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讲 钢在加热、冷却时组织的转变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加热和冷却的组织变化课件

钢的热处理——加热和冷却的组织变化课件

淬火工艺与应用
总结词
淬火是一种通过快速冷却来提高金属硬度和耐磨性的 热处理工艺。
详细描述
淬火是将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的金属迅速冷却至室温的 过程。淬火的目的是使金属保持其奥氏体状态,从而提 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淬火过程中,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 子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导致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小, 从而使金属的晶格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和稳定。淬火工艺 广泛应用于各种工具钢、结构钢、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通过选择不同的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硬 度和组织结构的金属材料。
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以消除内应力并稳定组织。
不锈钢的热处理案例
总结词
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良耐腐蚀性能的钢材,其组织稳 定性较高。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不锈 钢的性能。
详细描述
不锈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会逐渐长大并发生相变。 为了获得最佳的耐腐蚀性能和组织稳定性,通常采用固 溶处理,即将钢材加热到奥氏体状态并保温一段时间, 使碳化物充分溶解到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使碳化 物来不及析出。此外,为了提高不锈钢的硬度、耐磨性 和韧性,可以采用时效处理,即将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 并保温一段时间,使金属间化合物得以析出并均匀分布。
总结词
退火是热处理的一种基本工艺,主要用于消除金属材 料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并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详细描述
退火是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 慢冷却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改变金属的晶格结构,使 其变得更加均匀和稳定。退火可以细化金属的晶粒,提 高其塑性和韧性,从而改善金属的机械性能。在退火过 程中,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增加,导致 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大,从而使金属的晶格结构变得 更加稳定。退火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如钢铁、 铝合金、铜合金等。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 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钢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建筑、船舶、桥梁等领域。

在钢材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艺步骤,可以改善钢的力学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而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是影响其热处理效果和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软化和晶粒长大
钢材经过冷加工和热加工后,其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

加热可以使钢材发生软化,原因是钢的晶界杂质和碳化物颗粒会被空气中的氧化物气体消耗掉,在高温下形成低能量状态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变了材料的硬度和韧度,有利于加工和使用。

同时,钢材在加热时晶粒也会长大,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晶界能量降低,晶界的迁移和改变也会导致晶粒的长大。

3. 相变和组织重构
除了软化和晶粒长大,加热还可以使钢材发生相变和组织重构。

钢材中的相是指金属组织的多种形态和状态,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相变。

例如,铁素体(ferrite)和奥氏体(austenite)是钢中常见的相,钢的性能也与其相的形态和含量密切相关。

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应该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使钢材中的相变完成,并尽量避免相的不均匀分布。

4. 总结
总之,钢材在加热时会产生多种组织变化,包括软化、晶粒长大、相变和组织重构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能、延展性和可加
工性,同时也决定了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在进行热处理
之前,应该准确了解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特性,并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和方式,以使钢材发挥最佳性能。

第二节 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二节   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二节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使钢发生不同的组织转变,从而可根据实际需要获得不同的性能。

加热转变、冷却转变(等温冷却转变、连续冷却转变)一、钢在热处理加热与保温时的组织转变——钢热处理加热的目的是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称奥氏体化。

加热至Ac1以上时:首先由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P→A);加热至Ac3以上时: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将转变为奥体(F→A);加热至Ac cm以上时:过共析钢中的二次渗碳体将转变成奥氏体(Fe3C I→A)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共析钢奥氏体化:热处理加热至Ac1以上时,将全部奥氏体化,过程如下图。

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基础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亚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F+P,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3以上时,F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P+Fe3C,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 m以上时,Fe3C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2、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奥氏体晶粒对性能影响:奥氏体的晶粒越细小、均匀,冷却后的室温组织越细密,其强度、塑性和韧性比较高。

[奥氏体的晶粒度]:晶粒度是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可以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

GB/T8493-1987将奥氏体晶粒分为8个等级,其中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基础4级5级6级7级奥氏体的标准晶粒度×100倍[本质粗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

