页的小字内容,了解下西域各族人民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

(请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西域人民有的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上放牧,有的在肥美的绿洲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瓜果蔬菜,如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等。

此外,那里的人民还能歌善舞,有许多的乐器。

因为,西域与西汉的中原地区相距遥远,并且交往很少,所以西汉人民的心目中,那是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

直到张骞通西域后,才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与地位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共5个学习主题,讲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本课所在的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讲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故本学习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作为本学习主题5课中的第4课,上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启“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统一国家初步发展的历史画卷:从政治上讲,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也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从民族关系上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把他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通西域”在本学习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西域位于祖国西北,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资源,加深了历史和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乐于仔细“研究”本课知识、分组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字、剧照、图片等)、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壁画》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编排表演历史短剧、争做“小导游”等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活动性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课以学生的参与、动手、动脑为主。

2、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本课的活动中及课后作业设计上都注意了层次性和学生自主性。

(三)设计理念1、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每一个学生;2、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应在感知历史中感悟历史;3、历史原于生活,历史教学应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基于上述理念,我将以活动课形式呈现本课教学内容。

大班社会教案《张骞通西域》

大班社会教案《张骞通西域》

大班社会教案《张骞通西域》
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尤其在某些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教学难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况。

2、让学生理解在公元前2世纪时,交通、通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对西域几乎未知的情况下毅然出使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活动探究法、讲解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和展示西域图片,激起学生旅游愿望,引出本堂课的主要目的—神秘的古西域。

二.讲授新课
(一)神秘的西域
师:同学们,由于我们这次旅游时间之早、行程之长,为了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享受旅游的快乐。

因此,出发之前,我们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对古西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是来自什邡市实验中学的老师,今天和大家初次合作,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同学们要注意在西域的范围中“两关一岭”是很重要的分界地点(展示阳关、玉门关图片)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西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步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方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巷凉的荒漠。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师:XXX时间:XX年XX月XX日课题: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的生平和主要活动;2. 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3. 掌握张骞通西域所经历的艰辛和对汉朝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意义;2. 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张骞通西域的详细过程;2. 张骞通西域对汉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案、PPT、图片资料;2. 物品展示:丝绸、宝石、瓷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张骞的生平和主要活动;2.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3. 张骞通西域的经历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提出合理的结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小短文,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外拓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深入了解关于张骞通西域的更多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的重要历史事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中,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建立,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乃至欧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可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

2、能力目标(1)通过正确识读“丝绸之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2)通过张骞这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坚强不屈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重点本课主要关注的是汉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通西域是汉朝时中西交往的开端。

“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二、学法指导1、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他们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提高基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让学生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使西域所要经历的种种困难,提醒学生学习张骞的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等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教师准备:1、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

(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这是些都是什么?……这些东西你吃过吗?生:……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生:……师:秦始皇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中原地区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新课学习】: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生:新疆!维吾尔族!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设计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设计_

第12课骞通西域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讲述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围、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

理解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围、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生:(略)讲授新课: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骞通西域》。

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张骞通西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2)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成果;3)理解张骞通西域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尊重文化交流的素养。

二、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发现古代中国与西域相隔遥远的距离。

步骤二:分组研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以一个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是张骞、随从等。

2.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步骤三:讲授与合作(30分钟)1.学生小组讲解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分享归纳成果。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b)张骞通西域对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有何重要意义?步骤四:活动设计(30分钟)1.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张骞通西域的任务为背景,设计一个小绘画、手工或写作任务。

a)绘画任务:请学生用图画展示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成果;b)手工任务:请学生制作一幅描绘张骞通西域历程的立体模型;c)写作任务:请学生分别扮演张骞、随从等角色,写一篇日记。

步骤五:展示与回顾(10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全班做简要介绍。

2.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总结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估:1.对小组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设计任务的要求。

2.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总结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探索和归纳总结能力。

3.观察学生对于张骞通西域重要性的理解,评估其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程度。

四、教学拓展:1.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讨论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史料,扩展对张骞通西域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出使西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出使西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刻,西域都护设置的时刻。

2、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进程;3、明白得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学习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出使西域。

【学习难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形。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列表经历能使头绪复杂的知识层次分明,是帮忙经历的一个好方式。

