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打造“合”文化,办一所充盈“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专访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

打造“合”文化,办一所充盈“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专访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

●向实问道打造“合”文化,办一所充盈“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专访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本刊编辑部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崇教尚学的南通市通州城区,创办于1985年,2015年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校牌。

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学校曾获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30强等荣誉。

学校秉承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以“合”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愿景,坚持“融合、升级、超越”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学校在内涵建设发展、德育品牌打造、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产教融合渠道探索、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的一次次升级超越,打造了县域职业教育的“通州样本”。

为深入了解学校“生命生长”密码,本刊编辑部编辑秦涛专程采访了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

秦涛:姜校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

我们注意到了,在您的带领下,这几年通州中专在内涵建设、办学质态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省内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您也是全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优秀中职校长。

之前,我就了解到,您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校园“合”文化,您能介绍一下校园“合”文化的内涵吗?姜汉荣:谢谢您对通州中专的关注。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不仅彰显学校发展的理念,更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

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州中专是以原来的通州职高为基础,合并多所学校扩充而成,既有较为多重的文化底蕴,也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学校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回溯历史,凝练精神,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提出打造通州中专“合”文化品牌。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和谐、包容、团结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倡导和践行和合文化理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要求。

本文就在和合文化理念下,探讨如何重新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和谐共生。

和谐共生是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依存。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交流,让学校成员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关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广生态环保理念,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包容互助。

包容互助是和合文化理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要求人们以宽容和善意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观点、文化、背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学校也可以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体验多样性文化,培养他们宽容包容的素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和合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合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展团队合作的项目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和合文化的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关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加强辅导员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鼓励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营造一个友爱、团结、充满温暖的校园氛围。

新生态学校的文化与课程体系

新生态学校的文化与课程体系

新生态学校的文化与课程体系新生态学校是一所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和谐共生的教育机构。

该校致力于引导孩子们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发扬人性的光辉。

在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中,强调实践、创新和全人发展。

1. 自然和谐新生态学校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让孩子们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绿色、自然、温馨、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生们可以在校园里研究植物、观察昆虫、采集叶片,体验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

2. 合作共赢在新生态学校,合作共赢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区价值观。

教师们鼓励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学生们也乐意在团队中合作创新。

学校鼓励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有活力、充满爱和尊重的社区。

3. 创新实践新生态学校鼓励学生和教师们通过实验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造精神。

学生们可以从实验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4. 全人发展新生态学校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除了常规的学科,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音乐、美术、体育、戏剧等。

学生们也可以参加社区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区问题,并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1. 个性化化教育新生态学校强调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设计拓展课程。

孩子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发展个人兴趣,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创造力。

2. 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新生态学校中会通过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提出问题,研究探索,自主阅读,讨论等方式来学习知识,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跨学科学习学生在新生态学校中可以学习到跨学科的知识。

学校鼓励学生跨学科协作,参与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和活动。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将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理解和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增加知识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4. 社区参与新生态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一些社区项目,帮助他们发现社区的问题,并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力求改善情况。

以“和合共生”凝聚教育能量

以“和合共生”凝聚教育能量

以“和合共生”凝聚教育能量作者:张敬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46期在中华文明的绵延历程中,民族精神是最珍贵的宝藏。

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华夏大地上总是会涌现出无数的“传奇”。

“铁人”精神,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忘我拼搏意志的凝练,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是一所与“石油”有着不解之缘的学校,她将教育看作头等大事,崇尚“爱满天下”的教育主张,追求以“爱”为核心的“真、善、美”的教育境界。

通过精研课程,打磨文化,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学校日渐彰显出“聚能于石,油然而生”的教育姿态。

筑牢文化根基,紧扣教育本质文化育人,是石油附小坚持的一种教育方向。

文化,具有无声的感染力,能够如细雨般滋养心灵。

教育,同样是要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要唤醒人的内在与灵魂。

教育者要能够从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智慧。

因此,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工作中,以寻求自我的发展与突破。

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学校从现有条件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文化建设。

