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考试大纲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pdf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pdf](https://img.taocdn.com/s3/m/f619bb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1.png)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pdf一、考试性质历史学专业基础科目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考试。
其目的是公平、科学、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础研究方法。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查内容(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概况及其主要文化特征,西周政治与制度,分封制及宗法制。
西周衰亡与东周建立。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分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
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疆域,秦始皇统一措施,汉朝政治制度,汉朝疆域的扩大与疆域经营,“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汉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黄老思想、法家思想与汉朝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1ff517fad6195f312ba6f0.png)
纵 观 中国 30 00余年 的考试发展史 ,我们大体 可 以分为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 从西周 到南北朝 。这 期 间的官员 除 了世 袭 的高 官以外 ,主要来 自两 条渠道 :一是由上 而下 的选 士 贡士 ,如东西周 的乡里选 士
不 断 改 革 和发 展 的 一 种 选 用评 价 人 才 必需 的一 种制 度 。
[ 关键词]考 试制度 I标准化考试 I现代教育 [ 中国分类号]G62 4 4.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0 —1 8 (0 1 1 15 3 。 8 7X 2 0 )0一O O 一。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1期
VoI2 No 1 _l .
长 春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g Ch n Te c e sColg o r a ICh n u ah r l e e
20 0 2年 3月
Ma 2 0 r 0 2
中国进入奴 隶制 社会 以后 , 自西周 开始就有 正式 的学校考试 和选试 考试 , 即 从公元 14年 开始 , 2 西
汉 规定 荐举 的候 选人 要经 文墨试 ( 将题 目和答 案写在竹 简上 ,称策试 ) ,从西 周至夸 有 3 0 多 年的历 00
史 。而西方 国家 最早于 11 年 ,在意大利 波伦大学举行 法学 硕士考 试 ( 2 9 口试) ,笔 试是在 1 0 72年英 国 剑轿 大 学最早采 用 的 , 3年普鲁士 国王对法官采 用竞争性 考试 , 11 7 但真 正的文 官考试是从 1 5 88年英 国
到 司 马考 核任 官 , 两汉 的辟举 、察举 和魏 晋南北朝 的九 品中正 制 ,都是 以推荐 为主 , 考试 和考 核为辅 .
中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
![中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3bc53b336c1eb91a375dc4.png)
Human Resources | 人力资源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58中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张琳琳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摘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选拔公务员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公务员制度“入口”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务员制度的显著标志和基本特征。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随后才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但是较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来说,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通过对比国内外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可以了解和分析他国的一些有益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公务员招录水平,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比较“为政之要,首在择人”从古至今录用制度都被认为是关系国家兴衰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当代世界各国也都是把公务员的录用作为公务员管理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通过了解分析他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应该予以改进的地方,有助于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一、考试录用制度适用范围比较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录取范围都是不同的。
在我国公务员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之分,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通过考试录取的公务员的适用范围为担任主任科员以下或者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西方许多国家实施“两官分途”的人事制度,即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分离。
如美国和英国的政府官员就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英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仅指那些不与内阁共进退并且不受政党纠纷的事务官,美国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的也只适用于事务官。
法国公务员适用范围包括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关中非选举产生非政治任命的公务员以及各级国家公益机构中的官方人员。
德国公务员的范围就属于比较广泛的,除联邦议员不在公务员范围外,政府官员、司法官员、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等都属于公务员范围,也就是说德国所有通过国家财政支付工资,从事公务的人员都是公务员的录用范围。
2024年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全解
![2024年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b84474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c.png)
2024年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全解中考,作为学生们学业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考验,历史学科在其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2024 年中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出台,为广大师生指明了备考的方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全面解读这份大纲。
首先,我们来看看考试大纲对知识范围的规定。
历史学科涵盖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中国古代史的夏商周文明起源,到近代史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再到现代中国的崛起与发展;从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再到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考生需要对这些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能力要求方面,大纲着重强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包括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能够从各种历史文献、图表、图片等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给出一段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文字描述,学生要能够从中概括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相似历史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比如,比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世袭制度,分析它们对社会阶层流动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环境保护措施,思考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从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变化,探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在考试形式上,一般会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准确判断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要素。
