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_黄松筠

合集下载

论《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论《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论《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作者:宋艺焱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2期摘要: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当前东北地区针对东北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开展了“三引三回”活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工作。

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在青年,青年大学生在东北文化发展中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组成员通过采用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种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在查阅有关东北地域文化的书籍和关注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实事动态后,在全校对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展开调查。

在促进东北文化建设上从大学生自身、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等几方面进行多方面探讨。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低俗化;草根化;娱乐化;文化品牌建设;现代精神一、定义东北地域文化或称为东北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在相似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共同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的一种独特表现形态,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的时空概念,指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某个区域及其文化生成的历史空间”东北地域文化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样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與融合,使得东北地区逐渐形成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

二、文化特征(一)低俗化就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东北文化低俗化的观念在东北大学生群体当中还是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

首先,大学生经常观看一些有影响力受大众欢迎的娱乐节目,近几年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娱乐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例如《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同时在诸多网络直播平台上等等传播渠道宣传推广之下,少不了一些东北喜剧人自身所携带的挥之不去的“东北腔”和谈吐言行中的“东北味道”,这些在使得东北文化获得全国南北方民众民众了解和欢迎的同时,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包括广大的娱乐市场和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却是因其过度的娱乐化,以及粗鄙、低俗、肤浅的文化内容,也使东北文化饱受诟病,对东北文化整体形象的树立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并探讨东北文化推广的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东北文化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面,存在认知度不高的问题。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文化传承等。

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文化推广策略,并给出了提升文化认知度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结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及评估了文化推广效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东北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情况,为东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东北大学生、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报告、文化推广、调查方法、结果分析、影响因素、策略探讨、认知度提升建议、结论总结、研究展望、推广效果评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传承程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流,许多传统的东北地域文化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逐渐降低。

对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如何有效推广和传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文化推广策略,提出可行的文化认知度提升建议,从而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多元共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关键是为了探究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其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推广活动提升东北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认知水平: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包括知名景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方言特色等方面。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地域,其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这一地区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理板块和传统文化。

在今天,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

本文将从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和地方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这一地区的文化魅力。

一、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东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地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华文明时期。

在商周时期,东北地区就开始出现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东北文化。

东北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这一地区的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

由于地处边疆,其周围有高山和河流自然屏障,为其保障了安全。

此外,东北地区还出现了具有独特色彩的地质奇观,如长白山、张广才挂壁等景观。

而东北地区的文化多元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东北地区还保留着满族、朝鲜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呈现出丰富的文化风貌。

同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习俗也十分独特,这些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东北地区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发扬光大。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满族的文化传承。

满族是东北地区最典型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

满族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服饰、建筑、习俗等方面,如金川永利宫、呼罗珊娃娃、帽儿山等传统文化。

在近几年,满族文化正成为发扬传统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创新的重要窗口。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承方式就是红色文化。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摇篮,无数共产党员献身其中。

如今,东北地区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成果来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同时还创造了“黑土地功臣路线”的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东文化特点刍议

关东文化特点刍议

时下学术界所说的关东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关东”这一特指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念发端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

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明人所称“山海关东”的东北地区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

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努尔哈赤的兴起、满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明朝人开始用“关东”一词专指东北。

清朝入关后,从顺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关东指称东北。

清末民国以来,随着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深深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关东”一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此,我们在研究关东文化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特指东北的“关东”一词之出现和使用是明清以来以至现当代一段时期的事情,它延续的时间约近600年左右,特别是在晚明及入清以后才成为特指东北的习惯用语。

二是它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是和大批汉族移民迁居东北的移民潮相适应的,在民间广泛使用的“闯关东”之词,就是这一历史潮流的浓缩和概括。

文化的核心是人。

从明清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演变的趋势来看,关东文化的稳定的人种群应是以关内各省移来的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

这一群体的形成是从明代开始酝酿,至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到清末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又加入俄罗斯和日本的人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已融入关东文化的人种群中。