学校一直坚持“守正出新”力促文化建设的校本化与民主化,在深综改的背景下,在坚守中奋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怀揣着一份敬意,学校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树立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观念,着眼于当下学校发展的真实需求,推动形成文化建设的集体共识。

学校在实践中整合优质资源,创建多样平台,群策群力,最终确立了以“和合共生教育”为统领的学校文化体系。

传统意义上,“和”指和谐、和睦、和平,“合”指融合、结合、联合、合作。

而经过学校的“再加工”,二者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营造积极、和谐、包容的氛围,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是对“和合共生教育”最深刻的诠释,也是学校一脉相传的办学理念。

学校认为,教育要做到“以爱育爱”,在生命的互相影响中成就高尚的人生;要“教学相长”,在智慧的相互点燃中培养创新的精神,要实现“和”中有“合”,“合”中蕴“和”。

2023作文素材----和合文化、共生共荣(标题、名句、事例、观点)

2023作文素材----和合文化、共生共荣(标题、名句、事例、观点)

2023作文素材----和合文化、共生共荣(标题、名句、事例、观点)1角度交流融合,和谐共生,和合文化,同心同力2主题和标题交流融合的精彩标题(相关主题:兼容并包、共存发展、求同存异、文化互补、一带一路)《包容在心,共享成果》《多彩文明,多样交流》《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交流,文明对话》《多搭桥,多铺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文明贵在互鉴》《人类文明不只一个色调、一个模式》《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进步在于美美与共》《文明对话,一场美的发现之旅》《文明没有对话,难以真正发展》3相关作文题【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高三百校联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在下一届亚洲文明大会上代表我国青年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精选名言金句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

——亚洲文明对话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冯友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晋)葛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和合共生”企业文化

“和合共生”企业文化

“和合共生”企业文化引言概述:"和合共生"企业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与共生的管理理念,旨在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团结,以及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和合共生"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施方法。

一、员工关系的和谐共生1.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企业应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积极表达意见和建议,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共生。

1.3 关注员工福利:企业应关注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2.1 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2.2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赢。

2.3 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三、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3.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企业应积极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通过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

3.3 倡导绿色消费:企业可以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广环保产品,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共同保护环境。

四、创新与共生4.1 鼓励创新思维:企业应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

4.2 建立创新机制:企业可以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3 合作创新与共生发展: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研发合作,实现创新与共生发展。

五、文化传承与共生5.1 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价值观,建立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1. 引言1.1 和合文化的概念和合文化,又称合作文化,是一种强调和谐、和睦、协调、团结的文化理念。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尊重。

在和合文化中,人们追求共同进步,倡导平等互助,强调包容、宽容和谦卑。

在当今社会,和合文化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同,尤其在高校校园中,和合文化的重要性更是突出。

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和合文化的引入,可以促进校园关系的亲密与和谐,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立足和合文化的理念,打造和谐、包容、共生的校园文化。

【字数:215】1.2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高校校园中,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标志,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风貌。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的重要力量。

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到的文化,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学校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校训,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和荣誉感,促进学校良好发展。

校园文化是凝聚全校师生向心力的重要纽带。

通过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之间可以增进交流和了解,形成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和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深化和合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实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座谈会、讲座、团队建设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高校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行为,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和合共生春风化雨守正出新绿满校园

和合共生春风化雨守正出新绿满校园

和合共生春风化雨守正出新绿满校园作者:李波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育人,只有切中必要性才有意义;创新,只有能促进发展才有价值。

学校围绕“用和合文化浸润生命底色”的办学理念,植根和合文化沃土,构建和合课程体系,让可选择的课程发生;汲取和合文化精髓,打造和合课堂,让每个生命享受合作和谐的幸福。

和合共生,让特色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人生;守正出新,让和合教育如绿满校园的大树荫庇芳草。

我们将继续凝心聚力,打造“师生和谐成长、和美与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和合文化和合课堂小组共同体育人,只有切中必要性才有意义;创新,只有能促进发展才有价值。

