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专题 史料探析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提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5讲 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

(高考专题提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5讲 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

第5讲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现代化史观 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 D.文明史观2.(2013年天津文综)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3.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4.(2013年江苏单科)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

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

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

”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6.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斯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

高考历史(全国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 史观、方法、题型 第1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高考历史(全国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 史观、方法、题型 第1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一史观的理解与运用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既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史观解读]1.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相对封闭到开放,由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当今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方兴未艾。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4讲 社会史观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4讲 社会史观

第4讲社会史观1.(2013年海南单科)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2.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发迹的商人、市井的女儿……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③市民阶层的扩大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

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

”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③节省时间的考虑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2013年四川文综)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6.下列各项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并废止缠足③民国临时政府大力推行剪辫与不缠足④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8.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课件 第三部分 考前整理 第3篇 考场解题步骤与规范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课件 第三部分 考前整理 第3篇 考场解题步骤与规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语文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三部分 考前整理
4.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挖掘隐性信息 “隐性信息”或“隐形知识”是指隐含在材料中或材料之 间不易为人注意,也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有时标点符号 就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分号往往把材料分成几层内容,破折号 往往表示解释与延伸,省略号往往代表段落的划分。设问中往 往含有解答的方向性提示,更包括材料之外的隐性知识。
当然,在答题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失误,答题失误一般表 现为以下几种:审题不严密,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遗漏 问题;阅读材料不够细心,遗漏有效信息,即不能最大限度地 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解读不完整;不能史论结合,空发 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观点、立 场错误,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 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三部分 考前整理
(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的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 概了解。解答过程中一定要将设问、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以便确认用教材的哪一单元、哪一课的知识来回答问题,找准 解题的方向。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三部分 考前整理
三审主干语,即题目的中心,答题内容的对象成分,提示 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四审提示语,即题型,告诉你用什么方式来解答,是简述 还是概述、是分析还是比较、是说明还是论证、是评述还是评 价;
五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 点。相应的分值,实际上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 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简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七 (专题提升)史观、史学研究与高考命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七 (专题提升)史观、史学研究与高考命题

主题七史观、史学研究与高考命题热点专项练1.(2015·广东深圳一模)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伏尔泰最早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他认为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或理论的理解。

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

——据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整理材料三(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

——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材料四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历史创作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创建出一种新创的历史哲学体系,即文化形态理论。

对西方文明的前景,他始终保留希望。

——据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何在?(3)根据材料三,钱穆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分析其时代意义。

(4)根据材料四中汤因比的文化形态理论,列举两个可以成为被研究对象的文明。

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汤因比对西方文明仍抱希望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题目要求,该问分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从制度变革和政局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时代背景,二是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其政治目的是维护周礼。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伏尔泰为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第二小问从史学价值,结合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解放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成为资产阶级思想武器等角度进行分析。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__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课件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__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课件

2. (2022·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 首的外交使团来华,按照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 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 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 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 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 )
3. (2022·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 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 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 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A )
2.按史料与事件关系程度分类: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 (1)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考古中的遗 址、遗物、碑刻、近代的旧照片等。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 因素影响,其在史料中价值最高。 (2)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包含各种私人及官方的档案记录、 史书、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地方志、家谱等。该类史 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 真,从而发现、探索历史真相。
一、历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1.历史的概念 所谓“历史”,包含三层意思 (1)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历史事实) (2)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 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历史叙述) (3)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历史学) (注: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学具有主观性)
(2)以纵向和横向贯通意识学“透”历史 ①纵向贯通是根据时间顺序整合史实,形成历史发展脉络。如全国 卷考查海河治理题,通过纵向对比古今海河流域治理的举措和效果,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②横向贯通是根据历史发展的某一主题,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专题 知识体系。如全国卷考查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利用问题,考查我国 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人类文明交流等内容,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1讲 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1讲 现代化史观

专题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1.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2.“……(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关于文中的“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B.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冲击C.创办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D.中国的国防观念发生了变化3.(2013年四川文综)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4.张海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5.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句中省略句应是( )A.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B.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C.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6.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2讲 全球史观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2讲 全球史观

第2讲全球史观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4.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6.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此赞誉的缘由是( )A.《海国图志》开了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B.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有利于国人树立新的世界史地观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课件 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二 史观史研与文史常识(116张PPT)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课件 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二 史观史研与文史常识(116张PPT)

A.唯物史观
C.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
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的比喻义,即将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即运用全球史观考查人类历 史。 答案:B
(二)文明史观
史观解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
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
专题二 史观史研与文史常识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史观解读与运用
二、 史料史研的运用
一、史观解读与运用 (一)全球史观
史观解读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 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 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
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 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 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典例导析
【典例】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 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
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
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 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随着西欧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国际关系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东方从
属于西方及二战后国际两极格局形成发展。
(4)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力、市场、资本主义政 治、国际工运、对外侵略及外交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对中 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课件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8 认识类非选择题(启示、看法)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课件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8 认识类非选择题(启示、看法)