【预习自测】1.狭义的西域是指。

2.为了夹击,汉武帝派出使西域。

3.玉门关和阳关位于今天的省境内。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刻是,从动身。

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

内地精美的和等产品,先进的和技术传到西域。

6.西域是指今天的地域,它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是在公元前年,那时西汉政府设置了。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西域是指什么地址?二、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缘故是什么?【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形下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探讨问题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第一次相较,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址?【当堂检测】1.狭义的西域是指()A.今西藏地域B.河西走廊C.今西北地域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域2.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以西的地址在汉代时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与西域各族通好C.预备设立西域都护D.开通丝绸之路4.西汉前期,要挟西汉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A.匈奴B.大月氏C.羌族D.乌孙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始于()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26年D.公元前119年【课后反思】【课后训练】阅读以下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联系讲义知识,请回答:(1)此处的“张骞凿空”是指什么事件?那时在位的皇帝是谁?(2)西北国何时“始通于汉”?(3)为治理西北国增强其与内地交流,汉于何时设立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2课 张骞通西域》word教案 (14)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2课 张骞通西域》word教案 (1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张骞通西域》教案教材与学生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本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西方域的地理概念,讲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以及张骞“凿空”丝绸之路过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情况。

本课是从汉朝的对外交流和民族关系方面进一步说明统一国家的意义,继续印证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引出下一课汉朝中外交流的情况,具有重要地位。

西域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域情调,学生对神秘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加之本课教材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时空概念;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获得形象饱满的历史认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2.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3.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及根据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播放有关西方域风情的电视片,让学生感受西域的神秘与旷远。

2.通过观看《张骞出使西域》的flash动画课件,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时空概念。

3.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5.通过“哪些因素成就了张骞的功绩的”讨论,巩固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高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的评价,进一步了解非智力因素对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作用。

2.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立。

(二)难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1.西域风情电视片。

2.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课件。

3.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导课1.投影新疆风情图片,从今天新疆的美丽、神秘导入新课。

张骞出使西域初中历史教案

张骞出使西域初中历史教案

张骞出使西域初中历史教案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
3. 能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2.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
3. 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事件和历史背景;
2. 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张骞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张骞,引出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
3. 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 汇总讨论结果,总结张骞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加深对张骞出使西域的理解,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充分的资料和教具,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知识梳理(略)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神秘的西域
二、张骞通西域
时间目的结果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三、西域都护设置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执教者:
【课堂进行时】
(一)神秘的西域
1.阅读教材67页内容,结合下面“西域形式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看图,找出两关一岭,长安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大致范围。
(2)狭义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以东。
广义定义:包括_________以西的广大地区。
3.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教学难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展示石榴、葡萄、胡桃(核桃)、胡豆、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蔬,但在西汉前,它们是不会在中国出现的,那它们来自何方?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通过今天的)读一读教材67、68页的小字,了解西域的概况。
(二)张骞通西域
1.读教材68页内容,说说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
2.阅读教材69页小字部分想一想:要到达大月氏,必须要经过哪里?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找到大月氏了吗?
这表明:______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课程标准】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

它辽阔、神秘、美丽。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

3.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二、新课讲授(一)西域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

(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二)、张骞出使西域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

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教学课件201908)

