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 益。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通过政策支持,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
政策支持与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政策支持结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发展不 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 距较大,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历史原 因
一些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 发展活力不足。- 自然条件限 制
02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
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 •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对策 • 人才引进与培养对策 • 政策支持与保障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区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随着国家 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 断增强。-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 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方向发展。-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扩大人才总量
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增加人才总量,满足区域 经济发展的需求。
优化人才结构
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方向,优化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以高质量发展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对策。

1. 概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经济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通过整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要素,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增长,只有通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通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与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2.2 扩大市场规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以打破地区间的经济壁垒,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机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扩大市场规模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

2.3 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以推动各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和协同。

通过扶持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

3.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挑战要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挑战:3.1 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并且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行政管辖权。

这导致制度体系不完善,各地区间的协调合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3.2 利益分配问题由于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益追求,如何合理地分配利益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文章标题: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导言在当今社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这种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问题分析1.1. 区域发展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方面。

一些发达地区的产业迅速升级,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却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困境。

1.2. 产业互补性不足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产业之间的互补性不足,导致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影响了产业协同发展的效果。

1.3. 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来促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政策效果有限,制约了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二、解决建议2.1. 加强区域间合作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可以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联盟,促进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有机整合。

2.2. 推动产业链延伸为了解决产业互补性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大对产业链延伸的支持力度,促进不同地区产业的融合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的跨区域布局,实现产业链的完整连接和优化。

2.3.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为了落实政策,需要加强对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监督和评估。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找准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才能真正推动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也成为了越来越多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点、必要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点1.提高地区经济效益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共享,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例如,上海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区域,上海打造了世界级港口和金融中心,与周边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协同作用,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2.增强地区竞争优势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让不同地区之间共享优势、弥补劣势,形成互补性,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协同发展,可以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优势互相补充,形成长三角经济区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3.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区域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资源融合、迁移和共享,使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的实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很强,而香港则拥有先进的金融和商业环境,两者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地区更好地发展。

二、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1.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加速带来了市场化需求和跨国企业的竞争,而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协作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的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也提高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2.迎接全球性挑战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对一些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问题,区域合作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而区域合作也是提高某个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3.实现基础设施互联区域协同发展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为更好地实现生产、物流等要素的迁移提供便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目•结论和建议录01引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制约了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研究背景和意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暴露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战略意义重大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和方法VS0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我国区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高的现象。

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但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01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资源环境约束0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市场化程度不高03我国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阶段差异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政策因素影响各地区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0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倾斜、优惠税收等措施,吸引要素流入,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

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

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是各个经济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主要表现、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经济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经济区是指一个国家按一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分工关系而划分出的经济区域。

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是各个经济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论文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区协同发展不的表现、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经济区协同发展有所裨益。

一、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主要表现1.地区本位下的市场分割目前,市场分割的主要特征是保护和垄断:(1)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动;(2)积极争夺企业(包括)外资进入,限制企业流出;(3)鼓励产品流出,限制产品进入,限制竞争,特别是保护本地区的落后企业和产品,以及保护本地区的假冒伪劣产品。

2.经济区内部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产业“同构化”与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地方政府在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竞争中,利用在产业政策制定层面、招商引资、利用外资的直接干预能力谋求各自地区利益最大化,其结果是各自为战,产业结构同构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

3.区域合作机制欠缺,协调力度不够目前各经济区基本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商机制,如建立区域协调组织,举办经济协调会、经济论坛,政府间签署协议等,但这些机制大都是临时性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上升到制度层面,并且由于各地区之间是平等的行政主体,区域合作只能通过反复的磋商、相互让步才能实现,协调成本高、周期长,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基本处于务虚、无序的自然状态。

二、經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主要原因1.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整合加大了经济区协调难度行政区划使经济区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遭到削弱,如果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重合,经济区的协调就是行政区内部的协调,相对容易;如果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重合,经济区的协调就转变为行政区的对外协调,从而使协调难度加大。

探讨如何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全文)

探讨如何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全文)

探讨如何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进展,而区域经济协调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要着重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激励、约束、信息共享、利益补偿等机制,才能保证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进展。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改善对策一、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必要性分析(一)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需要为了保证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进展,GJ确定西部大开发计划。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各地经济进展速度迅猛,虽然西部各地也加快了经济进展的步伐,但还是不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成为导致东部与西部经济进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但必须认识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影响到东中部地区今后的经济进展,甚至对我国整体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扩大对内开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存在区域则必定会存在区域利益,会进一步出现区域利益保护,进而产生地方保护主义。

笔者对区域经济进行了调查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存在二个方面的意义,第一,说明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进展而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付出。

