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定稿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共63页

合集下载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 领会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核舟记》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题。

3.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核舟记》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价值。

(2)简介《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成就。

(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核舟吗?它有什么特点和价值?2. 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核舟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核舟记》的文章结构和思路。

(2)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学生汇报探讨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11课《核舟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透过文字欣赏核舟之美,感受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通过文字来了解这一珍宝,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1.作者档案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末著名散文家。

他是明代大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但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八卷。

被清代张潮收录《虞初新志》的《核舟记》,就是他的代表作。

2.《虞初新志》简介《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20卷。

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民间的奇闻逸事,很多介绍传奇人物的独门绝技,内容大抵真实不虚。

其中有名之作,除了本文,还有清代林嗣环的《口技》和清代高士奇的《记桃核念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黍(shǔ)箬(ruò)篷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弥(mí)勒矫(jiǎo)首诎(qū)椎(zhuī)髻(jì) 壬(rén)戌(xū)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2)为:为宫室、器皿(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3)而:中峨冠而多髯者(连词,表并列,并且)启窗而观(连词,表修饰,不译)而计其长(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同“横")【词类活用】(1)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古今异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2)学会欣赏古代核舟艺术,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3)学会珍惜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古代核舟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特点;(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介绍作者魏学洢及其作品《核舟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核舟工艺的特点和审美价值;(2)分析文中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美之情;(3)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根据观察和评价,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核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3)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和辅导措施。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1、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2)贻()(3)箬篷()(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7)天启壬戌()(8)篆章()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5)篆章:(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认识,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1、学生读课文,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3.积累文言词汇,同时推敲揣摩本文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重点:疏通文意;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难点: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手工艺术源远流长。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中介绍的核舟就是这样的珍奇……二、介绍作者及作品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进行,完成后,先小组展示交流;2.班级展示交流,每组派一位学生代表交流;3.老师强调重点语句翻译,强调学生批注重点词语意思,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四、熟读课文,探求“核舟"之“奇”【学习任务】思考: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老师引导学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技艺“奇巧"的语句,尤其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容易忽视的细节,做好圈点批注。

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王叔远技艺之“奇巧”。

【学习效果预设及点拨】第一,内容之奇,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而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体积之小可想而知。

“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第二,人物之奇,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以形显神,对照鲜明,文章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核舟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

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

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五、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九、作业布置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核舟记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 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ǎ ng) 贻.(y )í有.奇.(y òu j ī箬).篷(ru ò) 髯.(r án) 衣褶.(zh ě)罔.(w袒.胸(t ǎn) 黍.(sh ǔ) 矫.首(ji ǎ o) 篆.章(zhu àn) 壬.戌.(r én x 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 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2) 一词多义①奇: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A. 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B.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B.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A. 径寸之木(助词,的)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B.其人视端容寂(那)(3) 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理解并欣赏《核舟记》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学生讨论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核舟记》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朗读与翻译。

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文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段分析,深入理解文本。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

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段朗读课文,进行翻译和解析。

词汇和句式讲解: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分析:解读文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思考。

4.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朗读与翻译:20分钟词汇和句式讲解:15分钟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分析:20分钟学生讨论与思考:10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思考与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学生作业与写作: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自我反思: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案准备:编写详细的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步骤。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描绘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和作者对核舟艺术的赞美。

通过对核舟的观察和想象,作者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高超审美。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背诵课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核舟记》这篇课文,部分生僻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汇的解释。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式的解释4.课堂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归纳课文大意。

核舟记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核舟记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船背 其船背稍夷
局部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 不同的体现?
鲁直居左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苏、黄共阅一手
卷。东坡右手执卷
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各微 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
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神情 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 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 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核舟
如何具体阐明奇巧:
体积:长、高 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 褶 ;念珠
船尾: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晰
阐明次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
中间 中轩敞者
逻辑次序
主——次
空间次序
两边
船头坐三人 舟尾横卧一楫
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 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 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
鲁直居左
请你细读课文、掌握构造
总 (1段)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核 分(2—5段)详写核舟的大小、构造、舟上

的人物和题名。
用事实阐明雕

刻者技艺精湛
总 (6段)小 数结 目总 ,计 赞全 叹核 核舟 舟的 的人雕、刻物技、艺文。字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前置学习,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出生字词,翻译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以及数量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不同翻译。

能理清写作顺序,说出核舟各个部位的景物,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能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表述出作者对微雕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情怀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

导入: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看看一只核舟是否可以如此丰富?学生活动一诵奇文、知词义课文作为一篇杂物书画记,重在状物。

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另外两篇“记”,但《桃花源记》重在记事,《小石潭记》则重在记游,其内容各不相同,本文内容丰富、细节较多。

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读懂内容。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听老师范读,画出节奏。

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小组合作解决句子翻译,将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加以补充强调。

补充:关于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尝试翻译以下句子,说说下列句中的数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

本题例句均无量词,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资料先知】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一、基础字词句A级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推理和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寓意以及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直观演示法:展示核舟的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活动法: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 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详细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设计、雕刻等步骤。

4.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艺术手法,分析其表现效果。

5.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直观演示:展示核舟的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7.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8.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强化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