因此,我们对关东文化的发展可以作出如下的概括:从远古直至明代以前东北地区历史的发展、民族间的斗争与迁徙,是关东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明王朝的建立与山海关的修筑到满族的兴起与入关,是关东文化的酝酿时期,它以汉、女真、蒙古三族鼎峙、角逐为主要内容,以满族崛起并统一东北进而入主中原为结束;从清廷在东北实行招民垦荒到封禁政策的实施,伴随着关内直、鲁两省大批移民冲破封禁政策进入东北,迫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解除封禁政策,是关东文化形成并定型的时期,它从清廷入关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从20世纪初至东北解放为止,是关东文化的多元碰撞、曲折发展时期,它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为契机,伴随着广大汉族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东北近代化城市的兴起,日、俄帝国主义将其侵略魔爪伸向东北,在长期的侵略与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全中国阴谋的斗争中,关东文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既融进了外来的因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点,并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各个少数 民族 的民风 习俗 , 随着 历史 的不 断发 展演进 、
社会 的不 断发展 、 时 代的不断 变迁 , 同时 受到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生活等各种 因素的影 响也不 断的发生着 变化 和发展 。在 发展 的过程 中, 各 个 民族 的相互 交往 和融 合是 一定 的 , 是毫
这些 民俗 多姿 多 彩。各 民族都 有 各 自的特 点 , 不 管 是在 饮 食、 服饰 、 礼仪 , 还是生产 、 生活等各方面都有 自己的特点。
我们知道 , 满族妇女 的 民族服 装是旗 袍 , 它 的样 式 特别 的好 看 , 就是因为这样 , 它得到 了大家的喜爱 , 成为 了中 国传 统的女装 。满足有很多 的习俗对现在都 还有很 大的影 响 , 比 如传统的礼俗 、 祭俗 、 婚俗 、 葬俗 、 居住习俗 、 育儿 习俗等 。东 北 地区的绘 画 、 剪纸 、 歌舞、 曲艺 、 民间故 事 、 民 间体 育等 习 俗, 都是受 到满族 的影 响 , 从 满族 的渊 源 民族 哪里 流传 下来
的。
境下 , 人们 的生存 压力 不大。在农 耕社 会 中 , 耕 作过 程操 作
简单 , 环节不多 , 自然 形 成 的生 产方 式 较为 粗放 。“ 靠 山吃 山, 靠水 吃水 ” , 生 活在不同 区域 的人们分别 以农 牧 、 狩猎 、 捕 鱼、 畜牧 业为主 , 生存 条 件使 得东北 人形 成 了强武 弱文 的特 点, 尤其是 以狩猎 、 捕鱼 为 主的少数 民族 , 更是 精于骑 射 , 骁
东j E 民俗文化 的主要特 征是 , 它 的主题是一少 数 民族 的民俗 和汉族 民俗融合在 一起 的, 这 就形 成了东 北 民族 的性 格 , 它
既有不怕拼搏 、 积极进 取 的不 断 的开拓精 神 , 同时 又有脚 踏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其中包括乡土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等。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战略,将在以下文章中进行深入探讨。

1.乡土地方文化黑龙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乡土地方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林业文化等各种乡土地方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农耕文化的代表作品有诗歌《向蓉行》、《北国之春》,其深厚的土地情怀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成为黑龙江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文化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满族的关东民歌、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等,都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品,这些文化作品在丰富着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也是黑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3.传统文化黑龙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如舞龙舞狮、长调小调等,这些传统文化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

这些传统文化在丰富着黑龙江的文化底蕴的也成为黑龙江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战略1.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要发展区域文化,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包括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领域,通过发展这些文化产业,提升黑龙江文化的软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加强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是黑龙江地区文化的精髓所在,必须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包括对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的保护,也包括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只有加强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黑龙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少数民族是黑龙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

这包括举办文化节庆、开展文化交流、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通过加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也有助于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与特色

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与特色

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与特色东北满族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就拥有了独具特色的地位,其文化传统与其他地域的文化有明显区别。

这些区别蕴含着满族社会和历史的独特性,也是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和特色所在。

一、东北满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东北满族人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东北三省的市县中。

从历史上看,满族曾经是中国的领导人,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作为皇室的官员占据了中国的大量政治和经济资源。

