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和控制方法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和控制方法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这种现象指细菌对于治疗所使用的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抵抗力增强。
细菌耐药性威胁到了传染病和手术疗效的治疗效果,使得某些抗生素无法对细菌起到作用。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伴随着细菌基因组的演化和繁殖,以及各类抗生素药物使用率的增加,成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方式。
对于一些细菌来说,不同的基因突变方式会使得细菌对于某些药物的抗性增强。
细菌的突变速度很快,特别是在某些有利的环境下,例如抗生素大量使用和传染病高发等情况下,细菌会快速进化并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从而变得越来越难对付。
1.2 横向基因转移横向基因转移包括DNA转换、传导和转移等多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细菌的基因可以互相交换,从而形成了新的基因组和性状,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基因借助”。
在这个过程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具有传染性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的方式,将自身的抗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的病原菌,这样就可以使得这些病原菌也拥有类似的耐药性特征。
1.3 药物代谢机制细菌经过长期的演化,可以适应各种环境的压力,并养成了一些适应性机制,使得其可以从抗生素中获得营养和能量。
此外,这些细菌还拥有各种各样的酶和代谢物,可以将药物代谢成不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抗菌效果。
比如说,甲氧苄啶可以通过氢化的代谢路线降解,污染环境以及动物的肝脏中广泛存在。
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方法2.1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并且在每一种抗生素使用的过程中,都需要给予适当的监测和控制。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许多公共和私人的咨询机构和管理组织,以确保抗生素的销售和使用不被滥用。
2.2 研发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迅速制定出新的和更具有特异性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可以通过通过分子设计,构建新的化合物结构和利用生物药理学发现新的药物,开光新的路线和手段来改变细菌和药物之间耐受性的竞争关系,从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率。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感染疾病的重要武器,但由于滥用和误用,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
本文旨在对抗菌耐药性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应对策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的抗药性提供参考。
二、抗菌耐药性现状抗菌耐药性是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后产生的能够对抗抗生素杀菌作用的能力,它是一种逐渐产生的现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告,全球每年有至少70万人死于抗菌耐药性相关的感染疾病,预计到2050年,每年的死亡人数可能增加到千万级别,这将严重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
目前,严重耐药的细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加,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是对各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耐药性细菌主要由于滥用和误用抗生素导致的。
三、抗菌耐药性的成因1、抗生素滥用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抗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自行服药;(2)患者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3)医生用药不当;(4)畜牧业开展大规模预防用药等。
2、环境因素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环境因素可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使得人体更容易感染细菌,同时可以延长细菌感染期,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机会。
3、国际旅游国际旅游可以促进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细菌相遇和交织,从而促进了抗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
4、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抗菌耐药性的出现和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抗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抗菌耐药性问题也逐渐加剧。
四、抗菌耐药性应对策略1、加强公众教育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清洁卫生,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细菌耐药性的应对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应对策略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使其在疾病治疗中变得越来越难治疗。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关键。
大量的研究表明,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一些人在感冒或者其他病情不严重的情况下,依然滥用抗生素。
因此,加强对医疗工作者和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水平,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加强细菌监测和感染控制工作。
细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动态演变,以便于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感染控制方面,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清洁等基本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和扩散。
此外,科学合理地使用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确保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阻断细菌传染链有重要作用。
第三,推动新药物研发和创新。
目前,已有一些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已经对一些病原菌失去了作用,这对人们的治疗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加大对新药物研发的投入,尤其是针对多重耐药菌的研发,对于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应加强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鼓励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促进细菌耐药性领域的突破。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研究解决策略,推动全球范围内抗击细菌耐药性的合作机制的建立。
此外,需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有关细菌耐药性的最新发展,以促进各国在此领域的协同作战。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来加以应对。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细菌监测和感染控制,推动新药物研发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是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关键举措。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性带来的挑战,确保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1 概述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