[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的钢。

一般完全脱氧的镇静钢、含碳化物元素和氮化物元素的合金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热处理工艺参数:加热速度、加热温度越、保温时间,其中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最为显著。

工程材料8.4.1 钢在加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工程材料8.4.1 钢在加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以渗碳体Fe 的形式存在 则阻止晶粒长大) 的形式存在, 以渗碳体 3C的形式存在,则阻止晶粒长大) 、氮等元
素则具有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 钢的成分是形成本质粗或细晶粒钢的主要原因。 钢的成分是形成本质粗或细晶粒钢的主要原因。
钢加热后的奥氏 体A的实际晶粒越 细小, 细小,冷却后转 变成珠光体P 变成珠光体P或其 它相的晶粒也细 钢的强度、 小,钢的强度、 硬度、塑性和韧 硬度、 性也越优良。 性也越优良。
3.非共析钢的等温转变 .
1) 亚共析钢的 曲线:比共析钢的 曲线增 亚共析钢的C曲线 比共析钢的C曲线增 曲线:
加了 A→F的转变开始线 的转变开始线
2) 过共析钢的 曲线:增加了 A→Fe3C 的转 过共析钢的C曲线 曲线:
变开始线
4.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应用(共析钢) .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应用(共析钢)
A1~680℃,呈粗片状 ℃ 680℃~600℃,呈细片状 ℃ ℃ 600℃~550℃,呈极细片状 ℃ ℃
550℃~350℃形成,呈羽毛状 ℃ ℃形成,
350℃~Ms ,呈针状或竹叶状 ℃
Ms
2.共析钢C曲线各区转变过程及特点 .共析钢 曲线各区转变过程及特点
曲线上部的转变——珠光体转变 1) C曲线上部的转变 珠光体转变 曲线下部的转变——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 2) C曲线下部的转变 贝氏体 低于Ms线的转变——马氏体转变 Ms线的转变 马氏体转变 3) 低于Ms线的转变 马氏体
由于铁素体F的碳浓度与结构和奥氏体A接近, 由于铁素体F的碳浓度与结构和奥氏体A接近,故铁 素体先消失, 素体先消失,而在所形成的奥氏体中尚有未溶解的 渗碳体存在。 渗碳体存在。 此时奥氏体的平均碳浓度低 通过保温,剩余渗碳体的原子扩散,使奥氏体中的 通过保温,剩余渗碳体的原子扩散, 保温 碳浓度达到共析成分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嘿,咱聊聊钢在加热和冷却时那神奇的组织转变。

钢啊,这硬家伙,平时看着就挺牛。

可你知道吗?当它被加热的时候,那可就像变魔术一样。

一开始,温度慢慢升高,钢就开始有点小动静了。

就好像一个睡眼惺忪的人,逐渐被唤醒。

那原本排列整齐的原子们,也开始不安分起来。

温度再高点,钢的组织就发生大变化啦。

这时候的钢,就如同一个正在进行大改造的工厂。

各种原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结构。

那场面,可壮观了。

想象一下,无数的小原子们,就像一群忙碌的小工人,在高温的催促下,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要是继续加热,钢可就彻底不一样了。

它变得更加活跃,就像一个疯狂的派对现场。

原子们尽情地舞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的钢,有着强大的力量,仿佛能征服一切。

可别光看加热的时候,冷却也很有看头呢。

当钢开始冷却,就像是一场疯狂派对后的安静。

原子们不再那么疯狂,开始慢慢回归秩序。

温度逐渐降低,钢的组织也逐渐稳定下来。

这就像一个人在经历了一场刺激的冒险后,开始平静地思考人生。

冷却过程中,钢的变化可细腻了。

有时候,它会变得更加坚硬,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屈不挠。

有时候,它又会变得更加有韧性,像一个灵活的运动员,能应对各种挑战。

不同的加热和冷却方式,会让钢有不同的组织转变。

就好比不同的人生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加热得太快,冷却得太急,钢可能就会变得很脆弱。

