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合集下载

圆悟克勤禅法心要(1)示华藏明首座

圆悟克勤禅法心要(1)示华藏明首座

1、示华藏明首座(住江宁府天宁)祖师直示,岂有如许蹊径?只贵向上人聊闻举着,剔起便行;明眼觑来,早是钝置。

古者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吾不与也”。

个个须是举一明三,目机铢两,转辘辘地,疏通俊快,始称提持。

岂不见良遂见麻谷,第一番见,谷便入方丈,闭却门,渠疑着。

及至第二次,谷骤步去菜园里,渠便瞥地,乃谓谷曰:“和尚莫谩良遂;若不来见和尚,洎被十二本经论赚过一生。

”看渠恁地,不妨省力。

既归,谓徒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

”信知渠知处有不通风,诸人卒未荐得,可谓真师子儿。

要做他家种草,直须更出他一头始得。

达摩游梁入魏,落草寻人,向少林冷坐九年,深雪之中觅得一个。

及至最后问:“得个什么?”,却只礼三拜,依位而立,遂有“得髓”之言。

至今守株待兔之流,竞以无言、礼拜、依位为得髓深致,殊不知“剑去久矣,尔方刻舟”,岂曾梦见祖师?若是本色真正道流,要须超情离见,别有生涯,终不向死水里作活计,方承绍得他家基业。

到个里,直须知有从上来事,所谓“善学柳下惠,终不失其迹”。

是故,古人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诚哉!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将知所说皆为方便,只为破执、破疑、破解路、我见。

若无许多恶觉恶见,佛亦不必出现,而况说种种法耶!古人得旨之后,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脚铛子煮饭吃,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谢尘寰。

今时不敢望如此,但只韬名晦迹,守本分,作个骨津锥老衲,以自所契所证,随己力量受用,消遣旧业,融通宿习,或有余力,推以及人,结般若缘,炼磨自己,脚跟纯熟,譬如闲荒草里,拨剔一个、半个同知有,共脱生死,转益未来,以报佛祖深恩。

抑不得已,霜露果蔬,推将出世,应缘顺适,开拓人天,终不操心于有求,何况依倚贵势,作流俗阿师举止,欺凡罔圣,苟利图名,作无间业!纵无机缘,亦无业果,真出尘罗汉也。

僧问天皇:“如何是戒定慧?”皇云:“我这里无恁闲家具。

”又问德山:“如何是佛?”山云:“佛是西天老比丘。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oo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明洁成都府昭觉寺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

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

克勤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

一日,克勤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

一次,克勤禅师得了重病,病得快要死了,痛苦不已。

回想起平生所学,在病死到来之际,一点都帮不上忙,克勤禅师感叹道:“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于是病好之后,克勤禅师便放弃了过去那种沉溺于文字知见的做法,离开了妙寂寺,往参宗门大德。

克勤禅师首先来到黄檗真觉惟胜禅师座下。

惟胜禅师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一日,惟胜禅师创臂出血,告诉克勤禅师道:“此曹溪一滴也。

”克勤禅师一听,惊诧不已,良久才说:道固如是乎?”于是,克勤禅师便徒步出蜀,遍参禅德。

他先后礼谒了玉泉皓、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总等大德,都被他们视为法器。

晦堂祖心禅师曾告诉他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克勤禅师最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

克勤禅师因为博通经教,加上参过不少禅门宿德,因此他有很重的豪辩之习气。

为了将克勤禅师锻造为一代法将,法演禅师对 克勤禅师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徇一丝一毫的人情。

凡克勤禅师所尽机用,法演禅师皆不认可。

一日,克勤禅师入室请益,便说道:“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指死亡 来临时)自验看! ”克勤禅师被逼得无路可走,生大懊恼,居 然出言不逊,抱怨法演禅师“强移换人”,然后忿然而去。

法 演禅师也不阻拦,只是说:“待你著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 在。

”克勤禅师离开五祖后,来到金山,不久便染上了严重的 伤寒,身体困顿无力。

克勤禅师试图用平日所学,来应对眼前的这场疾病,可是一点都不得力。

这时,他才想起临走时微好一点),即归五祖。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1)杨岐法系传承表第⼀世临济义⽞禅师第⼆世⼴济存奖禅师第三世南院慧颛禅师第四世风⽳延昭禅师第五世⾸⼭省念禅师第六世汾阳善昭禅师第七世慈明楚圆禅师(以上为杨岐派以前临济宗法脉传承)第⼋世杨歧⽅会禅师第九世⽩云守端禅师第⼗世东⼭法演禅师第⼗⼀世昭觉克勤禅师第⼗⼆世虎丘绍隆禅师第⼗三世应庵云华禅师第⼗四世密庵咸杰禅师第⼗五世祖先密印禅师第⼗六世⽆准师范禅师第⼗七世雪严祖钦禅师第⼗⼋世⾼峰原妙禅师第⼗九世中峰明本禅师第⼆⼗世千岩元长禅师第⼆⼗⼀世万峰时蔚禅师第⼆⼗⼆世宝藏普持禅师第⼆⼗三世(车)明(慧)岩禅师第⼆⼗四世海⾈永慈禅师第⼆⼗五世定封明暄禅师第⼆⼗六世天奇本瑞禅师第⼆⼗七世⽆闻明聪禅师第⼆⼗⼋世笑岩德宝禅师第⼆⼗九世幻有正传禅师第三⼗世密云圆悟禅师第三⼗⼀世破⼭海明禅师破⼭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祖师,世有“⼩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的影响⼒。