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
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5 年前是17%,现在上升到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 年前为25%,现在超过77%。
抗生素耐药性的防控策略遏制耐药细菌的传播

抗生素耐药性的防控策略遏制耐药细菌的传播在现代医疗领域中,抗生素的使用和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帮助人们战胜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日益增强,这给人们治疗疾病带来了新的困扰。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耐药细菌的传播,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耐药性的防控策略,以期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首先,为了延缓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正确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和患者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剂量和疗程下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同时,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他们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并鼓励他们按照医嘱完成治疗疗程,不得随意中断。
二、加强医管局的监管为了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严格执行抗生素销售许可的管理制度。
同时,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完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定期公布相关数据,加强抗生素使用的透明度。
三、发展新型抗菌药物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增强,传统的抗菌药物已经无法有效对抗一些耐药细菌。
因此,发展新型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人员应加大投入,加强针对耐药细菌的研究,研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抗菌药物来对抗这些细菌。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到这一领域。
四、促进医患沟通医患之间的沟通是预防抗生素滥用的关键。
医生应该仔细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避免过度开具处方。
同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不要因为小病小痛就随意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五、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公众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度还较低,因此,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传递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学校也应将相关知识加入到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与防治措施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与防治措施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抵抗力,是当今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剧。
很多病菌如金葡菌、大肠杆菌等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甚至无药可治。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和防治措施。
一、分子机制1.基因水平的变异细菌在繁殖过程中,由于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环境压力等原因,导致其基因序列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新的基因。
一些突变体表现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并能通过基因水平的传递来将这种耐药性传递给后代。
这种基因水平的耐药性是细菌耐药性的一种重要机制。
2.质粒介导的传递质粒是细菌细胞外面积为常染色体的小环状DNA分子。
质粒可以携带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通过与宿主菌的染色体结合,形成可移植的耐药质粒,传递耐药性。
3.核糖体保护蛋白的合成核糖体是细胞内生产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生素可以通过影响细菌细胞的核糖体的正常功能,使细菌无法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并死亡。
然而,一些细菌通过合成核糖体保护蛋白来避免抗生素对核糖体的干扰,从而保持其存活和繁殖的能力。
4.多药泵的表达多药泵是一种可将化学物质从细胞内向外排出的蛋白质,它在细菌耐药性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药泵可以通过从细胞内排放抗生素来降低抗生素在细菌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多药泵表达的增加是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防治措施1.抗生素合理应用抗生素是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而不是预防疾病。
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医师开具的用药指示,不要滥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2.控制感染预防是细菌耐药性最重要、最经济的策略之一。
通过控制感染,可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
我们应该保持手卫生,妥善贮藏食物,保持清洁卫生等措施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3.开展监测和调查实时监测耐药菌株的变化,对于制定和调整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相关数据库,可及时收集和传递有关耐药性新信息,及时生产有力、有效的抗生素。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或耐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逐渐发展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对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定义、原因及影响、控制策略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定义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抵抗能力。
通常情况下,当细菌感染人体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杀灭细菌。
然而,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使得某些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甚至完全无法被抗生素杀灭,这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及影响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1. 过度和滥用使用抗生素:长期不适当使用抗生素、未按医嘱完成疗程或滥用抗生素等行为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2. 抗药基因传播:细菌可以通过基因传递或共享抗药基因,进而使得其他细菌也具备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治疗困难:耐药性的细菌通过突变或新基因的获取,使得传统抗生素不再有效对抗感染,给抗生素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医疗成本增加:耐药性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更昂贵和有副作用的抗生素,导致医疗费用增加。
