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_历史论文.doc
从近几年考来历史高考命题来谈高三历史复习试
从近几年来历史高考命题来谈高三历史复习继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以后,今年我省也将独立自主命题。
尽管分省命题并不改变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性质,但相对于全国统一命题必然会有一些变化。
为应对今年的历史高考,我们有必要对近几年来分省命制的高考试卷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有效地进行高三历史复习。
一、历史高考命题浅析自1999年起,由于各省选择考试科目的不同,全国高考使用一张试卷的格局已经打破,由此而出现两种新的情况:一是由国家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为相关省份单独命题,如2000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卷)(浙江、江苏、吉林卷)、2001年历史高考(广东、河南卷)(天津卷)、2002年文理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2003年历史高考(江苏卷)等;二是上海、北京自行组织的高考(包括综合与分科)命题。
这些地域性的试卷与全国统一考试试卷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
共性主要表现在:(1)注意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历史高考相比,无论是综合考试,还是分科考试,均不再“强调知识覆盖面”,而突出对于教学重点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以2003年我省历史高考题为例,就其内容来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综合等类别知识,政治类有农民战争、日本“大陆政策”、民族自治、美国霸权、东欧剧变等;经济类有中国冶铁技术,土地改革运动,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等,文化类有百家争鸣,科举制,延安整风运动等;社会类有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的社会风气与观念的变化等;综合类有中国近代化等。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中外历史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主干问题。
(2)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
自1999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取消容易出错且赋分值高的多项选择题题型以来,难度是降低了,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方向则没有改变,或者说知识与能力更趋于和谐统一。
仍以今年我省的历史高考题为例,全卷分为客观题(即选择题)和主观题(即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两部分,从选择题来看,考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再认、再现能力,当然也涉及到理解与辨误、分析与综合、归纳和阐释等能力,但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新课标历史命题述评(一)
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一)自2007年新课程高考正式拉开帷幕以来,迄今已有20多个省市开始实施新高考。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也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前行。
山东是最早实施新高考的,我们通过对新考试大纲、各省市考试说明和五年各类高考试题的研读,利用高考权威部门提供的大量翔实数据,结合我们的实践,对新高考命题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向,特别是问题和不足作了全面探讨,以期帮助师生们把握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向,提高复习效益;更重要的是,提请命题主管部门正视目前命题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同我们探讨人类社会进程不能割断历史一样,要探讨今天新课程高考的发展,同样须追溯三十多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历程.因为新高考是对长期以来命题改革的传承,正是通过一代代命题者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历史教师的参与,才有了今天新高考的成果.基于此,有必要从纵向上搞清高考历史命题发展的脉络,搞清各阶段高考试题的传承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对今天新高考的特点和趋向有更清晰的认识.自高考恢复以来,历史高考命题不论在试卷内容上,还是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命题方式、题型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标志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命题思路上.业内人士依据试题考查的主体和能力变化对三十余年历史高考思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李晓风等人认为,大约每隔十年,试题考查能力的特点即出现显明变化,先后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阶段,新高考实施后进入“素养立意”阶段;(1)著名历史教育研究专家冯一下认为,高考先后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目标立意”阶段;(2)黄牧航教授则认为,高考先后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价值观立意”阶段。
(3)大家的岐意主要在第三、四阶段上,除了表述的不同外,还表现在各阶段的起始时间上。
要搞清高考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必须首先搞清划分的标准和相关的概念,所谓立意,是指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和考查目标。
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
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近日,教育部宣布将于2021年重新开放中学历史学科考试。
这一实施将有效增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把中国古代历史的传承给更多的孩子,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40年来,我国高考考试制度一直保持稳定,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理科等学科上。
根据教育部今年宣布的改革方案,中学历史学科将重新在高考考试科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重大变革,不仅对高考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历史学科的重大认可。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是牢牢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国,从而深入了解世界。
与科学等学科一样,历史学科也非常重要,它丰富了我们知识和思想,让我们走出家门,挖掘历史的真相,开阔眼界,加强全面发展。
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也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历史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人类本质和进步,而且能够给新一代带来巨大的智慧。
历史学习有助于教会青年学生对文化、社会、政治等多重关系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和参与,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考的重新开放,将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既有的传统文化,也有其现代文明的积极变化。
它还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以便培养出更多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新一代精英。
恢复历史学科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也是一种重大认可,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应该有更为完善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读懂历史文献的能力,以便更深入地探究历史上的真相。
同时,历史学习的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加大对历史知识的开放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多地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关系。
同时,教育部可以考虑向历史学习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思想,让历史学习成为更有趣、更有活力的学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总之,从长远而言,恢复历史学科考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把真实的历史知识传播给未来的新一代,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提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高考命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客观的评价作用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自恢复高考至80年代,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是采取闭券式知识型考试。
