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教学设计
为父母担心教学设计方案
1. 让学生了解父母担心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期望。
2. 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理解父母的担忧,学会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
3.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缓解彼此的矛盾。
4.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珍惜父母的关爱,为父母分担压力。
二、教学内容1. 父母担忧的原因及表现2. 学生如何理解父母的担忧3. 学生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4. 学生如何关心和支持父母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父母关爱子女的感人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提问: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关爱?他们为什么会担忧?2. 主体部分(1)讲解父母担忧的原因及表现1)父母的关爱与担忧的关系2)父母担忧的具体表现: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2)学生如何理解父母的担忧1)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2)了解父母的期望,理解他们的担忧(3)学生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1)倾听父母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点2)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共同点3)学会道歉,主动承担责任(4)学生如何关心和支持父母1)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2)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3)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让父母放心3.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理解父母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为父母分担压力(3)布置课后作业:为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等。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父母担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收获。
【育儿知识】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
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
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
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有一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
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
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
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
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
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
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能仔细听故事了。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教案设计
《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家长了解畏难情绪的定义和表现,认识到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的重要性。
2. 帮助家长分析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3. 培养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鼓励孩子勇敢尝试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畏难情绪的定义和表现2.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3.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4. 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的策略5. 案例分享与讨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孩子畏难情绪的案例,引发家长对畏难情绪的关注。
2. 讲解畏难情绪的定义和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畏难情绪的具体表现。
3. 分析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畏难情绪的多样性。
4. 教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
5. 讨论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的策略,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分享成功克服畏难情绪的案例,激发家长对孩子的信心。
7. 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畏难情绪的定义、表现和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发家长对畏难情绪的关注,并引导家长从中获取启示。
3. 小组讨论法:让家长就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展开讨论,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经验分享法: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成功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和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家长对畏难情绪的认识程度。
2. 家长掌握的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3. 家长在面对孩子畏难情绪时的态度和信心。
4. 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畏难情绪的案例,用于导入和讨论。
2. 制作PPT,包含畏难情绪的定义、表现、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知识点。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引句,以便于家长在讨论环节能够深入思考和分享。
4. 准备案例分析表,用于家长分析和记录案例中的关键信息。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案例分析表3. 笔记本和笔,供家长记录重要信息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八、教学环境:1. 选择一个宽敞、安静的教室作为教学场所2. 教室中设置舒适的座位,方便家长听课和交流3. 确保教室内的音响设备正常运作,以便于播放案例视频和音乐4. 提前布置好教室,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家长按时到场,提前通知家长上课时间和地点2. 讲解过程中注意语速和语调,保持清晰易懂3.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鼓励家长积极发言,尊重每位家长的意见4. 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家长的互动,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5. 课程结束后,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改进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的方式收集家长对教学的反馈意见2. 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3. 关注家长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支持4.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5.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引入新的案例和实用技巧,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十一、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家长进行小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孩子畏难情绪的场景,让家长亲身体验并学会应对策略。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爸爸妈妈别担心》教学设计2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爸爸妈妈别担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爸爸妈妈别担心”,主要围绕家庭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和关心,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减轻父母的担心,增进家庭和谐。