3. 死亡率上升:由于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某些细菌感染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而言。
三、控制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策略为了应对和控制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公众也应该加强自身对抗生素的正确知识和使用技巧的了解。
2. 加强卫生与预防:做好个人和公共卫生,并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增强免疫力。
3. 开发新的抗生素:科学家们应该持续努力开发新的抗生素,以对抗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进展。
4. 加强监测和控制:建立全面的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抗生素的滥用行为,并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工作。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与防控措施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与防控措施抗菌药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工具,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1. 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细菌,例如破坏细菌细胞壁或膜、抑制蛋白质合成等。
2. 耐药性的产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使用不当:滥用、过度使用或误用抗菌药物,例如未完全按照医嘱完成疗程。
- 细菌基因突变: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来对抗菌药物产生抵抗力。
- 横向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共享耐药基因,从而传播耐药性。
3. 耐药性的后果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多重挑战:- 增加治疗难度:耐药菌株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增加,使得治疗感染疾病变得更加困难。
- 增加治疗成本:治疗耐药菌所需的抗菌药物价格往往较高,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 增加感染传播风险:耐药菌株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极易在医院或社区中传播导致感染爆发。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防控措施1. 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知提供全面的抗菌药物的信息是防控耐药性的基础。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知识培训,推广规范使用指南。
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副作用的认知,避免滥用或未按医嘱使用。
2. 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控耐药性的关键。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和治疗原则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或过长时间的使用。
同时,需要加强抗生素使用监测和评估,对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定期回顾。
3. 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此外,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治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治策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愈发突出。
但是,在社会大众中,对于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治策略了解不够深入,这既源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又源于大众对于这样的问题较为被动。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医院和社区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细菌耐药性的形成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原生耐药:一些细菌天生就具备耐药能力,这是天然存在的,如铜绿假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等。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它们在感染患者中却越来越多。
2、细菌自身产生耐药性:细菌在其自身的生长和行为方面发生了变化和进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从而具有了耐药性。
3、用药不当:细菌感染后,若患者使用的抗生素不正确或其用量不足,那么细菌就会向着抑制剂不敏感的方向进一步进化,形成更加耐药的细胞。
4、滥用抗生素: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就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尤其是长期低浓度使用抗生素更容易在细菌中形成耐药性变异。
5、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突变是其形成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某些特定的细菌,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常见的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
也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做到养成科学用药的健康习惯,不能拿抗生素像糖一样乱吃,而要在合适的时候由医生指导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二、医院和社区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医院和社区是细菌耐药性在最易发生的环境。
在这些地方,患者的数量较大,细菌肆意生长,病人与病源接触度较高,耐药性的转移风险也较高。
而自200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多重耐药菌,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抗感染药物治疗难题。
根据有关报告,目前在医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带状疱疹病毒、肠杆菌属、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不断升高。
在社会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二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1.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由抗生素敏感基因突变为耐
药性基因以单一耐药性为主。 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特点: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
粒;以多重耐药性常见;因质粒 丢失成为敏感菌株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也就是染色体或质 粒上基因表达的过程。
一﹑钝化酶的产生 耐药菌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 的相对的抵抗力。耐药性的程度依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 菌浓度(MIC)表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从遗传学的角度,细菌耐药性可分为: (一)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病原菌因各种不同原因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抵抗力 (即由原来敏感变为不敏感),致使疗效降低或治疗失败。 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是指细菌同 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 有耐性。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 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 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构建细菌耐药性全球监测网络协调现有的耐药性监控网点大力培训监测人员以保证结果的标准化有效性可靠性为耐药细菌流行的监控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共同制定对策遏制耐药菌的发生和扩散通过减少抗生素应用选择压力让那些产生耐药突变的微生物群体失去与野生型敏感菌的竞争优势而逐渐减少或消失从而逆转耐药性阻止耐药性的发生与蔓延
