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
无论是丰收庆典还是婚嫁习俗,都彰显出东北人民的独特风情和朴实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来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一、丰收庆典东北地区以农业为主,丰收庆典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秋季,当丰收的季节到来,农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在庆典仪式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农民服装,戴上花环和冠冕,手持农具,载歌载舞,高喊口号,表达对丰收的欢庆之情。
鞭炮声此起彼伏,火树银花点缀着夜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庆典的欢乐氛围中。
二、劳动节庆祝劳动是东北人民的传统美德,而劳动节是表彰劳动者的重要节日。
在东北,劳动节庆祝活动常常包含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比赛与表演。
例如,锄禾比赛,农耕装备破土锄。
农民们高吼着,在田地中比拼速度与力量,象征着他们对农事的热爱和认真投入。
此外,东北民谣与舞蹈也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载歌载舞,展现东北地区特有的激情和豪放。
三、东北婚嫁习俗东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东北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喜庆的态度。
婚礼上,新郎会携手新娘来到新房,接受家人和亲友的祝福。
传统的迎亲队伍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爆竹声,热闹非凡。
在宴会上,寿面和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寓意着幸福与长寿。
新婚夫妻还会举行敬茶仪式,以表达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
四、农历新年庆祝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东北地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之久,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狮子和舞龙的表演。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狮子和龙装,伴随着锣鼓声,在街头巷尾翩翩起舞,以祈求新年的好运与吉祥。
此外,走亲访友、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等活动也是东北人民在新年期间常常参与的传统习俗。
五、冰雪节庆祝东北地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然而,东北人民却在寒冷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节庆祝活动。
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冰雕和雪雕艺术品,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之中。
(完整word版)东北民间民俗
东北民间民俗---有趣的东北四大怪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
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吃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
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
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
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
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
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
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
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
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
那么你对东北的风俗习惯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东北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过年风俗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盼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洁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洁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预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喧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5、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农村的风俗习惯1.烟筒贴在墙上面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简单把烟吸走。
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殊的惊奇,很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似乎贴在墙上面一样。
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依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削减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温和。
2.出行靠爬犁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简单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
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奇的。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地理区域之一,东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
1. 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因此东北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红烧肉、涮羊肉、各种炖菜成为东北人冬季必不可少的美食。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吃大鱼大肉,烧烤、烤肉、饺子、面食等也是他们的传统美食。
2. 白酒文化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白酒重镇,东北人对白酒情有独钟。
东北人喜欢聚在一起喝酒,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感召团结的场合。
喝酒时,东北人往往会互相敬酒,表达友谊和感情。