材料分析题则需要学生结合给定的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论述题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论述能力和历史观点的表达。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关键。
要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重要人物、关键事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记忆。
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自己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
中外考试作弊防治比较研究
![中外考试作弊防治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838cde76eeaeaad1f3308e.png)
试 。同样 ,在例如 高考等重大升学 考试
中 ,学 生能否进人 大学学 习,不仅 仅取 决 于高考成绩 ,平 时学业情况 ,特 长与
老师 的推荐都 占相 当大的 比例 。就 是这 样 的教 育特点 ,致使 学生并不在意 考试
一
拿 到学位 ,甚 至被学校开除。 ( 4)高科 技 手段 应用 ,对作 弊 者 严 防死守 。 所谓 “ 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 1 )教 育理 念多 元化致 使 成绩 不 再成 首选 。在 国外 ,素质教育 的理 念贯 穿 于各 年龄层 的学生 ,学校教育特 点在 于 培养 学生 的综合 素质 ,挖掘学生 的突
出特 质 ,考核 的过 程重视积 累与理 解 , 不过 分强调考试 的概念 。就算是 高考 , 也仅仅 在每月 的学 校简报 中提 醒一 下 , 学 生 也 不会 专 门拿 出时 间 备 战某 类 考
的比例。
历 史无疑也是一 部与考试作弊 斗争 的历 史 ,考试作 弊俨 然成为全球化 问题 。事 实 上 ,为 了扼制 作弊行为 ,世界各 国教 育 主管部 门使尽 了浑身解数 。本 文意在 归 纳总结世界各 国防治考试作 弊手段基 础 上 ,进一步为 我国高校考试作 弊防治
提供理 论与实践经验 。
关键 所在。但就 目前我 国的国情 ,素质 教育 开展还处于起步探索 阶段 ,各个教 育 阶段往 往 自成体 系,难 以形成 连锁链 条 ,这 就为防治考试作弊实 现教 育全程 化带来 困难。 同样 ,我 国的社会 评价体 系较 为单 一 ,通过高考上大学成 为不少
人通往 成功之路 的唯一选择 。因此 ,我
( 1 )与世 界 “ 接 轨” 过程 中突出 “ 德 育”特色 。教育 的国际化是 教育适
考试史大纲--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史大纲--课程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5c6f102581b6bd97f19ea32.png)
《中国考试发展史》课程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一、课程性质及特点《中国考试发展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考试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
它既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必考课程。
本门课程是为培养考生掌握中国考试发展史知识,认识中国考试发展历史规律,形成初步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考试发展史》以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考试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中国考试发展史》主要是从宏观和发展的角度把握中国考试演变的史实和线索,总结中国考试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人类考试发展的丰富的知识和营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使考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简要地掌握中国考试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认识不同时期中国考试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国考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光,对于考试问题具有较为敏感的把握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研究考试问题的能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国的考试改革和发展起到历史借鉴作用。
总之,学习《中国考试发展史》,其旨趣在于:“明古今考试发展之轨迹,察中外考试制度之同异,以历史之石,攻现实之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考试管理专业的考生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政治、历史、社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学习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教育学》、《教育管理学》。
本课程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国近代的学校考试以及当代的自学考试,难点是中国考试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把握。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上编中国古代考试的兴亡第一章中国考试的起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考试起源的几种学说及传说,明确中国古代学校考试和社会考核(西周的“选贤贡士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掌握中国古代考试的主要特点。
《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a35e2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0.png)
《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一、考试性质《国际经济学》考试是财经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教诲部授权各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主意的控制程度。
该考试大纲遵照教诲部经济学课程指导小组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经济学专业对考生的知识要求制订。
大纲力求反映专业特点,以科学、平等、确切、规范的尺度去测评考生的经济学相关知识水平、基本判断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对国际经济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控制是否全面。
(2)对国际经济学基本主意的理解深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范围(一)国际贸易部分1、基本要求控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并能按照基本理论和政策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
2、考试范围: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李嘉图原理;俄林—赫克歇尔模型;制成品贸易;产品内贸易;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贸易保护理论;战略贸易理论;贸易壁垒;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技术转移(二)国际金融部分1、基本要求了解国民收入核算和国际收支平衡;控制汇率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含义、种类、外汇市场资产需求及外汇市场均衡;控制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了解最优货币区及其欧洲的经验2、考试范围:展开经济下的核算框架;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展开经济中的乘数分析;弹性主意;吸收主意;常常项目的普通均衡模型;资本流动;汇率政策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光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四)试卷可能包括的题型1、挑选题:每个问题都有若干个挑选,按照题目内容挑选其一个准确答案。
2.判断题:按照题目内容判断其描述问题的准确性。
3.简答题:按照题目要求,简要回答问题。
中外教育简史 试题
![中外教育简史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06d174be23482fb5da4c09.png)