破⼭禅师破⼭禅师(1597年⼀1666年),俗姓蹇,顺庆府⼤⽵县⼈。

出⾝于豪门世家,是明代蹇忠定公后裔。

⼗九岁时,有感于世事沧桑,毅然厌弃尘凡出家,为⾏脚僧,孤⾝出蜀,到湖北的破头⼭闭关修禅,⽴誓要以七⽇为限,刻期取证。

在闭关到最后⼀天,他发誓:“悟不悟,性命在今⽇矣!”竟于中午时候,信步举⾜,坠于万丈悬岩之下,将左脚跌伤⽽豁然开悟。

他⾃此出⼭南⾏,遍参诸⽅,末后⾄⾦粟,拜在密云圆悟禅师座下,受到印可,并于崇祯⼆年付以法流。

次年秋天,他⼜住持了原由曹洞宗主持的嘉⽲东塔寺,实际上成为⾝祧临济、曹洞两宗的⼀代宗匠。

⼈物简介破⼭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祖师,世有“⼩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的影响⼒。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1、傅大士.(弥勒菩萨示现)16岁娶刘氏妙光,生2子。

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

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

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

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开垦土地,种植蔬果。

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

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

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

他总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

直入宫殿,唱拜不拜。

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

帝见之惊愕不已。

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

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

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

乃集诸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

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人涅盘,世寿七十有三。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

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

寒山拾得(文殊普贤示现)2、襄州庞蕴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中峰禅师诗偈

中峰禅师诗偈

中峰禅师诗偈中峰禅师诗词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四大聚成玄兔角,六根缚住白龟毛;沤花影里翻筋斗,出没阎浮是几遭?东海一丸红弹子,流光日日射西林;世间多少奇男子,谁向窗前惜寸阴?捏目横生空里花,妄将三界认为家;大千常寂光明土,不隔纤尘总自遮。

爱绳牵入苦娑婆,哭到黄泉泪转多;孰谓别离穷劫恨?通身浑是古弥陀。

迷时无悟悟无迷,究竟迷时即悟时;迷悟两头俱拽脱,镬汤原是蕅花池。

四十八愿水投水,千百亿身空合空;法藏慈尊无面目,不须重觅紫金容。

正念阿弥陀佛时,宝池树影日迟迟;更驰心欲归清泰,又是重裁眼上眉。

浊水尽清珠有力,乱心不动佛无机;眼前尽是家乡路,不用逢人觅指归。

万劫死生如重病,一声佛号是良医;到头药病俱忘却,不用重宣母忆儿。

成住坏空真净土,见闻知觉古弥陀;但于当处忘生灭,父子相牵出爱河。

一炉古篆一枝莲,目挂寒空万虑捐;清泰故家归便得,谁分东土与西天?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大梦宅中无一法,于无法处有千差;回观自性离分别,念念纯开白蕅华。

暗室中藏大黑蚖,未曾驱尽莫耽眠;骷髅压碎须弥枕,匝地香风绽白莲。

蕅池无日不华开,四色光明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血池干处蕅池清,剑树枯时宝树荣;苦乐本来无住相,于无住处自圆成。

乐土本无三恶道,禽声浑是佛宣流;当机未尽众生界,啼断春风卒未休。

鹦鹉频伽绕树鸣,好音和雅正堪听;殷勤不断缘何事?曲为劳生味己灵。

自家一个古弥陀,声色头边蹉过多;狭路相逢如不荐,未知何劫离娑婆。

故乡易到路无差,白日青天被物遮;剔起两茎眉自看,火坑都是白莲花。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佛与众生夙有缘,众生与佛性无偏;奈何甘受娑婆苦,不肯回头着痛鞭。

念根是一串轮珠,痛策归鞭作远图;念到念空和念脱,不知身在白芙蕖。

人间天上与泥犁,劳我升沉是几时?白蕅有根如不种,尘沙生死自羁縻。

日藏宋元禅僧墨迹综考

日藏宋元禅僧墨迹综考

4
佛光派 (1226 - 1286) (虎丘派破庵系 )
1279 - 1286
建长
19
来华日僧参谒求学的主要对象 。 二 、墨迹的种类与内容
镜堂觉圆
环溪惟一
建仁 、圆觉 、
5
镜堂派 1279 - 1306
2
(1244 - 1306) (虎丘派破庵系 )
建长 、净智
现存宋元禅僧墨迹大致可分为如下八大类 : 11法语
现存墨迹中 ,赴日僧有法语 40件 ,约占全部赴日僧墨迹种 数的 23% ;未赴日僧有法语 49件 ,约占全部未赴日僧墨迹种数 的 13%。
21诗偈 包括诗歌和偈颂 。“偈颂 ”亦称“颂 ”、“讽颂 ”,禅宗原指是 以韵体诗或骈骊文体的形式表达对佛理 、禅意的领悟与宣说 。 偈颂多以五言 、七言为一句 ,以四句为一偈 。包括 :师弟以互答 相酬的形式阐述禅宗思想的“问答语 ”; 修禅学道者在结束学 业 ,告别禅师之际 ,其师友为其所作的“饯别偈 ”;禅僧在知道终 期将近后 ,用尽最后力气书写的“遗偈 ”;师匠或先辈对道号的 由来或寓意以偈颂的形式加以说明的“道号颂 ”;以诗歌体裁阐 发古代禅师语录及公案的“颂古 ”等 。由于唐宋以后出现禅僧
大休正念
石溪心月
圆觉 、建长 、
3
大休派 1269 - 1289
9
(1215 - 1289) (虎丘派松源系 )
寿福
心 (生卒年不详 ) (8件 ) ;曹源系的痴绝道冲 ( 1169—1250 ) ( 14 件 )等 。这些人都是名扬日本的高僧 ,除早期的大慧宗杲 ,皆为
无学祖元
无准师范
圆觉 (开山 )、
14
(1292 - 1348) (虎丘派松源系 )