3. 冰雪娱乐东北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冰雪娱乐活动。
冰雪旅游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在冰雪世界中滑雪、冰刀溜冰、驾驶雪车等。
此外,东北还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东北大烧锅东北人喜欢以大烧锅的方式聚餐。
大烧锅是将各种食材放入一个大锅中煮熟后享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聚餐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还能够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5. 东北的民俗节日东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中国春节。
东北人过春节非常重视,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共庆佳节。
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能看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6. 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的方言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东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给人一种亲切、豪爽的感觉。
东北人使用东北话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7. 家庭观念东北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东北人崇尚家族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在东北,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会有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吃饭,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8. 东北锦绣沈阳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许多优美的园林和建筑,如沈阳故宫和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包括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
以下是一些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1.冰雪宴:在黑龙江省,冰雪宴是一种传统的冬季美食,通常包括
由冰雪制成的各种食品,如冰棍、雪糕、冰沙等。
2.冬吃冰点:在冬季,黑龙江人喜欢吃冰点,如糖葫芦、冰葡萄等,
这些食品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特色。
3.冻饺子和冻豆腐:在黑龙江的严寒冬季,人们会将饺子和豆腐放
在室外冷冻,然后储存起来以备冬季食用。
4.东北秧歌:秧歌是黑龙江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通常在春节、庙
会等喜庆场合表演。
5.东北二人转:二人转是黑龙江的传统曲艺形式,通常由两个人表
演,唱腔独特,内容幽默风趣。
6.冰上渔猎:在黑龙江的冬季,渔民会在冰面上捕鱼,这是一种传
统的捕鱼方式。
7.冰雪建筑:由于黑龙江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因此当地人会建造冰
雪房屋以抵御严寒。
8.冬泳:在黑龙江的某些地方,人们有冬泳的习俗,即在冰冷的河
水中游泳,以锻炼身体和意志。
9.冰上集体婚礼:在黑龙江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冰面上举行集体
婚礼,这是一种独特的婚礼形式。
10.满族传统习俗:在黑龙江的一些地区,满族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
习俗,如“杀年猪”、“挂灯笼”等。
以上是一些黑龙江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东北饮食文化习俗
东北饮食文化习俗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东北人的饮食习惯多受到气候和地域的影响,不仅有丰富多样的菜肴,还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本文将从东北的四大菜系、传统节日饮食习俗以及宴会礼仪等方面介绍东北饮食文化习俗。
一、东北的四大菜系1. 辽菜辽菜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菜系之一,主要流行于辽宁省。
辽菜以其鲜美独特的口味而闻名,注重色、香、味的搭配。
其中,炖、烤、煮、蒸等烹饪方法被广泛应用。
辽菜的特色菜品有“杂鱼羹”、“炒鸡丁”、“红烧肘子”等。
2. 鲁菜鲁菜是山东省的传统菜系,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鲁菜以其独特的烹调方法和口味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鲁菜注重原汁原味的烹调方式,注重火功和刀工的运用。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红烧带鱼”、“三鲜脆饼”、“回锅肉”等。
3. 黑龙江菜黑龙江菜,顾名思义是黑龙江省的特色菜系。
这个菜系中融合了北方和俄罗斯的烹调风格,给人一种独特而奢华的感觉。
黑龙江菜以其丰盛的食材和丰富的味道而被广泛喜爱。
著名的黑龙江菜有“红烧狮子头”、“松花鱼”、“东北水饺”等。
4. 吉林菜吉林菜是吉林省的传统菜系,有浓郁的满族和朝鲜族的风味。
吉林菜以煎、炸、炖、煮等多样的烹调方法为主,注重火候和原汁原味的保留。
吉林菜以其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著名的吉林菜有“锅包肉”、“地三鲜”、“水煮肉片”等。
二、东北传统节日饮食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东北地区也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东北人在春节期间,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传统菜品包括腊肉、饺子、鱼等。
其中,腊肉象征着红红火火,饺子寓意团团圆圆,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东北人也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中秋节时,东北人会准备月饼、柚子、葡萄等食品,与家人共同品尝。
此外,还有传统的赏月活动,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赏月,共度一个浪漫的夜晚。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东北人重要的节日之一。
东北的风俗习惯
东北的风俗习惯介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这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东北的风俗习惯,包括婚嫁习俗、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
婚嫁习俗1.婚礼仪式:东北地区的婚礼仪式通常持续一整天,充满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新郎和新娘在传统婚礼中会穿着汉代的婚服,新郎戴着形似凤冠的头饰,而新娘则戴着华丽的发饰。
在仪式上,夫妻双方还会进行拜堂、交杯酒等环节,象征着婚姻的开始。
2.婚肴:在东北地区,婚宴上的食物种类繁多,例如熏肉、糖醋鸡、红烧猪肉等。