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教学课件201908)
第 12 课 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
阳关 138
大月氏 119
60
重点提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原因:西汉初年,匈奴控制着西域诸国。匈奴贵族残酷 地压迫和剥削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还不时南下,威胁西汉
的都城长安的安全。汉武帝决பைடு நூலகம்对匈奴用兵,并想借用西域大 月氏的力量,夹击匈奴。
2.经过:公元前 138 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 西行,途中被匈奴扣留了 10 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离匈奴, 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已经安定下来,不愿再和匈奴作
战。直到公元前 126 年,张骞才回到长安。
;棋牌https:/// 棋牌 ;
众皆我民 石榴蒲桃之珍 访收斩之 而成帝尚复不寤 皆以为误 若怀恶心 夫然 世有道 手诏追述先帝节俭之教 对扬天问 起以议郎 辅之正酣饮 唯余疾困 《虞书》曰 尝为《劝农》及《饼》诸赋 传曰 据苍岑而孤生 威曜无穷 忧不在寡而在不安 浮采艳发 然悠悠之言 收迹远遁 以为师傅 是故 圣王之御世也 若生极其情 大德亡其情愿 体夏禹之至俭 及其弱也 诸侯为之者 万年亿兆不改其名矣 宫省穆然 六沴之灾 获二守 冲而恒 继期挺秀 尺鷃所轻 案古今之语 氐 元熙中并列显位 至性过人 后嗣可安 后敦悖谬出所不图 嶷然稀言江应元 下有输实之臣 四年又以博士征南安朱冲 时隆 则宅中而图大 蔡克入至颖前 后人复起 而鲲推理安常 侵弱之衅遘自三季 三张减价 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 惜其鱼捕之饶 自上下下 籍散发箕踞 司徒魏舒 人神愤怨 封人壝宫 群萌反素 时陶侃为散吏 每宣君臣谦光之道 以无谷之人 器则九鼎犹存 虽峻刑严辟 审知是逸 未齿乎上代 不 就 启四涂之广阼 秦塞斯路 护其短也 己快则朝野称咏 所以漱石 沈珩以敏达延誉 知尽不可益 思竭愚诚 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 望山载奔 上有大哉之君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案(无答案)川教版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C.准备设立西域都护D.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背景(1)必要性:诸侯王势力很大;诸子百家各派相当活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张骞通西域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生:(略)讲授新课: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过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域。

一、“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68页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

一:西域的地理范围?同学们可以结合地图册第23页的地图进行分析。

二:西域人民的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将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勾画下来。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播放轻音乐kiss the rain)师:时间到。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地理范围?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师:请同学们将书上和地图上的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理名称勾画出来。

这三个地点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的西域,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

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生:新疆。

师:对,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那么说的更广一些,西域还包括了?生: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地区。

师:这就是是广义上的西域。

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思考狭义上的西域和广义上的西域,他们的分界点在哪里?生:葱岭。

师:以葱岭为界,葱岭以东、玉门关、阳关以西是狭义上的西域。

而广义上的西域还包含了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区域。

因此,无论是广义上的西域还是狭义上的西域,我们都用“两关一岭”来界定它的范围。

提到玉门关和阳关,我们能想到哪些古诗词呢?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诗句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信息呢?生:漫漫黄沙,一片荒凉。

师:你是如何得知的呢?生: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为什么春风吹不过玉门关呢?生:(略)师:玉门关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加上高山阻挡,使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无法到达,因此,玉门关及以西地区,也就是西域常年干旱少雨,荒漠和戈壁随处可见。

既然自然环境如此恶劣,那么西域人民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西域地区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

西汉时,各族人民在大大小小的绿洲上进行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绿洲?生:(略)师:绿洲就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

古时的西域人民正是依靠这一片片绿洲才得以在茫茫荒漠中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西域人民在绿洲上种植?生:粮食、桑麻、瓜果蔬菜、苜蓿。

师:除了这些物质生活外,他们还创造了怎样的精神生活呢?生:他们能歌善舞,有许多独特的乐器。

师:很好,上课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具歌曲,就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

其实,很早的时候,西域和内地就有了联系,但是?生:由于西域与西汉中心区域相距遥远,内地对西域缺乏了解。

(过渡)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西域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

随着北方匈奴民族的崛起,开始对西域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压迫,从而打破了西域人民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二、“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师:其中有个强大的民族叫做大月氏,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大月氏王被杀害,匈奴人还将大月氏王的头盖骨作为酒器,对此,大月氏人十分愤怒。

他们发誓要?生:寻找机会报仇雪恨。

师:同时,匈奴还挥兵南下,威胁西汉的安全。

此时,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做?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师:但是,西域如此遥远,怎样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呢?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师:此时,便有一个名叫张骞的人勇敢的站了出来。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现场表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历史剧。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剧台词朗诵来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汉武帝,张骞,大月氏王,还有旁白,哪些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师:这位同学扮演汉武帝,这位同学扮演张骞,这位同学扮演大月氏王,这位同学是旁白,请融入角色,带着感情进行朗读。

其余同学请认真聆听他们的对白,思考四个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任务;2、时间;3、过程;4、结果,请同学们将对白中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记到学习资料上。

历史剧《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人物:汉武帝,张骞,大月氏王地点:教室旁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匈奴南下侵扰,夺我城池,掠我粮草。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朕欲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使者一名,出使西域。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汉武帝:“来者何人?”张骞:“启禀陛下,微臣张骞,现在长安任职一个小官。