但如果掌握好节奏,钢就能变得无比强大。

咱再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不都跟钢的组织转变有点像吗?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发生变化。

有时候是好的变化,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有时候可能不太好,但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东西。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真的很神奇。

它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奇妙之处,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总之,钢的组织转变告诉我们,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A-P终止线
A-P转变 终了线
图2.4 共析碳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临界 冷却速度
钢的热处理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2.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过共析碳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曲线与共析碳钢相比,除了多出一 条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线以外,其他基本相似
亚共析碳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曲线与共析碳钢却大不相同,它除 了多出一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以外,还出现了贝氏体转变区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钢的热处理
❖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
图2.1 钢加热和冷却时各临界点的实际位置
钢的热处理
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加热到Accm点以上时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 热处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得到奥氏体 严格控制奥氏体的晶粒度是热处理生产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钢的热处理
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方法:
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 加热速度
钢的热处理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冷却过程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其冷却转变温度决定了冷却后 的组织和性能
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冷却方法有:
连续冷却(如炉冷、空冷、水冷等)图b 等温冷却(如等温淬火)图a
图2.2 两种冷却方式示意图
钢的热处理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1.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图2.3 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钢的热处理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1.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珠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
钢的热处理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加热冷却组织转变

钢的加热冷却组织转变

(F和Fe3C),转变为另一种晶格形式的单相(A)的过程,在这样的相变过程中,必然伴随 着Fe、C原子的扩散和相应的晶格重构。研究证明,α-γ晶格重构过程实际上是固态下重结
晶的过程,因此,同样遵循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形核、长大和均匀化的过程。
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如图6-3
亚共析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因此亚共析钢的奥氏体转变由两个阶段 组成。① 是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到略高Ac1 );② 是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 到Ac1~Ac3之间)。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与共析钢相同。当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结束时,在 铁素体晶界上开始形成新的奥氏体晶核,这些新的晶核依靠吸收由先形成的奥氏体中越过晶 界扩散过来的碳原子而不断向铁素体晶粒内部长大。当温度略高于Ac3时,铁素体全部转变成 奥氏体,之后碳原子的扩散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才能使所有奥氏体的成分达到均匀一致。 2.2.2 过共析钢的奥氏体转变
指在规定加热条件下(把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所测得的奥氏体晶粒度。本 质晶粒度的实质是表示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不同牌号的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 向是不同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把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而奥氏体的晶粒随温度的升高不易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钢的本质晶粒度示意图如图 6-8所示。一般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零件大多采用的是本质细晶粒钢,因为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 后易获得细小的实际晶粒度。
过冷或过热现象,在相图上实际的相变温度和平衡临界点就会产生偏移的现象,而且加热或
冷却速度越快,偏移量越大。为了便于区别,通常把实际加热时的各临界点用Ac1、Ac3、Accm 表示,冷却时的各临界点用Ar1、Ar3、Arcm表示。钢的各实际临界点的含义如下:

钢在热处理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热处理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热处理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相图只适用于缓慢冷却,而实际热处理则是以一定的冷却速度来进行的,所以出现C曲线。

一、A冷却C曲线转变温度与转变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

1. 等温冷却C曲线将钢急冷到临界温度以下某一温度,在此温度等温转变,在冷却过程中测绘出过冷A 等温转变图。

2.连续冷却C曲线将钢在连续冷却的条件下转变,此时测绘出的冷却二、等温冷却C曲线过冷A等温转变图可综合反映过冷A在不同过冷度下的等温转变过程,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转变产物类型以及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由于等温转变图通常呈“C”形状,所以也称C曲线,另外还称TTT 图,现以共析钢为例来说明TTT图的建立.1.相图的建立① 把钢材制成Φ10×1.5mm的圆片试样,分成若干组② 取一组试样,在盐炉内加热使之A化.③ 将A化后的试样快速投入 A1 以下某一温度的浴炉中进行等温转变④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个试样急速淬入水中,而后将各试样取出制样,进行组织观察.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某一试样刚出现灰黑色产物时,所对应的等温时间就是A开始转变时间,到某一试样未有M出现时,所对应的时间为转变终了时间。