《中外教育简史》历年试题集2011年1月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首先提出“染丝说”的教育家是( )A.老子B.荀子C.墨子D.孔子3.首先提出“庶富教”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4.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 )A.善言B.类比C.列举D.设疑5.八股取士起自( )A.汉代B.隋代C.唐代D.明代6.以“察举制”为选士制度的朝代是( )A.战国时期B.秦代C.汉代D.唐代7.四次“禁毁书院”发生在( )A.汉代B.北宋C.南宋D.明代8.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家是( )A.朱熹B.吕祖谦C.陆九渊D.张栻9.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 )A.北洋水师学堂B.上海电报学堂C.京师同文馆D.广州同文馆10.陈鹤琴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是( )A.实用主义B.活教育C.生活教育D.乡村教育11.古希腊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 )A.希腊学院B.吕克昂学园C.雅典学院D.阿加德米学园12.柏拉图认为要想成为哲学家,必须学习( )A.音乐B.文法C.辩证法D.修辞13.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为( )A.修道院学校B.宫廷学校C.堂区学校D.城市学校14.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A.英语B.拉丁语C.德语D.希腊语1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教师贝尔和兰开斯特创办的学校被称为( )A.“文法学校”B.“公学”C.“星期日学校”D.“导生制学校”16.1786年,俄国颁布的第一个实行国民免费教育的法案是( )A.初级学校章程B.国民教育章程C.学校教育章程D.国民学校章程17.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是一部( )A.教育小说B.教育漫画C.教科书D.教育百科18.1918年,英国通过了以文教大臣命名的教育法案,该法案是( )A.巴尔福法案B.巴特勒法案C.斯宾斯法案D.费舍法案19.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经典的代表作是( )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学校与社会》D.《明日之学校》20.前苏联著名幼儿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主张要把儿童培养成为( )A.集体主义者B.个人主义者C.理想主义者D.社会主义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12ca639ccbff121dd3683a2.png)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源起英国,这一制度产生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井普遍推行。
中国1993年10月1日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今已基木完成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实效。
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和形式,探寻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基木特点、运作方式和发展趋势等,对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一)公开录考,择优录用英国招收公务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初级文官由各部按规定自行招考。
中级文官的考试则由文官委员会的录选局负责,分五个步骤进行:(1)统测。
应试者按要求选题写出论文。
(2)能力考核。
应试者就考核小组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就解决某一问题的三、四个方案作出最佳选择,少I`陈述理由,考核小组对应试者的能力、品质和性格作出估计。
(3)答辩。
在书而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答辩,以便考核小组进一步了解应试者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下作能力。
(4)智力测试。
应考者必须解决一此不热悉的问题。
(5)通过上述四部分考试的优秀者进行面试,通常由文官委员会主任或其他代表主持。
最后,对应试者进行全而综合评定,确定录选者。
(二)严格考核,按绩升降中外公务员制度都十分注重考核公务员的下作实绩和才能。
英、美等国都普遍重视工作成绩和实践能力,把下作成绩的大小、好坏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主要依抓,被称之为功绩制。
英国公务员的考核每年一次,考核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工作知识和行为,品格性情,工作责责心与热情,判断力、创造力、可靠性等。
考核委员会还看个人平时成绩记录及材料加以评定。
考核结论对每个人的调薪提级有很大影响,因而是促使公务员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的一大杠杆。
考核结果分为五等:特别优异者为A,甚为良好者为B,满意者为C,普通者为D,不良者为E。
中国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
《中外教育史》课程标准
![《中外教育史》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96a0ff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7.png)
《中外教育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性质:《中外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是教育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够了解中外教育的起源、发展、变革及现状,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能够比较中外教育制度的异同,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1. 中外教育史概述:介绍中外教育的起源、发展、变革及现状。
2. 教育制度比较:比较中外教育制度的异同,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三、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分的30%。
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中外教育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分的50%。
课题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教育史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占总评分的20%。
四、课程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使用中外教育史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参考资料:包括中外教育史相关论文及研究报告、教育博物馆展览资料及教育视频资料,以及互联网上有关中外教育史的相关资源。
五、课程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16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其余学时可用于课堂讨论、学生报告等活动。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教育案例,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劣和适应性,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86d52358bd63186bdebbc9c.png)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科目代码:[445]制订时刻:2020年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育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标准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大体素养和综合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大体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判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明白得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份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份测试以下内容:1.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基础2.心理学基础3.语言教学基础(三)材料分析写作材料分析写作部份测试以下内容:1. 分析与实践能力2. 论文写作能力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刻考试时刻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需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总分值及考查内容分数分派试卷总分值为150分。