内容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成长、家庭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学校,对于家庭和父母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于父母的爱和关心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父母的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和关心,体会家庭的责任。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父母的习惯,学会与父母沟通。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和关心,理解家庭的责任。
2.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父母的爱和关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家庭的责任和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图片等。
2.准备一些亲子互动的游戏和活动。
3.准备一些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真实故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例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玩“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温馨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会担心孩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
然后,进行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写出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之情。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一个亲子互动的任务,如一起制作一张感谢父母的卡片。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第1课时》示范教学设计【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感恩父母的付出,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体谅之情。
2.从细微处着手,体会父母工作时的繁忙,理解父母辛苦付出的意义。
3.观察记录父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会体谅和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体会父母生活与工作的繁忙,感恩父母的付出。
难点:体谅与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导语:这是一首传唱很广的儿歌,也是伴随很多人一起成长的经典儿歌,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播放音乐:《我的好妈妈》。
出示任务:从这首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反馈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听歌,谈听歌体会。
教师总结: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付出。
你有没有留意过自己的父母,为了让你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学习,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碌碌,你有没有对父母的辛苦付出表达过感激?设计意图:以耳熟能详的儿歌作为开场,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的辛苦和劳碌,激发学生的体谅之情。
【课堂活动】一、发现父母的不易活动一:时间轴里的“父母”导语:父母不辞辛苦,一方面要努力工作担起家庭的责任,给我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还要在工作之余,付出时间和精力,陪伴着我们学习和玩耍。
仔细回想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你留意过他们都在忙什么吗?9:00 出示任务:画一个时间轴,把父母的劳碌记录下来,算一下,他们有多少时间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
展示图片:父母做家务照片。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轴,讨论分享。
出示任务:播放视频:爸爸您辛苦了。
反馈指导:引导学观看,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妈妈的手变得越来越粗糙、脸上有了皱纹;爸爸多了几根白发,背也变得有点驼……通过大家刚才的记录可以发现,从早到晚,父母总在忙碌,为工作努力,为生活奔波,为了我们的健康快乐,为了家的温暖,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辛苦。
设计意图:借助时间轴,让学生能细化父母一天的辛苦劳碌,引出父母不辞辛苦承担家庭责任的话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关爱,懂得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父母,减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的事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给父母带来的困扰,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对家庭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生活中,他们还是常常会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完全自觉地遵守规则、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会自主成长,减少让父母操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关爱,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给父母带来的困扰。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培养自主成长的意识。
3.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减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的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会自主成长,减少让父母操心。
2.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操心。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给父母带来的困扰。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体验父母的关爱和操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方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情境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父母为孩子付出的照片,如父母为孩子做饭、洗衣服、陪写作业等,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为什么会为我们做这么多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给父母带来的困扰。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案
在上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孝敬父母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说教,更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必需品。课堂上,我尽力让学生们从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以行动回应这份爱。
我发现,当孩子们被问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时,他们的回答往往局限于做家务、听话等表面行为。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帮助他们理解孝敬父母的内涵,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孝敬是心灵的关怀和尊重,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表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孝敬父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案,本章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中的第11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付出,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2.学会体谅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负担。
3.学习与父母沟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孝敬父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孝敬父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育儿预防坏人教案
育儿预防坏人教案在现代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其中包括来自坏人的威胁。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教育孩子如何预防坏人,保护自己的安全。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育儿预防坏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教育孩子,保护他们的安全。
一、认识坏人。
首先,我们需要教育孩子认识坏人。
坏人并不一定是陌生人,他们可能是孩子认识的人,比如邻居、亲戚甚至是朋友的家人。
因此,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同时也要提醒他们,有些坏人可能会伪装成熟悉的人,所以要提高警惕。
二、保持警惕。
其次,我们需要教育孩子保持警惕。
告诉他们,如果遇到陌生人或者感觉到不安全,要及时向身边的成年人求助,不要独自与陌生人交谈或跟随陌生人。
