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优质复习课件
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 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有快有慢而已。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常见现象
物质 变化
物理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颜色、形状或状态 (固体、液体、气 体)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着发光、 放热、变色、 产生沉淀、产 生气体等现象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塑料瓶的外壁有点凉。
5……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 方法 实验 现象
初步 结论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的白醋后小心倒入一匙小 苏打稍后在玻璃杯上盖上玻璃片。
用肉眼观察,发现___反_应__剧__烈__产__生_大__量__气__泡____。 用手触摸杯壁,感觉__比__原__来__凉__一_些_____。 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它们___有____明显的变 化,__有____新物质产生。 (填“有”或“没有”)
黑色
气味变化: 无味
————
焦味
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固态的蜡 熔化 液态的蜡烛油
物理变化
固态的蜡 燃烧 水和二氧化碳 (碳)
化学变化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
小资料:蜡烛燃烧中的秘密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 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 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 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会变味的米饭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平时品尝米饭是什么味道?淡而无味 米饭入口后,被牙齿咬碎,形状、大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但咀嚼 一为会什是 么什 ?么 咀味 嚼道米?饭和馒头略感微当觉的出一甜现样淡吗淡?的把甜糖味放时进,嘴咽里下,米能饭立。即米尝饭到出甜现味甜,味时是间因长
糖、冰糖、枣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
子、桃、
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秘密武器—— 碘酒 豆 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
制作神秘信件要领:
• 1、取一白色信纸
• 2、调制好淀粉液, 并搅拌均匀
• 3、用毛笔蘸着淀 粉液把内容写在信 纸上
• 4、等信纸上字迹 干后,无字信件就 完成了
注意:
1.用滴管吸取碘酒,滴1--2滴碘酒与物 体上,胶头滴管的管尖不要接触到食物。
2.滴管使用完毕之后,要放回到碘酒瓶中。
寻找淀粉的足迹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
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淀粉
和碘酒反应时颜色的变化这一特性,
我们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含淀粉
不含淀粉
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只要观 察与碘酒混合后是否能产生蓝紫色
课堂小结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沫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遇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紫蓝色物质这一 特性可以利用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3.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绿豆、胡豆、豌豆、土豆、红 薯中含有大量淀粉;我们常见的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不 含淀粉。
一、判断
1.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是因为馒头含有淀粉。( √ )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通用2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篇1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了,火焰不断地舞动,蜡烛慢慢变短。
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到哪里 去了?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却没有看到生 成新的物质,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
实际上,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化成水 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 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 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 的痕迹。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 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易拉罐变形
冰融化成水
(形状)
(状态)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
化。
铁钉生锈
火柴燃烧
•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 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 化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 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沙和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 碾碎 白
糖
糖
白 加热 白 加热 糖 熔化 糖
没有产生新物质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动动脑:
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固 态
熔化
蜡
液 态 蜡 油
汽化
蜡 蒸
燃烧
水
气
二氧化碳
当蜡烛燃烧后一部分蜡烛受热溶化变边蜡油则发生 了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当蜡烛 燃烧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 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蜡烛燃烧过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
产生了 新物质 又叫化 学反应。
物质的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
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 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 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常见现象:生成 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 PH变化、状态变化等。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 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判断
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2、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 的营养 物质。( √ ) √ 3、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
黑火药发明于唐代,发展于宋末至明初。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伏火矾法” 。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晶体的熔点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可燃性 酸碱性 化学性质
下面八种性质分别属于 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颜色 晶体的熔点 气味 软硬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酸碱性 可燃性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被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燃烧 加热白糖 在米饭上滴碘酒
状态改变 形状改变 形状改变 没有明显变化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变颜色有焦味 改变颜色 没有产生 新物质
只有形态、 状态的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产生气体及沉淀物
改变颜色性质改变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通过多种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科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概念及其特点;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和区分不同态的物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归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重点内容:1.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定义;2. 物质由一态转变为另一态的条件和过程;3. 常见的三态变化实例及其解释。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参考书籍;2. 彩色图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3. PPT或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让学生们观察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冰块、一杯水和一碗热气腾腾的汤。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三种物质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二、呈现(约15分钟)利用图片或PPT展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定义,让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三态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向学生们展示不同态的物质。
三、实验探究(约30分钟)1. 实验一:固态物质的变化将一块冰放入一个容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吹风机对冰进行加热,观察冰的变化过程,并与固态时的冰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们总结出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2. 实验二:液态物质的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观察加热水的变化过程,将加热后的水与普通自来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们总结出液态物质加热后的变化特点。
3. 实验三:气态物质的变化利用醋和小苏打反应的实验,让学生们观察生成的气体,并与醋和小苏打单独的状态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们总结出气态物质生成的条件及变化过程。
四、讨论(约20分钟)在学生们完成实验后,组织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回顾实验结果,让他们从实验中找出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
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
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全单元教案(共8课时)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时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锈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得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2.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①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②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③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④自然界在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3.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答:①物质之间相互混合;②物质加热;③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4.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2.3.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1.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把没有甜味的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2.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发生了变化(变蓝),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淀粉的食物:马铃薯、玉米、小麦、红薯等;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苹果、番茄、菠菜、洋葱、橘子、花菜、白萝卜、大头菜,白砂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转变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转变》知识点一、世界是由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转变)的,物质的转变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转变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先的物质,咱们把这种转变称为(物理转变),有些转变产生了(新的物质),咱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转变称为(化学转变)。