第二,不同地区出现了恶性竞争,为了取得资金、项目而不顾他人利益,重复投资严峻,不利于GJ的安定团结,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维护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会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不利于全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不承认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使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存在,而不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各地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制约了市场经济的进展,只为了得到眼前利益而不能兼顾到今后的长期进展,在技术与贸易方面抵制先进做法。

为了防止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则一定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去做,不但要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进展,这就达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分析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经济在各个地区也是差异巨大的。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各地区经济的协调性,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进行分析。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很大,种种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导致了城乡经济、沿海经济、内陆经济等的分化。

沿海地区以及近几年崛起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在国内和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区则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二、不协调性的表现1、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社会保障等。

一些大城市与周边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尤为突出。

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南北方、东西方之间、沿海和内陆等区域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比内陆地区更快,但是世界经济的变化也让沿海地区面临着一些风险。

3、资源优势、制度等制约因素地区发展的不协调性还受到资源优势、制度等制约因素的影响。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政策优惠,但是由于其产业结构和人才流失等问题,经济发展依然很难得到大的突破。

三、协调性的应对策略1、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是保障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最有效方法。

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建立一些联合机构,协商有关经济发展的计划与方案。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经济发展领域的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转移等,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2、建设多中心城市建设多中心城市是保障城乡地区、地区之间协调性的重要手段。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缓解大城市过度拥挤的问题。

例如,西安在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建设了多个新的跨行政区域城市,包括渭南、咸阳等,这有助于实现在经济上的互动和优化配置资源。

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引言】产业协同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

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产业间协同发展的障碍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出发,对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深度探讨】1. 不平衡区域发展问题在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金,导致他们的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另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协同机制和投资,导致产业水平低下,难以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也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2. 产业间协同发展障碍产业间协同发展是实现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技术创新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

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难以与周边地区实现有效的产业协同,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

另技术创新不充分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障碍之一。

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无法与其他地区形成互补优势,限制了产业协同发展的潜力。

【广度探讨】1. 解决不平衡区域发展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发达地区的调控,促进其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合作等方法,提高发达地区的产业效益,同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推动其产业水平提升。

另我们还应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联盟、共享产业资源等方式,促进区域间的产业互补和互利共赢。

2. 克服产业间协同发展障碍的建议为了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我们应该加强资源配置的均衡。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文章标题: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导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层面上,通过统一规划、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等方式,促进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还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和经济风险。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资源禀赋的差异和矛盾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和自然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大原因。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互补和整合,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全国资源利用效率。

三、城乡发展的差距问题城乡发展的差距是我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享受着先进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还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剧城市问题。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四、环境问题的亟待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代价是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等。

这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环保产业布局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给经济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协调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能源和矿产资源,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经济相对滞后。

2. 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有些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和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和投资,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受限。

3.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也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些大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资源和人口,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

二、协调发展的策略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政策、项目支持力度,通过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其经济发展。

2. 跨区域合作与互补区域间的合作与互补可以促进不平衡发展的协调。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共享公共设施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 教育与技术培训教育与技术培训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技术培训的推广,可以提升人才素质,增加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建立健全的区域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的区域规划体系,有助于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

三、案例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区域间差距扩大、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等。

因此,制定一系列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推动跨地区基础设施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第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布局。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同时,通过优化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第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区域间的协商与沟通,推动区域性产业合作和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增强区域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

总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才能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土,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元的区域特色。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开展区域协调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问题分析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较大。

2.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而资源相对不足地区的发展受限。

3. 城乡发展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一些城市面临环境和社会问题。

4. 区域间产业结构单一: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些特定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解决方案1. 探索区域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鼓励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其竞争力。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以提升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加强环保和资源节约措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加强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5. 促进区域间合作:鼓励各地区加强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区域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和质量。

四、政策建议1. 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同时加强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2. 加强投资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资金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3. 强化国家规划和政策协同: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加强国家规划和政策的协同,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4.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并完善区域发展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实时掌握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人口不均衡与协同发展中国各地区人口数量和结构差异很大,这就带来了发展模式、增长动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机构和资源比较富裕,有着较强的创新和支持服务能力。

而内部贫困地区由于资源和人员的短缺,发展经济依旧存在诸多的难题。

一些地区存在明显的“富裕效应”,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而内部贫困地区则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解决方式: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人口流动,保证交流平等、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聚集优质的资源,促进区域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共赢。

2.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力推手就是科技进步,要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必须发展科技创新,提高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研发实力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占GDP的研发投入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研发要素的投入尚未达到理想水平。

并且在科技产业结构方面,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与基础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发展瓶颈突出,难以保持持续增长。

解决方式: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发挥国家投资的重要基础作用,建立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所和政府在内的全方位智力支持系统。