至今,满族人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东北满族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方式有许多,比如满族的著名武术项目满洲道场、满洲刀、龙狮舞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坚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此外,满族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满族建筑,其特点是在房屋下方悬挂着一些木柱,使得房子与地面隔开一段距离。

这种建筑风格既能达到通风、保温、防火的目的,也能够当作穿街过巷的街道。

吊脚楼将满族文化与建筑完美结合,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工艺,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东北满族文化景观。

二、东北满族文化的传承东北满族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下来?其本质原因是满族的文化自身就具有了天然的生命力。

一方面,满族文化是正在不断繁衍和发展的,它不断吸收外来文明,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扬自身的经验和智慧。

另一方面,满族文化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多样、绚烂、深刻和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化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文化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比如满洲道场、满洲刀、龙狮舞等,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得以传承。

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等多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艺术、经济、科技、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带给他们知识和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如何保护和传承东北满族文化当前,保护、传承和发展东北满族文化已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课题。

东北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地理景观、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

东北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地理景观、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

东北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地理景观、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东北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地理景观、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蕴育、发展并走向辉煌的地方。

东北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北部,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东北和东南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联邦相望,东南以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邻,西面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与河北省。

行政区划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

东北地区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大、小兴安岭、辽西山地、长白山及其支脉千山构成绵亘千里的东北林海。

境内河湖密布,水量丰沛,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以及大、小兴凯湖、松花湖、呼伦湖、天池、五大连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

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环抱之中,是世界现存的三大肥沃黑土地带之一、我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平原。

西部是著名的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

南部濒临黄海和渤海,有着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天然港湾。

复杂多样的地貌共同组合成一个比较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东北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寒冷的地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降雪期在半年左右。

春、夏季气温迅速升高,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秋季晴朗,日照条件好,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加上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网发达,经过长期的开发,这里已经建设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粮仓”和畜牧基地。

东北又是我国火山活动留下自然遗迹最多的地方,其中以长白山、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火山地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光最为美丽壮观,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的最高山峰,又是一座活火山。

在火山锥体的顶部有一巨大的火山湖——天池。

东北文化介绍

东北文化介绍

长白山脉
东北文化基本概况
• 东北地域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二 是中原文化、汉文化,三是异国文化。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 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 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 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 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原驻民的 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别到汉代,汉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东北地区族群主要由三种人组成。第一种是流民,第二种是谪 戍,第三种人是移民。这三种人均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 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 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其中中原文化的影响最大,东北是以 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发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 传承下来的。到了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 文化的主体。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 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 俄侵占了东北,从建筑、语言到饮食习惯,对东北地区有一定 影响。
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 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现在已 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 请樊梨花》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 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 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号称皮 影一枝花的谷宝珍,其精湛的表演被黑 龙江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反复播放。望 奎县画家张家纯,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 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皮影 画,使之在景灯下的艺术效果定型在纸 绢上,充分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 和迷人风采,先后在黑龙江省及大洋彼 岸美国等地展销。
区域文化特征概括
• 即: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 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成、民族文化融合中 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 性与不平衡性。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中国东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东北地区是辽、金、元、清等多个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这里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多个文化体系,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究。

一、东北地区的古代文化东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尤其是早在商周时期,东北地区已经是当时的东北夷、东胡、黑水玄胡等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

这里存在着绵延不绝的长城遗迹、石刻石窟、彩塑壁画以及古代城堡等重要文化遗迹,这些都是东北地区作为古老文化地区的生动证明。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金、元三朝的建筑、雕塑、书法艺术等表现形式。

如: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南门外的庙沟岭五层石塔,建于辽朝时期,是中国现存木结构五层佛塔中形式和装饰最为完整的一座;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的九层塔,则被誉为“东北辽金九塔之首”,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金代建筑之一。

这些遗迹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了解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书写历史的珍贵资料。

二、东北地区的近现代文化东北地区的近现代文化,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为主线。

19世纪末,俄、日两国对中国的侵略,给东北地区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此期间,东北地区先后成为满洲国和东北人民共和国的发祥地,也被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迹。

如: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南坪镇的伪满皇宫,是中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博物馆,有着丰富的皇宫建筑以及伪满政府文物藏品;而位于沈阳的大众电影制片厂,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之一。