这些美味的菜肴往往是由新娘的家人亲自准备的,以表达对新郎家庭的尊重和祝福。
3.新房布置:在东北地区,新婚夫妇的新房通常由新娘亲自布置。
房间里会摆放鲜花、剪纸、寿字等装饰品,以营造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节日庆祝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东北地区尤为盛大。
人们会贴门神、设灯笼、放鞭炮,并举行大型的舞狮和舞龙表演。
此外,东北人还有“穿新衣、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以迎接新的一年。
2.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农耕节日,东北人民会举行丰收祭祀活动,感谢丰收的神灵。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进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玩斗鸡、跳秧歌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东北地区的习俗是在清明前后,人们会扫墓祭奠先人,并在墓前烧纸钱和祭品。
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活动,叫做“纳吉日”,人们会在家中张贴符咒以祈求平安吉祥。
饮食习惯1.酸菜:东北地区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喜欢吃一些酸菜来增加胃口和消食。
东北人民用大白菜或黄心菜制作酸菜,味道酸爽可口,成为东北餐桌上的一道经典美食。
2.锅包肉:锅包肉是东北菜系中的代表性菜肴,通过先将猪肉切成薄片,裹上蛋清和面粉,再入油炸至金黄酥脆,最后淋上特制的甜酸汁。
脆嫩的肉片外层口感酥脆,内里鲜嫩多汁,酸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3.红肠:红肠是东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腌制肉制品。
东北民俗期末总结文案简短
东北民俗期末总结文案简短东北地区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本次期末总结将从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婚俗习惯、民间艺术和美食等方面,对东北民俗进行简要总结。
一、传统节日1. 除夕东北地区的除夕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人们会举行贴春联、燃放鞭炮、守岁等传统习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东北还有独特的除夕饭习俗,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2. 元宵节元宵节是东北地区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尤其是在长春市的民众广场,会有大型花灯展览和灯谜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观和参与。
3. 端午节东北地区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以赛龙舟为主要特色。
龙舟比赛是一项激烈且受欢迎的民间竞技运动,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二、婚俗习惯东北地区的婚俗习惯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婚礼仪式、嫁妆习俗和新娘出嫁习俗等。
在婚礼仪式上,通常有拜天地、拜祖先和拜堂等环节,体现了尊重祖先和家族的传统观念。
而在新娘出嫁时,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拜别父母、挽联仪式和拜堂后的接新娘等。
三、民间艺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尤其以舞蹈、音乐和戏曲等形式表现。
其中,东北的融雪舞是一种富有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舞蹈,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感染了许多观众。
此外,评剧和豫剧等戏曲艺术也在东北地区盛行。
四、美食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美食而闻名。
辽宁的盛京锅盔、吉林的松花鱼、黑龙江的红肠和哈尔滨的冰爽美食等,都是东北地区独有的特色美食。
东北菜以其丰富的原材料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以及浓郁的口味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总结起来,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东北地区人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通过对东北传统节日、婚俗习惯、民间艺术和美食等方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这一重要的东北文化遗产。
东北地区人文特征
东北地区人文特征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习俗礼仪等几个方面,对东北地区的人文特征做一介绍。
一、历史渊源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境内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东北地区是辽、金、燕等民族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辽代的国家制度、金朝的皇室文化、清朝的满洲文化等都在东北地区形成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其中,东北曲艺是东北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代表着东北人民独特的幽默风格。
而民间音乐与舞蹈则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东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向世人展示了东北人民豪迈和热情的性格。
三、民俗风情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非常丰富多样。
比如,农历正月的大庙会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种表演、摊位、活动等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
此外,东北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例如划龙舟、吃粽子等。
四、习俗礼仪东北地区民众对待客人讲究热情好客,以酒席款待客人是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
酒席上,大家常常举杯互助,以表达友情和亲近。
此外,东北人对长辈的尊敬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传统习俗,尊重长辈、重视亲情在东北人的家庭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特征。
其历史渊源、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习俗礼仪都形成了东北人民独特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
东北的人文特征无疑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东北地区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魄力。
注:以上内容为机器生成,仅供参考。