古代16位高僧书法欣赏

古代16位高僧书法欣赏

古代16位高僧书法欣赏高僧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

这些都反映到他们的书法作品之中。

书法之于他们,是人生、艺术、禅修的有机结合,由在俗时的绚烂转化为脱俗后的平淡,这是修心的结果,亦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历史上书法功夫了得的高僧不胜枚举:隋之智永,退笔冢立,千字文成;唐代怀素,一代风骚,醉成狂草;宋元二代,书僧多有:圜悟克勤、虚堂智愚、清拙正澄、了庵清欲;明之担当、憨山、破山明等;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弘仁、髨残,又有石涛异军突起;近代弘一,诸艺诣高;虚云和尚,书艺寿德,登峰造极。

今天给大家带来16位历代高僧书法欣赏,不一样的书法意蕴,不一样的心灵境界。

智永智永,南朝人。

本姓王,名法极,法名智永,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

智永继承师法,精勤书艺,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庙。

当时求书者很多,住处门限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

怀素怀素,唐代书法家。

怀素幼年出家,最初修习佛经、历律书,后来留意于书法。

相传他秃笔成冢,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所以把居住的地方叫“绿天庵”。

怀素在参禅的时候,也喜欢笔墨,曾经西游长安,后迁至京兆。

遍访唐朝名家,并且寻访前朝遗书,融会贯通,书法技艺大进。

怀素经常性的生病,每次病痊愈之后,书法体势就会产生新的变化。

苦笋帖怀素早年书法作品笔势纵横驰突,体态健缓跌宕,因以婆娑烂漫形象,别开生面,情韵不减而境界别出。

他的性情疏放豪宕,不拘细行,颇好嗜酒,每当酒酣兴发,一遇到寺壁里墙、衣裳器皿,无所不书,唐朝人称为“醉僧”。

怀素的草书如骤雨旋风,字字飞动,宛若有神。

运笔如游丝袅空,圆转自如,虽野逸而法度具在。

晚年趋于平淡。

自叙帖局部自叙帖局部自叙帖局部自叙帖局部高闲高闲,唐朝僧人。

宣宗尝召入,赐紫衣袍,后圆寂于湖州开元寺。

闲好用霅川白紵以作真、草书,其笔法得之张长史,韩愈曾作序送之,盛称其书法之美妙,遂大显于世。

《佛果击节录》全文-古籍

《佛果击节录》全文-古籍

佛果击节录续藏经佛果击节录宋重显拈古克勤击节重刻圆悟禅师击节录题辞圆悟禅师。

电机波辨。

色丝妙绝。

可谓文武火炉锻练学人矣。

惜乎集录者。

采撷微言。

而失之简。

加之三豕门五。

睹者眼眩焉。

顷予友淳公。

搜猎竺典。

企予祖躅。

以弥缝於阙。

盖藻镜当台。

妍媿可逃乎哉。

晨星落落。

秦无人也。

冀邈乎雾海。

早刮目于南针。

元文戊午秋九月谷旦常州沙门说驴年序明觉禅师瀑泉集。

见存乎大藏中。

大古希音。

和者鲜矣。

圆悟禅师。

击节乎其间。

教人不觉手舞足蹈。

可惜此土之旧刊。

不啻失诸刀刁鲁鱼。

提纲谬混着语。

两则合作一则。

况乎举类多。

其所录者踈也。

是以读者如箝。

岂匪一大欠事哉。

黑非佛果耳孙。

谬涉字海。

猎禅林而获于其鱼兔。

盖彼此交奏。

稍识正音欤。

且如类则事迹。

别出一卷。

未慊于怀。

绠短不构深泉。

曲远难尽其响。

罪过弥天。

一任诸方贬剥。

关西黑太淳。

阁笔於东武吉祥之草庐云。

是录撰次。

不吻合于拈古者。

盖所闻纷纭。

未经考订。

卒录之故欤。

今輙仍旧耳。

先贤未游刃乎此书。

故勾棘难晓也。

今有古德之颂者。

掇标之上方。

未睹善本。

蹉[跳-兆+(口/└/大)]漏落。

偕诸同袍。

痴人说梦。

不则遗臭千载。

勿吝惊策则幸。

佛果击节目录卷上德山示众(一)雪峰普请(二)百丈拂子(三)崇寿指凳(四)永嘉绕锡(五)仰山指雪(六)香严垂语(七)鲁祖吃饭(八)雪峰古涧(九)西堂烂却(十)钦山竖拳(十一)睦州苕帚(十二)枣树汉国(十三)赵州偷笋(十四)保寿开堂(十五)无业妄想(十六)德山作么(十七)保福签瓜(十八)南泉示众(十九)马祖图相(二十)兴化罚钱(二一)长庆淘金(二二)大梅无意(二三)临济蒿枝(二四)师祖珠藏(二五)镜清问僧(二六)云门法身(二七)三圣金鳞(二八)伏牛驰书(二九)玄沙过患(三十)报慈问僧(三一)船子丝纶(三二)投子一言(三三)祖师六尘(三四)本生拄杖(三五)安国伊兰(三六)玄沙见虎(三七)卷下洞山三顿(三八)大慈示众(三九)黄蘖闭门(四十)镜清方便(四一)香林衲衣(四二)本仁示众(四三)国师三唤(四四)投子抑逼(四五)云门示众(四六)智门草鞋(四七)雪峰五棒(四八)径山一点(四九)睦州檐板(五十)巴陵示众(五一)则川摘茶(五二)云门裂破(五三)睦州钵囊(五四)雪峰三下(五五)南泉出世(五六)钦山恁么(五七)玄沙问僧(五八)长庆羚羊(五九)圆明示众(六十)南院诸圣(六一)雪峰相见(六二)国师净瓶(六三)茱萸看箭(六四)临济赴斋(六五)三角示众(六六)岩头跨门(六七)太原顾视(六八)云门三病(六九)鼓山示众(七十)睦州毛端(七一)仰山坐次(七二)智门般若(七三)乌臼参堂(七四)雪峰天使(七五)大随普贤(七六)云门新罗(七七)北禅资福(七八)睦州示众(七九)玄沙圆相(八十)南泉卖身(八一)茱萸一橛(八二)夹山生死(八三)保福羚羊(八四)巴陵祖意(八五)赵州答话(八六)耽源辞师(八七)沩仰田中(八八)雪峰覆船(八九)保福扶犁(九十)大梅鼯鼠(九一)赵州般若(九二)德山托钵(九三)雪峰古镜(九四)洞山衣钵(九五)投子三星(九六)洛浦伏膺(九七)香严仙陀(九八)风穴离微(九九)古德沙水(一百)目录(毕)佛果击节录卷上雪窦明觉禅师拈古佛果圜悟禅师击节第一则德山示众举德山示众云。