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材料分析写作4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80分填空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判定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选择题35题,每题1分,共35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0分填空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判定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案例分析写作 40分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考试学》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学》课程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d8b1122bd64783e09122b31.png)
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考试是一门科学第二节考试学的科学依据第三节考试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第二章考试的定义、属性、产生及发展第一节考试的内涵第二节考试的基本属性第三节考试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考试功能第一节调节功能第二节行政功能第三节督导功能第四章考试与人才第一节人才观、考试观的演变与关联第二节人才的标准及分类第三节考试与人才的关系第五章考试与考生第一节考生的身心发展与考试第二节考生身心特殊差异与考试第三节考生家庭、社会环境与考试第六章考试的类别、方法与原则第一节考试类别第二节考试方法第三节考试原则第七章考试的流程、设计与实施第一节考试流程第二节考试设计第三节考试实施第八章考试的数据整理与质量分析第一节转换分数第二节整理考试数据第三节考试质量分析第九章考试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第一节考试机构与人员结构第二节考试机构的职能第十章考试与教育第一节教育观、教学观与考试观第二节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三节学校考试的范畴、类别、原则与方法第十一章考试与人事管理第一节考试与人事管理的关系第二节人事管理系统考试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第三节人事管理系统考试的范畴、类别、原则与方法第四节人事管理系统考试的基本模式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在考试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中,《考试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学位课程。
它主要探讨人类考试发生发展的成因、运行规律及运作模式,看重研究考试的内涵、本质、属性、原则、方法、结构与功能,考试的流程、设计、实施与结果处理,考试学的对象、任务、内容体系及其与临近学科的关系等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专科起点的自学考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考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考试的内部结构、外部关系和运行机制,掌握考试设计、实施、结果处理的程序、原则及方法要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自行编写考试大纲、绘制命题蓝图、编审试题、编制标准卷、评价考试结果的能力,能够独立胜任考试设计、实施、质量评价等岗位的业务或管理工作。
政治学、行管专业书目
![政治学、行管专业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c585663367ec102de2bd89da.png)
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一、政治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2、《列宁选集》第1—4卷3、《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4、《毛泽东选集》第1——5卷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二、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参考书目:1、哈罗得·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2、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3、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4、刘德厚:《广义政治论》5、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6、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7、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9、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1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11、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12、杨龙:《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观》1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14、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15、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三、政治学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文章目录: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4、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5、马克思:《法兰西内战》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7、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8、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0、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1、列宁:《国家与革命》12、列宁:《论国家》13、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4、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5、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8、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0、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1、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3、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4、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25、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6、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8、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29、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3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考试科目二:“当代中国政治”科目参考书目1.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1-4卷2.列宁《列宁选集》1-4卷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六,七,八卷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5.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6.[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7.[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9.[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1.董辅仍《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13.李成言主编《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14.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17.[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18.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19.关海庭著《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20.