我校围绕“用和合文化浸润生命底色”的办学理念,春风化雨、绿满校园。

一、植根和合文化沃土,构建和合课程体系,让可选择的课程發生学校以“为每个生命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为课程理念,紧紧围绕“拥有人文底蕴,身心和谐,合作创新、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确立“有知性、有德行、有灵性”的课程目标,让学校课程筑牢和合文化根基。

学校以整合、融合、综合的“三合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的根就是学校的历史、办学特色和区域特色。

其中国家基础课程为树干,人文素养类课程、地方特色文化类课程、体育卫生健康类课程、生活职业技能类课程,科学技术创新类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类课程六大领域课程为枝叶,和煦的教育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棵大树成长的阳光雨露。

二、汲取和合文化精髓,打造和合课堂,让每个生命享受合作和谐的幸福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

1.注重课前礼仪,润物细无声学校注重把“和衷共济、和合共赢”的校训和“和谐创新、合作超越”的学校精神等学校文化融入到仪式教育中,开展课前宣誓仪式,强化了学生尊师重教意识和课堂礼仪感,有助于促进良好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浅析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浅析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浅析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文化建设正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则是重要的一环。

校园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因此,开展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一、加强环境意识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增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通过举办环保日、植树节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意识到环保与自身的福利息息相关。

二、推动文化传承校园活动还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因此,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古典诗词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提高社会责任感开展校园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组织义工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过程,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对社会的关注和热情,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课业压力之外,开拓视野,展示才能,习得经验,感受生活,从而在更宽阔的领域里得到武装和成长。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文艺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助力其个人成长。

总之,校园活动是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

通过校园活动,可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文化传承,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校园活动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新阶段,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复杂多样,如何实现学校的持续优质发展?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湖州四中”)自20XX 年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学校从实际出发推行“和合共生”的生态管理,为教师和学生个性成长服务,形成既“共生”又“竞争”的个性发展环境,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一、和合共生:基于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追求湖州四中创建于1958年,原来是一所既有高中也有初中的完全中学,高中部又包括职高和普高。

20XX年,湖州四中实行初高分离,初中部整体搬迁至白鱼潭校区,成为一个初级中学,沿用原校名。

20XX年,学校新建了西山漾校区,随之更名为湖州四中教育集团,开始集团化办学。

包括两个校区的湖州四中现有210名教职员工,近3000名学生,教师队伍和学生组成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日益多元。

教师方面,除了原来初中部的教师,有的教师来自原职高部,有的教师来自原普高部,还有部分新招录的年轻教师和从外校调入的骨干教师。

学生方面,白鱼潭校区的2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中心城区,西山漾校区的850名学生主要来自农村。

如何让来源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多样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不同背景的教师优势互补,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共同进步,这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跨校区管理的新情况,我们尝试建设一种新的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浸润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所有师生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他们的优势、特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学校共生共进。

于是,我们把学校的团队精神提炼为“团队,用价值提升价值”。

我们希望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每一级组织都成为“和合”氛围下的共生元素,而不是单独封闭的个体,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状态,都能承担起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组织的责任,并且努力保留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以及组织的多样性,实现学校成员的多元共生。

“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

“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

“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教师教育论文“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二中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二中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学校的特色定为“和合教育”——教育者以“和”为价值取向,以“合”为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一、学校层面:和合管理,达到“由和致合、由合制胜”的实效1.营造“和美”校园。

一是建设走廊墙壁文化。

在每层楼道的墙壁都设置了黑板,张贴了关于德育的宣传画,并用师生作品装点、美化走廊的环境;在楼梯、草坪等处设置了生动活泼的温馨提示语。

二是对校园绿色文化的改造。

在原有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新的绿化带,并且补栽了冬青和各类树木、花草,还建设了果园。

三是创建“温馨教室”。

各班都有班级特色名称、班级名片、班级文化制度、班风班训及班级荣誉栏、班级“月度人物”的布置和评选。

2.推进“和顺”管理。

在年级组内部倡导并确立了“和谐有序、团结协作、优质高效”的管理目标。

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做老师,如学生喜欢讲课就让他讲,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艰辛。

同时,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在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合作交流作用;在家庭,通过对家长观念的引导和更新,发挥家长严父、慈母作用。