具有抗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的病原菌主要是: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空肠 弯曲菌、金葡菌和结核杆菌等。但伤寒杆菌、志贺 菌未见主动外排系统,可能是这两种菌耐药性上升 较慢的原因。目前未发现能够泵出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的主动外排系统,可能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有关。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01
02
03
增加治疗难度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 菌往往难以治疗,增加了 治疗时间和成本。
患者死亡率上升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一些原本可治愈的感染病 变得难以治疗,导致患者 死亡率上升。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 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CHAPTER 03
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某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即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
医院内部感染的常见细菌往往具 有更高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
度和患者死亡率。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 用和滥用,细菌耐药 性的发展速度加快。
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 合作,共同应对细菌 耐药性问题。
新的抗生素研发速度 无法跟上细菌耐药性 的发展速度。
抗菌药物的改造与优化
抗菌药物改造策略
通过结构修饰、基因敲除等技术 手段,对已有抗菌药物进行改造 ,以提高其抗菌活性、降低耐药 性产生的风险。
抗菌药物优化目标
优化后的抗菌药物应具备更好的 抗菌效果、更低的毒副作用、更 稳定的药物性质和更低的生产成 本等特点。
CHAPTER 05
抗菌药物的管理与政策建议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当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 因突变时,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天然耐药性是指细菌固有 的对某些抗菌药物的抵抗力,而获得性耐药性则是指细菌在抗菌药物选 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等不同药物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 制方法课件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控制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控制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威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使得原本治疗感染的药物渐渐失去了效果。
这一现象给人类的健康和医疗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目前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控制方法。
一、细菌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频率的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被广泛使用于医院和家庭中,而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迅速产生抗药性。
长期或过量的使用抗生素,细菌体内的耐药基因会被激活并传递给细菌的后代,使它们对抗生素产生耐药。
2. 剂量不足: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如果给予的抗生素剂量不足,细菌可能会被暴露在亚有效的抗生素浓度下,从而促使细菌进化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 抗生素的滥用:许多人滥用抗生素,自行购买、储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
这些滥用的行为使得细菌在人体内有更大的机会接触到抗生素,更快地形成耐药性。
4. 抗生素的错误使用:医生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
如果抗生素的选择、剂量或使用时间不当,可能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难度增加:抗生素耐药性使得原本可以被抗生素治愈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延长了患者的病程,并增加了治疗的成本。
2. 外科手术风险增加:手术中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但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使得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使手术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3. 传染病的传播加快: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使得感染病的传播更为迅速。
当细菌耐药的情况出现时,传染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治愈。
三、抗生素耐药性的控制方法为了解决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方法: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应该遵循抗生素的使用指南,正确选择抗生素、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处方权。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防治措施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防治措施被称为微小生物的细菌,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之久,植被中和动物体内都可见其身影。
而他们所拥有的抵御药物的能力,被医学专家和研究人员认为已经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因此,本文将探讨细菌的耐药性及其防治措施。
一、什么是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可以有效地抗击一些原本可协助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细菌在自身进化的过程中,积累了抵御一些药物的能力,使得药物对它们的杀伤力大大减弱。
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死于抗生素的耐药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人。
二、细菌的耐药性形成原因1. 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许多医生常常过度开出抗生素,或者是错误地给患者开出不适当的药物,这种药物的使用不仅无效,反而会助长细菌的耐药性。
2. 抗生素在工业化农业中的使用农业生产在大量使用抗生素,并将其添加到饲料和水源中,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和预防疾病。
这种行为导致了环境中细菌群落的侵略性增加,也使抗生素的耐药性水平显著提高。
3. 医疗实践细菌的传播和感染在医院和护理机构中经常发生,而不合理的治疗和病房控制措施也极大地影响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
三、如何预防细菌的耐药性?1. 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用药后要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方式、时间、剂量等。