圆悟克勤的实践佛法

圆悟克勤的实践佛法

作者: 尹邦志[1]
作者机构: [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4-5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圆悟克勤;宋代禅;文字禅;实践佛法;中国智慧
摘要:实践佛法才是圃悟克勤禅师的宗风,这一点本不待言,但因为圆悟禅师是宋代禅宗宗师中妙手著文章的杰出代表,是“文字禅”潮流中的弄潮儿,《碧岩录》的研究风潮日益兴盛,因而容易被掩盖。

圆悟禅师并没有为禅宗立下更多的奇特之处,他的禅法,仍然是对于唐代禅门“无念”等要点的默默实践,是对“直指人心”的具体运用。

他解释公案,并非要在教理上有所建立,或以此来融通宗门和教下的言说,而是禅宗接引人的方便。

正是因为他不囿于教理,因而深得临济禅法的大机大用,尽显一代禅师的风流。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1)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1)

⼤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1)戒幢佛学研究所 >> 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苏州⼤学:潘桂明教授内容提要:⼤慧宗杲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杰出⼈物,在许多⽅⾯都有重要建树。

本⽂重点探讨了他在⼟⼤夫居上的佛教教育⽅⾯的突出贡献。

全⽂分五个部分,分别阐述⼤慧宗杲居⼠教育的背景、条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禅学影响、历史贡献等。

认为,⼤慧宗杲的居⼠教育继承和发扬了禅宗临济宗下扬歧派系统的传统,是在其师圆悟克勤有关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弘传。

指出,⼤慧宗杲所创的“看话禅”以⾰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同时代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默照禅”展开批判,他的居⼠教育思想和⽅法与此相联系,故其社会现实意义⾼于禅学⾃⾝意义。

⼤慧宗杲对⼠⼤夫居⼠的佛教教育,其根本特点是善于把握时代的特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他的有关思想中已蕴含着传统儒家的⼊世、济世精神,也已包含着“⼈间佛教”的若⼲要素。

⽂章具体分析了宗杲对⼟⼤夫禅学中暴露的各类思想问题的严肃批评,以及在批评基础上的热情引导,显⽰了他对⼠⼤夫居⼠寄寓的厚望,即在提⾼丛林思想⽂化素质的同时,落实现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章最后指出,通过宗杲的居⼠佛教教育的不懈努⼒,终于使临济禅获得“再兴”,在很⼤程度上挽救了禅宗的危机,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佛教作出重要贡献,⽽且也为尔后的居⼠佛教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代确⽴的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地主乃⾄出⾝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开辟了仕途,培养出⼀⼤批供职于中央和地⽅的官僚主⼤夫,他们与帝王、贵族同时担负起维护封建政权的使命。

随着宋代科举取⼟制度的完善,终于造就了庞⼤的官僚主⼤夫队伍,使宋代上层社会成为典型的官僚⼠⼤夫社会。

宋代佛教虽已有逐渐衰退之势,但就禅宗⽽⾔仍有相当的活⼒,继续担当着中国佛教主导的⾓⾊。

由于明教契蒿等⾼僧卓有成效的护法活动,不仅使世间排佛之论逐渐“浸⽌”,⽽且还吸引了⼤批朝廷重⾂,使之成为坚定的护法居上,居⼠的参禅学佛活动随之进⼊新的⾼涨时期。

禅锋(五首)

禅锋(五首)

