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6d7ee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d.png)
《诗经》三首教案教案一:《詩經》中的《關雎》一、教学目标1.了解《詩經》的概念及背景。
2.掌握詩歌《關雎》的歌詞和旋律。
3.理解《關雎》的意義和主題。
4.能夠对詩歌进行解析和詮釋。
二、教学准备1.诗经《关雎》的文本和翻译。
2.选取的《关雎》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PPT演示文稿或手写板。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简要介绍《詩經》的背景和概念,解释詩歌的意義和作用。
2.展示《关雎》的文本,鼓励学生阅读并尝试理解歌词的意思。
3.播放《关雎》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旋律和演唱方式。
4.向学生解释《关雎》的主题和意义,包括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社会关系的变革等。
5.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诗歌《关雎》的词义、意境和诗人的创作动机。
6.学生分组展示演讲: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
7.教师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总结《关雎》的主题和意义。
四、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研究《詩經》中的其他诗歌,扩大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2.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詩經》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3.鼓励学生进行朗诵,可以组织一次《詩經》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中文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案二:《詩經》中的《蒹葭》一、教学目标1.了解《詩經》的背景和重要性。
2.理解《詩經》中的《蒹葭》的意境和诗意。
3.了解《蒹葭》诗歌的结构和格律。
4.掌握《蒹葭》的歌词和旋律。
5.能够通过朗诵或演唱的方式表达《蒹葭》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准备1.诗经《蒹葭》的文本和翻译。
2.选取的《蒹葭》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PPT演示文稿或手写板。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概述《詩經》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作用和意义。
2.展示《蒹葭》的诗歌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象。
3.播放《蒹葭》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旋律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4.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诗歌《蒹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89803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a.png)
《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能够朗读《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含义;3. 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诗经》三首诗歌及其文化价值;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诗经》相关的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化之中,通过音乐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味。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向学生介绍《诗经》的分类和形式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音韵和意境。
3. 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小雅·鹿鸣》、《小雅·握发》和《小雅·采蘩》三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和魅力,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4. 分组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让学生自己编写类似的古诗文。
5. 作品展示每组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古诗文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一起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们的表现,并和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更好的欣赏和创作古代诗歌。
四、教学评价1. 课上的朗读和分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学生朗读和观察学生组间讨论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和同学的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将本节课讲解的《诗经》与其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代和现代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节课通过介绍《诗经》的文化价值、分类及形式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音韵和意境。
在朗读和分组讨论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68680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1.png)
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教授诗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篇教案的课程对象为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主要教授诗经三首《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2.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含义和表达手法。
3.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
4.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手法。
难点:掌握古代文学特点,理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朗读、翻译和解析诗歌。
2. 点拨古代文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和比较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4.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课堂作业。
五、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0分钟)让学生事先阅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和特点,并记录下问题。
2. 导入课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4. 诗歌翻译和解析(20分钟)教师选取诗歌中关键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并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手法。
5. 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用图表方式比较三首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讨论。
6. 课内作业(10分钟)让学生就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思考,并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并解释其原因。
7.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各个环节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11eb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a.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悉《诗经》的基本概况,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包括《关雎》、《蒹葭》和《采薇》。
- 学习《诗经》中的重章叠句、比兴等修辞手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情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诗经》三首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地位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关雎》、《蒹葭》和《采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师讲解1. 分析《关雎》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
2. 解读《蒹葭》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3. 阐述《采薇》中的主题和情感,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三首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三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三首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二、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三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三、拓展延伸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首诗歌的社会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中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三首诗歌的学习成果。
《诗经三首》的高二语文教案
![《诗经三首》的高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de270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5.png)
《诗经三首》的高二语文教案第1篇:高二语文《诗经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诗经三首高二语文教案教学设想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
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后,正音。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683f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8.png)
诗经三首教案第一篇:诗经三首教案《诗经》三首学习要点概览⒈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成书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
⒉在反复诵读、吟咏的基础上,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⒊学习《卫风·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秦风·无衣》,体会重章叠句的节奏感、音乐美;学习《邶风·静女》,体会形象生动地描写技巧。
⒋品味重点诗句,着重挖掘《诗经》赋、比、兴写法特有的情韵。
⒌掌握课文中重点、难点字词的音、形、义。
⒍背诵并默写《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
