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途径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生活实现的基础,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面临着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健康中国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改善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健康中国的5个内涵

健康中国是一个宏观概念,它将身心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健康、文化健康均涵盖在内,将大健康理念融入所有领域。

身心健康是前提

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保证全体人民公平的享有健康权利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健康中国全民共建的前提条件。现今慢性病多发带来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经济、环境及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抑郁、紧张、疲倦充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满足人们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关注人民的心理状况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环境健康是基础

环境健康是健康中国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城市病”,如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进行环境的健康评测,还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实现生态平衡,营造绿色健康的发展氛围。

经济健康是动力

经济健康是打造健康中国的动力,是该战略能够长期运行的必要因素。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低速运行模式,但供给与需求不均等、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却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社会健康是目标

健康中国的实质就是要求整个社会树立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最终构建健康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小康。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等使得诸多社会问题及矛盾愈发尖锐而棘手,养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等亟待解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和促进就业实现良性运转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目标。

文化健康是导向

健康中国作为一种维护全民健康的理念创新,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理念支撑,文化健康对于健康中

国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文化健康是指不论收入情况如何,全民都拥有完善的健康素养,将健康相关知识与政策融到生活方式与文化素养中,自觉地去进行健康体检、疾病预防与早诊早治。现在还未形成文化健康这种理念,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多方长期大力投入,积极引导宣传,使得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

健康中国的实施路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未来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相关因素都将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可从道路自信、理念转变、过程管理、优势互补、特色创新等方面具体实施。

首先是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这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及医药卫生体制特点,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确保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健康资源,才能确保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

其次是理念转变,由过去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更加倾向于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慢性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经济状况都造成严重危害,而不良生活方式则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重视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从源头降低疾病风险。“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将过去单纯政府推广式政策执行转变为人人主动参与的方式,强调个人对自己健康负责,这种理念的转变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接受与实施。

再次需重视过程管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贯穿人整个生命周期,不仅要注重当前健康状况,更要将健康延伸至可持续状态。同时,既要重视个人健康,又要考虑周边人群甚至子孙后代的健康。因此对于影响健康的各主要因素,如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要采取全方位干预,注重健康管理及生态建设,使健康中国成为一个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惠民战略。

然后是优势互补,完善“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服务格局。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健康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不断沉淀革新,中医养生融入到人们生活中,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西医疾病预防、慢性病康复调理等理念不谋而合,各地区多民族传统医学如维医、蒙医、哈医等也较适宜于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在健康中

国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中医及民族医药传统优势,做到中西医结合,更好地发挥医药卫生体系的预防保健作用。

最后还应注重特色创新,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健康设备等实现健康动态管理。健康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动态过程,互联网等多媒体的运用将更好地实现这一过程。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医疗大数据信息的挖掘,互联网与基础医疗服务深度融合,达到疾病预防、诊疗、康复的全过程追踪管理。同时,还能将健康知识通过新媒介传播和普及,确保健康中国的不断推进与创新。

第一,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起点,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既要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坚守民生底线,增强全民健康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又要激发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全民健康的质量和水平,把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第二,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全面做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指导思

想。新形势下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既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又丰富和拓展了新的内涵,是在深刻总结经验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出的。

第三,坚持“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而且是心理、精神、社会的全面健康,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环境建设、宣传倡导等各个方面,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疾病防治范畴。树立大健康、大卫生观念,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突出预防为主,坚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第四,坚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公益性。“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坚持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公益性,是我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具体实践。

第五,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原则。卫生与健康需求有基本和非基本之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基本需求保障好、把底线兜住,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