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学习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挑①tiāo 挑选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释

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释

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释三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中,有几首是特别重要的,下面是一些常见古诗词的解释:1. 《静夜思》 - 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夜晚明亮的月光,让人联想到家乡的景象。

2. 《春晓》 - 孟浩然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述了春天的宁静和生机。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4. 《望庐山瀑布》 - 李白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

5. 《江雪》 -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描绘雪中江景,表达了诗人孤独和超脱的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展现了一幅空旷寂静的雪景。

6. 《悯农》 - 李绅这首诗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场景。

7. 《游子吟》 - 孟郊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形象地描绘了母亲为游子缝制衣物的情景。

8. 《绝句》 - 杜甫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9. 《咏鹅》 - 骆宾王这首诗通过咏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形象地描绘了鹅的优雅姿态。

10. 《江南》 - 李清照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熟悉和喜爱。

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背诵这些诗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字词解释。

-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 “寒山”:深秋季节,山带寒意。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个“斜”字啊,在这里读“xiá”,是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

这个“生”字可有意思了,就好像白云是从山里面生长出来的一样,很有画面感。

- “坐”:因为的意思。

诗人为什么停车呢?原来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景色呀。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镜头从远处的山路开始,慢慢拉到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那里还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

这画面感是不是特别强?就像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在爬山,远远看到山上有小路,小路通向白云深处,那里面还有人家,感觉特别神秘。

- 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因为太喜欢傍晚的枫林景色了,就停下车来慢慢欣赏。

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美丽的,可诗人却觉得这秋天的枫叶更胜一筹。

这就像是诗人发现了一个大宝藏,然后告诉我们,看啊,秋天也有这么美的景色,一点也不比春天差。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字词解释。

- “荷尽”:荷花凋谢了。

“擎雨盖”就是荷叶,荷叶像一把雨伞一样,高高地举着,“擎”就是举的意思。

现在荷花没了,荷叶也没了,只剩下光杆儿了。

- “菊残”:菊花已经残败了。

但是菊花虽然残败,它的枝干还傲然挺立在霜雪中呢,这个“傲霜枝”就把菊花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 “君”:指刘景文。

诗人对刘景文说,你一定要记住啊。

- “橙黄橘绿时”: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候。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一种对比描写。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三年级上册的古诗词鉴赏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背诵和鉴赏的古诗词,以及对它们的简要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强烈的情感。

2.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赏析:李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清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赏析: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黄河,表达了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5.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赏析:杜甫通过对比黄鹂和白鹭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6.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赏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江边垂钓图,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7.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赏析: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8.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赏析:这首诗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提醒人们珍惜粮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背诵经典,还能够培养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8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8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8首三年级上册(9首) (1)1、所见 (1)2、夜书所见 (2)3、赠刘景文 (3)4、山行 (4)5、望洞庭 (5)6、饮湖上初晴后雨 (6)7、望天门山 (7)8、早发白帝城 (8)9、采莲曲 (9)三年级下册(9首) (10)1、三衢道中 (10)2、惠崇《春江晓景》 (11)3、绝句 (12)4、忆江南(其一) (13)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6、清明 (14)7、元日 (15)8、滁州西涧 (16)9、大林寺桃花 (17)三年级上册(9首)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简析】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2、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1.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 欲:想要。

- 捕:捉。

- 鸣:叫。

3.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 远上:登上远处的。

-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 石径:石子的小路。

- 斜:为倾斜的意思。

-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 坐:因为。

-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3.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把秋天的枫叶与春天的花朵相比,突出了枫叶经霜后的艳丽,展现了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成为千古名句。

1.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 擎:举,向上托。

-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菊残:菊花凋谢。

- 犹:仍然。

-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 须记:一定要记住。

-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三年级上册30首古诗必背

三年级上册30首古诗必背

三年级上册30首古诗必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这首诗超级有趣呢。

你看,诗人骆宾王就像个小画家,几笔就把鹅的样子和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鹅,鹅,鹅”,就像我们看到鹅的时候,兴奋地喊出来一样。

鹅那弯弯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白色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划动着清波,画面感超强,读起来感觉鹅就在眼前晃悠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大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睡不着觉啦。

他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迷迷糊糊地还以为是地上的霜呢。

这说明那月光特别皎洁,像霜一样白花花的。

然后他抬起头望着明月,这月亮啊,到处都能看到,一下子就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低下头就开始想念自己的故乡了。

好多人在外面的时候,看到月亮都会有这种感觉,所以这首诗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孟浩然写春天写得太妙啦。

春天的时候,人特别容易犯困,不知不觉就睡过头了,天都亮了还不知道呢。

这时候到处都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就像一群小闹钟。

可是诗人突然想到昨天夜里听到风雨的声音,那些花儿不知道被吹落了多少呢。

感觉诗人对春天的花特别怜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又有点小伤感的氛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杜甫这个大才子啊,就像个摄影师一样。