共析碳钢等温转变图(C曲线)将其余各组试样,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出不同等温条件下A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最后将所有转变开始时间点和终了时间点标在温度、时间(对数)坐标上,并分别连接起来,即得C曲线.2. 图形分析3. 等T转变特点① 过冷到A1以下的A处于不稳定状态,但不立即转变,而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转变,称为孕育期。

孕育期越长,过冷A越稳定,反之,则越不稳定。

② 鼻点:550℃ 最不稳定,转变速度最快③ C形状原因过冷度和原子扩散为两个制约因素在A1~ 550℃区间,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较快,转变速度较快。

550℃以下,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速度越来越慢,因而转变速度减慢。

4. 相变特点① 高温转变-- P转变(Ar1~ 550)A→F+Fe3C(片层相间平行排列的机械混合物)温度A相变层片间距HRCAr1~600℃A→P0.4mm20650℃~600℃A→S0.4~0.230600℃~550℃A→T0.240② 中温转变—贝氏体转变( 550℃~240℃ )A→ B (F+Fe3C),其中F具有一定过饱和度A→ B上(550℃~350℃ )羽毛状Fe3C以较粗大片状分布在较宽的F片之间,易发生脆断 ,HRC=45 。

了解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讲课讲稿

了解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讲课讲稿

了解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了解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热处理的定义、目的、分类及作用;
2.掌握钢加热和保温的目的;
3.掌握钢在冷却转变时的产物及转变曲线。

教学重点、难点:1. 钢加热及保温的目的;2. 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中各种温度区域内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组织形貌,性能特点。

4.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特点,冷却速度对钢的组织变化和最终性能的影响
授课方法:面授(课堂教学)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08讲 钢在加热、冷却时组织的转变

08讲 钢在加热、冷却时组织的转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教学内容: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由浅如深讲解教学目的:1.掌握钢在加热时组织转变——钢的奥氏体化;2.明确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3.掌握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重点、难点:钢的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教学过程:1.3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分类:1.整体热处理: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2.表面热处理:仅对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如火焰淬火、感应淬火等。

3.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如渗碳等。

钢的热处理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其主要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1.3.1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1.3.1.1钢在加热时组织转变Fe-Fe3C相图相变点A1、A3、A cm是碳钢在极缓慢地加热或冷却情况下测定的。

但在实际生产中,加热和冷却并不是极其缓慢的,因此,钢的实际相变点都会偏离平衡相变点。

即:加热转变相变点在平衡相变点以上,而冷却转变相变点在平衡相变点以下。

通常把实际加热温度标为Ac1、Ac3、Ac cm、Ar1、Ar3、Ar cm。

如图6-1所示。

图6-1 钢在加热、冷却时的相变温度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到Ac3和Ac cm以上时,便全部转变为奥氏体,这种加热转变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

1.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一个从新结晶的过程。

由于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包类型不同,含碳量差别很大,转变为奥氏体必须进行晶包的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

下面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化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如图4-2所示。

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上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的。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组织转变课件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组织转变课件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珠光体的形成
总结词
珠光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状交替排 列构成。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开始扩散并偏聚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界面处, 形成富碳的铁素体和贫碳的渗碳体。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些富碳的铁素体和贫 碳的渗碳体会逐渐形成层片状结构,最终形成珠光体。
马氏体的转变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其特点是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如果冷却速度足够快,奥氏体中的碳原子来 不及扩散,就会形成一种过饱和的固溶体,即马氏体。马氏 体的硬度高、强度大,因此在制造高强度、耐磨性好的刀具、 模具等产品时具有重要的应用。
贝氏体的转变
奥氏体的形成是一个扩 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温度。
04
奥氏体的形成与钢的成 分、加热速度和温度等 因素有关。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01
02
03
04
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 逐渐长大。
晶粒的大小对钢的性能有重要 影响,晶粒越细,钢的强度和
韧性越好。
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奥氏体 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为了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通常采用快速加热和短时间保
回火
总结词
回火是一种将淬火后的金属重新加热至低温 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过程,主要用于消除淬火 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 性。
详细描述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低温加热使金属内部 组织结构发生转变,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 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性。回火工艺 通常包括将淬火后的金属加热到低温回火温
开裂
是指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内应力过大 或组织转变不均匀,导致钢的表面出 现裂纹。开裂可以通过优化热处理工 艺、控制冷却速度和改善材料成分来 减少。

