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上课)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二章第一篇,详细内容为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以及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有深刻的感受。
2. 学习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特点。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段落,进行修辞手法分析。
6.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荷塘月色的感受,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荷塘月色》2. 作者:朱自清3.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作者情感表达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描绘,结合修辞手法,阐述你的理由。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但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荷塘月色课件(上课)
阅读第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 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①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 路。 ②不同:第2自然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 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 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 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自 然段的回应,也是第4、5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继 续扩展。
(3)分析本段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
“月光如流水一般” 把月光比作流水,笼罩在荷塘上, 形成朦胧的画面。
②通感: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向听觉,光与影的和谐就 犹如乐曲音符的协调,光与影的和谐比 较抽象,转化为乐曲的协调,就让人能 够理解。
③本段无论是比喻还是通感,都是以动 写静,把抽象的月色之美形象具体地表 现出来。
代表作:《绿》、《春》、《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 《荷塘月色》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 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 有真情实感。
写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 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 中国接连发生了“四· 一二” 和“七· 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第二个叫羲和,是太阳的女神,生下了十个 太阳儿子。在东南海外的甘渊,羲和经常用清 冽的泉水,给她的儿子洗澡,使他们一个个容 光焕发、精神饱满。太阳妈妈安排孩子轮流值 班,每天备好由六条无角的龙驾驭的车子,伴 送孩子前去工作。 第三个妻子叫常羲,是著名的月亮女神,生 下了十二个美丽的月亮女儿。在西方的郊外, 常羲唱着歌儿,为美丽的女儿们洗澡,使她们 更加妩媚动人。 帝俊的两位妻子,竟然是中国神话里的日、 月女神,可见帝俊之伟大。常羲浴月也成为中 国上古神话中第一个美丽动人的月亮神话。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 荷塘四周有薪薪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 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 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 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品读赏析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 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 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 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 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 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 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 美国面粉!”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薪郁,树色阴暗
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
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荷塘月色》课件
通感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通上感渺
3.正如茫一的粒歌粒声的明似珠的,。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博喻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
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借喻
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拟人,暗喻
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拟人,暗喻
蓊郁( wěng ) 独处( chǔ ) 弥望( mí) 袅娜( niǎo ) 霎时(shà) 梵婀玲( fàn)( ē ) 妖童媛女( yuan ) 鹢首( yì) 敛裾( jū ) 沾裳(cháng )峭楞( léng )纤( xiān )腰 櫂(zhào)
幽 热 闹
《采莲引赋用》《采莲赋》《西洲曲》的作用
表面极言采莲的热闹,实为诉说现实的苦闷,暗示了作者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
表现了一位古代热恋中的女子寻郎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含 了到荷塘寻求寄托不得的失落之情。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荷塘月色》
散文
散文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作者简介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有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文笔秀丽。
【参考答案】 (1)视觉转化为听觉。诗人把杏花无声的姿态和 色彩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让人在视觉里获得 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 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 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2)视觉转化为触觉。夜色是视觉,通过视觉调 动触觉,产生夜色的“凉”的感觉,突出了主人 公孤独凄凉的心情。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荷塘月色》ppt课件41张
拟人
• 羞涩地打着朵儿。(荷花)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 脉脉的流水(流水)。 静谧而有深情 •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如:含情脉脉。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
比喻: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
自然舒展的形态,亭亭玉立的风姿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荷花)
晶莹剔透
•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 闪烁迷离
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纤尘不染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荷香)
• 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的荷花和花 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
• 紧接着他便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
•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物的柔美动人 意境的静谧素雅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淡淡的喜悦和自在
•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朗诵,一边借鉴第4段的鉴赏手段,对 第5自然段中月色的描写进行赏析,思考作者如何写景,景中流 露出怎样的心情?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 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 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 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 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上课)PPT课件
朱自清
.
1
.
2
.
3
.
4
.
5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
6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
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
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
17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不 宁家 静
屑路 小煤
得 宁 静
屑路
出宁静
.
22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出门 不静
荷塘 得静
归来(联想) 出静
淡淡的哀愁
文章的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 化(情感)
23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
24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 的画面。
(4-6)集中体现了这点
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
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
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
取《楚辞·卜居》,“宁廉洁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描绘荷塘月色,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使得整篇散文具有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虽然作者并未直接描写社会现实,但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方面,使得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心境
当时,朱自清正处于苦闷彷徨中,他希望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并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文学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文学流派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一,该流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荷塘月色》正是这种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主要成就:朱自清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创作时间
1927年,朱自清任教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
创作地点
文章描写了清华园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朱自清
以散文创作为主,作品多涉及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等题材,风格温馨亲切、语言流畅优美。
冰心
作为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其散文也颇具特色,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语言犀利明快。
茅盾
VS
现代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说、诗歌等文体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景象。
影响
现代散文不仅推动了文学语言的变革和文学形式的创新,还深刻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现代散文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
《荷塘月色》授课课件(33张PPT)
修辞手法 通感
荷叶
月 下 荷 塘
荷花
动 静
荷香
结
合
荷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 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赏析 第五 段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树 荷
塘 阿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整 体 的
的
风
四
光
周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推门 进来 无法 回避
淡淡 哀愁
走在 路上
幽雅 宁静 朦胧
江南 旧俗 惦记 江南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塘上 淡淡 月色 喜悦
塘的 四周
无限 慨叹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1、丰富多样的修辞之美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等 2、绘声绘形的叠词之美 传神的表现力 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感,充 满诗意 3、恰当精准的练字之美 泻、浮、画等 富有表现力,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
1、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 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显得不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 谐感。
一览无余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 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白花 的明珠
粒的明珠相似
(荷花) 碧天里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的星星
碧天的星星相似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绘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
贰
感知文章 体会文章
1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 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景物
2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所赏景
物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有什么样 的联系?