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考试科目三:西方政治思想1.[美] 约翰·施特劳斯主编《政治哲学史》2.[美]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3.[意大利]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4.[意大利]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当代欧洲政治思想》5.李强《自由主义》6.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7.柏拉图《理想国》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9.霍布斯《利维坦》10.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3.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14.柏克《法国革命论》15.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1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7.密尔《论自由》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9.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20.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21.罗尔斯《正义论》22.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考试科目四:中国政治思想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bf051ddd15abe23482f4d70.png)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内容摘要本文以公务员制度的理论研究为前提,通过对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揭示中西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有利经验完善我国公务员具体制度的设计。
在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优点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从公务员制度规范出发,选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作为参照系,通过与中国公务员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中国国情和公务员制度发展趋势,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取长补短,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目录一、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5)(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 (5)(二)我国公务员制度 (6)二、中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比较 (7)(一)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7)(二)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8)三、中西方公务员考核、晋升制度的比较 (8)四、中西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比较 (9)附录 (10)参考文献 (1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公务员”一词来源于英语,有的译为“公务员”,有的译为“文职人员”或“公职人员”,有的译为“文官”。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采用“文官”的称谓,战后改称“公务员”。
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英美等国对公务员仍采用“文官”的称谓。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程度不同地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基本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各国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反映了社会进步和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汲取了不同国家人事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各国在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过程中做过许多技术方面的修改,但其基本的原则和内容却相对稳定,形成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色。
审计论文选题
![审计论文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a78c660b1c59eef8c7b495.png)
38.会计师事务所战略发展研究 38.会计师事务所战略发展研究 39.审计报告演进与新发展研究 39.审计报告演进与新发展研究 40.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40.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XXX审计准则实施的效果 审计准则实施的效果、 41. XXX审计准则实施的效果、问题和对策研究 42.审计成本研究 42.审计成本研究 43.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 43.国家政策、项目审计评价研究 44.海峡两岸三地审计比较 44.海峡两岸三地审计比较 45.差距 路径与建议:国内96强与 四大” 差距、 强与“ 45.差距、路径与建议:国内96强与“四大”的比较 46.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意见实证研究 46.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0.中外民间审计制度比较(建议选两个或两个以上 中外民间审计制度比较 国家或地区,并选某类准则或制度比较) 国家或地区,并选某类准则或制度比较) 21.中外民间审计准则比较 中外民间审计准则比较( 21.中外民间审计准则比较(建议选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或地区,并选某类准则或制度比较) 国家或地区,并选某类准则或制度比较) 2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比较 2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比较 23.中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23.中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24.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体制研究 24.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体制研究 25.中外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研究 25.中外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研究 26.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26.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27.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变迁及其基本规律 27.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变迁及其基本规律
28.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刍议 28.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刍议 21世 29. 21世纪审计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30.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范围比较研究 30.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范围比较研究 31.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31.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32.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比较研究 32.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比较研究 33.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续教育比较研究 33.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续教育比较研究 34.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比较研究 34.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比较研究 35.中外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比较研究 35.中外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比较研究 36.五大 五大、 36.五大、四大发展历史的研究与借鉴 37.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37.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四章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261c5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4d.png)
