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随着历史和地域的变迁,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下面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

一、史前时期在史前时期,人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他们吃的是野果、野菜和狩猎的野兽。

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发明农业,因此食物种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

农作物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此时期间,人们已经有了荤、素、膳、饮之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食物而种植农作物,而是根据食物的性质,进行不同的处理、加工。

同时,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特色。

三、隋唐宋时期在隋唐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此时期间出现了很多以烹饪技巧和味道为特色的菜肴,如鸳鸯火锅、糖醋鲤鱼等。

同时,自怀州牛肉面、安阳焦糖花生糖、福建荔枝肉等地方性特色菜肴也开始流传开来。

四、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民间小吃开始变得流行起来。

像春卷、油条、豆腐脑、锅贴等小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特别好。

同时,此时期间,各地的小吃文化也开始有所不同。

如北京的炸酱面、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扬州的扬州炒饭等都成为了各自的代表性小吃。

五、现代时期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西方快餐餐馆进入中国市场,汉堡、炸鸡等西方快餐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主要选择。

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和保健,吃素、养生已成为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种类的扩大,而是不断地丰富、变化,并且与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继承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文化,认为“食”是天下之大任,它包容着人类的生命与文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饮食习惯也经过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一、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人类主要以打猎、捕鱼、采集为生,饮食方式也是极为原始。

大量的动物骨骼、种子残渣的发现证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食品消费的形态。

人们依靠原始的生存技能,开始慢慢了解到各种物种的食用价值,印证了人类始终与自然紧密相连。

同时,石器时代的肉食比例也远高于植物食品,营养水平相对较低。

二、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和养殖。

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粮食、禽畜肉食成为中国古代菜肴文化的基础。

同时,商王朝政治稳定、阶级分化,大量的宫廷宴会、祭祀活动与音乐舞蹈集中展示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日渐繁荣,开始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菜肴,并且不断地发展、演变。

例如:“茶饮”已有了初步的使用,这里的茶是一种经过烘焙、揉捻、蒸发油水等制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的固体茶叶。

同时,国风和雅乐的诞生和流传,也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开创了大汉盛世,这都带给了中国饮食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秦汉时期,在制作技艺和品尝方法上先后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如:- 《食鉴》一书记载了许多完整的美食配方,标志着饮食文化的系统化融合;- 在宴会中,主人与客人一同就餐,更加丰盛、大气,菜品品质也相应提高;- 禽类、海产品与蔬菜互相调制烹调,创造出更多到面貌、口感的食品。

而且从这时开始,《诗经》、《礼记》、《周礼》、《周易》等古典文献融入了大量的饮食文化元素,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更加富有文化底蕴。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发展到了顶峰,而且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延年益寿、饮食系辞”等类似的饮食文化作品。

中国烹饪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烹饪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烹饪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烹饪文化和技术,被誉为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烹饪文化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烹饪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对中国烹饪发展进行分析。

中国烹饪的现状表明,中国菜已经成为世界乃至国际餐饮市场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传统的粤菜、川菜,还是新兴的云南菜、台湾菜等,都受到了各个国家消费者的喜爱。

中国烹饪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技巧、餐桌礼仪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国际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新的烹饪风格和口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中国烹饪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烹饪行业也得以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

许多餐饮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外卖和在线订餐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快捷、便利的需求。

同时,智能厨房设备的应用,使得烹饪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减轻了厨师的工作负担。

这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烹饪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然而,中国烹饪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尽管中国的菜系丰富多样,但在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许多传统的技术和手艺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于烹饪的兴趣也在下降,这对于中国烹饪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其次,食品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

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损害了消费者对中国烹饪的信心。

保证食品安全和提高烹饪业的质量和标准,成为当前中国烹饪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未来,中国烹饪业将朝着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首先,绿色、有机食材将会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材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多元化的餐饮业态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除了传统的餐厅、饭店,快餐、外卖、小吃摊等新型餐饮形态将会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形成了定居生活。

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结构,也促使了饮食方式的逐步发展。

(1)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从“食于草野”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各地的地方特色开始显现,尤其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形成自己的饮食习俗。

到了汉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不断产生,促进了新鲜食材及烹饪技艺的传播。

(2)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进入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地域性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兴饮食观念逐渐形成,健康饮食、快餐文化、国际化饮食等成为主流趋势。