这些文化遗迹不仅记录了东北地区的近现代历史,也展示了东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东北地区文化现状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在文化领域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东北地区的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崛起。

如: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的叶赫民族风情园,建筑风格独特、民俗文化浓郁,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叶赫文化村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位于辽宁省阜新市的阜新煤矿开发博物馆,则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以煤炭开采为主题的博物馆,引领了由工业遗存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地域文化本形考五

地域文化本形考五

1、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

正确答案:渤海文化, 金源文化2、黑土文化的特征是()。

正确答案:黑土文化的厚重性, 黑土文化的包容性, 黑土文化的多元性, 黑土文化的边缘性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正确答案: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4、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正确答案: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 黑土文化对观念制度的贡献, 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 黑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5、满族文化独立性和创造性体现为()。

正确答案:八旗制度的创立, 旗民二重制的实行6、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

正确答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 顺从“生长期”理念的游牧文明, 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7、黑龙江移民的贡献()。

正确答案:使东北人口的民族构成和主流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东北的经济开发和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落后民族的统治者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8、黑龙江方言土语的特色是()。

正确答案:最具亲和力, 表述生动, 结构方式丰富多变, 语言特色9、诞生于烽火中的抗联文化包括()。

正确答案: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传播抗日思想的抗日报纸, 激情迸发的抗日作品10、东北抗联精神除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还有()。

正确答案:坚贞不屈,勇于献身, 勇敢顽强,前赴后继, 不畏艰苦,争取胜利, 休戚与共,团结御侮11、黑土文化的主源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女真金国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正确的答案是“错”。

13、萨满教堪称满洲族特有的宗教文化。

正确的答案是“对”。

14、“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精神与物质)的总和。

正确的答案是“对”。

15、1898年东北地区第一所小学“铁路小学”在哈尔滨南岗开办。

打造个性化关东文化 提升齐齐哈尔文化软实力

打造个性化关东文化 提升齐齐哈尔文化软实力

打造个性化关东文化提升齐齐哈尔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关东文化是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独具特色的关东文化应从提炼个性文化特征和文化遗存入手。

并且要有继承有变革,只有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才能显现这种文化的生命力。

标签:文化软实力;个性关东文化;原生态文化;融合性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表现出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则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十九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使城市出现了趋同化现象,而“软实力”则是国家和地区在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竞争后,运用文化手段展开新一轮竞争与博弈的有力武器。

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革新的背后是物质和经济的发展,而每一次辉煌的背后最根本的动力则一定是文化。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提高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对于国家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为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东,具体是哪里?古代和现代的所指的范围有所差别。

秦、汉、唐都定都陕西,故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也称“关东”;到了明万历年间,由于努尔哈赤的兴起。

明朝统治者为了边疆的稳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以东10公里外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处修建了山海关,于是从明朝开始,“关东”专指山海关以东的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关东文化,即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_黄松筠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_黄松筠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黄松筠内容提要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多民族文化不平衡性中国东北是相对于中国中原的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近现代史上,是指今日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三盟而言。

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因此,对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不无益处的。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划分标准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

2004年在山东举行的14省区地域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许多的有益见解,但有些提法也很值得商榷,有的提法甚至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这是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0¹。

这种提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问题在于:有的学者在谈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0的时候,紧接着就说:/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东北民俗文化课件

东北民俗文化课件

02 东北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东北的民间艺术
01
02
03
二人转
源于东北大秧歌,是广泛 流传于民间的曲艺形式, 以歌唱、说、舞为主要表 现手段。
剪纸
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以其 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而著称,常用于装饰和祈 福。
皮影戏
东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 剧形式之一,通过灯光照 射,将剪影投影在白幕上, 配以唱腔和乐器演奏。
美食文化
东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如烧烤、炖菜、锅包肉 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保护和传承
在开发东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同时,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
化,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创新和开发
通过创新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 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
客的满意度。
宣传和推广
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01 总结词
悠久的历史渊源
02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北 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 历史演变过程中,东北民俗文 化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03 总结词
不断发展的趋势
04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东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 新。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东 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 素和创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求和变化。
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词
传承民族文化
总结词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 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地区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 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满族文化与清朝建国文化