同时,要教育孩子,如果遇到陌生人试图拉拽或者强行带走,要大声呼救,尽量逃跑并寻求帮助。
三、学会拒绝。
另外,我们还需要教育孩子学会拒绝。
告诉他们,如果有人试图逼迫他们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跟他们走,或者给他们一些奇怪的东西,要学会拒绝,并及时向成年人求助。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给予的礼物或者好处,因为这可能是一种诱骗。
四、保护个人信息。
此外,我们还需要教育孩子保护个人信息。
告诉他们,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会被坏人利用。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随意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个人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五、建立信任。
最后,我们还需要建立孩子的信任。
告诉他们,如果遇到困难或者感到不安全,可以随时向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求助,他们会尽力保护孩子的安全。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向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因为这样才能及时得到帮助。
总之,育儿预防坏人教案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预防坏人,保护自己的安全。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如何认识坏人、保持警惕、学会拒绝、保护个人信息,并建立信任。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面对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应对,保护自己的安全。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育子的误区。
2、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育子的误区,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日前,在第二南开中学大会堂举行了名为“推动世界的手——让花开,蕴成就之果”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主讲人是资深青少年成长训练专业导师、心理咨询培训讲师曹廷珲。
曹老师还是全国首家青少年成长素质训练体系“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
曹廷珲说:“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他指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子观点。
2、请家长谈谈现阶段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家长各自谈一谈。
3、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四、给出建议:恶性比较会带来恶果曹廷珲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学习,最后考了90分。
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他考了90分。
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和很多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曹廷珲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与自己的哥哥做比较。
每次父母都会对他说:“你看哥哥学习多好啊!”久而久之,每次参加家庭活动,小男孩总会问:“哥哥去吗?如果哥哥去我就不去。
”有一次考完试,小男孩十分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以为他考出了好成绩,可没想到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父母说:“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哥没及格!”这就是恶性比较带来的恶果。
2024年幼儿园综合活动《爸妈您放心》教案
2024年幼儿园综合活动《爸妈您放心》教案1.1 活动背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父母的角色,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我们设计了这次综合活动。
1.2 活动意义: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的工作和付出,体验父母的关爱,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活动适用对象:幼儿园中班二、知识点讲解2.1 父母的角色和职责:向幼儿介绍父母的工作和家庭角色,让幼儿理解父母的爱和付出。
2.2 幼儿的独立性培养:教授幼儿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如穿衣、饮食、整理物品等。
2.3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和互动,让幼儿体验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活动主题:爸妈您放心3.2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安排:活动一:介绍父母的角色和职责活动二:培养幼儿的自我照顾能力活动三: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父母的工作和家庭角色,理解父母的爱和付出。
4.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照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目标:增进幼儿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加强亲子关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让幼儿理解父母的爱和付出,培养幼儿的自我照顾能力。
5.2 难点:让幼儿体验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三个小结,每个小结都包含了四个细节。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图片、视频、故事书、亲子活动道具等。
6.1.1 图片和视频:用以展示父母的工作场景,增加幼儿的直观理解。
6.1.2 故事书:通过故事形式引导幼儿理解父母的爱和付出。
6.1.3 亲子活动道具:用于亲子互动游戏,增强幼儿的实践体验。
七、教学过程7.1 活动一:引入主题,展示父母的工作场景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父母的工作和家庭角色。
7.1.1 教师引导:提问幼儿对父母的了解,鼓励幼儿分享父母的日常。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教案设计
《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畏难情绪的定义和表现。
让学生认识到克服畏难情绪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畏难情绪的定义和表现。
畏难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1.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畏难情绪的概念。
讲解:讲解畏难情绪的定义和表现,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分享:分享一些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章:认识畏难情绪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畏难情绪的来源。
让学生认识到畏难情绪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畏难情绪的来源。
畏难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2.3 教学过程讲解:讲解畏难情绪的来源和影响。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畏难情绪经历,讨论其影响。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重要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积极心态的定义和作用。
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过程讲解:讲解积极心态的定义和作用,分享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积极思考、积极表达等。
第四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信心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学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2 教学内容自信心的定义和作用。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过程讲解:讲解自信心的定义和作用,分享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和技巧。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自信心经历,讨论其作用。
第五章:克服畏难情绪的实践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克服畏难情绪的实践方法。
5.2 教学内容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方法的步骤和要点。
5.3 教学过程讲解:讲解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分享实践方法的步骤和要点。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练习,如设定目标、积极应对挑战等。
第六章:家庭环境的营造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畏难情绪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如何营造有利于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的家庭环境。
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带孩子来告状的家长?