作者赏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描写了那些景 物?
荷塘小路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
什么?
荷花
荷叶
袅娜
表 达 手 法 赏
呈 现 美
领 悟 美
感 知 美
析
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 些景物的?
月下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韵
荷叶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
叠词和比喻的运用, 凸显出了荷叶繁密茂盛, 舒展摇曳,轻柔优美的 特点。
月光 薄雾 花叶
荷塘 月色
光影
树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此处用“照”代替泻,用“飘”代 替“浮”可好?为什么?
月光如流水 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 上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热
蝉声
闹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举例: • (1)她笑得很甜。() • • (2)人靓歌甜。 ()
描绘的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荷叶: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妩媚 多姿 ——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凝碧 —— 拟人、比喻 流水 : 脉脉 (无声而有情意)——拟人
------比喻 静、柔美 相似点----朦胧、恬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 • 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人为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 描绘一般,富有情趣,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印”不能写出美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通感(视觉转为听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将嗅觉形象诉 诸听觉形象,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 叫通感。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烘托环境幽雅、宁静。 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 象叫通感,又称移觉。
16
•
•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 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觉。
18
仿写句子
• 中秋月:在漆黑一片的夜幕中,悬着一轮满月,时而 藏进云中,时而又傲视人世;正如深蓝色桌布上的玉 盘;又如蓝丝绒礼服上的一颗白金袖扣,又如情人眼 中的那一抹闪光。 • 雪中梅:在那千里冰封之中,正是那冬梅绽着笑颜, 有的与银雪较白,有的在寒风中颠倒众生;正如冷面 朝天的伊人在岸,又如抵挡风雪的粉云团团,又如万 丈深渊那一缕不曾退去的温暖。 洁白的大雪之间,影绰的显现这些梅花,有放 羁的开着的,有遮掩的含苞待放的;正如碧叶上的水 珠,又如夜幕中的繁星,又如婀娜多姿的少女。
冰晶 清莹 玉剔 优纤 洁透 雅尘 高不 贵染
忽闪 明闪 忽发 暗光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 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 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
四个亮点
•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 (3)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 (4)散文朴素秀丽,“建立了一种纯 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4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 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 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 优美动人的语言。
5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6
作者的行踪:
小径漫步 家门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四周 惦念江南
荷塘上的月色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出门 不静 归来(联想) 出静
荷塘 得静 淡淡的哀愁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 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 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 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 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 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 当优美。
“照”字直白, 是如实地写,不 是描绘,淡而无 味。另方面与 “如流水一般” 不相配,失去和 谐感。
•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 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 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 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 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增强 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 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 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 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画”,赋予主动意识,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 月影之真、之美。
30
主题归纳
•
《荷塘月色》通过描写作者 在月夜漫步荷塘的所见所闻,赞 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 色,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政 治混乱时寂寞、苦闷、彷徨无助 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 情操。
31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语言形象 生动,景物形象逼真,你能说说其中的 技巧吗?
(修辞、叠词、动词)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2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 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 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 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 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 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 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 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 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 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 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 集》。
35
25
如流水 静静地泻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
实
虚
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实 虚
树 远山
荷塘四周
灯光
蝉声与蛙声
远 近 结 合
27
以 乐 景 写 哀 情
10
他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 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 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11
荷叶 田田的
月 下 荷 塘
荷花 淡淡的
荷香 似有似无 荷波 凝碧的 流水 脉脉的
优雅 幽静
动 静 结 合
12
荷叶
荷叶
(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亭亭的舞女的裙
博喻手法的运用
Hale Waihona Puke 轻飘柔美浮”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 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 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 的境界呼之欲出。 。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 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 雾的轻柔。)
“洗”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
明欲滴的实感。
“笼”字写出了雾的轻、薄、
透,正合“轻纱”的比喻。 (“盖、罩、蒙”等字都显得 过于厚重。 叶子和花像笼着青纱的梦。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 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 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 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 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 结果又无法忘却。
29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 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 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
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 了。”) ----②深化主题(回顾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得到真正的宁静。
28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 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32
写作特点
• 一、绘画之美 • 二、意境之美 • 三、用词之美
33
荷 塘 月 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美 静 雅
34
格 调 是 —雅致的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关于荷花的诗文
大声诵读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李白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后三句点出 “荷塘”与“月色”;从全文看,因为“心 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 所以这句话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总领 全文。 这句话就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 警策”的“片言”“警策”,即“文眼”。 古人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 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 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