这些变化不仅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时代变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1)科技进步助推饮食革新科技的发展为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从石器时代的人类用手工做饭,到如今使用电磁炉、蒸汽机等现代厨房设备,技艺上发生了质变。

冷冻、真空、脱水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保存更加便利,人们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了更多选择。

(2)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密切,外来饮食文化开始渗透到每个角落。

从日本寿司、印度咖喱到西式快餐,这些异国风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为传统饮食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传统美食被忽视和消失的担忧,更令人反思的是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地方特色。

中国饮食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饮食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饮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饮食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古代到现代,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第一阶段: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人便开始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并探索烹饪技艺。

古人讲究“饮食有道”,强调饮食的养生之道,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饮食调养的记载。

同时,古代餐桌上的食材多样,有鱼肉、蔬菜、果实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第二阶段:封建时期的饮食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中国菜肴开始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大量的古代菜谱和烹饪技巧,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饮食风貌。

同时,封建时期的宫廷菜肴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多样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使得中国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阶段:现代饮食文化的嬗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国际化的交流,使得中国饮食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

中国菜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不仅在国内受到青睐,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

同时,现代人们的饮食观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健康饮食、绿色食品等概念开始受到重视,中国餐饮行业也在不断创新。

第四阶段: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新特点进入21世纪,当代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互联网的兴起为中国餐饮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外卖、网红餐厅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品质和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原料的品质、烹饪技巧的要求以及餐饮环境的舒适度都有了更高的追求。

中国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展现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总结:中国饮食发展经历了古代、封建时期、现代以及当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一、稀食阶段:距今最早的时代,人们主要以野生动物和野菜为食。

二、农耕阶段:从大禹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农耕社会,普遍采用熬煮方法,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并逐渐发展出不少烹饪技巧,形成原始的饮食文化。

三、炊火阶段: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发展出炊火文化,把烧烤作为主要的饮食方式,也就是“凉拌”的诞生。

四、烧烤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汉朝,烧烤文化得到发展,引入了烤肉、烤鸡、烤鱼等烧烤烹饪方式,形成了烧烤文化。

五、炒菜阶段:进入唐朝后,炒菜文化逐渐成熟,出现了“炒菜”“烹调”“配菜”等多种新的烹饪方式,形成了炒菜文化。

六、烹饪阶段:宋朝以后,烹饪文化得到发展,出现了“烹调”“宴席”等多种新的烹饪方式,并随着汉朝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至此完善。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色菜系、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采集、狩猎和种植食物。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水果,养殖家禽和畜牧动物,逐渐形成为了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影响,吸收了多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风味。

二、特色菜系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八大菜系为代表,分别是川菜、粤菜、闽菜、鲁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一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调味品和口味特点。

川菜以辣味为主,粤菜注重原汁原味,闽菜以海鲜为主,鲁菜以炖、烧、煮为主,苏菜以清淡鲜美著称,浙菜以鲜嫩爽口为特点,湘菜以麻辣鲜香为主,徽菜以独特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食材组合而闻名。

三、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例如,中国人在过年时会吃年夜饭,这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菜肴,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中国人还有“宴请”、“酒席”等传统习俗,宴请是指邀请亲朋好友共进美食,酒席则是指庆祝喜事或者重要场合时的宴会。

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和人情的重视。

四、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其次,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例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福建的海鲜等都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亮点。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饮食产生了影响,例如,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的茶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为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了从古代饮食方式到现代饮食习惯的转变,从原始狩猎采集到粮食种植养殖的进步,从大宴小酌到饮食文化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

1. 古代饮食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主要是以肉类和谷物为主食,酒食相融,餐饮文化初步形成。

在商代、周代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在古代,饮食不仅是生活必需,更是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许多有名的饮食品牌和饮食文化。

2. 粮食种植养殖的进步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养殖禽畜,饮食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各地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形成,如川菜、粤菜、鲁菜等著名的地方菜系。

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饮食风格,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3. 餐饮文化的繁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餐饮业迅速兴起,各种餐饮场所如茶楼、酒楼、饭馆等纷纷出现。

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小吃、菜肴,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

4. 现代饮食习惯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改变。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健康饮食,追求绿色有机的饮食方式,提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同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融入中国的饮食习惯中,各种国际化的饮食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带来了新风貌。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传承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会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
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间谚语,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思想的深入人心道家最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2]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三千年来,膳食平衡以及大豆和茶叶两种功能食品,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三大法宝”[3]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道家以养生为尚的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并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1.1.2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道家在先秦本是一个哲学流派,到东汉经过张陵的重新解释,将老子的经典宗教化,把道家演绎为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香火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教派。