二、教师层面:提高合作意识,凝聚“合心”力量变革考评方式,采用捆绑式双轨考评制,即对教师只考评一个班级、一个科目,不考评个人,个人完全绑定在同班、同科两个团队中,团队的优劣即为个人的优劣。

这种考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意识。

发挥“传帮带”同伴互助功能。

学校采取新老协作的“传帮带”形式,从教学常规、教案备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团队合力。

在合力备课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得到了成长,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的向心力。

三、学生层面:关注情智培养,推进“合情”教育每学年伊始,学校都组织以“做合格中学生,做文明二中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1、制定共同价值观:该集团制定了一套符合整体利益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包括尊重、包容、创新、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成为各成员学校办学 的基本准则。
2、加强交流与合作:该集团定期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如教师研讨会、学生 实践活动等,增进各成员学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还开展校际合作项目, 鼓励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资源共享。
4、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对 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为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学校应推行节能减排措 施、开展环保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学校还应注重绿色建 筑的建设和维护保养等工作上都要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及安全性,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要严 格把关;建筑材料的费用直接影响工程的成本,因此对建筑材料的费用控制也要 严格把控;另外对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也要控制好以避免材料供应不足及不及时 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参考内容
在当代社会,学校集团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不仅可以优化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促进学校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文 化认同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还可以提升学校的 文化软实力。
一、和合共生:学校集团化发展 的新理念
和合共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强调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不同个体、不 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发展的学校中,这种理念可以促进 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集团的发展。
5、培养教师队伍:该集团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制定共同的教师培训 计划、开展校际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合共生教育集团”的文化认同得到了有效建构。 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 时师生对集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为该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培育“和合”特色文化的思考——临沂第四十中学教育哲学理念文化解读

培育“和合”特色文化的思考——临沂第四十中学教育哲学理念文化解读

培育“和合”特色文化的思考刘峰(山东临沂第四十中学)[摘要]临沂第四十中学注重特色发展,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坚定的教育思想,制定了扎实的治校方略,凝练了高尚的学校精神,设计了美好的办学愿景,完善了神圣的办学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萃取了先进的文化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和合”为特色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和合”文化;学校特色;教育哲学;文化理念临沂第四十中学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是一所办学经历不足十年的新建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在内,现有160个班级,7648名学生,456名教师。

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张的进程中,学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内涵发展。

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学校提出了“和合”办学理念,注重培育“和合”特色文化。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特色文化创建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校长,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该怎样清晰阐释自己的教育主张呢?一、教育思想坚定四十中确立的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用“和合”的方式营造和合文化,努力创办具有“和合”特色的优质教育。

苏霍姆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和教学上的领导。

校长有了好的思想,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凝练出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科学的办学体系。

四十中致力于追求“和合”文明的现代价值转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学校教育结构变革,学校的办学追求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用“和合”的理念,办“和合”的教育,发展“和合”的教师,培育“和合”的学生,非常适合学校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放在办学的指导地位,正确反映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追求个性全面发展。

办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贯通与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学校要办出特色,核心问题就是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十中坚定地扎根沂蒙大地办教育,期望用“和合”的方式营造具有“和合”品质的学校文化,用“和合”文化滋养每一个人,全面构建“和合”品质的课程、课堂、管理与评价机制,创建“和合”品质的校园,创办“和合”特色的优质教育。

以“和合共生”理念建构班级精神文化

以“和合共生”理念建构班级精神文化

以“和合共生”理念建构班级精神文化作者:吴慧芬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0期【摘要】班级精神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班级的班风、教风、学风和教育理念的总和。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核,要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需要全员重视和参与。

本文详细探讨和分析了以“和合共生”教育理念凝聚班级精神、丰富班级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并为在幼儿培养实践中如何推进创新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和合共生幼儿【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32-02“和合”语出《国语》《管子》。

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和合共生就是使本来对立矛盾的诸多元素达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

笔者将“和合共生”理念融通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促使班集体中各成员关系和谐,营造信任、接纳、赏识的融合氛围,激发“共生效应”,形成“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班级精神文化,促使班集体形成一个共生共荣圈,实现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互相激活,达到共生共长。