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据《孙中山全集》第 2 卷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国人有关修筑 铁路的主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铁路发展 的主要原因,并阐述对铁路建设的认识。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语文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八 认识类非选择题(启示、看法)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归纳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 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 对策、建议、主张等。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 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 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 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 史感悟能力。
启示 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
类非 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
选择 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
题 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从设问提示角度,一般采用专项分析: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1)政治方面,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05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 八股取试的弊端、20 世纪初经济及思想、民族危机、有识之士的 推动和清末新政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可以从科举制的“兴”“废”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和探究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和探究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和探究汇报提纲:一、新高考回顾二、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安排三、历史复习的十个维度四、学会多角度整合教材五、总结各种题型答题规律六、利用典型试题训练关键能力一、新高考回顾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考?(一核)2、考什么?(四层)3、怎么考?(四翼)二、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安排三、历史复习的十个维度1、牢牢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历史史实3、基本概念4、基本理论5、基本常识6、基本联系7、阶段特征8、历史分析9、学会运用多种史观评价历史事实10、时空观念四、多角度多方法整合教材1、数字化、词语化2、设计问题串联知识3、利用表格4、图示法5、利用口诀五、总结各种题型答题规律提升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1、背景、原因、影响、特点2、评述题(观点评述、事件评述)3、看法(结合…谈谈你的看法)4、开放式小论文题(论题、论证、回扣)5、史料实证题6、针对史料的解说词或演讲稿7、史料运用的辨析8、历史解释题9、时空观念题(提取地图信息,说明相对应的时期)10、划分阶段,给出理由题11、提取材料信息,拟定论题,予以阐述。

六、利用典型试题训练关键能力(一)关键能力1.审题能力2.思维能力3.知识运用能力4.设计答案能力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典型试题1、设问不同,考查知识点相同,但表述时一定要不同。

2、利用设问之间的关系,相互推导出答案。

3、学会试题与知识点的相互贯通4、通过变式训练,全面提升考生的综合能力。

运用史学新范式.形成历史“见识”——谈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运用史学新范式.形成历史“见识”——谈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运用史学新范式,形成历史“见识”——谈高考历史复习策略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刘卫仁214500主题词史学新范式历史“见识”复习策略摘要掌握史学新范式,关注高考新动向;运用史学新范式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宏观的历史“见识”;运用史学新范式阐释主干知识,形成微观的历史“见识”;准确把握历史唯物观与新的史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全面的历史“见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史学范式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新方法、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运用史学研究新范式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

因此,将新的史学范式运用于高考历史复习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注高考命题新趋势,掌握史学研究新范式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高考命题对史学研究本身的考查尤其是史学新范式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也在不断加强。

2009年江苏卷第22题“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一题,就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来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转变问题。

2012年上海卷第38题“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就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记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而是要求学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具有宏观的历史分析能力,即运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新范式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因此,关注高考命题新趋势,尤其是关注并掌握史学新范式的运用,对于高考备考有着巨大的价值。

新的史学范式包括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它强调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它强调传承、碰撞、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2019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

2019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巨大改变”开
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从材料“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
中国的港口”可知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故①正确;
从材料“美洲进口的烟叶”可知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故②正确;
从材料“西班牙的商人们……买到了中国的丝绸”“美洲
专题一
高考对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考查
二 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 识历史的视角问题。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 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
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
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哥伦比亚学者”“两个大陆之间
的距离更加遥远了”,这反映了美洲学者关注欧洲人对美 洲的殖民掠夺,给美洲人带来的灾难,造成两大洲的发展 差距的扩大,因此A项正确。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最早登陆美洲的是西班牙资 助的哥伦布船队,B、D项错误; 黄金和白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错误。 答案 A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新航路开辟时,西欧处于工场手工
业时期,所以不能“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答案 D
4.“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 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 多的。”据此应给予正面评价的历史现象是( C ) A.明清禁海政策 C.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 B.义和团运动 D.斯大林模式
真题例析
(2015· 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