先给我们拍了个特写,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呢。

然后镜头一拉远,一行白鹭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再把镜头转到窗户那边,从窗户里能看到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就像一幅画镶在窗户里一样。

最后再看看门口,停靠着要到东吴去的万里船。

短短几句诗,就有近景、远景,还有不同的季节(春天和冬天的雪),画面超级丰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柳宗元笔下的冬天可真冷啊。

你看,那么多的山,一只鸟都看不到,数不清的小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就像整个世界都被冰雪冻住了一样。

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

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

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译文(1)晓出:太阳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6)别样:不一样(7)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古诗意思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译文(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古诗意思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译文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古诗意思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译文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解析。

- 这诗一开头就特别有趣,你看那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走在树林里。

他还特别高兴呢,一路唱着歌,那歌声可响亮了,在树林里回荡。

“振林樾”这三个字啊,就把他歌声的响亮劲儿给写出来了,感觉整个树林都被他的歌声给震动了。

- 然后呢,这小牧童走着走着,听到了蝉叫。

他心里就想啊,我要把这只正在叫的蝉给抓住。

这时候啊,他一下子就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你看,前面还在大声唱歌呢,这会儿就像被定住了一样,这种突然的转变特别好玩。

诗人把小牧童这种天真活泼,还有那种机灵劲儿都写出来了。

从骑牛唱歌的快乐场景,一下子转到想要捕蝉时的小心翼翼、屏气凝神,就像一幅特别生动的小画儿一样,我们读着诗,就好像能看到这个小牧童在眼前似的。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先看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诗人走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朝着远处的寒山走去。

这个“远上”就给人一种很遥远的感觉,那小路还是斜着的,感觉走起来还挺费劲呢。

- 接着啊,“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这就特别神奇,好像那家人住在天上似的。

这一句让整个画面变得很有层次感,山、路、白云和人家,就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 然后呢,“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走着走着,看到一片枫林,他就不走了,停下来了。

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这个“坐”在这里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哦。

- 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可就太妙了。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红最美的,可是诗人说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呢。

这就很新奇,把秋天的枫叶写得特别美,让我们看到秋天也有像春天一样鲜艳的颜色,而且这种红还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美,和春天花朵那种娇嫩的美又不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三年级15首诗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15首诗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15首诗上册必背古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析:你看啊,秋天到了,那梧桐树叶“萧萧”地响,就好像把寒冷的声音给送过来了。

江上吹着秋风呢,这风一吹啊,在外的人就特别容易想家,这就是“动客情”啦。

诗人猜啊,肯定是有小孩子在那里捉蟋蟀呢,为啥这么猜呢?因为夜深了,篱笆那儿还有一盏灯亮着呢。

这诗啊,前面写景,后面写自己的想象,把那种思乡之情表达得挺巧妙的。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王维一个人在外地,那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孤单单的。

平常就想家,一到过节的时候啊,就更加思念亲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简直太经典了,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他远远地想着兄弟们在重阳节这天都登高去了,都在身上插着茱萸,突然就发现少了自己一个人呢。

这诗把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写得很直白,又很感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析:李白写的景色那可太壮观了。

天门山就好像从中间断开了一样,长江水啊,就从这个断开的地方汹涌地流过来。

那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呢,还打着回旋呢。

两岸的青山啊,就像在互相比赛谁先出来迎接客人似的。

最后啊,远远地看到一片孤帆从太阳那边过来了,就像一幅超级有气势的山水画。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你看西湖啊,晴天的时候,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特别好看,这就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下雨的时候呢,远处的山啊,迷迷糊糊的,像是在云雾里,这“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色也很奇妙呢。

苏轼特别厉害,他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是淡雅的妆扮还是浓艳的妆扮,都很合适。

这就说明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解析:有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学钓鱼呢,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地方,旁边的草把他的身子都遮住了一部分。

三年级上册第十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十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十首古诗一、诗句解析。

1.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深秋时节,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登上远处那座透着寒意的山。

这里的“远上”就是向远处延伸的意思,“寒山”可不是寒冷的山,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秋意凉凉的感觉,山上的草木开始凋零,有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石径斜”呢,这个“斜”字可太妙了,它把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一下子就描绘出来了,就好像我们眼前真的出现了一条蜿蜒向上的山间小路。

2. “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小路往上走啊,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这个“生”字用得特别生动,感觉白云就像是从那个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

那在这么高的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还有人家居住,这可真是一种很奇特的景象呢。

这也让我们能想象到山里人的生活,远离尘世喧嚣,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3. “停车坐爱枫林晚”- 这时候,诗人停下马车,为什么呢?“坐爱”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他喜爱什么呢?原来是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林景色。