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产业融合体系,增强产业领导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长期发展。

3.国际经济政策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如何在全球经济形势迅速变化,经济政策快速调整的背景下,合理地制订和执行国际经济合作政策,符合当时最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而我国当前的外贸政策没有与国际市场相适应,贸易环节中政策短期内被战略决策影响,市场的回顾和自由化程度低下,这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解决方式:制定外贸政策高度灵活的行业改革计划,积极适应全球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需求,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资源因素
自然资源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推动科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和产业升级。
人才因素
人才培养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 持。
人才引进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 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 要素的自由流通。
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0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加 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 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鼓励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推动产业转移 和升级,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要求在经济发展中 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 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 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及对策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0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地区在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协调

中国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协调

中国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协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成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

一、中国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因素,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要素,从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2.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使城乡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3. 行政分割和资源禀赋差异中国的行政分割和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导致了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困难。

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而一些资源贫乏的地区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城乡间的互联互通。

2. 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

3. 政策支持与产业转移政策支持与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

同时,适当引导一部分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地区的发展压力,促进城乡间的均衡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也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中国不断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城市群发展模式成为了新的趋势。

城市群作为一种高效的城市集群,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等多种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国区域发展中,城市群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前,中国的城市群不断扩大,其中的核心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城市群,不同地区的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

城市群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城市群协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不仅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和统一市场。

但是,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同发展不顺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够强,无法实现互利互惠的合作。

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群间分工不明确,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群中的城市数量较多,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会造成企业的重复投资。

解决方案:1、全面进行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协同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城市群内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3、促进城市间合作,加强城市之间产业交流和技术交流。

4、制定城市群间共同发展的计划和政策,推动城市群内“一体化”发展。

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够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

城市群之间互相依存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

往往一些城市依赖主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当主城市发生经济危机时,这些城市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解决方案:1、加强城市群内部交流和合作,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

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许多地区追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济协同发展中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解决将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的协同增长,提高地区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而为了实现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合作,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加强合作和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是需要多个地区、多个行业以及多个机构之间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的。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至关重要。

在现实中,为确保区域经济合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合作和协调手段。

首先,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开发具有潜力的产业和经济项目,为各方带来实际经济效益。

其次,可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分享有关各自发展的重要信息和经验,并制定行业标准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可以加强政策协调,通过政策沟通和协调,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推动区域内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二、如何提高区域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整合水平区域经济合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区域内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整合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增强价值链的上下游联系,通过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

同时,可以加强对区域内重点产业进行定向引导和扶持,在区域内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最后,可以通过依托各类交流和合作平台,对区域内企业进行技术、品牌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实现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增长。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设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设,我们需要在区域内加大政策和经济资源投入,尤其是要注重交通、物流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建设。

同时,可以利用国际合作和多边合作机制,获得更多投资和技术支持,加速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物流体系的完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总之,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解决是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它需要多方面合作和协调,提高区域内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整合水平,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设。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调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调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调研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庞大国土面积和多元文化的大国,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协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各个地区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在经历诸多挑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各具特色。

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却面临着明显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一些地区的经济水平非常发达,而另一些地区的经济却相对比较落后,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这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

二、区域经济协调的关键性要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需要各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协调和合理布局。

只有通过区域经济协调,才能让各个地区的经济同步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是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所必须的,它不仅有助于优化各地方经济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因此,区域经济协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三、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政策引导区域经济协调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和市场的有机整合。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向相对落后地区集聚,以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合理配置和开发。

2、加强交流合作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使得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

如果要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就需要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互通。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可以分享成功的经验,并针对相对薄弱的领域弥补差距,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全面整合和协调发展。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靠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一些新兴产业和成长型企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因此,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对环境和社会有好处的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刘英基2012-3-31 9:55:39 来源:《理论月刊》 2012年第3期摘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已有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协调、产业跨区域转移、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的,主要说明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入和细化研究依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复杂系统,区域经济差异,协同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明显。

2009年我国GDP总量与1978年相比平均增加了71.14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和浙江的GDP 分别增加了192倍和174倍,远远高于西部各省的发展速度(金相郁、武鹏,2010)。

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十二五”规划要求消除区域间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区域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而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区域之间的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通过各地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使区域经济构成了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为此,本文根据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反馈性和涌现性特征,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思路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及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是集成了生产制造、市场需求、金融服务、交通物流体系构建等各类经济活动,涉及到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企业区位选择、产业转移等多层次的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网络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区域经济行为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而区域经济行为主体在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进行不断的学习和适应性变化,进一步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复杂适应性特征。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是在由众多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中进行的。

区域经济行为主体分布在不同的产业与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进行行为决策。

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又存在着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互动作用与业务联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分布特征。