东北满族文化与清朝建国文化

东北满族文化与清朝建国文化东北满族文化和清朝建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种文化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探究这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东北满族文化起源于中国北方东三省,主要包括满族人的语言、文化、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

最早的满族领袖是女真的首领渤海王,她和她的儿子们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中国北部的控制,并在十五世纪初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满族王朝——明朝。

此后,满族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并在清朝时期推行了“满洲优越论”,以维护自身的地位。

清朝建国文化则源自清朝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

此时期,清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清朝把中国的文化、习俗和政治体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并为后来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特点1. 东北满族文化东北满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以满族文化为主体,还涵盖了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因素。

东北满族文化在语言、习俗、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满族人喜爱歌曲、舞蹈和乐器,如对于二胡、箫、瑶琴等乐器的喜爱就表现在许多传统音乐和歌曲中。

东北满族文化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包括满族传统信仰、莫西族信仰和基督教等。

在满族传统信仰中,山神、水神、天神等是非常重要的神灵。

此外,满族人还有对祖先的崇拜,而这种信仰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礼俗有很大不同。

2. 清朝建国文化清朝建国文化是清朝时期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清朝建国文化中,书法、绘画、诗歌、民间艺术和戏剧都是发达和重要的艺术形式。

清代的四大名绘家和“文房四宝”等文化珍品都是清朝建国文化的代表。

清朝建国文化也在传统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清朝时期,京剧成为中国的国粹,在戏剧、评书、评弹、传统音乐、戏曲等领域都有深厚的渊源。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文化特征研究_蔡丽娟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文化特征研究_蔡丽娟

47
开放柳条边、允许关内人民大批移民东北之后,这 些来自中原的近 2000 万的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为了 躲避天灾人祸、背井离乡来此求生,构成了东北东 部移民文化的主体。由于移民的人员组成不是传 统的汉族精英,所形成的文化以传统的民间文化为 主,文化底 蕴 相 对 单 薄。〔3 〕但 是 他 们 毕 竟 与 中 原 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代表着当时文化的高势 能一方。当移民们挟带着中原汉族高势能文化与 以满族为代表的土著文化相碰撞时,便产生了由高 势能的汉族中原文化向低势能的东北东部土著文 化渗透的文化流,因为移民最初是从接壤地区一步 步渗透进东北的,而不是一步便深入东北腹地,所 以最初的文化交汇是发生在东北东部文化区域内 的交界地区的。如从海上闯入关东的移民最先到 达辽宁丹东、大连庄河等地区。
三、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文化特征
1. 文化人格的多重性 首先是地域身份的文化认同。对于生活在东 北三省的人 认 定 他 们 的 共 同 身 份 时,“东 北 人 ”的 概念认定是不约而同、相当稳固的,而且首先认同 “东北人”的群体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 一点在中国地域内也是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形成原因与东北文化历史有关。不管是流民还 是移民,他们进入陌生的土地,只有注重团体的合 作,集体的团结,对内才能稳定,对外才能发展。所 以地域身份的文化认同是有其社会和历史原因的。 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文化土壤孕育了文化性 格。东北人由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形成了多重性 的文化人格。满族文化赋予东北人粗犷豪爽、热情 幽默、质朴真诚、重视交际又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同 时勇武有余,文化底蕴不足,缺少历史感。中原底 层文化赋予了东北人大众文化,而非精英文化的本 质。〔6〕依赖资源,缺乏忧患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 保守性人格特征。长期的多民族杂糅文化,使东北 文化见多识广,见怪不怪,形成了大气包容,不拘于 小节,只注重大义的性格,这是从积极一面说; 而从 另一方面 说,这 种 见 怪 不 怪 则 很 容 易 形 成 文 化 麻 木,或者形成糙人性格。殖民地的奴化教育又培养 了东北人的顺民性格。所以既开放又保守,既豪爽 又顺从的多重性就是通过地域文化所彰显的群体 人格特征。 2. 文化特质的包容性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的文化构成多元,土著、移

论黑龙江历史的“特色”

论黑龙江历史的“特色”