黄锐 一《西直 门》 布面油 画 97x130cm x2 1989
明, 积 雪过膝 。 师悯 而 问 日 :汝 久 立雪 中 , 当 求 何 事 ? 光 悲 泪 曰 :惟 愿 和 尚 慈 悲 , 开 甘 露 门,广 度 群 品。 师 曰 :诸 佛 无 上 妙道 , 旷劫精 勤 ,难 行 能行 , 非忍 而 忍 , 岂 以小德 小 智 ,轻 心 慢 心 ,欲 冀 真乘 ? 徒 劳勤 苦 。 光 闻 师诲 励 , 潜 取 利 刀 , 自断 左 臂 ,置 于 师 前 。 师 知 是 法 器 ,乃 曰 :诸 佛 最 初 求道 ,为 法 忘形 。 汝今 断 臂 吾前 ,求 亦可 在 。 师遂 因 与易名 曰 慧可 。光 曰:诸 佛 法 印 ,可 得 闻乎? 师 曰 :诸 佛 法 印, 匪从 人 得 。 光 曰 : 我 心 未 宁 , 乞 师 与 安 。 师 曰 :将 心 来 与 汝 安 。 曰 : 觅 心 了不 可 得 。 师 曰:我与汝 安心竟。
咔 嚓 ,落 了下来 岩头和 尚似乎看见 自己 网网的脑 袋落到地 上 如一粒 吹落 的种子
宋 圜 悟 克 勤 《碧 岩 录 》第 六 六 : 雪 窦 举 公 案 :岩 头 (全 脔 禅 师 )问僧 :什 么处来 ? 僧 云 :西 京来 。 头云 :黄 巢 过 后 ,还 收得 剑 么? 僧 云 :收得 。 岩头 引颈近 前云 : 囫。僧 云 : 师
鲜血染 红膝外 的世 界 觅心 了不可得 来 ,与汝安心竟
宋 道 原 《景 德 传 灯 录 》卷 三 : (梁 普 通 八年 )十 一月 二 十三 日, (达 摩 )届于 洛 阳 , 寓止 于 嵩 山少林 寺 ,面壁 而 坐 ,终 曰默 然 ,人 莫 之测 ,谓之 壁观 婆 罗门。 时有 僧 神 光者 ,其 年 十 二月 九 日夜 ,天 大 雨 雪 ,光坚 立 不动 ,迟

中峰禅师诗句合集

中峰禅师诗句合集

中峰禅师诗句合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峰(丰干)禅师(1269-1346)是南宋与元代的一位著名禅宗高僧,他以诗文传世,被后人誉为“中峰大师”。

禅宗尊奉“顿悟”的理念,强调修行者可以在一瞬间开悟,超越世间种种烦恼和束缚。

中峰禅师在禅宗修行中颇有建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别具特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位伟大禅师的诗句合集。

中峰禅师的诗句多以禅宗思想为主题,充满了哲理和禅意,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悟道的心境。

他在诗中追求简约、清新、深刻,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中峰禅师的诗句吧:1. 窗前独坐深思静,细雨茫茫湿石楼。

2. 一瓢莲花来顶禅,醉卧芳尘胜地泉。

3. 睡在松风明月下,绿云黄鸟自相寻。

4. 一片孤舟心自闲,野花风雨水声间。

5. 清风一夜醉眠来,七步徘徊踏松苔。

6. 意若木梢,无动静处;心如青树,佛法自开。

7. 洞庭风荷关万古,九天星汉映千年。

8. 东篱拟把樵人草,南窗看尽日西天。

这些诗句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智慧与禅意,让人不禁沉浸感受着中峰禅师所表达的心灵境界。

在这些诗句中,中峰禅师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内心的深沉思考和对生命的洞察。

他的诗句多以自然景物和禅宗修行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心灵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落花流水、风月星辰的感慨,以及对禅宗修行道路的追求与领悟。

中峰禅师的诗句流露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气息,蕴含深邃的哲理与禅意,读来让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他的诗句不仅在形式上精炼简约,充满音韵美感,更在内涵上富有哲理和禅趣,给人以深切的启迪和感悟。

这些诗句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传达和启示。

中峰禅师的诗句合集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禅宗思想,通过对自然与心灵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深入思考和领悟。

这些诗句带有深沉的禅意和哲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悟道的启示。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圆悟克勤,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著名禅僧。

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据一些记载显示,这位僧人自幼有神童之称,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一天,他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

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湖北黄梅五祖山的法演禅师门下。

数年之间,克勤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给法演禅师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克勤还没有见到自性。

后来,有一位在朝廷任职的陈姓提刑官,辞官返家途中,特来黄梅山向法演禅师问法: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法演回答: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提刑:什么艳诗?法演: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这四句中,后面两句就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候的男女,遵礼教要讲究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自不免愁恼之情。

她只能频频呼唤身边丫环名字,借以引起丈夫的注意。

历代的佛门祖师,就有点像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

而这些祖师们的语录公案,佛言经卷,就都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

法演引用这首艳诗,也是有其深意的,在于唤起这位提刑官的自性觉醒。

陈提刑听了,口中频频称是,满意的下山去了。

不想这段对话,也让随侍一边的克勤听到了,就疑惑地问: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法演回答:他识得声音。

克勤又问: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不就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啊!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中意思是说,男女之间的情事,只有情事中的男女自家才能知道。

关于圆悟禅师墨迹的说明与注释

关于圆悟禅师墨迹的说明与注释

作者: 林子青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26-29页
主题词: 圆悟;临济宗;克勤;昭觉寺;日本曹洞宗;云居山真如寺;书法风格;十三行;禅僧;杨岐方会
摘要:<正> 今年三月,由北京大学转来据说是日本京都相国寺(日本临济宗相国寺派大本山)保存的宋圆悟(亦作圜悟)克勤禅师的墨迹(复印)一件,要求中国佛教协会给予解读。

这件墨迹共二十三行,行约二十四、五字,共约三百四十八个字。

书兼行草,笔力遒劲,是宋代禅僧特有的书法风格。

中国佛教协会为了弄清这件墨迹的收藏经过,曾致函京都相国寺梶谷宗忍长老联系,旋得梶谷长老复函,并附来《圆悟克勤禅师墨迹传来》,介绍墨迹在日本保存的经。

宋代高僧圜悟克勤《印可状》

宋代高僧圜悟克勤《印可状》

宋代高僧圜悟克勤《印可状》圜悟克勤《印可状》,纸本,行书 43.9 x 52.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圜悟克勤《印可状》为圜悟克勤送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之前半部,也是现存最古的禅僧书迹(印可状指禅宗认可修行者的参悟并允其嗣法的证明)。