区域内部的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中介组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彼此交错,存在多种网络互动关系结构,形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复杂性特征。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是在一个开放性系统中进行的。

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进行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持续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客观要求。

外部环境的改变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的运行机制、要素构成、规则标准发生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改变,进一步使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复杂性程度增加。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典型的动态适应性过程。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体系而言,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行为规则和资源优势都在持续进行着动态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一些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随之发生持续变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呈现出时空构成上的多阶段、多层次的动态结构特征和自适应性特征。

为了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区域经济行为主体必须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提升学习能力进行自适应,通过优化运行机制、结构体系以充分利用资源。

不断提升应对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整体优化。

第四,区域经济行为主体及区域之间的动态协同特征。

区域与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各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决策行为的自治性特征,有各自的运行机制、规则标准和发展模式。

在复杂适应性系统条件下,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既竞争有合作的关系,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化竞争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变化,各方将基于一定的契约关系构建一种合作性协同发展的超边界组织。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打破行政界限,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区际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及其行为主体充满着复杂性决定了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能性和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复杂性。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协同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彼此协作、相互作用和有机地整合的状态,强调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各要素(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坚持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整体协同效应。

协同发展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在相互平等和开放的条件下,共同对外开放,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和功能有机整合中实现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是区域经济组织在结构形态、发展模式呈现出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组织特征和行为机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的个体特征,更取决于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状态与机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自组织的产物和效应,是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众多经济行为主体自下而上产生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作用提升复杂适应性系统整体功能的体现。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区域及区域经济组织在开放环境条件下具有耗散结构组织特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可以纳入自组织和协同理论的研究范畴。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是资源、要素与产业的协同,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讲,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管理,协调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要素与产业的流动,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使其协同运转,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将区域各经济部门的所有经济行为主体视为复杂系统的要素,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自组织运转或者外部调控产生的涨落机制作用,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实现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资源、要素与产业的合理分配与优化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有效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体系的整体功能,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最佳结合。

有效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既能够帮助区域各经济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实现预期经济发展目标,也有助于增强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通过组织和调控,把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各经济部门的相互关联而又相对分离的资源、要素、产业及经济行为主体整合为一个系统,并对其进行战略优化布局,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效果。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层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及市场竞争要求推动区域资源、要素和产业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发挥区域各经济部门、经济行为主体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与产业结构的最佳结合。

在运行机制上需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宏观调控机制来增强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战略目标。

三、我国区域经济难以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使地区利益协调困难、基础建设重复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导致商品和生产要素区域之间难以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区域比较优势难以体现、区域经济未能有效实现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效应等。

区域之间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程度过高,缺少特色经济,有研究表明,我国中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度高达93.15%,中西部之间工业结构相似度达到97.19%(马广琳、刘俊昌,2005)。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本身是建立在自组织系统、开放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等基础之上的,需要国家对各区域的协调管理和区域内各级政府机关及产业部门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对各区域子系统的协同管理的难度系数很大。

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区域经济协同机制,在全国大系统中进行运作也可能存在滞后效应,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效果很难在短期体现出来。

推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的运行效果评价也困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期内难以实现协同发展,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梯度因素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区域协作困难。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大,经济发展梯度层次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特征还存在交叉分布,各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观念差异显著导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较为困难。

由于缺少合理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各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在工业结构中没有体现出来,其促进作用就更不用提了。

再加上根深蒂固的保守文化思想和落后的发展理念的存在,与现代开放性市场经济发展理念要求不适应,导致区域经济交流与协调的障碍较大。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加大了各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难度。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也叫区位粘性、区域经济发展的锁定效应,如果在某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初始选择了特定的发展路径,在以后较长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当时的多种因素和行为方式适应了这种发展路径,短时期难以改变,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被锁定。

由于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或者锁定效应的存在,除非有强大的外生冲击,单靠这一区域系统的内生力量是很难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状态的。

也就是说,当某区域经济发展处于路径依赖的稳定均衡状态时,短期的政策变动或修补是不可能改变这种状态的,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力实施力度很大且持续的经济政策才能奏效。

三是不合理的政府干预加大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难度,,不合理的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所倡导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打破了基于上述原理而形成的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导致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降低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

由于各区域之间是平等的经济发展和行政主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在中央政府科学合理的指导下,各区域之间反复磋商、相互让步才能实现。

在强制性且不合理的政府干预下,很难形成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最终导致区域之间处于无序的自然状态。

四是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难以实现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框架,提出了相互密切联系的“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三种力量的产业聚集力的存在决定了可流动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强度,可流动生产要素的持续流入能够持续强化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形成具有区位优势的强势地区的循环累积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