命题范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试题类型以填充、列举、解词、问答题唱主角。
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
列举、解词和问答题虽有测试归纳、综合、分析的功能,但由于评分时按点记分,不管概念的正确与混乱,观点的清晰与含糊,表达有无逻辑性,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就给分数。
结果也变成知识点的考查了。
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在较长的时间里,中学历史教学“抓纲务本”照本宣科,师生追求单纯的知识记忆。
这与高校选拔、培养专业人才相矛盾,所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改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切实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以世界近代史高考问答题为例,分析比较一下,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有助于把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1979年试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如何?”1983年试题:“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答案基本上是教材原文,按点记分。
考查的范围仅限于教材的一章。
均是浅层次、低要求的叙述题,只考查了知识的记忆能力。
1989年试题:“根据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的主要史实,说明美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大国的?”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变化。
”高考命题出现“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命题向考查思维能力为主过渡,命题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继续保持“大跨度、高概括”优点的同时,出现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问答题,如1991年试题“以英法关系”论证帕默斯顿名言的材料论证题。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我国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其考试命题不仅涉及教学内容的传输,而且关系到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表述。
历史学科考试命题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7年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文就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命题主题的变化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以传承创新和深化认识为目标进行设计,因此,命题主题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在旧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中,历史领域内的命题主题以事实记载为主,而在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中,历史领域内的命题主题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有更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以便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主要是针对命题样式的变化。
命题样式从原来的题材和区域划分到更注重历史事实和有关知识点的深度分析。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更注重分析问题、解释事实并带有实践意义。
尤其是中国历史知识点,从原来的简单重现到综合分析的变化,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更注重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既能还原历史现象,又能综合判断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和国家的政策。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也体现在命题定位上的变化。
在原来的历史学科考试中,考试的命题定位主要考虑能印证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在新课标的高中历史学科考试中,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创新性,在命题中增加了强应用性和探究问题的价值。
这个变化也让历史学科的命题,从老旧积淀中走出,变为关注实践、新知和认识的机会。
1.增强学生的历史识别能力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强调历史知识的实用性和深度,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和考试中获得了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展开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已经出台,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也随之发生了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教学和学生的影响。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试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
二是考试题型更加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
三是考试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这些改革对教学和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对教学方面来说,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启发性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对学生方面来说,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要求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更加注重分析和思考能力,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加积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加乐于合作和分享。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是积极的,是有益的。
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历史学科教学的改进和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来解决和应对。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等等。
2021年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学科的考试命题带来了一些新的改革。
浅议历史高考命题改革
浅议历史高考命题改革作者:孙龙飞文坤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5期摘要:过去36年的历史高考始终在坚持改革,无论是试卷形式、试题形式、知识结构,还是命题思路、评分标准等,均有很大的变革,且无不在向着更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36年历史高考大致沿着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脉络发展,反映了高考命题者对历史教育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化。
如何使历史高考成为能真正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试,这正是新课改以来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历史高考命题改革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废除了十一年的高考终于重新恢复。
该年,历史即为全国高考考试科目之一,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
1978年,包括历史科在内的各科试题改由全国统一命制,高考又重新走上正轨。
从1977年到2012年,历史高考已经走过了36年。