你想啊,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枫林肯定特别美,红得像火一样,诗人被这美景吸引得都舍不得走了,所以才停下车来好好欣赏。

4.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啊。

诗人说,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最美丽的,但是诗人却发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经过霜打的枫叶,颜色更加浓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它的红和春天花朵的红是不一样的,它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艳丽,这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能发现秋天不一样的美。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幅美丽的秋山图。

杜牧先给我们画出了一条弯弯曲曲通向寒山的小路,然后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添上几户人家,接着呢,又描绘出一片火红的枫林,还有停在路边欣赏美景的马车。

他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而且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简洁明了,没有那些复杂难懂的字词,但是却把秋天的那种清冷、高远,还有枫叶的艳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全解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全解

枫桥1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3霜满天4,江枫5渔火6对愁眠7。

姑苏8城外寒山寺9,夜半钟声10到客船。

[1][2][3]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4]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3]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4]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山行唐杜牧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2]山行字词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一、《登鹳雀楼》1. 唐诗名篇《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以描绘登高远眺之景象。

2. 诗中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出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3. 作者借由登高远眺的场景写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百态。

4.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象。

二、《静夜思》1.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反映了作者抒发孤寂之情、寄托思念之情。

2. 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出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孤寂寄托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愫。

4. 诗人借用“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等意象,同时突出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三、《春晓》1.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孟浩然以春日和和风描绘家乡景色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达出春日田野和谐宁静的氛围。

3. 作者通过诗篇表现出少年时代对乡愁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美好风光的向往。

4. 诗篇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景色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结: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古诗三首,完美地展现了古代诗人以自然景色、孤寂寄托、乡愁怀念等为主题的诗篇。

每一首诗都以精炼的文字描绘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对人生百态的深切思考。

这些诗篇在启发孩子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也给他们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于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这三首诗无疑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们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展现出了我国古代诗人在审美情感和诗歌艺术方面的高超造诣。

而这些诗篇,也正是通过语文课本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以描绘登高远眺之景象。

三年级必背古诗讲解

三年级必背古诗讲解

三年级必背古诗讲解
以下是《惠崇春江晚景》的讲解:
这首诗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描述了春天江边的景色。

诗中通过对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等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竹外桃花三两枝”,开篇即点明了竹林外的两三枝桃花,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鸭子的形象,巧妙地传达了初春江水回暖的信息,富有生活情趣。

“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了蒌蒿和芦芽的生长状态,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正是河豚欲上时”,则通过河豚这一美味的水产品,暗示了春天的丰饶和美好。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如需更多讲解,建议查阅古诗文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咏柳[ 唐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神奇的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诗词解析: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绝句[ 唐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诗圣”诗词解析:诗人在成都浣花溪堂描写草堂明媚的春天的景色,从一个泊字也能感受诗人一生漂泊的孤独感,后两句有隐含诗人心忧天下的大情怀!春日[ 宋 ]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译文+赏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译文+赏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译文+赏析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第二单元课文4 《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六单元课文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赏析。

你看这个小牧童多可爱呀。

他骑着黄牛,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呢,就好像整个树林都成了他的大舞台。

可是呢,突然他想捉树上正在叫的蝉儿了,立马就闭上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这诗把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表现得特别生动,从唱歌到突然安静,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趣的东西吸引走啦。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赏析。

你瞧,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向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呀,居然还有人家住。

诗人可真会找地方,到了傍晚,他停下车来不走了,为啥呢?原来是被这傍晚的枫林给迷住啦。

你看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最红最美,可诗人说秋天的枫叶更红,这想法多新鲜呀,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举着像雨伞一样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残了,但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多有骨气啊。

苏轼就跟他朋友说呢,你得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呀,可不是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这个时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哪怕是看起来有点衰败的秋冬,也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像那些橙子和橘子,在这个时候可是很耀眼的呢。

1.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赏析。

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那些在外的人心里就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呀,可能正在挑着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一边是诗人在外面的孤独,一边是家里小孩玩耍的热闹,对比可鲜明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4、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登鹳(guàn)雀楼
(唐)王之涣(huà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春晓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写景 9首
《江南》、《敕勒歌》、《风》、《咏柳》、 《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 《鹿柴》、《望庐山瀑布》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5、别董大
(唐)高适(shì)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思乡 3首
《回乡偶书》、《静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4、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5、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芙(fú)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wèi)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咏物、抒情和杂感 5首
边塞诗 4首
《凉州词》两首 《出塞》、《从军行》
1、凉州词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塞(sài)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3、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4、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送别 5首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芙蓉楼 送辛渐》
《咏鹅》、《长歌行》、《七步诗》、《竹 里馆》、《古朗月行》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古朗月行(节录)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七步诗
煮豆 持作羹,
三 国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曹 植 豆在釜中泣。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7、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9、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