东北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东北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随着关内大批汉族人不断移居东北,致使东北地方民俗呈现出多元多色的文化态势.东北民俗是在中原汉族习俗向北流播,东北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东北人的风俗习惯资料,欢迎阅读。
东北人的风俗习惯东北人很大气爱喝酒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东北人过年的习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
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在江南,年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东北民俗——精选推荐
东北民俗
东北民俗有二人转、高跷秧歌、剪纸、睡土炕、吃酸菜。
其中,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东北酸菜更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家常特色食物。
东北民俗有哪些
1、特色饮食
粘豆包、冻梨、酸菜、杀猪菜,都是东北地区特色美食。
2、东北十八怪
窗户纸糊在外、草苫土房篱笆寨、烟囱贴在山墙外、除病驱邪萨满舞、火盆上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双腿没有单腿快、冰上钓鱼单线拽、大姑娘上树比猴快、大碗白酒轮着喝、嘎啦哈姑娘爱、女人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年节喜庆吃豆包、家家户户有酱缸、不吃鲜菜吃酸菜、上贴饼子下炖菜、南北大炕对脑袋。
东北的风俗习惯礼仪
东北的风俗习惯礼仪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和文化区域,在这里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礼仪。
东北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注重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的风俗习惯礼仪。
一、宴席习俗东北人民热爱宴飨,宴席是社交和亲情交流的重要场合。
在东北,宴席通常要举办三次,即为了请祖坟和亲戚朋友,还有送行之时。
宴席上,主人通常会端坐在主位,席间要以主人为中心进行交谈,而不是各自闲聊,以显示主人的尊贵。
东北宴席上的食物丰盛且种类繁多,有特色的红肠、家常菜、烤全羊等等。
东北人有自己独特的敬酒方式,通常是干杯。
而敬酒时的酒杯通常是小而圆润的,用来表示友谊和亲情的深厚。
二、生活习俗东北人民勤劳朴实,在生活中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例如,新房要躺"大盘子",自己动手制作大盘子铺在新房地上,寓意幸福的生活。
结婚时,新郎必须自己蒙上新娘的眼睛,一起传统的先踩玉米和鸡蛋之后再踩红地毯,还有舞狮子等庆祝活动。
春节时,东北人有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吃饺子等特殊的习俗。
此外,东北人还重视长辈和亲友间的礼节,年轻人要给长辈拜年,更要和长辈敬酒,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
三、婚嫁习俗在东北,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结婚前,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准备工作。
东北人婚礼通常会办一个婚宴,除了邀请父母的亲戚之外,还会邀请所有的邻居和朋友参加。
新娘在婚礼上会穿上漂亮的嫁衣,戴上金银首饰,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传统的婚礼仪式,例如敬茶、传统的拜堂、亲戚砸门等等。
婚宴上的主菜通常是烤全羊和多种菜肴,寓意幸福和美满。
结婚之后,新娘还要按照先辈的传统习俗,在新家门前栽种枣树,寓意生活幸福美满。
四、节日习俗东北地区的人们热爱节日,在传统节日时有着独特的习俗。
例如端午节时,东北人民会划龙舟、踩高跷、晒艾草,同时还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时,东北人喜欢赏月、吃月饼,并常常进行一些舞狮和舞龙等表演活动。
除此之外,东北人还有独特的元宵节习俗,例如地圈、猜灯谜等。
东北民俗文化课件
02 东北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东北的民间艺术
01
02
03
二人转
源于东北大秧歌,是广泛 流传于民间的曲艺形式, 以歌唱、说、舞为主要表 现手段。
剪纸
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以其 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而著称,常用于装饰和祈 福。
皮影戏
东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 剧形式之一,通过灯光照 射,将剪影投影在白幕上, 配以唱腔和乐器演奏。
美食文化
东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如烧烤、炖菜、锅包肉 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保护和传承
在开发东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同时,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
化,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创新和开发
通过创新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 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
客的满意度。
宣传和推广
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01 总结词
悠久的历史渊源
02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北 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 历史演变过程中,东北民俗文 化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03 总结词
不断发展的趋势
04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东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 新。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东 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 素和创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求和变化。
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词
传承民族文化
总结词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 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地区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 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民俗期末总结