2. 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坚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并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 安全用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遵循药物的说明,并要注意药物与饮食、饮水、草药以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 消毒与卫生尽可能避免到公共场合和交通工具乘坐,要勤洗手、勤通风和正确消毒。
四、细菌耐药性的治疗方式1. 使用新药物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发新型抗生素,去解决目前已经能够适应旧药的细菌。
这些药物衍生出新的化学结构,破坏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但这些药物的研发需要充足的时间和巨额的投入。
2. 细菌的疫苗研制以目前细菌的耐药性大幅度加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针对细菌的疫苗来对抗细菌繁殖。
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及预防对策

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及预防对策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使得原本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变得无效,导致治疗难度加大、费用增加甚至治疗失败。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是可以发生突变的,有一些突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这些突变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通过细菌之间的基因交换而获得的。
2. 基因水平的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质粒、噬菌体等方式进行基因的水平转移,这样就会传递耐药基因给其他细菌。
这种水平转移的机制使得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之间广泛传播,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3. 不当使用抗生素:大量的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使用抗生素过多或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时,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此外,抗生素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家畜饲养中,导致环境中的细菌也产生耐药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医疗指南,仅在确诊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并按照推荐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并严格按照疗程使用,不应因为症状减轻而提前停药。
2. 加强卫生与预防措施: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细菌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养成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源和接种疫苗的好习惯。
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手卫生和设备消毒等措施,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性。
3. 开展科学研究与监测: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监测力度。
通过不断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此外,还需要投入资金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抗菌药物和有效的防控措施。
4. 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使抗生素失去对其杀菌或抑制作用的能力。
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下面将从细菌耐药的趋势及控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细菌耐药的趋势:1.医院感染细菌耐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医院感染细菌逐渐耐药,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杆菌等。
这些抗生素耐药细菌传播性强,易造成多重耐药。
2.农业使用抗生素引发细菌耐药:在畜牧业和渔业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的手段,使得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从农产食物中传入人类体内,进一步加剧细菌耐药问题。
3.生活环境中细菌耐药:由于洁具、医疗设备等缺乏清洁,细菌在这些环境中滋生,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给居住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二、细菌耐药的控制方法:1.加强监管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政府应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和销售监管,限制非法售卖抗生素,加强临床用药合理使用管理,禁止非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等。
医生应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公众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明白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不应滥用抗生素。
同时,提高公众对个人卫生的重视,如勤洗手、咳嗽时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等,有助于减少细菌传播。
3.加强卫生条件和环境清扫: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和家庭的卫生条件,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减少细菌暴露的机会。
定期清洁卫生设施和用具,如洗手间、医疗器械等,有利于控制细菌的生长。
4.开发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科学家应加大对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的研发力度,开发对抗多种细菌耐药的药物和疫苗,以应对细菌耐药的挑战。
5.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细菌耐药情报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的威胁。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掌握细菌耐药的动态信息,制定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
总结起来,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医生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细菌耐药性基因传播机制及其防控策略

细菌耐药性基因传播机制及其防控策略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基因在不断传播,导致常规抗生素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断降低。
了解细菌耐药性基因传播的机制以及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耐药性基因的传播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一、细菌耐药性基因传播机制1. 垂直传播:即通过基因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细菌通过基因变异、突变等途径获得耐药性基因,然后将这些基因通过有丝分裂或无丝分裂方式传给下一代细菌。
这种传播机制相对较慢,但是对于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细菌菌群具有一定的影响。
2. 水平传播:即通过细菌之间的基因交换传递。
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耐药性基因传播的主要机制之一。
它包括转化、转化、颠倒转录和共享可移动元件等多种方式。
