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之学,塑心灵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诗之学,塑心灵之美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而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灵之美呢?

一、读——发现美

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而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生识字,释词,解句。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五十多首古诗中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宁静幽雅的静态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美;“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秀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催人奋进的人生哲理;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精神……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些,只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体味,才能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二、听——欣赏美

柏拉图说:“音乐的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在

教授古诗时应充分利用教学盒带,通过听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听了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袁枚的《所见》等配乐诗朗诵后,学生情感的琴弦被拨动了,他们会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代创设的艺术世界之中;感受或体会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心情;或想像出那春色满园,红杏出墙的热烈气氛。

总之,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受到教育,在欣赏中认识了美。

三、引——理解美

美,寓于形象之中。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就是在这一点上,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情的美丽形象。”小学语文入选的古代诗歌,篇幅虽然短小,然而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妥为设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通过含英咀华,感觉美,欣赏美,理解美。

如孟浩然之《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泊船暮宿建德江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情。通过阅读,朗读,学生的脑海里不难形成这样的一幅画:在暮色苍茫之中,一艘小船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洲上。诗人立于船头之上,举目远望,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这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然而在这画面之外的诗人的感情如何去体味呢?教师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压在心中,能不愁吗?那么又怎来的“新愁”呢?试想,日暮黄昏,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该是回家的时候了。诗人孑然一身,面对这田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那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涌上心头。至此,学生就把画面上能见到的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江水中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和画面上见不到而能体味到的诗人的愁情融为一体,走进情景文辉,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