课堂跟踪反馈 A卷测试时间20分钟测试分值30分一、基础训练(每小题3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A.氓(m ng)之蚩(ch)蚩于(x)嗟女兮 B.夙(s)兴夜寐(m i)隰(x)则有泮(b n)C.载(z i)笑载言自牧归(gu)荑 D.与子偕(xi)行修我矛戟(j)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送子涉淇子无良谋泣涕涟涟体无咎言 B.尔卜尔噬自我徂尔士也罔极信誓旦旦 C.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D.静女其姝搔首踟蹰彤管有韦美人之贻⒊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恰当的一项()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A.在 B.从 C.和、跟 D.助词、不译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A.情意B.道德C.施恩D.品行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A.将要B.率领C.愿、请D.将领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A.看见 B.被 C.出现 D.拜见⒋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C.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D.“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⒌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efd1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c.png)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表现手法等。
2、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经作品《关雎》《蒹葭》《氓》,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启发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在诗歌欣赏中加以运用。
2、难点(1)体会《诗经》语言的古朴典雅,理解其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2)对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爱情诗歌的名句,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引出《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经》的名称含义、成书过程、分类、艺术特点等。
(2)讲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其运用。
3、诗歌诵读(1)教师范读三首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诗歌赏析(1)《关雎》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探讨诗歌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②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窈窕淑女”“君子”的特点。
③讲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
(2)《蒹葭》①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朦胧美,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407b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6.png)
诗经三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文化:诗经三首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分析并理解选定的三首诗经作品。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案时长:3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步骤:课时一: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图片或物品,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介绍诗经(10分钟):- 提供简要的诗经概述,包括其创作时期、作者、内容主题等。
- 引导学生讨论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作品进行研究。
- 每个小组讨论选定的诗经作品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准备分享他们的发现。
4. 小组分享(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对选定诗经作品的分析和理解。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小组的观点和理解。
课时二:分析选定的三首诗经作品1. 导入(5分钟):- 复习上一节课学到的关于诗经的重要信息。
-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小组讨论的内容。
2. 诗经作品分析(20分钟):- 教师选择三首代表性的诗经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和《桃夭》。
- 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诗经作品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提问学生对诗经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3. 学生个人分析(1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并分析一首诗经作品,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意象、韵律等。
- 学生准备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 学生分享(10分钟):- 学生分享他们对选定诗经作品的个人分析和理解。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学生的观点和理解。
课时三: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 导入(5分钟):- 复习上一节课学到的关于诗经作品的分析和理解。
-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经作品的个人分析。
2. 文学鉴赏活动(20分钟):- 提供一首未学过的诗经作品,要求学生进行鉴赏。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4159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2.png)
诗经三首教案教案:诗经三首教材:诗经三首(《关雎》、《桃夭》、《卫风·硕人》)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及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3. 锻炼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关雎》、《桃夭》、《卫风·硕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诗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 动态理解并解读诗经中的意象;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诗经。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学习《关雎》(20分钟)a. 教师朗读《关雎》,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关雎》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3. 学习《桃夭》(20分钟)a. 教师朗读《桃夭》,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桃夭》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4. 学习《卫风·硕人》(20分钟)a. 教师朗读《卫风·硕人》,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卫风·硕人》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展示(15分钟)a.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b. 学生们展示自己对诗经的感悟和理解;c.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其他诗经的作品,并独立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以诗经为基础,编写一首自己的古诗,并进行比赛和评比。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感知古代文化的魅力。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fba6b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d.png)
《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文化精神,是当今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次课程从《诗经》中选取了三首经典诗歌,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经》之美。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2.学生能熟练背诵《诗经》三首经典诗歌,并能较为流畅地朗诵。
3.学生能够理解《诗经》中三首经典诗歌的意义,认识其中的文化价值。
4.通过学习《诗经》三首经典诗歌,学生能够提高自我情感的鉴别力和理解力,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步骤1.课前预热(10分钟)通过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和文化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
通过问答方式提出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诗经》?你心目中的《诗经》是什么样子的?2.熟悉背诵(20分钟)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熟悉《诗经》中三首经典诗歌:《关雎》、《卫风·木兰之歌》、《楚辞·离骚》。
老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分组比赛,增强学生的兴趣。
3.深入解读(30分钟)让学生深入理解三首经典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老师可以通过“配图赏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对诗歌的独特理解。
4.小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三首《诗经》中,哪首诗歌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并进行小组展示。
展示过程中,学生需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通过PPT、演讲、表演等方式展示出自己的见解。
5.课堂总结(10分钟)让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学习进行安排。
并提出问题:你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还有疑惑吗?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诗歌和文化背景,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ccaf4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2.png)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诗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针对《诗经》中的三首诗歌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关雎》、《蒹葭》、《式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2. 《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
3. 《式微》: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和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分析讲解:教师对三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三首诗歌,加强记忆。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案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3917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9.png)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表现手法等。