一、以“和合共生”理念构建和谐关系1.和谐的师师关系。

和谐的师师关系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这里的三位一体指班级三位教师协同一致,把保育工作、教育工作合成一体,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对于班级各项工作开展统一战线,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补位,避免出现针对幼儿同样的行为,A老师会予以惩罚,B老师却一笑而过,C老师则视而不见的现象。

三位教师应在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着“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班级共同的教育理念,一致的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合力,实现目标合一、观念合一、研究合一、行动合一的理想境界。

2.和谐的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对幼儿心理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要坚持正面教育,给幼儿提供积极正面的信息,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并自己行为示范要一致。

以“和合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访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张晓彩

以“和合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访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张晓彩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第4期“和合文化”孕育了河洛大地的灿烂文明,“和合”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万物融合、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

鉴于洛阳与“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洛一高附小”)校长张晓彩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她把“合”制度、“和”文化延伸到“荷”精神,努力营造真善美的教育氛围,培养净雅高洁的学子。

耿盈:由“合”到“和”的文化融合,再延伸到“荷”的精神内涵,您是如何想到用这三个字来统领学校发展的?张晓彩:2004年,由于洛南新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来自三个地方的小学进行了合并,这一“合”的过程造就了我校的前身:洛龙区龙和小学。

这不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合并,更意味着三校人、事、物的一次大融合。

本着团结、合作、共赢的初衷,为使三校教师、学生、家长群体能够尽快地凝聚起来,“合”教育理念是当时我校重要的选择,它伴随着学校走过了初创时期,实现了从资源的整合到学校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

2013年,为促使学校有更好的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学校提出了“和”教育理念。

“和”是一种至善的状态,是不同事物之间通过融合、平衡达到较为圆满的一种关系。

根据这一理念,学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着手,注重家庭、学校、学生三方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和顺的学习环境下成长,使教师在和畅的教学环境中工作,使家长在和悦的教育环境下与教师通力合作,使学校逐渐形成和谐、快乐的氛围,成为全校师生的幸福家园。

2017年,学校更名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小学,这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注重人文素养的今天,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由此我们提出了“荷”精神的教育新理念。

“荷”既是“合”与“和”的谐音,也是我们对建设新生态学校的期望。

荷花以独有的品格和气质,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颂。

以“荷”为理念,营造真善美之校园氛围,培养净雅高洁之莘莘学子,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耿盈:将办学核心理念落地,让学校文化深入人心并引领学校发展,您具体是怎么做的?张晓彩:首先,“合”有多种意思,意思之一就是合拢,我们学校前期就经历了“合”这个过程;第二个意思是聚集,学校合并的过程也是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思想聚集统一的过程。

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意义及过程

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意义及过程

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意义及过程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下,形成一种优美、和谐、绿色的校园文化。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够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意义1. 教育青年学子树立环保意识培育校园生态文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对维护环境稳定和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校园中树立优美和谐的生态文化,有助于激发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情感,从而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2. 推进校园文明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民幸福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校园中,推行生态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校园绿化率,同时也可以提升校园整体环境质量,美化校园景观,推进校园文明和谐发展。

3.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校园生态文化的培养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校园生态文化的培养,涵盖广泛的生态保护内容,如资源节约、回收利用等,这些内容对于建设环保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可以带领学生们共同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增强相关的环保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技能和一般社会大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过程1. 推进环保科普教育推进环保科普教育,是培养校园生态文化的必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环保专题座谈、环保课程等方式,加强校园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还可以通过环保宣传栏、展板等方式,增加学生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2. 加强校园环保技能培训加强校园环保技能培训,在增强学校校园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校园环保技能。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建设、草坪养护、废品回收等方式,带领学生掌握多方面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如:节约用水、减少噪音污染、垃圾分类等。

让“和合”理念浸润师生心田

让“和合”理念浸润师生心田

·管理漫谈 GuanLiManTan礼、行礼。

每周一条礼仪规范发放给各个班级,德育主任利用学校晨会讲解具体的行为规范,并努力落实到孩子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大厅里循环播放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礼仪视频。