钢在加热与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与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图3-1 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钢在加热与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热处理是指采用适当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热处理是强化金属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主要途径之一,在机械制造中绝大多数的零件都要进行热处理。

如机床工业中60%~70%的零件要进行热处理,汽车、拖拉机工业中70%~8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各种量具、刃具。

模具和滚动轴承几乎100%要进行热处理。

因此热处理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热处理按照加热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1)整体热处理:指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常用的方法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2)表面热处理:指对工件表层进行热处理,以改变表层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火焰淬火、感应淬火。

(3)化学热处理:指改变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滲碳、滲氮、碳氮共滲、滲金属等。

热处理的种类和方法很多,但其基本过程都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通常用“温度—时间”为坐标的热处理工艺曲线来表示(如图3-1所示)。

改变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相应的组织转变,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

所以,要了解各种热处理工艺方法,必须首先研究钢在加热(包括保温)和冷却过程中组织变化的规律。

由Fe —Fe3C 相图可知,A1、A3、Acm 线是碳钢在极其缓慢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温度线。

因而这些线上的点都是平衡条件下的相变点。

但在实际生产中,加热或冷却速度都比较快,实际发生组织转变的温度与A1、A3、Acm 都有不同程度的过热度或过冷度(如图3-2)。

通常将加热时的各相变点用Ac1、Ac3、Accm 表示,冷却时的各相变点用Ar1、Ar3、Arcm 表示。

钢的相变点是制定热处理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可通过查热处理手册或有关手册得到。

图3-2 钢的相变点在Fe-Fe 3C相图上的位置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将钢加热到Ac3或Ac1温度以上,以获得全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为目的的操作,称为奥氏体化。

钢在加热及冷却时和组织转变ppt课件.ppt

钢在加热及冷却时和组织转变ppt课件.ppt
(1)550~350℃: B上; 40~45HRC;脆性大,几乎无价值。
过饱和碳α-Fe条状 羽毛状
B上 =过饱和碳 α-Fe条状 + Fe3C细条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上贝氏体形貌
在光镜下呈羽毛状. 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
230~ - 50℃; 低温转 变区; 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 ( M ) 转变区。
10
102
103
104
时间(s)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珠光体型转变—高温转变(A1~550 ℃

残余Fe3C溶解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延长保温时间,让碳原子 充分扩散,才能使奥氏体 的含碳量处处均匀。
A 均匀化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电镜下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
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教学内容: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由浅如深讲解教学目的:1.掌握钢在加热时组织转变——钢的奥氏体化;2.明确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3.掌握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重点、难点:钢的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教学过程:1.3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分类:1.整体热处理: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2.表面热处理:仅对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如火焰淬火、感应淬火等。

3.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如渗碳等。

钢的热处理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其主要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1.3.1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1.3.1.1钢在加热时组织转变Fe-Fe3C相图相变点A1、A3、A cm是碳钢在极缓慢地加热或冷却情况下测定的。

但在实际生产中,加热和冷却并不是极其缓慢的,因此,钢的实际相变点都会偏离平衡相变点。

即:加热转变相变点在平衡相变点以上,而冷却转变相变点在平衡相变点以下。

通常把实际加热温度标为Ac1、Ac3、Ac cm、Ar1、Ar3、Ar cm。

如图6-1所示。

图6-1 钢在加热、冷却时的相变温度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到Ac3和Ac cm以上时,便全部转变为奥氏体,这种加热转变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

1.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一个从新结晶的过程。

由于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包类型不同,含碳量差别很大,转变为奥氏体必须进行晶包的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