东北民俗期末总结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地域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这个东北民俗期末总结中,我们将对东北民俗进行详细的探讨,从节日、婚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了解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
一、节日民俗1. 春节东北地区的春节,是东北民俗中最为盛大、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贴春联、贴窗花、制作糖画、制作年糕等活动。
除夕夜,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然后,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互相祝福。
而在东北地区,拜年一定要带上红包,作为祝福的象征。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先人、扫墓,同时也是祭祀春神的日子。
除了这些祭祀活动,清明节也是踏青的日子,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去郊游、赏花、野炊等。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东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与龙舟比赛有关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赛高跷、吃雄黄酒等活动。
其中,最为盛大的是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参赛者。
二、婚俗民俗1. 过堂过堂是东北地区的传统婚俗之一,在新婚夫妇回新郎家探望岳父母时进行。
在过堂仪式中,新娘需要鞠躬行礼,向岳父岳母请安。
同时,新娘要向岳父母敬茶,以示尊敬和感恩之意。
这个仪式也是婆媳关系的一个重要节点,新娘需要获得岳母的认可和接纳。
2. 敬酒东北人民非常讲究敬酒的礼节。
在婚礼上,新娘需要向所有的亲友敬酒,并向长辈敬酒以示恭敬。
而作为新娘的闺蜜们也要向新郎敬酒,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同时,在敬酒的时候,还可以表演一些节目,给婚宴增添欢乐气氛。
3. 开门红新婚夫妇回到新房后,需要进行开门红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新娘需要踩踏玻璃碎片,以示迎接新生活的艰难和困难,同时也代表着夫妻之间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饮食民俗1. 红肠红肠是东北地区非常有特色的一道美食。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吃饭要先为老人盛饭,并为其摆单桌,老人举匙就餐,全家才能开始就餐
陪客人吃饭时,如果主人先把匙子放下,便是失礼(匙子要放在汤碗中,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
客人来访,男客进客房,女客进灶间大铺炕,忌进儿女的卧室
节日
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五大节日。还有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满族
人口
1068.2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最多。特点大分散中有小聚居——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五个满族自治县
备注
语言
满语(文)
阿尔泰语系
宗教信仰
萨满教——形成与原始社会后期,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有上(天上神灵居住)、中(人界)、下(阴间,为鬼魔和祖先神居住)三界。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氏族神灵)消灾求福。
蒙古族
人口
有人口581,3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分布于新疆、辽宁、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区。1206年(13世纪)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蒙古诸部后,建立蒙古汗国,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语言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宗教
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等
服饰
蒙古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各式袍子兼有衣服和被子的作用,讲究袖长、肥大、宽敞,下端左右不分衩。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特有的服饰。
以御寒的“皮件“为多
饮食
饮食种类大致有茶食、粮食、奶食、肉食。
粮食:主要有炒米(蒙古米)“暖穿皮子,饱吃糜子”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风俗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以下是对东北风俗文化的介绍。
一、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东北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与祭祀。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东北地区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活动,在庙宇中烧香祈福,舞龙舞狮,观赏灯谜,品尝元宵等。
此外,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也是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点燃火把,集结在火山口或山顶上,舞狮子,燃放烟火,庆祝夏至的到来。
二、婚礼风俗东北地区的婚礼风俗独具特色。
传统的东北婚礼通常有许多仪式,如迎亲、拜堂、新娘出门、拜天地等。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豪华的花轿,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来接新娘。
而在新娘出门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游戏考验和过门闯关,以体现娘家人对嫁出去的女儿的爱和关心。
此外,东北地区的婚礼中还有特色的菜肴,如大盘鸡、熏鱼、腌制的鱼和肉等,色香味俱佳,极具东北特色。
三、民间艺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锦州满剧、哈尔滨相声、沈阳大秧歌等都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锦州满剧是辽宁锦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其典型代表就是《焦喜园》。
哈尔滨相声是哈尔滨地区的传统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对话来表达人情世故。
沈阳大秧歌是沈阳地区的舞蹈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表演,边跳边唱,锣鼓喧天。
四、民俗习惯东北地区的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与民俗。
比如在辽宁地区,农历腊月二十九日的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门神,以保佑家庭平安。
在黑龙江地区,人们在农历九月三十日的中秋节晚上,会举行赏月活动,并常常会聚在一起品尝年糕和水果。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们酷爱跳广场舞,每天都能看到广场上一群热情洋溢的中老年人跳着欢快的舞蹈。