在这过去的36年中,历史科的命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和回顾这36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改革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从中总结出值得现阶段高考借鉴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才能使历史高考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下面笔者主要从试卷形式、题型结构、知识结构、命题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试卷形式:由单一化到地区化、多元化(一)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各地自主命题从恢复高考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历史高考一直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1998年,国家教委改称教育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相应改称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即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全部使用同一份高考试卷(全国卷)。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仅仅用一张高考试卷进行测量,则显然无法兼顾到全国不同地区考生的实际情况。
从2000年开始,上海、北京率先在全国进行了自主命题实验,到2012年高考,全国已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
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研究综述
教海探索法得到的平抛物体运动轨迹、验证实验等内容都可以用信息技术等进行展示,将常规的图片内容转换为视频资料,对实验内容可以用白板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的同时可以随时对实验过程进行暂停、截图、放大等,充分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如研究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就涉及轨迹、不同时间的速度等,教师可以用白板技术进行快速截取并提供必要的数值,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验证,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丰富了物理教学的手段,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五、开展过程评价,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需要积极开展过程性的评价,通过鼓励、支持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用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在指导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特定的知识很难理解,而教师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过程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规律,通过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六、总结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1]韩晓娜.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试题创新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8):5-6.[2]黄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50.[3]虞琴.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培养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1):125-126.[4]岳建林.巧用微课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85):137-138.[5]史春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0(27):24-25.(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州九龙高级中学)摘要: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我国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也在不断迭代与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改革背景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而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正是为了与新课标相适应,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考试内容的优化。
新课标下,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分析和历史问题的多方面思考,考试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更加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历史问题的综合性分析。
2.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在新课标下,历史学科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多样性和个性化学习,考试形式也相应地做了调整,更加注重考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改革目标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旨在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 提高考试的客观性。
通过改进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来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促进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改革措施3. 评价方法改进。
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考试评价方法方面,也相应改进了一些注重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的评价方法,例如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
四、改革成效2. 提高了考试的准确性。
通过改进考试评价方法,考试的准确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五、总结与展望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通过改革,促进了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平性,更好地评价了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也促进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标的实施。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一、改革历程回顾从1978年起,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恢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以来,至今已有18年了。
与此相应,高考历史命题工作也进行了18年。
由于这一工作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命题过程是一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18年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878年—1988年的第一阶段,是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二是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这两个特点在70年代末尤为突出。
进入80年代后,情况开始变化。
主要表现是,在要求考生牢固熟练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始强调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历史——具体之中有灵活”[1]。
1980年,历史命题组以这句话概括该年历史试题的特点即如实地反映了这种要求。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在题型设计、筛选上作了一系列试验。
如1981年出现了名为“判断”实为选择的新题型。
次年,选择题名正言顺地在历史试卷中占据一席之地。
1982年,出现了列举题。
一些过于呆滞的题型,如年表题、古今地名对照题等则相继被淘汰。
不过,主观性特强的名词解释题时有时无,选择题与选择搭配题并存,1984年选择题一度消失和填空题陡升到40分之多等现象的存在,又说明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步履蹒跚,而且尚未触及深层次的问题。
1989年—1993年为第二阶段,是稳步改革时期。
1988年冬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总结了11年历史命题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作出了推进历史命题改革的重大决策[2]。
于是,1989年7月,当高考历史试题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便有耳目一新之感:试卷分为两卷,第一卷为选择题,50分,机改;第二卷为非选择题,50分,人工改。
首次推出多项选择题,共4个小题8分。
首次推出史料分析题,共两个小题4分。
问答题得到改造,三个问答题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这些事实表明,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进入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的新阶段。
高中历史考试命题研究报告