学校积极营造礼仪环境,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年级特色活动,让学生从自身的校园生活、家庭环境、社会生活发展中选择探究的专题,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学校、家庭的变化,激发自我实践的愿望,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如学校开展“我是节庆小福娃”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争当礼仪福娃”的争星活动;开展“包饺子、做元宵、包粽子、放风筝”等系列活动。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分析、思考写作、与人交往能力及综合学习的素质,让每一个福林小学的学生通过六年的小学学习,努力成为明德知礼、乐学善思、文体兼修,阳光快乐的合格小学毕业生。

以和乐海纳的学校课程凸显学校特色课程是品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在灯谜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延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堂,形成“和乐海纳”课程体系。

“和乐海纳”的课程体系,以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一体两翼、文体结合的6门必修课和49门选修课,带来了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学生能力、学生视野的变化。

一是开发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围棋、灯谜、书法、京剧、太极拳、剪纸等必修课程先后引进学校。

另外,学校还围绕传统文化开设了礼仪、花灯、琵琶、古筝、葫芦丝、竹笛、空竹等近50门选修课程,给孩子们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发展的权利。

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学校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太极螳螂拳、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轮滑、舞蹈、京剧、合唱、鼓号队、琵琶等社团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篮球队于2014年分别荣获青岛市南区男篮、女篮的冠军;足球获得青岛市市南区男子甲队的第一名。

以“和合共生”理念建构班级精神文化

以“和合共生”理念建构班级精神文化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8年第30期现在用的服装教材,无论是设计、结构还是工艺材料,都是教科书式的理论性书籍,而且大多年岁已久,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只有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毕业即就业。

我们学校地处山东昌乐,周围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教师深入到企业中锻炼,学习企业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企业里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辅导老师走进学生实训室,带来最实用、最流行的技术,辅助教师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生产技术标准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帮助我们的教学由原来的照本宣科,进化成现在的模块化项目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校本教材。

由企业指导教学,学生学到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直接实现了从学校直接到工厂的零距离对接,学校的生源好了,企业能找到合适的工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就业,一举三得,实现多赢。

二、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改革了,适应企业需求了,如何教会学生也是一门学问。

中职的学生大多是自控力差、基础薄弱的孩子,理论性、逻辑性太强的知识,他们理解起来很困难,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他们,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先实践后理论,先教会孩子们怎么做,再提高到为什么这么做。

中职的学生不光只有基础弱、底子薄的,还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针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仅限于基础。

我们学校将服装专业的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一类是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这类学生我们组成专业技能小组,以技能大赛为学习指导内容,组织参加各类服装专业技能比赛。

这些比赛往往都与时尚流行趋势紧密相连,技术性比较强,这些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才促使教师不断地与企业对接、与更高的技术团队对接,不断地学习提高,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以赛促教已经成为常态。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贺祖斌;卞志国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管理》
【年(卷),期】2024()4
【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

“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

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应遵循以“和合共生”为价值本源的文化逻辑,以“中道圆融”泽润生命关怀教育底色,以“和而不同”丰盈社会生活教育内涵,以“自然无为”引领自然生态教育方向,立体式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应扎根中华文化哲学沃土,立足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遵循“和合共生”文化逻辑,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总页数】10页(P21-30)
【作者】贺祖斌;卞志国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1;G40-052.2
【相关文献】
1.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
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论逻辑
3.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三重逻辑
4.从资本逻辑到文化逻辑: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于苏州W古村落的调查
5.资本逻辑、市场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从西式现代化经验与困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新阶段,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复杂多样,如何实现学校的持续优质发展?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湖州四中”)自2010年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学校从实际出发推行“和合共生”的生态管理,为教师和学生个性成长服务,形成既“共生”又“竞争”的个性发展环境,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一、和合共生:基于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追求
湖州四中创建于1958年,原来是一所既有高中也有初中的完全中学,高中部又包括职高和普高。