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带孩子来告状的家长?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带孩子来告状的家长?按:本文是对《实战模拟:孩子犯错误后你怎么惩罚?》的总结之一,明天说之二。
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很多评论写的非常好,对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帮助,谢谢啦!场景:某天,你5-7岁调皮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由于发生争执把别的孩子打伤了。
但谁是谁非,或谁先动手的已不得而知。
但是,事后对方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告状了,对此,你会如何处理?井中月解答: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和纠纷,是太经常的事情了,许多时候还很难说谁是谁非。
如果家中有一个较调皮的孩子,遇到其他父母或老师来告状,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管是什么情况,如何处理对自己孩子的告状,就体现家长对儿童教育理念的理解能力了。
参见《案例分析: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
带着“受欺负”的孩子去告状,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方式,这不仅无助于了解真实的情况,也违反不当孩子面商讨其问题的原则。
所以,就算自己孩子受了不少委屈,也不建议带着孩子去。
但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你遇不到对方家长带着孩子来告状。
此时,这种事情的处理,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都有很多影响。
参见《别带着受欺负的孩子去告状》。
当某家长带着孩子来告自己孩子的状,绝对是令人极其尴尬的事情。
特别是看到对方孩子的“伤势”,内火上升,家长一般会有两种常见反应,一是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孩子暴揍一顿,或劈头盖脸的训斥。
但为了先缓解对方家长情绪,一连串的“对不起”会说出来;二是对对方家长的“血泪控诉”持否定和不相信的态度。
参见《教养坏习惯:替孩子道歉》、《父母要抛弃自己的思维惯性》。
面对“咄咄逼人”的“受欺负”孩子家长,过分要面子立即替孩子进行道歉,或完全不顾事实否认自己孩子行为,都不是很恰当。
此时,最正确、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把对方家长也当成“孩子”,你平时怎么面对有情绪孩子就怎么去做。
具体的无非是倾听对方、认同其情绪,并采取适当的共情和复述,这样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
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2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3)在批改学生关于家庭关系和谐的观察记录时,关注学生对家庭互动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深度。对于观察细致、分析有深度的作品给予肯定,对于观察笼统、分析浅显的作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增加观察指标、深化分析等。
(4)在评价学生对孝敬父母故事或诗词的研究时,关注学生对故事或诗词的理解程度、分析深度以及个人感悟。对于理解准确、分析深入的作品给予肯定,对于理解片面、分析浅显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如拓展研究视角、丰富感悟等。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黑板、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案、课本、练习册。
2.课程平台:无
3.信息化资源:教学PPT、视频素材、音频素材、网络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解、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3.行为习惯: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各异。部分学生能够主动承担家务,孝敬父母,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这种差异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爸爸妈妈别担心》教学设计1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爸爸妈妈别担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爸爸妈妈别担心》这一课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回应这种关心。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父母的担忧,理解他们的期望,并学会如何让父母放心。
教材通过故事、活动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体验父母的关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强,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因此,他们对父母的担忧和期望可能不太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引导他们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的担忧和期望。
2.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父母。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父母的担忧和期望。
2.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
通过故事、活动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父母的关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活动和生活实例。
2.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故事结束后,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故事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让他们理解父母的担忧和期望。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回答。
3.操练(10分钟)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关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父母,体验他们的担忧和期望。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父母的关爱,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回应父母的关爱,如何让他们放心。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爸爸妈妈别担心》教学设计4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爸爸妈妈别担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爸爸妈妈别担心》是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展开,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父母的爱和付出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来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心意。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还在形成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学会尊重父母。
2.培养学生回报父母的意识,学会感恩。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心意,减少误会和矛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增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心意。
2.培养学生回报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3.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减少误会和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父母的爱。
2.情感教学法: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和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榜样教学法:通过一些优秀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培养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和故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3.作业设计: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家庭的温馨画面,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爸爸妈妈别担心》,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孩子是如何理解父母的爱?父母又是如何关心孩子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感受父母的爱和关心?父母的哪些行为让自己感到温暖和幸福?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如何尊重父母。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合理引导孩子,减轻父母的压力——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案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孩子教育不力,自身压力过大等。
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引导,最大程度地减轻父母的压力呢?本篇文章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案为例,从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家庭教育的理念家庭教育的理念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状态观点。
在这个状态观点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密不可分。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孩子本身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到广泛的社会因素,并始终坚持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1.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家长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温馨、和谐。
3. 注重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实践教育。
让孩子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坚持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关键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坚持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实践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以保证孩子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一些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方法:1.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通过有效的交流,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更好地指导他们。
2. 提供实践机会。
孩子的成长需要实践,家长应该提供他们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
3. 着重强调道德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效果,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4. 鼓励孩子学习与探索。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学习、探索新的事物,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和成就感。