高中历史考试命题研究报告1. 引言历史考试作为高中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门学科,对于了解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高中历史考试命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内容形式和结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2. 概述历史考试命题的目的历史考试命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背景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并通过历史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进行评估。
3. 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历史考试命题的内容形式非常多样化,主要包括选择题、解答题和论述题等。
不同的题型旨在考察学生在不同层次上的能力,比如理解、分析、综合等。
4. 选择题的特点选择题通常有多项选择,要求学生根据题干和选项进行选择,答题快捷。
选择题的优点在于能够广泛覆盖知识点,并且便于阅卷。
但是,选择题的缺点是只能作出固定的选择,不能展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 解答题的要求解答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可以较为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解答题的特点是灵活性强,但是答题时间较长,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6. 论述题的目的和形式论述题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在文章长度上通常要求较长,以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论述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7. 命题的难易程度历史考试命题的难易程度通常是分层次的,既考察基础知识,也考察扩展知识。
合理的命题应当尽量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既不过难又不过简单。
8. 历史考试命题对学生的影响历史考试命题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历史考试命题,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式。
同时,历史考试命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和学习动力,增加了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9. 设计合理的历史考试命题的重要性设计合理的历史考试命题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命题时要注重平衡各个知识点和能力要素的考察比重,关注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多方面的内容。
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分析论文
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分析论文当前的高考命题趋势是:在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中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广大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这样历史课才会生动、有趣,历史高考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2012年高考江西卷历史试题第41题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此题为历史试题中的观点性题型,是历史学科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由此题我所想到的是观点性题型该怎么做。
首先要看懂材料,弄清楚材料包含的历史知识点是什么。
本题材料不难看懂,主要观点是讲中国近代历史,随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在中国内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观点一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观点二则认为,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激烈变化。
其次看懂材料后怎么答题。
观点性题型答案不一,无论持哪种观点,或赞成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甚至另有其他观点,都必须观点明确;运用的史实进行评析时要与自身所持的观点一致,史论结合。
就比如这道高考题,有多种答案。
第一种答案是:同意观点一,即随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存在巨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开始一直到凡尔赛和约签订,在这段时期,面对外来侵略,中国政府包括中国人民虽然作出了反应,但都没有突破传统框架。
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卫传统体制,只在造船、制炮方面学习西方;百日维新虽然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却是依靠封建皇帝进行改革;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却使处于封建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下;五四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胜利,但仍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等。
高考全国卷历史综合题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研究
高考全国卷历史综合题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研究高考全国卷历史综合题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研究引言:高考是全国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性。
其中,历史科目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掌握的重要途径。
历史综合题是历史科目中的一种命题方式,涉及广泛面,对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本文将针对高考全国卷历史综合题命题特点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
一、历史综合题的命题特点1.广度与深度兼顾:历史综合题的题目通常涵盖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多个历史事件,要求考生对这些历史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所以,历史综合题要求考生具备广度与深度的历史知识。
2.材料丰富:历史综合题通常会给出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地图、图片等,这些材料旨在引导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这些材料,进行推断、判断等。
3.综合能力考查:历史综合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判断、推断等综合能力。
通过综合能力考察,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历史综合题命题特点的变化趋势1.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综合题的命题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变为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和运用。
因此,考生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题目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2.增加跨学科的内容:在历史综合题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如地理、文学、艺术等。
考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
3.强调实践能力:历史综合题中,也有出现一些让考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历史事件、联想历史背景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实践,考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三、备考历史综合题的建议1.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历史综合题要求考生具备广度与深度的历史知识,因此考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一、改革历程回顾从1978年起,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恢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以来,至今已有18年了。
与此相应,高考历史命题 工作也进行了18年。
由于这一工作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命题过程是一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动 态过程。
18年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878年—1988年的第一阶段,是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历史基础知识 的考查为主,二是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这两个特点在70年代末尤为突出。
进入80年代后,情况开始变化。