说明:这是一篇用来应付大学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全是拼凑而成的,大学里的那点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由自己写的可能性几乎趋向于零这篇论文给那些不想写作业的同学作一下参考吧。

1.1.3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佛教是两千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信徒与执教者斋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且由此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佛家所谓的素食,“素”是洁白的意思,也就是非鱼肉和动物类的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僧侣的进食成为吃斋,“斋”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意与“过午不食”的戒律有关,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就称为“斋”,所以,这“斋”字有节制饮食的意义。

中国佛教中的“斋”与印度的“斋”有所不同,从遵时进食,发展成不食荤腥的素食主义,成为汉传佛教的传统饮食中最受佛家重视的是饮水,水在佛家眼中有三种:“经过过滤并即时引用的称‘时水';虽经过滤但被储存饮用的称‘非时水';洗手或洗器物而不饮用的水称为‘触用水'”[5]佛家对茶水也非常讲究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名山胜川,适宜于茶树的生长,饮茶有利于清心明目,坐禅提神,受到修行人的偏好僧侣对茶树的培育、采摘和炒制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寺庙周围往往有著名的茶园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大开吃
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

1.2饮食思想的认同
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以食为天的思想,将饮食神圣化,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并主导了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发展,不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或伊斯兰宗教,凡在中国本土化的,莫不对儒家伦理价值的核心--礼制,达到最大范围的认同儒佛道三家都以劝善惩恶的伦理为共同的价值准则,“一切以此为准绳的宗教和学派都能在共同的伦理判断中得到沟通和理解”[6]善与恶是对人的道德评判,用人类才具有的价值准则区分食物的性质,将自然界无知无识的动植物拟人化,这是饮食伦理化的基础三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

1.3中国饮食史的流变与分期
纵观中国博大的饮食史,可以分成不同的时期,在饮食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使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以时间为纵轴来看,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孕育期,夏商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雏形期,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定型期,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交融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持续发展期,宋元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繁荣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转型期。

1.4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体系我国最初的菜肴体系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这四大菜肴体系最终成形于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明清时期随着浙、闽、湘、徽等地方菜逐渐出名,形成了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2中国饮食文化的现在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饮食的兴致依然丝毫不曾减少,甚至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在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人们注重高脂肪的食物,食材以猪肉为主九十年代进入“吃档次”阶段,菜品逐渐向高蛋白质食物转向,鸡鸭鱼虾是主要食材进入新世纪,饮食转向“吃稀奇”阶段,山珍海味、粤菜鲁菜、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都对人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吃遍天下之后,人们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吃饭不单为了满足口腹之需,而是衍生出许
多意义,使原本积淀深厚的饮食文化发挥得更加辉煌灿烂川、粤、鲁、扬各大菜系推陈出新,重庆火锅发扬光大走向全球,各地风味小吃花样百出随着富贵病越来越多,很多有识之士呼吁饮食要健康要营养,药膳便大行其道在吃的内容上没多大创新空间之后,对饮食环境的注重流行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厅饮食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此外,由于外来饮食文化的引进,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随处可见,法国大餐、日本料理也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中外饮食的交融。

3中国饮食文化的将来
以当下中国空前繁荣的饮食文化为立脚点,对于中国将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三个方向:一是实惠,二是品位,三是古怪。

对于实惠,这一点不难理解,以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工薪阶层和农民都将是主体,这一群体,收入不高,自然对物美价廉的东西格外青睐,注重实惠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小资阶层在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化水平高的国民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数量较少的贵族阶层,这一群体很注重品位,注重情调这将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寻求刺激的世界,生活的平淡乏味更会促使人们寻求刺激理所当然,人们也会在饮食上寻求刺激,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已经崭露头角,如厕所餐厅的出现与此类似的古怪餐厅在将来肯定会纷纷涌现、大行其道。

4总结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7]中华民族基于自己的国情发展了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毋庸置疑是世界饮食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将一如既往的盛开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29
[2]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二(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4
[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J),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7
[5]穆艳霞,饮食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版,P64
[6]政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J);徐先玲、李相状,中国饮食文化(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版,P4
我以为爱是窒息疯狂,爱是炙热的火炭。

婚姻生活牵手走过酸甜苦辣温馨与艰难,我开始懂得爱是经得起平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