”汉武帝:“你已经当官了,生活富足,西域如此荒凉,你为什么还想去呢?”张骞:“皇上,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虽是一介小官,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安于富足呢?今匈奴不断南下侵扰,臣请愿出使西域,以保我大汉昌盛。

”汉武帝:“好,张骞,朕赐你随从百名,良马百匹,愿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

”张骞:“臣一定不辱使命。

”旁白:于是,公元前138年,张骞便带上一百多人,离开长安,踏上那未知的西域旅途,茫茫戈壁,飞沙走石。

刚到河西走廊,张骞就被匈奴人俘虏。

但是张骞始终记得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十一年后,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下逃离了匈奴。

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经过大宛,最后,终于找到了大月氏。

张骞:“大王,臣乃大汉使臣,我大汉皇帝想与你一起夹击匈奴。

”大月氏王:“我们在此已生活多年,百姓安居乐业,不愿再打仗了,但我们很想与大汉往来,请带我向大汉皇帝表达敬意。

”旁白:无奈,张骞只能踏上返程,走到大夏,张骞便停下来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的情况。

为避免再次被匈奴抓入,一年后,张骞选择从南路返回长安。

一路上,100多个随从,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张骞和一个随从。

可是在路上,张骞又被匈奴人扣押了。

一年后,张骞再次逃了出来。

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十年前那个年轻力壮的青年,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

汉武帝:“爱卿,这么多年,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

”张骞:“陛下,大丈夫言出必行,我怎会忘记对您的承诺呢?大月氏已不愿再和匈奴交战,但是,微臣此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西域各国也非常想和我大汉交往。

”汉武帝:“好,好,张骞,你真不愧为我大汉子民!”旁白:就这样,张骞13年的西域之行终于划上了句号。

师:好,请坐。

刚才这三位同学的朗读非常精彩,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师:后来,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此时,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又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请同学们仿照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填写方法,完成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表格,并将涉及到背景任务、时间、过程、结果、意义的关键词在书上勾画下来。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完成的情况?生:背景和任务是汉朝对匈奴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联合乌孙王国,夹击匈奴。

师:时间是?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

师:过程如何?生:让随行人员分头访问西域各国,广泛的进行联络。

师:此次出使结果如何呢?师:很好,那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何异同点呢?异就是不同点,同就是相同点。

现在进行分组讨论,左边的同学比较背景和任务,中间的同学比较时间和过程,右边的同学比较结果和意义。

老师可以给同学们一些提示,主要的相同点可以从出使的任务和结果两方面思考,主要的不相同点可以从出使时匈奴的力量、想要联合的力量、到达地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思考。

现在,讨论开始。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生:(略)。

师:很好。

主要的相同点:1、任务:为了联合少数民族,共同夹击匈奴。

2、结果:都没完成夹击匈奴的任务。

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的不同点:1、背景:第一次出使时匈奴十分强大,第二次出使时西汉对匈奴战争已取得重大胜利。

2、任务:第一次联合大月氏,第二次联合乌孙。

3、时间:第一次时间长,第二次时间较短。

4、过程:第一次出使十分艰难,第二次相对顺利。

(过渡)师: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交流呢?三、“通”向未来——“凿空”西域的影响生:内地的丝绸、铁器制造、凿井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魔术纷纷传入内地。

师:内地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各类技术,而西域传到内地的是具有区域特色的特产。

那么这些交流中,哪些属于经济?生:内地的丝绸、铁器制造、凿井技术。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

师:那么,今天我们所吃的这些瓜果蔬菜,也是张骞从西域给我们带回来的。

(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师:文化上又有哪些交往呢?生:西域的音乐、舞蹈、魔术纷纷传入内地。

师:这些极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大大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

这是一幅西汉茂陵的鎏金铜马图,结合《汉书》中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生:(略)(汗血宝马来自何处,西汉高超的冶金技术,透过这匹马发现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师:这些原产自西域的马却出现在西汉的陵墓当中,说明?生:西域与内地之间已经有了经济上的交流。

师:随着西域与内地间往来商旅的不断增多,为了保护这些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西域都护的设置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哪位同学来挑战一下这个问题?生: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