二、咱们周围世界物质的转变一样分成两类,即(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化学转变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转变的进程中必然发生了物理转变。
3、有些物质混合后可不能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咱们咀嚼的进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咱们咀嚼进程中发生了转变。
、淀粉碰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六、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转变进程,往往伴随产生各类现象,如(发光发烧)、(产动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八、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专门大。
九、探讨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咱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实验方式:将三枚铁钉别离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别离装上水和菜油;、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转变;(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份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掏出铁钉,能够发觉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转变属于(化学转变)。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物质的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它们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一、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温度和形态等来判断它们的三态。
二、固态物质的变化固态物质的变化有熔化和凝固。
当固态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会熔化成为液体。
反之,当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固成为固体。
三、液态物质的变化液态物质的变化有汽化和液化。
当液态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会汽化成为气体。
反之,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它会液化成为液体。
四、气态物质的变化气态物质的变化有凝华和升华。
当气态物质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华成为液态或固态。
反之,当固态物质受热时,它会升华成为气态。
五、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原有物质转变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特点是物质的基本成分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化学变化的能量变化也很显著。
六、常见化学变化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燃烧、腐烂、褪色、生锈等。
其中,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能和光能。
本文简要介绍了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其中包括了物质的三态、固态物质的变化,液态物质的变化,气态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以及常见的化学变化。
了解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为我们的科学学习提供了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更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更〕的,物质的变更有一样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更〔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更〔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更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更〕,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更我们称为〔化学变更〕。
4、比方豆子和沙子的试验,在混合和别离的前后没有变更,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更〕。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更,我们就称为〔化学变更〕。
如蜡烛燃烧时会熔蜡流下来这是物理变更,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炭黑,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更;白糖加热时熔化为糖浆,这是物理变更,接着加热,糖炭化变成了炭这种新物质,这是化学变更。
5、物质的变更可以划分为〔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它们的区分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更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更〕又发生〔物理变更〕,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溶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及〔唾液〕作用会会产生〔麦芽糖,所以有甜味〕发生〔化学变更〕。
8、〔淀粉〕及〔碘酒〕会发生化学变更,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响,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更属于〔化学变更〕。
10、〔二氧化碳〕具有特别性质的一种气体,〔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灭火。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更〕,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更〕,〔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缘由及〔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及〔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及〔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化学变更〕会伴随各种现象,如:〔变更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依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推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更。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由物质构成的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发生变化。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等。
2.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包括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而想法、兴趣、理想则不是物质。
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而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和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时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2.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某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包括谷类、面类(如米饭、年糕、麦片、面包等)、根茎类(如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等)和豆类蔬菜(如碗豆、绿豆、红豆等)等。
不含淀粉的食物包括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和洋葱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呈粉状。
白醋则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会产生气泡并发出“嗤嗤”声,同时杯子外壁会感到有点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计划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
学生需要学会寻找足够的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包括8课。
第1课介绍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比较两类不同的变化。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帮助学生分辨物质变化的变与不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
第3-6课介绍化学变化的类型和伴随的现象,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产生新的物质。
第7-8课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利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具体新物质,而是通过观察变化的现象,推断物质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被我们熟悉。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取得结果。
2.研究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
3.经历简单的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
4.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渐形成科学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熟悉的。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爱好和好奇心。
3.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修正和完善原有的认知,我们需要熟练浏览和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4.我们应该养成听证说的观念和行为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背诵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背诵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着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光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凸透镜(也叫放大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也叫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三大作用。
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第一个制造出近视眼镜的是13世纪的英国人培根。
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17世纪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造出了第一台显微镜,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微观世界。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命体细胞的作用: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输保护健康。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淀粉遇碘酒变蓝黑色,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
淀粉主要存在于各种谷物、薯类中;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肉、蛋、奶、水果、大部分蔬菜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涌出大量的气泡,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反应时要吸热,摸杯壁感觉较冷。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铁在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是化学变化。
保持干燥或隔绝空气(如涂油、刷漆、电镀)可减缓铁生锈。
物质的化学变化常伴随: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产生气味等现象。
第三单元宇宙常见星球的分类:1、恒星,发光发热(如太阳);2、行星,围绕恒星公转,不发光发热(如八大行星);3、卫星,不发光发热的,围绕行星公转的(如月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设计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活动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探究
问题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应用
作业
练习册本节内容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文化
阅读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活动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活动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3、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活动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活动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二、糖的加热实验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三、总结: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5、铁生锈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教学过程】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