2001年,湖州四中实行初高分离,初中部整体搬迁至白鱼潭校区,成为一个初级中学,沿用原校名。

2010年,学校新建了西山漾校区,随之更名为湖州四中教育集团,开始集团化办学。

包括两个校区的湖州四中现有210名教职员工,近3000名学生,教师队伍和学生组成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日益多元。

教师方面,除了原来初中部的教师,有的教师来自原职高部,有的教师来自原普高部,还有部分新招录的年轻教师和从外校调入的骨干教师。

学生方面,白鱼潭校区的2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中心城区,西山漾校区的850名学生主要来自农村。

如何让来源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多样发展,
协同发展,实现不同背景的教师优势互补,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共同进步,这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跨校区管理的新情况,我们尝试建设一种新的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浸润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所有师生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他们的优势、特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学校共生共进。

于是,我们把学校的团队精神提炼为“团队,用价值提升价值”。

我们希望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每一级组织都成为“和合”氛围下的共生元素,而不是单独封闭的个体,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状态,都能承担起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组织的责任,并且努力保留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以及组织的多样性,实现学校成员的多元共生。

这样,基于生态管理的“和合共生”便成为打造新的学校文化的必然选择。

生态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中,追求其可生性、共生性、多样性、向上性、人文性。

学校生态管理观认为,学校、教师、学生等都处在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中,是可生、共生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

学校生态管理尊重学校的历史,尊重师生的生命状态,尊重师生自我实现的权利,相信师生,顺势而导,为师生的能力舒展和价值实现提供适合的条件,以实现学校系统发展的最优化。

生态管理变管理为创造条件,以动态、系统的原则去处理学校事务,提高学校组织效能,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
思维和方法。

基于和合共生的生态管理理念,我们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合力的文化发展系统,促进学生、教师等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全面提升。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推行“和合”文化,以“合心”突出內涵基础建设,以“合力”凸显人的培养,以“和美”引领校风师风学风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的生态系统,实现学校与人互融共进。

二、“规范+自主”:生态管理的教师发展之路
人的最佳成长是学校生态管理的最大追求。

因此,学校生态管理追求师生的价值实现和能量释放。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生态系统成长的关键,生态管理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意识,点燃教师即研究者的火花,培养研究型教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传统的教师管理重管轻理,以管理者的标尺去量度每一个教师,将管理者的意志强加于教师。

湖州四中的“规范+自主”式管理追求的是教师从内到外、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模式,其中规范是科学管理的体现,自主是人本管理的体现。

它注重培养教师的自省与反思意识,促进教师自我优化工作行为,通过与学校的期望值对比、与学校中的模范对比,调整自我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践中,我们重点以教师个人成长手册和导师制为抓手,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1. 成长手册,让教师成长岁月留痕
以教师个人成长手册为依托,湖州四中建立了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围绕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工作。

教师在完
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个人成长手册系统全面、真实地记录个人的研究轨迹,作为教师自我诊断、专业提升及管理能力评价的依据。

学校整合《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手册》和《听课本》,编制了新的《且行·且记·且思教师岁月留痕》教师个人成长手册。

成长手册由四大板块构成,其中规划板块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等;学习板块包括校本培训、外出学习和读书心得;教学板块包括听课记载表、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板块包括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荟萃。

教师个人成长手册的编印,旨在翔实记录每个教师成长的足迹、专业发展的历程,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全面、科学、健康地发展。

每一学年初,学校将教师个人成长手册发给每位专任教师;学期末,教科室检查教师个人成长手册的使用情况;学年末,教科室收回教师个人成长手册,存入教师个人档案。

在教师个人成长手册的使用中,教师自己定位个人发展目标,提出切合自己特点的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种“自主式”发展促进教师迅速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思想,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推动学校名师工程的有效开展。

图片由作者提供
2. 导师制,让教师发展有了依托
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靠一支结构合理并能协同合作的教师团队,教师的协同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在教师团队
建设中,通过合作互动凝聚集体的智慧,形成个体难以独自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创新观点、思路与行动方案,并将行动策略置于一个动态的框架下及时做出调整,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以“合”为本,以“和”为形,和合共生贯串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始终,促成了教师团队共性和个性的相互融合,使学校走上一条内涵发展、长效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