论黑龙江历史的“特色”从本地区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与邻近地区的比较研究中,探求其所特有的内涵与外延,实事求是地总结l出历史上黑龙江地区和黑龙江人的如下“特色”:资源丰富,地曼人杰;入主中原,君临全国;反抗压迫,抵御外侮;不断进取,锐意争先;开放包容,和谐交融;顾全大局,默默奉献。

标签:黑龙江地区;历史;“特色”黑龙江地区的历史究竟有哪些“特色”,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各样的认识不一而足,但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为大家所认同的共识。

本文力图从本地区历史发展演变的具体进程及其与邻近地区历史演变的比较研究中,透过历史的种种表象,探求其中所特有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出如下的诸多“特色”。

资源丰富,地灵人杰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从地势上看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由于地形地貌多样,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米,耕地面积917.5万公顷,林地面积也居全国首位。

既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以及集中连片、承草丰美的大草原,地上地下资源都极其丰富,石油、煤炭、黄金、石墨等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又因为地处温带至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区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并以肥沃的黑土地而称雄于全国,具有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水资源相当丰富,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外,太太小小湖泊与泡沼更是星罗棋布,其中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江宽水深,奔腾不息,不但是我国的第三条大江,在世界上也是赫赫有名第七条大江,整个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

在今日我国境内也还有88.48万平方公里,我省名字即因其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黄松筠内容提要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多民族文化不平衡性中国东北是相对于中国中原的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近现代史上,是指今日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三盟而言。

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因此,对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不无益处的。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划分标准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

2004年在山东举行的14省区地域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许多的有益见解,但有些提法也很值得商榷,有的提法甚至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这是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0¹。

这种提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问题在于:有的学者在谈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0的时候,紧接着就说:/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0人们不仅要问: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竟然/主要有两个0,那么,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呢?这是探讨地域文化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准确地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人所共知:/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0º笔者认为:在促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众多要素0中,起首要作用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

这种提法,并不否认人文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恰恰是为了说明社会人文因素是在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挥作用的。

所谓地域文化,实际上是探讨在特定的地域,人们是在怎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的环境下,以怎样的方式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过着怎样的经济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生活,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诚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治的、军事的等诸多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予以很大的(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说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主要的作用。

把社会人文因素与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并列为/起关键作用0的因素,这不仅无助于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实质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反而只能徒添一些混乱。

所谓/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一说,即是其中的一例。

关于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研讨会的5综述6把与会学者所提出的三种观点,概括为/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即/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0(如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如草原文化、绿洲文化、海岛文化)、/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0(如齐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

»164人们所说的/划分标准0,一般是指事物的/分类标准0,它是按照事物的内容进行区分的。

5综述6所列举的三种说法,唯有第二种/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是依据地域文化的内容(草原、绿洲、海岛)进行划分和命名的,可以闻其名而知其实。

其余两种的/以地理相对方位0和/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0进行划分,实际上只是对地域文化的/命名0,而不是/分类0。

这后两种中,按地理相对方位命名,毕竟含地理上的概念,可以使人们凭借自己的自然地理知识想见其地域文化的内容;而第三种的/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0进行命名,人们无法从古国疆域中直接了解其内容,完全不符合按内容进行分类的原则。

以/古国0命名的地域文化,我们也只能主要依据其疆域之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如齐国的背负大海、巴蜀的群山环抱与成都盆地、楚国的面对大江与环抱云梦洞庭)来认识其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风貌。

二、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总体上看来,东部的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相连,小兴安岭的北端又与大兴安岭相接,偏西南走向,南端至西辽河上游,从而形成了一个坐北向南的马蹄形的高山山地。

大兴安岭的西侧是蒙古草原,长白山地的南端是其余脉千山山脉及面向渤海和黄海的辽东半岛丘陵。

而马蹄形的高山山地和辽东半岛丘陵所环抱的东北地区中部,便是总面积多达35万平方公里的我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大平原。