五、民歌舞蹈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歌舞蹈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大合唱、五子登科、远方的思念等都是东北地区的民歌名曲。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辽宁地区的锦绣刺绣舞、黑龙江地区的土尔扈舞等,融合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关于东北农民有什么习俗
关于东北农民有什么习俗【篇1】东北农民有什么习俗东北的农业习俗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1.苞米楼子:苞米楼子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农作物存储方式,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习俗文化。
2.晒场:晒场是东北地区农村重要的农作物晾晒场所,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习俗文化。
3.丰收节:丰收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举行,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习俗文化。
4.农民伯伯节:农民伯伯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习俗文化。
5.苞米楼子节:苞米楼子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习俗文化。
【篇2】东北农民有什么习俗东北正月十五农村习俗有:1.偷灯油:东北民间有“正月十五雪打灯,照的闺女姑娘屋里人笑盈盈”的俗语,说明元宵节除了是个团圆的日子,也是未婚先孕妇女偷菜的节日。
2.送灯:自制棉花灯盏,内放蜡烛与油,在空旷处点燃,远远望去,宛如满天星雨。
3.芯子:芯子是高跷与舞龙舞狮之外的另一种表演形式。
4.扭秧歌舞狮:秧歌是中国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5.拉碌碡:在北方地区,村民习惯在元宵节的时候用人力拉碌碡反复碾压碌碡,寓意着驱邪避祟,求得全家平安。
6.打树花:打树花是民间闹元宵的习俗之一,是在当年铸币厂遗址上方搭建的平台上进行的打铁水成花的艺术表演。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篇3】东北农民有什么习俗东北农民的习俗有很多,其中包括清明节上坟挂纸、端午节吃鸡蛋、中秋节打月饼、重阳节“抢亲”等等。
-清明节上坟挂纸是东北农民的一种习俗。
在东北,清明节前后,人们会携带各种纸扎祭品,如冥币、元宝、汽车、房子等,前往墓地祭奠祖先。
在挂纸时,人们会选择在墓前将纸点燃,并将墓上的杂草拔除,让坟墓更加整洁。
-端午节吃鸡蛋也是东北农民的一种习俗。
在东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会煮鸡蛋吃。
据说吃鸡蛋可以驱邪避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词,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然后开始剪鬃。
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
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
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祝福马群兴旺。
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打印节--N,人们从远处把马、牛、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
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
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拴一条哈达。
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待印具在火中烧红,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
此时,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个个策马挥杆,把马群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套马。
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烟尘蔽日,场景极为壮观。
骑手每套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后来普遍用于辨识。
每个部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印记,从不重复或混淆,极易识别。
在节日当天,人们云集而来,观赏套马。
姑娘们则趁此良机选择意中人,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
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在草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6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但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
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特别是一些人El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7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人东北约在辽金时期。
洪皓《松漠纪闻》中记载,女真人初兴时,“皆不知记年”,“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宋发生战争以后,却“浸染华风”,了解了元旦、元夕等节日。
《松漠纪闻》中曾记载道:“女真旧不知岁月,如灯夕皆不晓。
己酉年( 1 1 2 9 ),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遇上元,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
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问左右日:‘得非星邪?’左右以实对……后数年至燕,颇识之,至今遂盛。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
随着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增多,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习俗。
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中。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些中原节日传人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8,,首先,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影响,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农闲的生产节奉。
并根据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
如春节,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回娘家、祭祖等,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更具“年味”。