第四章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对在人类社会的考录史上占据着第二大历史形态的重要位置。
它对现今所有的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举行的一次大规模、较彻底的掀翻和征服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所以,对该重要制度形态进行深入的,详细的考察研究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十分有意义。
1. 1西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历史发展1.现代意义的文官制度在英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东印度公司的官职改革。
1765年英国驻印度总督鉴于英属印度吏治的腐败,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整顿:一是禁止公司职员公开受贿舞弊;二是直接从伦敦断送官员到印度任职。
从1813年起,凡是英籍文官必须先进修四个学期的历史、语文和印度法律等课程,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加强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英属印度的吏治改革推动了英国国内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
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府中的一般官吏经常受到党派的庇护。
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之类的政治丑闻屡见不鲜,政府声名狼藉。
新型的资产阶级日益认识到,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文官队伍以取代封建贵族的统治已势在必行。
1853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委派诺斯科和杜维廉两人调查英国任用官吏的情况,次年两人提出的报告指出,在用过想做官的多是庸碌无能之辈,凡是在公开竞争的职业中站不住脚的或不想积极努力的,才安于在行政部门里混日子;能进到政府里做官的人大概都同大臣有关系。
此后英国文官制度几经改革,建立了以竞争考试、通才教育、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为原则的制度,至今仍然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支柱。
正是这些原则巩固和加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
①2.美国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可追溯到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
《彭德尔顿法》是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本国发展的经验而制定的,具有美国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课程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外考试制度比较》课程主要研究中外代表性国家考试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演变规律,着重探讨不同国家高中会考制度、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国家同类考试制度演变发展的异同及其成因。
本课程是考试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了解中外代表性国家高中会考制度、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理解考试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同类考试制度在不同国家的异同与成因,掌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中获得开展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的启示和借鉴。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学生需预修《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和《中国考试发展史》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探明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考试制度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异同的成因。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考试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导论》的学习,要了解比较研究的缘起,理解比较研究的意义,领会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切实掌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方法;二、课程内容(一)比较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现实需要;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二)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纵向内容;横向比较。
(三)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缘起(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四)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方法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2.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二)领会:1.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缘起2.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三)应用:1.运用比较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设计某类考试制度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案上篇中英德法高中会考制度比较第一章传统与现实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含香港、澳门、台湾)、英国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制度、法国高中业士学位考试制度的演变发展的历程,掌握中、英、德、法四国高中会考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变化发展与各国社会发展与文化、教育的互动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一)中国大陆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创建与全面推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功用;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实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发展现状。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学会考香港中学会考的总科目数;中学会考的必考科目;中学会考的成绩评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职能与组织架构;中学会考的试题编审。
(三)澳门的高中毕业考试官立中学毕业证书的认可;私立中学毕业证书的认可申请。
(四)台湾的高中毕业考试台湾高中的校内评核;德育考查;智育考查;体育考查;群育考查。
第二节英国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一)早期的学校证书考试伦敦大学预科考试;三所大学的考试;中学离校考试;高级学校证书考试。
(二)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缘起;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规程。
(三)中学教育证书考试中学教育证书考试的缘起;中学教育证书考试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四)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的缘起;国家标准、学科标准、等级标准;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的目标与特色;国家课程与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政府对考试的监管。
第三节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制度(一)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制度的文化与教育背景德国的文化背景;德国统一后的教育概况。