内容述及禅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至宋代分为各派的经过,且说明了禅的精神。

书风虽不依定式,但具有经过严格修行而达到的淡泊意趣,自古以来被茶道家视为禅僧书迹之首,深受重视。

据传书迹装于桐木圆筒中而漂流到萨摩(今鹿儿岛县)坊之津海岸,因而又称为「流圜悟」。

先为大德寺大仙院及堺市的富商兼茶道家谷宗卓收藏,后来古田织部应伊达政宗的要求而截为两段。

前半部不久便转为祥云寺收藏,之后由知名的茶道家松江藩主松平不昧,以赠与祥云寺金两千五百两和每年三十大袋的米粮为代偿而获得本件。

圜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

出生在世代崇儒的书香门第。

十八岁游妙寂院时,见到佛经,爱不释手,感歎着说:“我前世大概是出家人吧!”乃毅然踏入佛门。

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习经论。

后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

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

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

复受澧州刺史之请,住夹山灵泉禅院。

时因枢密邓子常之奏请,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

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

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

后归成都昭觉寺。

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

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

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该书原为其弟子宗杲视为秘传不授之书,以火焚毁,后世重刊。

此外有圜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

克勤禅师读后感

克勤禅师读后感

克勤禅师读后感当我看完了克勤禅师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五祖法演禅师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时人号称“三佛”。

有一天,法演带着三个弟子,在山下的凉亭夜话。

回寺的时候,灯突然灭了。

在黑暗中,法演叫每一位弟子说出自己的心境。

佛鉴说:“彩凤丹宵。

” 佛眼说:“铁蛇横古路。

” 佛果说:“看脚下!” 法演当场对佛果说:“将来能传扬我的宗风三位只有你呀!” 后来,佛果克勤禅师果然宗风大盛。

为何佛果克勤禅师能得五祖法演禅师这般赞誉呢?我思来想去,终于借三句诗、幻想三个境界得到了自己所谓的答案。

人生于世,孰能无惑?存惑不解,实在过错!于是我们不断地求索,一路上虽然怪石嶙峋,荆棘满布,但是阻挡不了我们求知的脚步,是为“彩凤丹宵”。

偏偏上天偶尔喜欢跟我们开玩笑,放了太行、王屋二山阻拦于你,你只好作那愚公,不停地挖啊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移走了这两座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求索的过程中,会有质疑和荒唐,但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时机一到,自然水到渠成,豁然开朗。

岁月给了我们丰富的阅历,也让一团迷雾笼罩在我们心头。

或许李后主那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便是最好的诠释吧。

因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经历了一次次人走茶凉,一处处物是人非,之后呢?佛语有言:会者定离。

天上人间,不只是一种无奈,一缕愁思,更是一番明悟,牵挂成了祝愿,不舍化为豁达,毕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巴山夜雨,一期一祈。

于是啊,我们开始更着眼于一些生命本质的问题,“大道至简”,不可谓无道理。

有时候,“我是谁?我从哪来?该往哪去?”足以困扰人很长一段时间。

流浪生死,当然是“铁蛇横古路”。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

历经红尘万般刧,秋月春风等闲度。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谓淡然处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所谓超然物外。

这便是为何,佛果只简单一句“看脚下”。

【书法】中峰明本书法欣赏

【书法】中峰明本书法欣赏

【书法】中峰明本书法欣赏
明本禅师(1263—1323),元朝僧人。

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

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

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

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

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中峰明本《劝缘疏》
然而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赵孟頫和管道升的佛门师傅。

中峰明本《与济侍者警策》
明本擅书法,手书遗迹留院中者甚多。

明代陈继儒在《书画史》中称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

不少真迹当时由日本留学僧带回,现珍藏在日本。

赵孟頫和中峰明本交往颇深,经常有书信往来,赵孟頫传世手札中,就有写给明本禅师的:
中峰明本与元代中叶书家皆有交游,和赵孟頫夫妇交往甚密。

有元一代,很多书家都受赵孟頫的影响,然而他的书法不拘一格,毫无赵书之姿,大多用笔随意,粗头烂服,有所谓“柳叶书”之誉,大概其笔画如柳叶,抑或如柳叶飞舞,观其作品,字形大小错落,别有一番和谐。

转自:斋轩堂
————————————————————。

中峰明本禅师传1冯学成

中峰明本禅师传1冯学成

中峰明本禅师传1冯学成禅师传记:中峰明本禅师传(1)卷首语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两千个春秋了,无论魏晋南北朝,还是唐宋元明清,历朝各代都有不少高僧行化于神州大地,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元代而言,最为杰出的高僧首推中峰明本禅师。

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国的朝代,更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全面统治中国的时代。

这给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蒙古人尊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原本没有多少敬意,可恰恰是蒙古族的皇帝,却前后数代,先后多次对中峰明本禅师表示礼敬。

元仁宗为太子时,就尊明本禅师为“法慧禅师”,即位后,又赠明本禅师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又赐金襕袈裟;元英宗时,又赐金襕僧伽黎衣;明本禅师圆寂后,元文宗又追谥为“智觉禅师”,塔号“法云”;到了元顺帝初年,更册封中峰明本禅师为“普应国师”,并敕令将其三十卷的语录与文集收入佛教大藏经中。

而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更趋之若鹜,不分权贵均拜入明本禅师门下。

中峰明本禅师所获得的荣誉和地位,可以说达到了唐朝以后四百年间汉族僧人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一切,竟又与中峰明本禅师本人格格不入,他对此不屑一顾,唯恐避之不及,避之不远,这又为什么呢? 伟大的历史人物,必有其独特的眼界和胸怀,也有其独特的生活历程和个人人格的魅力,当然还有相应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唐代佛教内诸宗兢荣、宋代禅宗一枝独盛。