下面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化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如图4-2所示。

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上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的。

由于界面上的碳浓度处于中间值,原子排列也不规则,原子由于偏离平衡位置处于畸变状态而具有较高的能量。

同时位错和空间密度较高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交接处在浓度结构和能量上为奥氏体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6-2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2)奥氏体长大奥氏体一旦形成,便通过原子扩散不断张大在于铁素体接触的方向上,铁素体逐渐通过改组晶胞向奥氏提转化;在与渗碳体接触的方向上,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

3)残余渗碳体溶解由于铁素体的晶格类型和含碳量的差别都不大,因而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总是先完成。

当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有少量的渗碳体尚未溶解。

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这部分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直至完全消失。

4)奥氏体均匀化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中,碳浓度是不均匀的。

原先渗碳体的位置,碳浓度较高;原先属于铁素体的位置,碳浓度较低。

因此,必须保温一段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

这就是热处理应该有一个保温阶段的原因。

对于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没有超过Ac3或Ac cm,而在稍高于Ac1停留,只能使原始组织中的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而共析铁素体或二次渗碳体仍将保留。

只有进一步加热至Ac3或Ac cm以上并保温足够时间,才能得到单相的奥氏体。

2.奥氏体的晶粒度及其控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者保温时间过长,将会促使奥氏体晶粒粗化。

奥氏体晶粒粗化后,热处理后钢的晶粒就粗大,会降低钢的力学性能。

1)奥氏体的晶粒度及其控制奥氏体晶粒度是指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若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细小,则冷却后转变产物的组织也细小,其强度、韧性都较高。

国家标准将晶粒度级别分为12级。

不同的钢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不同。

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都很细小,若继续升温或保温,奥氏体的晶粒便会长大。

长大有良种情况:一种是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晶粒长大较快,具有这种特性的钢称为粗晶粒钢;另一种是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经理不容易长大,但加热到930℃以上时,经理将迅速长大,具有这种特性的钢称为细晶粒钢。

炼钢时,用锰铁脱氧的钢多属于粗晶粒钢,用铝脱氧的钢多属于细晶粒钢。

沸腾钢是粗晶粒钢,镇静钢是细晶粒钢。

2)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欲使钢在热处理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粗化,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加热温度愈高,晶粒长大速度愈快,奥氏体的晶粒也就越粗大。

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不断长大。

在保证工件完全热透并获得均匀奥氏体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一般都是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某一适当的温度。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愈快,过热度愈大,奥氏体形核率大于长大速度,易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

但需严格控制保温时间,若保温时间过长,晶粒反而更粗大。

因此,生产上采用快速加热和短时间保温的方法来细化晶粒。

(3)钢的原始组织及成分:钢的原始组织愈细,则相晶界愈多,使奥氏体晶核数量增加,有利于获得细晶粒组织。

随着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也增加。

当奥氏体晶界上存在未溶化的残余渗碳体时,未溶的渗碳体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

1.3.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冷却是钢热处理的三个工序中影响性能的最重要环节,所以冷却转变是热处理的关键。

热处理冷却方式通常有两种,即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所谓等温转变是指将奥氏体化的钢件迅速冷却至Ar1以下某一温度并保温,使其在该温度下发生组织转变,然后再冷却至室温,见图6-3所示。

连续冷却则是将奥氏体化的钢件连续冷却至室温,并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

图6-3 奥氏体的冷却曲线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所谓“过冷奥氏体”是指在相变温度A1以下,未发生转变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A’)。

在不同的过冷度下,反映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与时间关系的曲线称为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曲线。

由于曲线形状像字母C,故又称为C曲线。

如图4-4所示。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Ar1线以下不同温度会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变,即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

1)珠光体转变共析成分的奥氏体过冷到Ar1~550℃高温区等温停留时,将发生共析转变,转变产物为珠光体型组织,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由于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温度不同,珠光体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厚度也不同。

在Ar1~650℃范围内,片间距较大,称为珠光体(P);在650℃~600℃范围内,片间距较小,称为索氏体(S);在600℃~550℃范围内,片间距很小,称为托氏体(T)。