2、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三首诗《关雎》《蒹葭》《氓》的主旨、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难点(1)对诗歌中含蓄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三首诗歌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在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诗歌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三首诗,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2、《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三)学习《关雎》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诗歌赏析(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的追求,从一见钟情到日思夜想,最终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2)诗歌是如何表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明确:通过“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等词句直接表现男子的思念之苦;通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想象中的美好场景,间接表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c018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c.png)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通用3篇)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篇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大学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a5eea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b.png)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和文学价值。
2. 熟读背诵三首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 通过对《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2. 《诗经》中的三首诗:《周南·关雎》、《邶风·击鼓》、《卫风·硕人》教学重点:1. 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 掌握《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感受《诗经》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熟读背诵三首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二、讲解《周南·关雎》1. 介绍《周南·关雎》的背景和作者。
2. 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 分析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讲解《邶风·击鼓》1. 介绍《邶风·击鼓》的背景和作者。
2. 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 分析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讲解《卫风·硕人》1. 介绍《卫风·硕人》的背景和作者。
2. 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 分析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诗经》,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熟读背诵三首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二、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诗中的生僻字词,互相解释。
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朗读比赛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展示对三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da7a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e.png)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能够理解和解读《诗经三首》的意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对《诗经三首》的基本情感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 《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2. 《诗经三首》的文本分析2.1 《关雎》•通过分析《关雎》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学生可以理解古代人民对爱情的表达和思考。
2.2 《蒹葭》•通过分析《蒹葭》的意象和叙事手法,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2.3 《采葛》•通过分析《采葛》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劳动的艰辛以及对农民生活的赞美。
3. 《诗经三首》的课堂活动设计3.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表演。
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2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符合《诗经三首》风格的诗歌。
通过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3 诗歌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经》篇目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篇目的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前导导入法:通过对《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互动讨论法:在诗歌研究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诗经三首》的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创作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首》教案设计
![《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2f830d482fb4daa58d4ba6.png)
《三首》教案设计1《诗经》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1、要注意咬文嚼字;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第一首《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第二首《秦风无衣》泽:zé 戟:jǐ 偕:xiě第三首《邶风静女》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诗经三首 教案
![诗经三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bac064852458fb770b569d.png)
《诗经》三首教案《诗经》三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成书经过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
3、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4、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3、对生疏字、词的音和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 3课时高考资源网.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及检测预习•预习要点 1、查字典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2、初步了解《卫风•氓》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
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检测预习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结果。
二、简单介绍《诗经》高考资源网.《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诗经》分为“风(160篇)” 、“雅(105篇)” 、“颂(40篇)” 三大类。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风:即15国风,意思就是声调,大多为民间歌谣。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它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高考资源网.《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三、音读课文<<卫风•氓>>高考资源网.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将文下单字的注解和注音注到文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2)正音朗读: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注意<<诗经>>以四言为主,停顿的节奏是X X / X X (3)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诗经三首的教案
![诗经三首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2457e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2.png)
•••••••••••••••••诗经三首的教案诗经三首的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三首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的教案篇1教学指要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
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
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
《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
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
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
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
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
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
诗人从
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
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
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
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
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
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
情。
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
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
之广兮,不可泳思。
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
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
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
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
层统治者的不满。
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
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
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
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
又是真实的。
??3。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
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
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
《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
为主干。
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
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
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
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
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