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描述声音产生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能够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流水、风声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声音的产生(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发声体,如音叉、鼓、琴弦等。
(3)学生分组实验: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3.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将一个闹钟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瓶中,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4.声音的传播速度(1)教师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学生分组实验:用计时器测量声音在空气、水、金属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声音的应用(1)教师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讯、医疗、军事等。
(2)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自然界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声音的产生:通过展示发声体和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产生的过程。
3.声音的传播: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声音的应用: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作业布置:通过课后练习题和查找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7.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鸟鸣、流水、风声等声音。
学生甲:“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教师回答:“好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就是初二学生刚刚步入物理自学的初始阶段,因此加深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自学物理的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
而这文言的内容特点同意了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有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启程,在教师鼓励下,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搜集的信息展开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缔造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锻炼身体,同时也深感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难点】: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唤起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1.3 教学活动: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听取不同物体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振动物体并观察产生的声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让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与距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2 教学内容:声音强度的定义和单位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实验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概念和单位。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声音的频率与音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
4.2 教学内容:声音频率的定义和单位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实验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停止音乐的播放,让学生联想无声的世界情景。
并根据个人的发现,分别陈述声音在生活中发挥的诸多作用。
多媒体也呈现缤纷的声音世界。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探究实验、实验分三组分别为固体发声一组、液体发声一
组、气体发声一组)
(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是怎样说出话的?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发声,通过经验进行猜想。
(3)制定计划、设定实验: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思考如何进行观察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5)分析与论证评估:同组的同学对实验进行分析与评估
(6)交流与合作:进行组与组的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意回到验证实验前学生的种种猜想上)
教师帮助学生加强该知识点认识,演示音叉的振动实验。
和展示课件的模拟动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教师引导为主)
利用学生可能提出的有关声的传播的问题,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传播的这个课题。
并通过与不同方位学生的实际对话,感受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向外传播的。
展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反映了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教师演示液体传声的现象。
教师展示固体传声的视频。
教师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以具体实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观看“声音的速度”的录像。
拓展延伸声音传播方面的相关应用,和解答相关问题。
三、课堂小结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四、作业
1. 课本上的习题。
2. 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