珠光体组织中的片间距愈小,相界面愈多,强度和硬度愈高;同时由于渗碳体变薄,使得塑性和韧性也有所改善。

2)贝氏体转变共析成分的奥氏体过冷到550℃~Ms的中温区停留时,将发生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形成贝氏体(B)。

由于过冷度较大,转变温度较低,贝氏体转变时只发生碳原子的扩散而不发生铁原子的扩散。

因而,贝氏体是由于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两相混合物。

按组织形态和转变温度,可将贝氏体组织分为上贝氏体(B 上)和下贝氏体(B 下)两种。

上贝氏体是在550~3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由于脆性较高,基本无实用价值,这里不予讨论;下贝氏体是在350℃~Ms 点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它由含过饱和的细小针片状铁素体和铁素体片内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因而,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塑性和韧性。

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等温淬火来获得下贝氏体。

3)马氏体转变 当过冷奥氏体被快速冷却到Ms 点以下时,便发生马氏体转变,形成马氏体(M ),它是奥氏体冷却转变最重要的产物。

奥氏体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

当过冷至Ms 以下时,其晶体结构将转变为体心立方晶体结构。

由于转变温度较低,原奥氏体中溶解的过多碳原子没有能力进行扩散,致使所有溶解在原奥氏体中的碳原子难以析出,从而使晶格发生畸变,含碳量越高,畸变越大,内应力也越大。

马氏体实质上就是碳溶于α-Fe 中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图6-4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碳含量。

当Wc 低于0.2%时,可获得呈一束束尺寸大体相同的平行条状马氏体,称为板条状马氏体,如图6-5a 所示。

图6-5 马氏体的显微组织示意图当钢的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当马氏体中Wc 大于0.6%时,得到针片状马氏体,如图6-5b 所示。

片状马氏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和韧性很差,脆性大。

当Wc 在0.2%~0.6%之间时,低温转变得到板条状马氏体与针状马氏体混合组织。

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板条状马氏体量减少而针片状马氏体量增加。

与前两种转变不同的是,马氏体转变不是等温转变,而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Ms ~Mf )快速连续冷却完成的转变。

随温度降低,马氏体量不断增加。

而实际进行马氏体转变的淬火处理时,冷却只进行到室温,这时奥氏体不能全部转变为马氏体,还有少量的奥氏体未发生转变而残余下来,称为残余奥氏体。

过多的残余奥氏体会降低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而且因残余奥氏体为不稳定组织,在钢件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转变而导致工件产生内应力,引起变形、尺寸变化,从而降低工件精度。

因此,生产中常对硬度要求高或精度要求高的工件,淬火后迅速将其置于接近Mf 的温度下,促使残余奥氏体进一步转变成马氏体,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冷处理”。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与共析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相比,时间/s 温度/︒C图4-4 共析钢过冷A'等温转变图300-1000100200400500600700800它们的C 曲线分别多出一条先析铁素体析出线或先析渗碳体析出线。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碳的影响:亚共析钢的C 曲线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向右移,过共析钢的C 曲线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向左移。

故在碳钢中,共析钢的C 曲线最靠右,其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合金元素的影响:所有合金元素如入奥氏体后会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使C 曲线右移。

2.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在实际生产中,奥氏体的转变大多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故有必要对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有所了解。

它也是由实验方法测定的,它与等温转变曲线的区别在于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位于曲线的右下侧,且没有C 曲线的下部分,即共析钢在连续冷却转变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

这是因为共析钢贝氏体转变的孕育期很长,当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通过贝氏体转变区内尚未发生转变时就已过冷到Ms 点而发生马氏体转变,所以不出现贝氏体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又称CCT 图,如图6-6所示。

图中Ps 和P f 表示A →P 的开始线和终了线,K 线表示A →P 的终止线,若冷却曲线碰到K 线,这时A →P 转变停止,继续冷却时奥氏体一直保持到Ms 点温度以下转变为马氏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