在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正如民谚:“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家杀都要广请亲朋好友。
往往一顿酒席过后,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就开始包饺子、蒸馒头(俗称干粮),忙着过年的准备了。
各家包饺子都请亲戚邻居帮忙,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进而沟通信息,增进亲情友情。
9其次,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
因特殊的寒冷气候,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如冻饺子、冻馒头、冻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等,还有冻梨、冰糖葫芦,等等。
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月期间,亲戚无论远近,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
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地打爬犁、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
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那就是看二人转、扭秧歌、踩高跷。
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雅俗之分十分明显。
南方的“雅”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东北的“俗”与“野”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东北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保护、传承好东北节日习俗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于单一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环境。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终极意义。
满族服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发祥地,吉林省满族服饰,带有满族正统着装特色。
清代迄今百余年来对汉族服饰也有深刻影响。
首先值得重视的是驰名中外的旗袍。
旗袍满语曰“衣介”,其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右衽,长身束腰,四面开禊(后改两禊),窄袖(有的带箭袖),适于骑射、保暖。
游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入前襟。
箭袖又称马蹄袖,是袖外后加的马蹄形部分,骑射时暖手背,平时挽起,行礼时将马蹄袖掸下,然后叩头请安,表示尊敬。
妇女旗袍无开禊,不扎腰带,一般更适合体形美,衣襟、领袖常沿有较宽的花边,所谓“大镶大沿”者。
经过多年的改革演变,女式旗袍向紧身细腰发展,更能突现妇女的曲线美,至今为各族妇女所喜爱,甚至传至国外。
@@@马褂是套在长袍外的外上衣,园领、对襟、扣绊,四面开禊,适于马上活动,故云马褂。
春秋用夹,冬用皮棉。
亦有大襟、琵琶襟(带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长袖之分。
一般“身长齐脐,袖长及肘”。
后期长袖对襟者较为普遍。
长袍马褂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用作礼服。
坎肩俗称背心,满族亦称马甲。
对襟、无领、无袖。
有对襟直翘,园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着方便,套在长袍外面有护心背及装饰作用。
如今亦习惯于穿在外衣里面,作内衣用。
@@@皮大哈是满族皮大衣的俗称,裁剪简单,长及膝盖,一般不挂面,毛朝外穿。
后来为贵族精制,成为皇家亲王外出时的行服。
@@@为了适于骑射,满族男人鞋子以靴为主。
有钱人多穿“蹚蹚马”。
“蹚蹚马”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制的,有的半皮半布,即从脚脖以上是青大绒的。
里子絮一层薄棉花纳好,显得挺棒。
穿“蹚蹚马”里面要穿毡袜。
鞋面皮子多为青色,底是黄色皮子。
在鞋帮和底缝接处的前脸抽上褶,底稍上翘,做得结实,不仅满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汉族军警、财主也穿它。
@@@与“蹚蹚马”相类似的一种鞋,叫“蹚蹚牛”。
长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
全为皮制,有的是翻毛前脸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脸抽褶。
牛皮最好,也有用马皮、羊皮、猪皮的。
皮子熟得很薄,多为紫色,以其做面。
“蹚蹚牛”鞋底和鞋绑缝合在一起,和“蹚蹚马”样式差不多,只是全为皮制,颜色不同,皮子薄些。
满族发式与汉族迥异,清代男子,前额顶剃光,颅后留发,梳成单辫,垂于脑后;女子幼时挽抓髻(双髻),婚前梳辫(用红绒绳系辫根、辫梢),婚后于颅顶挽髻,梳“两把头”。
上插扁方、簪子、绒花。
长春地区的旗装,亦同全国一样。
@@@所谓“两把头”是贵族妇女旗装不可缺少的特有发式。
即满族妇女头上装饰扁若牌坊状的丝缎制做的假发头饰。
两把头有“紧翅两把儿头”与“拉翅两把儿头”两种,皆下面有座,固定于发髻上。
所谓翅者,即两把头上部两端扩张下垂之点。
青年妇女喜梳大拉翅儿两把头,老年妇女或晚清时期,常梳紧翅儿两把头,亦即收缩的小翅儿两把头。
年轻妇女亦如汉族于脑后梳髻。
当代老年妇女,,也有在顶上梳髻者,实是清代发式的延续。
@@@适应满族的发式,男子除顶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载帽头(瓜皮帽)、上缀红帽疙疸,冬用毡帽或挂皮毛耳扇子。
贵妇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顶嵌大红疙疸,后缀以飘带。
老年妇女习戴脑包,沿额饰带,或戴耳包取暖。
@@@常言说:旗家妇女“修头不修脚”,谓头上重发饰,而脚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缠足、不修脚。
昔时汉家妇女好裹小脚,已成陋习,满蒙骑射民族,未染此弊。
但不等于不考虑脚下的足饰。
旗人妇女的鞋亦颇考究。
满族承古时“削木为履”的古俗,发展为妇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称“旗鞋”。
木质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细布包裹,镶于鞋底中间,相当于脚心部位,上着适合于脚型的鞋,鞋帮绣上各种精美的蝴蝶花卉之类。
木鞋底的形状象马蹄的,叫“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
老年妇女的旗鞋,以平木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
前端稍削,同高底鞋。
旗人女鞋最忌无花饰,以其近似凶服。
男女袜皆以布制成,多白色,袜底纳上各种花纹,使之耐穿美观朝鲜族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利”和“契玛”。
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
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服饰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
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
长裙多有长皱褶。
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