细菌可以通过吸附周围环境中的裸露DNA或摄取其他细菌释放的外泌体,从而获得耐药性基因。
这种方式传播速度快,使细菌能够非常迅速地获取新的耐药性。
3. 抗生素选择压力: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为细菌耐药性基因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作用下时,仅有少数细菌具有耐受抗生素的能力,这些耐药细菌便能够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快速繁殖并传播耐药性基因。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耐药基因将更加广泛地传播。
二、细菌耐药性基因的防控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控细菌耐药性的基础。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在确定感染类型和细菌耐药性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同时,患者和公众也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剂量控制的认识,不可滥用抗生素。
2. 强化细菌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细菌监测和报告机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
在早期发现细菌耐药性基因的传播,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阻止其进一步传播。
3.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细菌传播。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和物品消毒等工作,减少细菌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研究与应对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研究与应对策略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治疗的能力,它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有必要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研究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突变和基因水平传递:细菌通过基因的突变来改变自身的特性,从而产生对抗抗生素的耐药性。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传递的方式在菌群中快速传播耐药性基因。
2. 耐药基因的表达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耐药基因的表达紧密相关。
细菌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抑制或增强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
3. 生物膜的形成:细菌通过形成生物膜来保护自身免受抗生素的侵害。
生物膜可以作为物理屏障,阻止抗生素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菌的生存。
二、细菌耐药性的应对策略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需要采取综合而有针对性的策略,如下所示: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准确判断病情,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南,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2. 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建立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体系,定期对临床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及时了解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机制的变化,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发展新型抗生素:积极推动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开展多样化的药物创新研究,以突破传统抗生素对细菌的治疗模式,缓解细菌耐药性问题。
4. 鼓励研究抗菌剂辅助治疗:除了传统抗生素,还可以研究开发其他类型的抗菌剂,如溶菌酶、抗菌肽等,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细菌治疗的有效性。
5.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降低细菌传播和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6. 加强国际合作: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分析抗菌药物耐药性与防控策略

分析抗菌药物耐药性与防控策略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析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
这一现象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使得许多常见疾病难以治疗。
下面将从原因、影响和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原因分析1.1 滥用和过度使用: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医院和家庭中,由于患者需求或医务人员不合理开具处方,大量使用无需或低需量的抗生素,导致细菌逐渐产生耐受性。
1.2 不良制度与管理:缺乏正确而严格的制度与管理也是导致耐药问题加剧的原因之一。
密切合作、跨界监管以及强化对非法销售伪劣抗菌药品行为的打击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1.3 培养环境改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生活中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已成为习惯。
再加上公共环境和康复场所耐药细菌的传播,导致更多的人暴露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下。
2. 影响分析2.1 丧失疾病控制能力:抗菌药物失效会给全球范围内许多疾病,如结核病、性病等的防治带来极大困扰;手术、移植和癌症化疗等医疗过程都离不开抗生素的应用,当这些常见操作因耐药性而受影响时,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
2.2 经济负担加重:抗菌药物失去了治疗效果意味着需要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方法。
同时,由于全球低收入人口缺乏对其合适使用和监督方面防范体系,这也将增加其经济负担。
2.3 疾病传播蔓延:耐药细菌及其带有抗菌基因的耐药基因传播将增加这些病原体对全球范围内流行性传染病的威胁。
这种可能性使得控制传染病变得异常困难。
3. 趋势分析3.1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 预计未来几十年,抗菌药物的需求仍然巨大。
不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和养殖产业中,人们普遍会延续大量使用抗菌药品,其中就包括了滥用和过度使用。
3.2 新型耐药基因出现:新型耐药细菌与新型抗生素相互作用会引发新一轮的博弈。
而且在旧有的环境中,这些非常规典型的“进化”途径将加速并导致更多网络共享时刻造成更广泛和更持久的问题。
临床医学中的细菌耐药性应对细菌感染的新策略

临床医学中的细菌耐药性应对细菌感染的新策略细菌耐药性是临床医学中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传统抗生素无法有效对抗感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策略来对抗细菌感染。
本文将介绍几种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新策略,包括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创新的治疗模式以及加强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新型抗生素的开发近年来,针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不断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寻找对抗耐药细菌的有效药物。
其中一种策略是寻找天然界中的新药物资源。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和微生物被发现,并被广泛研究。