荣盛的是表层的文化现象,真正导演出这一切的得道高僧,却如老子所描述的那样:作焉而不为,功成而不居,竟完全超然于这些成就之上。

禅宗发展到宋代,由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尊信,使禅宗从唐五代时的山林进入了庙堂,五山十刹及天下丛林的兴盛,带动了禅文化的全面繁荣。

而这种繁荣,恰恰又使禅宗陷入了矛盾和困境之中——这与“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禅宗本质难以相容,文字禅的兴起,必然与单刀直入,真参实悟难以协调。

与士大夫们一起低吟浅唱,在庙堂上为人君祝圣祈年,毕竟不是幽寂独朗的禅光本身。

《竹窗随笔》碧岩集

《竹窗随笔》碧岩集

《竹窗随笔》碧岩集《竹窗随笔》碧岩集【原文】圆悟作碧岩集。

妙喜欲入闽碎其板。

浅智者遂病圆悟。

不知妙喜特一时遣著语耳。

夫雪窦百则颂古。

先德谓是颂古之圣。

而圆悟始为评唱。

又评唱之圣也。

而不免为文字般若。

愚者执之。

故妙喜为此说。

碎学人之情识也。

非碎碧岩集也。

其言碎者。

仿佛云门一棒打杀之意也。

神而明之。

碧岩寸寸旃檀。

执而泥之。

一大藏板皆可碎也。

噫。

可与知者道也。

《竹窗随笔》碧岩集【译文】圆悟克勤【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

俗姓骆,字无著。

法名克勤。

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

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

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其中之佼佼者,当首推圆悟克勤。

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夹山期间,克勤对雪窦重显《颂古百则》进行注释,弟子们把它们记录整理成书,以夹山的别名“碧岩”为题作书名,故曰《碧岩录》。

《碧岩录》问世之后,禅林轰动,褒贬不一。

有人对它评价很高,称为“宗门第一书”,并有许多模仿该书的作品陆续问世。

也有人反对这种雕饰言辞、舞文弄墨的作法,认为有违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克勤的弟子宗杲干脆烧掉了《碧岩录》的刻版,但未能阻止该书的流传。

】禅师作《碧岩集》,妙喜宗杲禅师扬言要到福建粉碎《碧岩集》的刻板。

因而便有见识浅薄、低劣的人就开始批评圆悟禅师。

不知道这是妙喜禅师专门为那些一时间执着于《碧岩录》文字相的人说的话。

当年雪窦重显禅师【雪窦重显,俗姓王,字隐之,遂州(今属四川)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生。

“幼精锐,读书知要,下笔敏速”,但他仍立志舍俗出家。

24岁时,重显依益州(今属四川)益安院仁诜禅师剃发受具。

后来又移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凡31载,因其“敷扬宗旨,妙语遍丛林”,致使“宗风大振,天下龙蟠风逸,衲子争集,号云门中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圣严法师克勤圜悟清远佛眼南堂元静大慧宗杲大慧门下高峯原妙铁牛持定中峯明本克勤圜悟(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杨岐方会──白云守端(西元一○二五─一○七二年)──五祖法演(西元?─一一○四年)──昭觉克勤圜悟佛果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彭州骆氏子,世宗儒。

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旧获物。

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去家,依自省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

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师曰:「此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

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後见五祖,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忿然而去。

祖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

」师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

」病痊寻归,五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

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提刑应喏喏,祖曰:「且仔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

」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麽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师忽有省。

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

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

」祖徧谓山中耆旧曰:「吾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中略)居碧岩,徙道林,诏住金陵蒋山,勅补天宁万寿,上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圜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二─八三三页)附录:语录摘要(一)向上全提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帀帀之波。

」公於是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

」师曰:「且得没交涉。

」公色为之愠,师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

(二)事事无碍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张无尽)公曰:「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说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赶出婬坊,来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於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三)夺人夺境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山僧有眼不曾见。

」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闍黎问得自然亲。

」曰:「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曰:「收。

」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放。

」(四)互通互用山头鼓浪,井底扬尘;眼听似震雷霆,耳观如张锦绣。

三百六十骨节,一一现无边妙身;八万四千毛端,头头彰宝王刹海。

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苟能千眼顿开,直是十方坐断。

(五)银山铁壁有句无句,超宗越格;如藤倚树,银山铁壁。

及至树倒藤枯,多少人失却鼻孔。

直饶收舍得来,已是千里万里。

只如未有恁麽消息时如何?还透得吗?风暖鸟声碎,日高华影重。

(六)立境立机万仞崖头撒手,要须其人;千钧之弩发机,岂为鼷鼠?云门睦州当面蹉过,德山临济诳謼闾阎。

自余立境立机、作窠作窟,故是灭胡种族。

且独脱一句,作麽生道?万缘迁变浑闲事,五月山房冷似冰。

(以上六则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三─八三五页)清远佛眼(西元一○六七─一一二○年)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清远佛眼舒州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临卭李氏子。

严正寡言,十四圆具,依毘尼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讲师莫能答。

师叹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卷衣南游。

造舒州太平(法)演禅师法席,因丐於庐州,偶雨,足跌仆地,烦懑间,闻二人交相恶骂,谏者曰:「你犹自烦恼在。

」师於言下有省。

及归,凡有所问,演即曰:「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

」或曰:「我不会,我不如你。

」师愈疑。

遂咨决於元礼首座,礼乃以手引师之耳,绕围炉数帀,且行且语曰:「你自会得好。

」师曰:「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礼曰:「你他後悟去,方知今日曲折耳。

」太平将迁海会,师慨然曰:「吾持鉢方归。

」复参:「随往一荒院,安能究决己事耶?」遂作偈告辞。

之蒋山坐夏,邂逅灵源禅师,日益厚善,从容言话间,师曰:「比见都下一尊宿语句,似有缘。

」灵源曰:「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

」师从所勉,径趋海会,後命典谒。

适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然自喜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遽起,阅几上《传灯录》,至「破竈堕」因缘,忽大悟。