(二)德国高级完全中学会考报考资格;报考科目;命题;考试时间;口试;评卷;成绩组成部分;计分制度;总成绩计算方法;教师在考试中的角色地位;发展前景。
第四节法国高中业士学位考试制度(一)法国高中业士学位考试制度的文化与教育背景法国的文化背景与考试文化传统;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法国业士文凭考试的起源、变革与前景业士文凭考试的起源;早期的业士文凭考试;业士文凭考试改革;业士文凭考试的发展前景。
(三)法国普通业士文凭考试的运作命题;法文考试;报考科目;考试时间;试卷;评分制度;总成绩的计算;第二轮考试;补考。
三、考核知识点(一)中国大陆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学会考(三)澳门的高中毕业考试(四)台湾的高中毕业考试(五)英国早期的学校证书考试(六)英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七)英国中学教育证书考试(八)英国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九)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制度的文化与教育背景(十)德国高级完全中学会考(十一)法国高中业士学位考试制度的文化与教育背景(十二)法国业士文凭考试的起源、变革与前景(十三)法国普通业士文凭考试的运作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中国大陆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学会考3.澳门的高中毕业考试4.台湾的高中毕业考试5.英国早期的学校证书考试6.英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7.英国中学教育证书考试8.英国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9.德国高级完全中学会考10.法国普通业士文凭考试的运作(二)领会:1.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制度的文化与教育背景2.法国高中业士学位考试制度的文化与教育背景3.法国业士文凭考试的起源、变革与前景(三)应用:1.比较中国大陆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与香港中学会考的异同2.比较中国大陆与英德法三国高中会考制度科目设置的异同3.香港及英德法三国高中会考制度对中国大陆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启示第二章特点与成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英、德、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特色及其成因,理解中学毕业会考中的教师角色,理解多元化考试的内涵与发展趋势,理解考生考试压力的来源,能够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维护考试成绩可比性的方法处理中国考试中的类似问题;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师担任的角色(一)各国中学毕业会考中的教师角色(二)校内教师评核利弊分析教师评核学生的优点;校内教师评核的模式。
第二节多元化的考试(一)考试形式多元化考试题型的多元化;考试方式的多元化;考试形式多元化的利弊。
(二)考试科目多元化中、英、法、德中学毕业会考的科目设置;考试科目多元化的利弊。
(三)反观多元化考试中、英、法、德中学毕业会考的多元化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
第三节减轻学生考试压力(一)成绩与前途、合格率英、法、德中学毕业会考成绩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主宰升学机会分配导致的考试压力。
(二)考试的要求考试科目多寡对考生压力的影响;校内教师评核对考生压力的影响;试题类型造成的考生压力。
(三)无形的压力家长造成的压力;社会舆论造成的压力;考生压力的调适。
第四节维持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一)成绩可比性问题的类型考试机构间的可比性问题;年与年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同一考试机构不同考试科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
(二)成绩可比性问题的争议学者的观点;学科教师的观点。
(三)成绩可比性的处理办法英国考试局的措施;香港考试局的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一)各国中学毕业会考中的教师角色(二)校内教师评核利弊分析(三)考试形式多元化(四)考试科目多元化(五)反观多元化考试(六)成绩与前途、合格率挂钩造成的考生压力(七)考试要求造成的考生压力(八)无形的压力(九)成绩可比性问题的类型(十)成绩可比性问题的争议(十一)成绩可比性的处理办法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各国中学毕业会考中的教师角色2.考试形式多元化3.考试科目多元化4.成绩可比性问题的类型5.成绩可比性的处理办法(二)领会:1.校内教师评核利弊分析2.反观多元化考试3.成绩与前途、合格率挂钩造成的考生压力4.考试要求造成的考生压力5.成绩可比性问题的争议6.无形的压力(三)应用:1.考生压力调适的案例分析2.借鉴英国和香港解决成绩可比性的措施处理中国考试中的类似问题3.各国考试形式和考试科目多元化对中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启示第三章问题与对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英、德、法国中学毕业会考面临的主要问题,掌握中学毕业会考面向全体学生、维护考试公信力、考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理解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面向全体考生的问题(一)中国大陆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地位没有甄选成分;“证书贬值”及对会考成本效益的质疑。
(二)香港中学会考设置学科基本能力部分的理念设置“学科基本能力部分”的缘由;“学科基本能力部分”的设置构思。
(三)英国GCSE考试对试卷标准效应的克服同一科目设置多份不同难度的试卷;提供多种选考科目。
(四)法国业士文凭多元化设置三组文凭考试;业士文凭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维持考试公信力的问题(一)预防性措施保密;谨慎制定考试政策;增加考试的透明度。
(二)治疗性措施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第三节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一)社会转型知识经济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应试教育的根源。
(二)考试范式转移评核范畴的扩大;命题取向的改变;社会对考试的关注。
第四节考试革新的问题(一)考试改革的原因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5种动因。
(二)考试改革的阻力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阻力来源。
(三)消除障碍的方法改革必须有通盘计划;要与教师沟通;在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三、考核知识点(一)中国大陆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地位(二)香港中学会考设置学科基本能力部分的理念(三)英国GCSE考试对试卷标准效应的克服(四)法国业士文凭多元化(五)维护中学毕业会考公信力的预防性措施(六)维护中学毕业会考公信力的治疗性措施(七)社会转型对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要求(八)中学毕业会考考试范式的转移(九)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原因(十)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阻力(十一)消除中学毕业会考改革障碍的方法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英国GCSE考试对试卷标准效应的克服2.法国业士文凭多元化(二)领会:1.中国大陆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地位2.香港中学会考设置学科基本能力部分的理念3.社会转型对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要求4.中学毕业会考考试范式的转移5.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原因6.中学毕业会考改革的阻力(三)应用:1.维护考试公信力的案例分析2.3种消除障碍的方法在中国大陆高中毕业会考改革中的运用3.运用社会转型的原理分析论证中国同类考试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四章借鉴与创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高中毕业会考与英、德、法三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差异,了解各国为维持考试水准,增强考试透明度,强化考试正面影响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从而提出可供中国同类考试创新参考的借鉴和启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外中学毕业会考的差异(一)中学毕业概念的差异(二)考试形式的异同(三)考试对教师角色地位的差异(四)考试费的支付(五)考试的次数(六)考试的运作第二节维持考试的水准(一)各国为使会考面向全体学生的改革(二)维持考试的水准第三节增强考试的透明度(一)克服习惯性与自卫性考试机构的习惯性与自卫性;改变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