突破二+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突破二+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基本常识
2.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1)历史观:是人们对于历史发展整体的根本性认识,主要指人们对于人与 社会的起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性质的理论性概括,是历史学的核心 问题。 (2)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①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唯物史观理 论体系的出发点。 ②将人类社会分为两大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部分,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可知,历史发展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呈现出一定的 必然性,这个“必然性”通过一系列“偶然”事件表现出来,故选D项。“任何事 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和“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都符合唯物史观,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B两项错误。“偶然性”影响历史发展,但不起决定 作用,C项错误。
典例考查
1.(2023天津南开一模)历史学家的撰述,“是写过去,而不是为过去而写;他 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公众而写的”。这主要体现了历史学家的( B ) A.自我反省意识 B.社会责任意识 C.实事求是精神 D.勇于创新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他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公众而写的”可知,历史学家肩负 着以史为鉴的社会责任,故选B项;史学家的撰述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对历 史的总结,排除A项;实事求是体现历史记录的真实客观,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C项;勇于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上,而不是研究历史的目的 上,排除D项。
——摘编自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材料二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
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多年间,评价不一。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秘笈一题型突破类别三新题型题型突破题型3创新型开放设问类4.解说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秘笈一题型突破类别三新题型题型突破题型3创新型开放设问类4.解说

4.解说词类题型分析(1)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2)写作形式:①描述型,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解说的顺序,并对说明对象进行内在或外部的描述。

人物介绍、产品介绍、生产流程等解说多采用这种方法;②介绍型,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把事物的名称、功用、类型、特点、关系等依次解释明白,使观众、听众了解、熟悉;③分析型,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顺序。

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为因果,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或为总分,或为并列等。

其基本方法是从一般原理到特点结论,或从一系列事实中归纳出一般原理。

所遵循的写作思维方式是演绎、归纳或对比;④认识型,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习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基本分类(1)请你为……写一篇解说词。

(2)请你为……撰写一篇发言稿或辩论稿1.首先,做出判断。

对要解说或演讲的对象进行判定(交代时间、人物、流派、作品,表明立场或观点等);演讲辩论则需明确驳斥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如我反对西方国家将碳排放主要责任推给中国的观点)。

总之,要有场景代入感。

2.其次,结合场景,锁定相关所学知识,从历史背景、内容、过程、特征(如艺术流派的风格或特色、与作品相关的史实简介)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说或辩论;一些具有史学价值的艺术作品,还要兼顾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史学意义。

3.再次,做好历史事物的分析评价,谈谈其历史价值、历史地位或历史影响(如邓小平在深圳题词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意义;印象派对绘画领域的意义和贡献)。

4.最后,总结陈词,再次表明立场,并明确正确做法,共同解决问题。

(2023·山东烟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代下的竞赛热潮”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解说。

【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思维拓展+深化提升)专题一 史观、史学研究课件

【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思维拓展+深化提升)专题一 史观、史学研究课件

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
(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 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 工业革命。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 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 物质生活文明 ( 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 科学技术等。应突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西方人文精神;马克思主 义的创立及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等。
)
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 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C.通商战争 [解析 ]
B.鸦片战争
D.夷匪犯境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
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 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 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 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 准。 [答案] A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
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
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 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2)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史料探析
1.(2013年上海单科)以下是三种史著的目录,按顺序与之对应的作者是( )
A.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
B .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
C .刘知幾、司马迁、梁启超
D .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
2.(2011年广东佛山质检)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

下列结构表属于研究性学习的是(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A .问题形成
B .史料收集
C .史料整理
D .历史解释
3.《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

”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 .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B .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
C .历史教学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D .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4.(2013年四川文综)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 )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 .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 .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 .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5.(2010年福建文综)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 .与时代同行
B .有历史观引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
6.(2012年广东深圳一模文综)李大钊指出:“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

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

”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
A .寻找社会规律
B .构建伦理道德
C .整理史实资料
D .探索革命道路
7.(2013年四川文综)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

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3年浙江文综)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9.(2012年广东文综)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两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10.(2012年上海单科)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2.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述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
(3)材料一、材料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上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史料探析
【高效演练】
1.A 解析:从图片材料可知,三种史学著作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故选A项。

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罗马法的起源、发展、形成属于史料整理。

3.A 解析:“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

故作者强调的是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B、C、D三项皆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核心。

4.D 解析:材料第一句“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是用做第二句的论据。

面积大,时间长,所以难以得到其“确切的时间和地点”,这样结论就是: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5.A 解析:李大钊的这句话涉及三个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故选A项。

6.A 解析:李大钊认为,世界一切现象都存在“理法”,即社会规律,因此人们应该“发现它”、“确定它”。

7.D 解析:史料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出土的瓷器,钱币、化石、遗迹、遗体、历史建筑、当事人亲身经历后的口述、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古代的档案,收录当事人文章的文献等都是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著作和后人的评述,传说,故事,传奇,神话等等都是第二手资料。

列克星顿之战属于客观史实,而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对列克星顿枪声的叙述则是后人的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想象,属于第二手材料。

8.D 解析: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据此可作如下判断:A项说法不完全准确。

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C项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纪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B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D项说法正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更好地逼近真实的历史。

9.D 解析:关键信息: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10.D 解析:①②③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属于历史史实;“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④是对①②③中历史史实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

11.A 解析:关于丰岛之战“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可知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历史认识。

12.(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口述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原因: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说明: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