作偈曰:「刀刀林鸟啼,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七─八三八页)南堂元静(西元一○六五─一一三五年)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南堂元静彭州大随南堂元静禅师,阆之玉山大儒,赵公约仲之子也。

十岁病甚,母祷之感异梦,舍令出家,师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元佑三年(西元一○八八年),通经得度,留讲聚有年而南下。

首参永安恩禅师,於临济三顿棒话发明。

次依诸名宿,无有当意者。

闻五祖机峻,欲扣之,遂谒祖,祖乃曰:「我此间不比诸方,凡於室中,不要汝进前退後、竖指擎拳、绕禅床、作女人拜、提起坐具、千般伎俩;只要你一言下谛当,便是汝见处。

」师茫然退。

参三载,一日入室罢,祖谓曰:「子所下语,已得十分,试更与我说看。

」师即剖而陈之,祖曰:「说亦说得十分,更与我断看。

」师随所问而判之,祖曰:「好即好,只是未曾得老僧说话在。

斋後可来祖师塔所,与汝一一按过始得。

」及至彼,祖便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睦州担板汉」、「南泉斩猫儿」、「赵州狗子无佛性有佛性」之语编辟之。

其所对,了无凝滞。

至「子胡狗话」,祖遽转面曰:「不是。

」师曰:「不是却如何?」祖曰:「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

」师曰:「望和尚慈悲指示。

」祖曰:「看他道:『子胡有一狗,上取人头,中取人腰,下取人脚,入门者好看。

』才见僧入门,便道:『看狗。

』向子胡道『看狗』处,下一转语:『教子胡结舌,老僧钤口,便是你了当处。

』」次日入室,师默启其说,祖笑曰:「不道你不是千了百当底人,此语只似先师下底语。

」师曰:「某何人,得似端和尚?」祖曰:「不然。

老僧虽承嗣他,谓他语拙,盖只用远录公手段接人故也。

如老僧共远录公,便与百丈、黄檗、南泉、赵州辈,把手共行,才见语拙,即不堪。

」(中略)又二年,祖方许可。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四○─八四一页)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其母梦一僧,黑颊隆鼻,神人卫之,造於卧室,问其何所居,对卅岳北,觉而有身。

哲宗元佑四年己巳(西元一○八九年)十一月十日巳时诞师。

白光透室,举邑称异。

(以上录自《指月录》卷三一)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窓戏譃,以砚投之,悞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事慧齐为师。

(以上录自《僧宝正续传》卷六,《卍续藏》一三七.七○○页)十七落发,即喜宗门中事。

遍阅诸家语录,尤喜云门(文偃)睦州(黄檗法嗣陈道明尊宿)语。

尝疑五家宗派,元初只是一个达摩,甚麽有许多门庭?性俊逸不羁。

十九游方,初至太平杯度庵,庵主迎待恭甚,曰:「夜梦伽蓝神,告以云峯悦师(汾阳善昭──大愚守芝──云峯文悦)来,戒令肃候也。

」杯度老宿,因以悦语示师,师过目成诵,人遂谓云峯後身。

既谒宣州明寂珵禅师,请益雪窦拈古颂古,珵不假一言,令自见自说,师辄洞达微旨,珵叹曰:「杲必再来人也。

」过郢州大阳,见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坚首座,师周旋三公会下甚久,尽得曹洞宗旨。

见其授受之际,必臂香以表不妄付。

师念曰:「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弃之。

遍历诸方。

(中略)已而,参心印珣公,珣令至宝峯,依湛堂(文)准公,师始至,机辩纵横。

一日湛堂问曰:「你鼻孔今日因甚无半边?」对曰:「宝峯门下。

」堂曰:「杜撰禅和。

」(中略)堂曰:「我方丈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惺惺思量时,便有禅,才睡着,便无了,若如此,如何适得生死?」对曰:「正是某甲疑处。

」湛堂疾亟,师问曰:「倘和尚不复起,某甲依谁可了此大事?」堂曰:「有个勤巴子,我虽不识渠,然汝必可依之,可了汝事。

」(中略)及堂化後,师往荆南,谒张无尽,求塔铭,张问曰:「公只恁麽着草鞵远来?」师曰:「某数千里行乞来见相公。

」(中略)复谒灵源、草堂诸大老,咸被赏识。

与(慧)洪觉范游,觉范尝见其十智同真颂云:「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巍;东西南北无门人,旷劫无明当下灰。

」叹曰:「作怪!我二十年做工夫,也只道得到这里。

」又过无尽,无尽与论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无尽极赏之,促师见圜悟。

及悟住天宁,师往依之,自惟曰:「当以九夏为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以余为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

枉费精神,蹉跎岁月,不若弘一经一论,把本修行,庶他生後世,不失为佛法中人。

」既见悟,晨夕参请,悟举云门「东山水上行」语令参,师凡呈四十九转语,悟不肯。

悟一日陞座,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曰:「东山水上行。

」悟曰:「天宁即不然,若有人问,但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闻举豁然。

以白悟,悟察师虽得前後际断,动相不生,却坐净躶躶处。

语师曰:「也不易,你到这个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欺君不得。

须知有这个道理。

」师曰:「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悟令居(朝士止息处的)择木堂,为不厘务侍者,日同士大夫闲话,入室日不下三四,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师才开口,悟便曰:「不是。

」经半载,念念不忘於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