三、家庭教育的实践对于家长来说,想要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需要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1 、少让父母为我担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少让父母为我担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和家庭成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心。
3.了解自己应该如何尽孝道、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能力目标1.能够关注家庭成员,发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解决。
2.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并努力为家庭生活创造和谐氛围。
3.能够学会正确沟通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情感目标1.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明白孝道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关注他人、关爱家庭的情感,明确家庭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二、教学内容知识内容1.家庭成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父母的付出和关心。
3.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的方法。
能力内容1.关注家庭成员,发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解决。
2.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并努力为家庭生活创造和谐氛围。
3.学会正确沟通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情感内容1.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2.关注他人、关爱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观看视频、PPT等多媒体资料。
3.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4.视频展示和阶段性总结。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引入教师通过引题,向学生征集对“少让父母为我担心”这个话题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生自我介绍请学生围绕家庭成员和家庭生活自我介绍。
3. 观看视频,学习“少让父母为我担心”的方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的方法,例如要遵守家规、要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等。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分享如何做到能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5.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小时候做过怎样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第二课时1. 教师总结通过对学生上一课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的方法。
2. 观看视频,领悟孝道观看视频,了解孝道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3. 分组阅读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有关孝敬父母的文章,感受其中情感温暖和感人之处。
幼儿园教案分析妈妈怕孩子吃亏,不让她出去玩
幼儿园教案分析妈妈怕孩子吃亏,不让她出去玩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家长的心态和需求,并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孩子的成长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案的精心制定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但是,有些家长因为过于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问题,他们甚至对幼儿园教案的安排存在不信任感。
例如,像这位妈妈一样,她担心孩子会在幼儿园中因为玩耍而耽误学业,或者因为饮食问题而影响健康。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和玩耍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和探索,孩子可以积极探究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展其潜力,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还需要通过教案的设计来充分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对于饮食问题,幼儿园会制定健康营养的膳食方案,确保孩子的饮食安全和健康。
对于玩耍问题,我们会在教案中,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设计有趣的游戏和活动,确保孩子的安全性和有效的教育性。
同时,我们会预先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详细的安全和防范措施,保障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家长会、家长日等形式,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和玩耍的情况。
我们将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或透过简讯或APP的平台,向家长分享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和活动安排,让家长放心地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安排。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帮助那些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和玩耍的家长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让他们相信幼儿园是一个安全、有趣、有教育成果的地方,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
爸爸你别怕教案
爸爸你别怕教案教案标题:爸爸你别怕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父亲们了解如何在孩子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提供父亲们与孩子互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3. 培养父亲们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教案步骤:一、引入(5分钟)1. 欢迎父亲们参加这个教育讨论课,强调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2. 提问:作为父亲,你在孩子教育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二、父亲角色的重要性(10分钟)1. 讲解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包括塑造孩子性格、提供支持和指导、培养孩子自信心等。
2. 分享一些研究结果,证明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
三、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15分钟)1. 强调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包括共同参与活动、倾听孩子的需求、表达爱和关心等。
2. 提供一些具体的互动方法,如共同制定规则、一起玩游戏、讲故事等。
四、积极的沟通技巧(15分钟)1. 解释积极的沟通对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包括倾听、尊重、表达感受等。
2. 提供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如使用肯定的语言、避免批评、提问而非指责等。
五、应对挑战和困难(10分钟)1. 讨论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如工作压力、时间管理等。
2. 提供一些建议,如合理安排时间、寻求支持、与伴侣共同分担责任等。
六、总结和反馈(5分钟)1. 总结教育讨论课的重点和要点。
2. 鼓励父亲们在孩子教育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巧。
3. 提供反馈渠道,以便父亲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进展。
教案评估:1. 通过观察和参与讨论,评估父亲们对教育角色的理解和意识的提高程度。
2. 收集父亲们的反馈和意见,以了解他们对教案内容的理解和满意度。
教案拓展:1. 组织更多的教育讨论课,涵盖其他与孩子教育相关的主题。
2. 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指导,帮助父亲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孩子互动。
备注:这个教案旨在帮助父亲们在孩子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父亲们的需求和反馈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教学设计Good parents should not be afraid that their c hildren will humiliate you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
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来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
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
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
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
4岁左
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
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
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
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
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
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
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
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
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
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
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
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
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
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
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
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
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
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
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
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
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
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
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
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
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
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
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
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
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