其中,松嫩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是这一地区由南至北的三大河流。

南部的渤海、黄海的海岸线,全长2718公里。

东北地区的气候,分别属于暖温带、温带、亚寒带气候。

南部与北部的气温相差很大。

东北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矿藏储量丰富(如石油、煤、铁、有色金属、黄金、金刚石、石墨等),植被茂密(森林总面积约1800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部是蒙古草原的组成部分)、盛产粮食作物(大豆、小麦、玉米等,是中国的大粮仓之一),经济作物(甜菜、亚麻以及温带水果等)以及经济价值很高野生动植物资源闻名中外(如紫貂、水獭、鹿茸、人参、蕨菜、木耳、蘑菇、松子等),内河湖泊的淡水鱼类与沿海的渔类水产也十分丰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夏商到清末的四千余年间,由于东北社会一直处于/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循环0¼之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被完好地保护到近现代,这在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也是少见的。

上述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形地貌,又可以概括为中部平原地区、东部山地地区、西部草原地区和南部辽东半岛丘陵地区的四大地理板块。

和这四大地理板块相联系的是农耕经济、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和农、牧、渔综合经济的四大经济类型。

和这四大经济类型相联系的,是东北地区的汉族、东胡、秽貊、肃慎的四大族系。

这一历史事实不仅揭示了地域文化的共性,也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

东北地域文化,无疑是中国地域文化的百花园中夺目的奇葩之一。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不仅表现在与东北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的上述方面,还体现在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等以下四个方面,现论述如下:三、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所谓多民族文化聚合,是就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而言。

而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应首举多民族文化的聚合。

民族这一概念,是由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的。

其中,共同的地域是其首要因素。

正是在共同的地域之上,主要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同,因而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从而产生了共同的语言,随之又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习俗。

可见,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文化习俗这一序列,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

在这一链条上,共同的地域无疑是首要的环节。

人们日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0,这与在学术上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进行的探讨和认识,在实质上所揭示的是同一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地域文化往往是某一民族的文化或某些民族文化的聚合。

特定的地域文化,它可以按区域内部的地理方位加以划分,分别加以叙述;也可以按照居民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依其经济类型(如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划分为不同经济区域,予以说明;更可以按照居民的不同族属,划分为不同的族系,从不同的民族文化角度进行必要的考察。

以上按照地理方位、经济类型、民族族属的不同划分和所进行的考察,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所得到的认识有助于综合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不同民族文化的聚合,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但是聚合与融合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说东北地域文化是由诸多民族文化的不同因要素所构成,是对不同时期东北地域文化的横断面作静态的考察,展现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后者是讲民族文化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从东北地域文化的横断面作动态的考察,揭示东北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165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聚合,是由肃慎系民族、秽貊系民族、东胡系民族和汉民族四大族系文化所构成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族系所包含的民族,无论在称谓上或文化特色上,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变化。

但是,自商周特别是自战国后期以来,一直到晚清的两千多年中,这四大族系的分布区域、经济类型和文化特色,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从民族分布来看,肃慎系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下游,秽貊系民族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松嫩平原,东胡系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蒙古草原,汉民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辽西、辽东地区。

从经济类型来看,肃慎系民族是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后来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日益有所增加;秽貊系民族是以渔猎兼营农牧的综合型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后来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也是日益有所增加;东胡系民族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兼营农业;汉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也以畜牧和渔猎为其经济生活的补充。

从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从民族性格来看,肃慎系民族的粗犷豪放,勇武为荣,武功文治,开放好学;秽貊系民族的好让不争,讲究礼仪,性情凶急,勇猛好斗;东胡系民族的骑射为本,骁勇剽悍,粗犷豪放,坦诚率直;汉民族的温文尔雅,礼义为重,重文讲武,宽大为怀。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东北四大族系文化上述的不同要素表明,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或者说多民族文化的聚合,它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不仅揭示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也概括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

由四大族系的民族文化,长期以共存的方式来构成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这在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是颇具特色的。

四、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所谓多元文化类型的共处与并存,讲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这种多元文化类型的并存,体现在东北地域文化的诸多层面。

就东北地区的内部而言,它是由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或加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九个部分的不同地域所组成的,每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也就是说,从地理方位上看,这一文化是以多元的内容为其存在形式的。

从经济类型上看,东北地域文化包含有渔猎经济类型、游牧经济类型、农业经济类型、渔猎农牧综合经济类型,因而在经济类型上看也是多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