通过筛选和提取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新型抗生素,并测试其对耐药细菌的杀菌效果。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改变或修饰细菌的基因组,使其产生新的杀菌物质。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抗生素的限制,为细菌耐药性的应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创新的治疗模式除了开发新型抗生素,医学界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治疗模式来对抗细菌感染。
其中之一是联合用药。
耐药细菌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即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能力。
通过同时应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生素,可以减少细菌对单一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疗的效果。
此外,免疫疗法也成为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新策略之一。
免疫疗法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
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细菌感染的免疫疗法被研发出来,并在一些医疗机构得到应用。
这种治疗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对抗生素的依赖,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和抗菌能力。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加强除了治疗模式的创新,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加强也十分重要。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强化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宣传,并加强对使用抗生素的监督与管理。
这样可以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误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另外,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通过完善的消毒措施、规范的手卫生操作以及科学的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的传播和扩散,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 的相对的抵抗力。耐药性的程度依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 菌浓度(MIC)表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从遗传学的角度,细菌耐药性可分为: (一)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系
耐药菌株出现和扩散的因素繁多,但起关 键作用的是:①耐药基因发生突变使耐药谱增 大;②细菌间遗传物质交换,将耐药基因转移到 新宿主;③医院及社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为耐 药菌产生和存在于体内,或更为广泛地扩散,以 及引起疾病提供了重要的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前两个为细菌本身生物特性因素, 是耐药性产生的客观依据,后一个是人为因素, 是抗生素耐药性迅速传播的主要推动力。此 外,还与感染控制措施应用不当,各种先进的侵 袭性诊治手段广泛应用,以及免疫忍容性宿主
(三)二氢叶酸代谢酶
甲氧苄啶(TMP)通过抑制二 氢叶酸还原酶(Mr21000)而杀菌, 但耐药菌能产生大量的功能相同 的新蛋白(Mr21000),不被TMP 抑制。细菌改变二氢叶酸合成酶 构型,与磺胶药的亲和力下降100 倍,敏感菌转为耐药菌。
三 药物积累不足
(一) 减少药物吸收(reduced drug uptake)
具有抗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的病原菌主要是: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空肠 弯曲菌、金葡菌和结核杆菌等。但伤寒杆菌、志贺 菌未见主动外排系统,可能是这两种菌耐药性上升 较慢的原因。目前未发现能够泵出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的主动外排系统,可能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有关。
四、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细菌感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28年 Flem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1用于临床,细菌性疾 病的治疗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抗生素这一 “神奇的药物”曾使人类有效控制了许多可怕的 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细菌感染并不因为抗菌药物 的广泛使用而减少,而是出现了更多的细菌感染; 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甚至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变得愈加 难以对付,成为人类健康事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甚至还有的菌株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既离开该抗 生素则不能生长。
革兰阴性菌具有选择性低通透性的外
膜屏障,微孔蛋白通道对一些抗菌药物的进 人具有阻碍作用,故对许多抗菌药物产生耐 药性;而革兰阳性菌无外膜屏障,对许多疏水 性抗生素(如ß-内酰胺类)更为敏感。在接触 抗生素后,细菌可改变外膜蛋白的组成或减 少其数量(如OmpF和OmpC的表达减少),降 低外膜通透性,产生获得性耐药,如鼠伤寒沙 门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即为其缺乏蛋白通 道。亚胺培南通过通道OprD2扩散,铜绿假 单胞菌因缺乏OPE-D2而呈耐药。
AmpD维持UDP-N-乙酰胞壁酰五肽与UDP-N-乙酰胞 壁酰三肽在数量上的平衡,控制着ampC转录信号的强弱。 AmpD基因突变产生有功能缺陷的AmpD时,AmpR即以激 活子状态发挥作用,引起大量的ß-内酰胺酶表达,成为稳定 去抑制表型。在使用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期间,可诱导选择 出稳定的去抑制的突变株,使AmpC酶高水平表达。
ß·内酰胺类经外膜孔蛋白进入周浆间隙,结合 细胞膜外侧,被MexB捕获,借助MexA辅助蛋白桥 联作用,经OprM排出菌体。非ß·内酰胺类抗生素 经外膜孔蛋白进入周浆间隙后,通过扩散等过程穿 过细胞膜进入菌体,MexB可在细胞膜内侧捕获这 些抗生素,经过MexA和OprM协同作用排到细胞外。
MexAB-OprM等主动外排系统与外膜通透性 降低的协同作用,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类型的 抗菌药物耐药。
(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ß-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其作用靶位 PBP结合后,可干扰肽聚糖的正常 合成,导致细菌死亡。但是,某些革兰 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 (如淋病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能改 变其PBP的结构,使之与ß-内酰胺类 亲和力降低而导致耐药。肺炎链球 菌不产生ß-内酰胺酶,PBP发生改变 在耐药性形成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
由于细胞壁的有效屏障或细胞膜通透性 的改变,阻止药物吸收,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菌 体内发挥作用。例如,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存 在异常紧密的结构,通透性极低;铜绿假单胞 菌外膜上由孔蛋白构成的蛋白通道较特殊, 通透能力比大肠埃希菌低100多倍,加之生 物膜(biofilm)的形成而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 菌体,故结核分校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众 多的抗菌药物呈现明显的天然耐药性。
二、抗生素的筛选作用
通过自发突变或“耐药基因”转移而成为耐药性
的菌株,具备了适应外界环境改变的能力,但是,耐药菌 株在菌群中仅占极少部分,并且需消耗能量保持耐药 基因或泵出抗菌药物,外膜通透性降低虽能阻止抗生 素进入,但亦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在自然环境 下,耐药菌难以与占有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其生 长规模必然受到正常菌群的拮抗。然而,抗生素的广 泛应用提供了对耐药突变株的选择环境.
