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语文教案
核舟记教案范文7篇
核舟记教案范文7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__出处及作者简介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__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并试分别概括__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__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__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__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__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核舟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描述一个日常物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记》中的雕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如“核舟”、“罔不”、“技艺”、“奇巧”等词汇的含义,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
-文章结构的分析:学习作者如何通过逻辑清晰的空间顺序描绘核舟的细节,以及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帮助。
-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理解并掌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核舟的描写来寄托更深层次的寓意和情感。
-民间工艺文化的认识:了解核舟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它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举例解释:
-通过对词汇的讲解和例句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词汇的用法,如“核舟”不仅是实物,也象征着雕刻艺术的精妙。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叙述事物,提高写作的组织能力。
-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理解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语言和具体案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核舟记》教案合集八篇
《核舟记》教案合集八篇《核舟记》教案篇1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详细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其次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同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确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出师表》确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陈情表》确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
一般来说,语言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同学没有“爱好”,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同学没有“感觉”。
能否找到一种既可以激发同学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爱好又可以增添同学对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学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核舟记》从语言教学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双重否认句等内容。
这些内容,只能随文教学,但很简单陷于串讲的泥坑,使同学学得枯燥。
从文化教学来讲,主要内容是让同学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以及这种精致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这一内容涉及审美,同学缺乏详细可感的审美对象作参照,很简单流于一般化。
依据《核舟记》的写作特点和同学学习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我以“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为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融入到“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的学习活动中。
上课伊始,我先把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展现给同学看。
同学看到这么小的一个橄榄核,特别震撼。
这样,同学的印象就特别深,“体验”了这个核舟的“小”——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那么多东西,而且还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
然后,进入重点教学环节。
我在课外让同学每人用一张纸折了一只船。
上课的时候,我说:“今日我们学习《核舟记》,主要让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根据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折的纸船上。
我们这堂课就是要比一比,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
”同学一听,立刻爱好大增,纷纷提笔预备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文章详细记述了核舟的雕刻过程和雕刻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以及体会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核舟这样的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的帮助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翻译,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核舟记,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翻译和解释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形状和雕刻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教案:《核舟记》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人物。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
2. 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
3. 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文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核舟的兴趣。
然后板书课题《核舟记》,引导学生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音和理解方面的问题。
3. 学习课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核舟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赞美之情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核舟记制作过程:1. 选核2. 刻核3. 上色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1. 景物:山水、花草、树木2. 人物:渔夫、诗人、游客作者赞美之情:1. 技艺高超2. 构思巧妙3. 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形状和景物。
2.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或人物,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出来。
3. 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核舟记》语文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全文。
(2)理解《核舟记》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全文的朗读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核舟记》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核舟记》,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文中不懂的字词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阐述。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7.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背诵《核舟记》,并对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练习分析。
8. 课后反思教师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核舟记》语文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雕刻艺术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理解。
2. 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核舟雕刻艺术特点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核舟记》的PPT、生字词卡片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欣赏拓展:教师展示其他古代雕刻艺术品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欣赏,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草图,并简要描述其雕刻艺术特点。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核舟的具体雕刻细节,让学生深入理解雕刻艺术的特点。
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核舟与其他雕刻作品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测。
2. 讲解课文内容,对生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
1.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课文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的学习。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用法。
2.课文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课文解析4.1教师逐句解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用法。
4.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6.2预习下一课《口技》。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文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对《核舟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学习核:指核舟,一种小型的船。
舟:船。
记:记载,描述。
玲珑:精致,巧妙。
精致:精巧细致。
神机妙算:形容策划高明,智谋深远。
2.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通过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展示了核舟的精巧和技艺。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核舟的制作、核舟的特点、与核舟相关的人物故事。
3.课文结构分析4.教学反思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讨论内容较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核舟记》教案七篇
《核舟记》教案七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_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_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核舟记语文教案课文
核舟记优秀语文教案课文教案《核舟记》优秀语文教案课文1.1 激发学生兴趣1.1.1 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
1.1.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篇描述核舟的文章会成为经典之作?1.1.3 提示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1.2 了解作者及背景1.2.1 介绍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说明《核舟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3 强调学习本文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言文基础知识2.1.1 词语解释:核、舟、刻、技、形神、意态等。
2.1.2 句式分析: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等。
2.1.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2.2 文章内容理解2.2.1 概括核舟的形状、刻划和技艺特点。
2.2.2 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形象和意态。
2.2.3 分析作者对核舟技艺的赞美之情。
2.3 文章主题思想2.3.1 阐述核舟技艺的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质。
2.3.2 引导学生在欣赏核舟艺术价值的同时,感悟工匠精神。
2.3.3 联系现实生活,强调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3.1 核舟的形状和刻划3.1.1 描述核舟的外形特点,如舟身、船舱、船篷等。
3.1.2 分析核舟上的刻划内容,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3.1.3 讲解核舟刻划的技艺特点,如细腻、传神、生动等。
3.2 核舟上的人物形象和意态3.2.1 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形象,如苏东坡、黄鲁直等。
3.2.2 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形态、神态、动作等。
3.2.3 解读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文言文中核、舟、刻、技等词语的含义。
4.1.2 能够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4.1.3 了解核舟的形状、刻划和人物形象特点。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2.2 学会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培养审美情趣。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核舟记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人物;3. 能够分析核舟记中的主题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核舟记的背景和特点;2. 核舟记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核舟记的文本材料;2. 丰富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核舟记这个故事是否听说过,有什么了解和印象。
2. 了解核舟记(15分钟)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特点,包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动机和写作意图等。
3. 阅读核舟记(30分钟)学生自行阅读核舟记的文本,期间可适当提示学生注意重要的情节和人物。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核舟记中的主题和意义,鼓励他们就自己的理解进行探讨和互动。
5. 小组汇报(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回应和讨论。
6. 深入探究(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核舟记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发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7. 总结归纳(10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出核舟记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延伸:1. 评析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和意义;2. 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舟曲籍室严民间刺史核记》等。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核舟记的阅读笔记;2. 就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核舟记的了解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对于核舟记中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培养了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下次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核舟记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微雕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作者魏学洢和《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3. 小组讨论: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出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的微雕艺术作品,如象牙微雕、竹雕等。
5. 课堂总结:总结本文的主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核舟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借助丰富的想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
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
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
(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
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
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核舟记》教案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准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准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适时代背景。
二十六核舟记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实在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准、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杰出技艺。
课时布置:4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同学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1、: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知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实在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诚称赞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六、作业:1、生字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核舟”、“雕刻家”、“苏轼”等。
(3)掌握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领悟到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我国传统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核舟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2)简介课文作者魏学洢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与合作学习,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核舟的大小、形状、雕刻内容等。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领悟到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核舟记语文教案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理解核舟工艺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工艺的艺术价值。
(2)学会欣赏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
2. 核舟工艺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核舟工艺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工艺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朗读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主旨。
4. 实例分析: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核舟工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魏学洢及《核舟记》的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分析核舟工艺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4. 分组讨论,合作探讨核舟工艺的艺术价值。
5.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核舟工艺的价值。
6. 朗读感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7.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8.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核舟工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讲解文言文内容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在讨论核舟工艺的艺术价值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语文教案《核舟记》语文教案1一、主旨概述《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__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
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
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
__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
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
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
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
核舟上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
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
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
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
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
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
否则,__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
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
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
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
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
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
例如问学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
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__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__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__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__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__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__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__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
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
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核舟记》语文教案2《核舟记》语文教案3内容预览:《核舟记》教案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__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__整体思路。
明确:__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