(二)增加药物排出(enhanced drug effIux)
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具有能 量依赖性的主动外排系统,可将不同结构的抗 生素(如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ß·内酰胺类等)同时泵出体外,使菌体内的抗生 素浓度明显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细菌还具
有仅排出一种或一类抗菌药物的“单”耐药 系统,如最早发现的大肠埃希菌四环素主动外 排泵,能通过质膜蛋白TetA利用跨膜氢离子梯 度,即质子驱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PMF) 作为能量,将累积到一定浓度的四环素泵出胞 外,阻止它作用于靶位核糖体。
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一) ß-内酰胺酶 (ß-lactamase) 对青霉素和头孢酶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该酶。 (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aminoglycoside
modified enzymes)
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质粒介导的耐药机理是
耐药性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使该类抗生素, 如氯霉素,卡那霉素等羟基磷酸化,而将抗 菌药物钝化酶失活。
细菌通过产生诱导酶对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进行化学修饰,或通过基因突变造成靶位变异 (alterationoftargetsite),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 结合或亲和力下降,失去杀菌作,但细菌的生理 功能正常。
(一)核糖体
核糖体30S亚基S12蛋白发生构象变化,链霉 素失去结合受体而不能发挥抑菌作用。肺炎链 球菌能产生甲基化酶,使23SrRNA上的一个关 键性的腺瞟呤残基甲基化,使大环内醋类抗生 素与靶位即核糖体5OS亚基结合力下降而导致 耐药。
因库扩充,病原菌获得耐药性机会增加,一些 耐药菌本身也可成为条件致病菌。例如,万 古霉素投入临床使用30多年后,一直没有出 现明显耐药现象。随着MRSA、耐甲氧西
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艰难梭菌感染暴
发流行,万古霉素用量急剧上升,20世纪80年 代出现VRE,并迅速波及全球,粪肠球 菌已 成为万古霉素耐药性贮存宿主,进而可能传 播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又如, 粪肠球菌对头孢菌素呈现固有耐药,头孢广 泛应用促进粪肠球菌大量繁殖,已成为医院 感染重要病原菌。
(三)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 transerase) 由质粒编码的该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 性。
(四) 甲基化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 耐药性质粒编码产生一种甲基化酶 ,可使 50S亚基中的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化,而 产生对红霉素的耐药性。
二 药物作用的靶部位发生改变
(三)抗生素在临床和临床之外的应用
1 临床方面的应用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变迁与临床 上抗生素广泛或过度应用有绝对关系。医院环境中抗生 素选择压力的长期存在,一方面筛选出毒力弱,但对许多 抗生素呈固有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另一方面筛选出毒力 强,原来对抗生素敏感转呈耐药的致病菌。
医院是抗生素使用集中的地方,院内的细菌耐药率 明显高于社区,同一种细菌,院内分离株耐药性较强和较 广谱。对某一特定药物耐药率的波动与医院抗生素使用 规定的变化有关。
据组成和外排机制,主动外排系统可分为
主要易化家族、肿瘤耐药性调节分化家族、 萄球菌多重耐药家族和ATP结合转运器;按能 量依赖形式,分为:①具有2个跨膜单位和2个 ATP结合单位,利用ATP-Na+-K+泵作动力;② 单跨膜单位,利用质子泵作动力进行反向转运。
主动外排系统通常由外排转运蛋白、外
膜通道蛋白和连接蛋白(或辅助蛋白)三部分成。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WI外排系统 包括:①MexB:具有主动转运功能,镶嵌在细胞 膜;②OPrM:位于细胞外膜,具有孔蛋白的作用; ③MexA:为辅助蛋白,存在于外膜和膜之间,起 连接MexB和OprM的作用。
在ICU耐药菌检出率远高于其他病房,一些原本无 致病性的前几年未曾听说的细菌,因抗生素的滥用出现 多重耐药性已成为住院病人致命的血源性感染重要病原 菌。
那么,人类是如何陷入细菌耐药性的困 境呢?调查发现,在绝大多数病历,在病原菌 及其药敏结果出来前已开始凭经验选择用 药,待药敏报告再作调整,而有的可能始终无 药敏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细菌产生耐 药性的主要原因。一些医生不顾抗菌药物 使用限制的有关规定,继续开出过量或不适 当的抗菌药物,例如:
(一)抗生素的诱导作用
AmpCß-内酰胺酶基因表达的诱导AmpCß-内酰 胺酶具有很强的可诱导性。通常情况下,AmpC酶 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但在ß-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 时,该酶产量显著上升,如阴沟肠杆菌AmpC酶活性 比诱导前提高100倍左右,甚至1000倍,达到完全去 抑制型水平。通常在强诱导剂(特别是亚胶培南、 头孢西丁)诱导后,AmpC酶的活性可以灭活第一、 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