主要 表现是,在要求考生牢固熟练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始强调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历史——具 体之中有灵活”[1]。
1980年,历史命题组以这句话概括该年历史试题的特点即如实地反映了这种要求。
与此同 时,这一时期在题型设计、筛选上作了一系列试验。
如1981年出现了名为“判断”实为选择的新题型。
次年, 选择题名正言顺地在历史试卷中占据一席之地。
1982年,出现了列举题。
一些过于呆滞的题型,如年表题、古 今地名对照题等则相继被淘汰。
不过,主观性特强的名词解释题时有时无,选择题与选择搭配题并存,1984年 选择题一度消失和填空题陡升到40分之多等现象的存在,又说明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步履蹒跚,而且尚未触及 深层次的问题。
1989年—1993年为第二阶段,是稳步改革时期。
1988年冬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总结了11年历史命题工作的 经验与教训,作出了推进历史命题改革的重大决策[2]。
于是,1989年7月,当高考历史试题又一次展现在人们 面前时,便有耳目一新之感:试卷分为两卷,第一卷为选择题,50分,机改;第二卷为非选择题,50分,人工 改。
首次推出多项选择题,共4个小题8分。
首次推出史料分析题,共两个小题4分。
问答题得到改造,三个问答 题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这些事实表明,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进入知识考查与能 力考查并重的新阶段。
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
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高中阶段被纳入必考科目之列,其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重大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方法。
历史考试的命题对于考生的学科能力有着重要的考察意义,因此,针对高考历史命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高考历史命题应该立足于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历史学科十分宽泛,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而在教材中,这些内容都被纳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
因此,历史命题需要全面覆盖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容,既注重宏观把握,又注重细节的深入。
命题人员应该理解学生的学科学习进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针对性地设计考题,避免孤立知识点的断章取义,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
其次,高考历史命题应该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能力。
因此,命题人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锻炼学生学科能力的试题,例如阅读历史资料,分析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以及对历史过程做出合理的归纳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忆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高考历史命题应该注重培养考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充满思辨性的学科。
历史命题不仅仅要求考生记忆和掌握历史事实,更注重对历史事件、进程以及人物的理解与解读。
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问方式和命题形式的多样性,引导考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和联想。
通过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使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当下的问题,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最后,高考历史命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论。
历史学科不仅有其自身的知识内容,还有其独特的方法论。
历史命题应该注重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命题方式引导学生辨析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可信度,让学生知道如何剖析历史事件的来源、性质和影响。
关于历史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关于历史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热潮中,历史高考改革尤为瞩目。
学者们对历史高考改革的研究无论在课题深人还是在范围的拓展上都作出了可贵尝试。
然而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空白点甚多,有待日后学者加以填补。
关键字:历史高考改革研究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并列的三大环节之一,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经常采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迄今为止,考试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因为它最公正、最精确,也最易于操作。
任何大规模的严肃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都离不开考试。
在高中阶段,高考一直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几乎成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历史命题的改革,在“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原则指导下,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不仅不断提高了高考的水平和质量,也推动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于历史高考改革的研究,出现的论文和著作都不多,代表性的有陈庆军的《历史高考改革的发展及趋势》,该文视角新颖,对历史高考改革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庆军将1978年到80年代中期视为拨乱反正阶段,当时为了引导历史学逐步走上正轨历史命题注重传统,试卷形式则以传统的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考查内容完全依据中学教学大纲和课本,着重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综合。
这在客观上鼓励了教学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以致后来考生分数居高不下,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下降,影响了高校录取新生的质量,受到尖锐批评;而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提出命题方式提出向标准化考试靠拢的目标,淘汰了不利于加强能力考查和提高测试信度的名词解释、列举等传统题型,而逐渐把选择题比重增加到40%以上,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分析题;在考查内容上日益突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逐渐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材料分析题的推出和问答题的更新使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学课本的的禁锢,历史学科开始逐渐摒弃以往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方法、教材搬家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培养能力为主旨,以启发导学和讲练为方法、思维训练式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_历史
论文
一、改革历程回顾
从1978年起,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恢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以来,至今已有18年了。
与此相应,高考历史命题
工作也进行了18年。
由于这一工作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命题过程是一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动
态过程。
18年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878年—1988年的第一阶段,是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历史基础知识
的考查为主,二是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这两个特点在70年代末尤为突出。
进入80年代后,情况开始变化。
主要
表现是,在要求考生牢固熟练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始强调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历史——具
体之中有灵活”[1]。
1980年,历史命题组以这句话概括该年历史试题的特点即如实地反映了这种要求。
与此同
时,这一时期在题型设计、筛选上作了一系列试验。
如1981年出现了名为“判断”实为选择的新题型。
次年,
选择题名正言顺地在历史试卷中占据一席之地。
1982年,出现了列举题。
一些过于呆滞的题型,如年表题、古
今地名对照题等则相继被淘汰。
不过,主观性特强的名词解释题时有时无,选择题与选择搭配题并存,1984年
选择题一度消失和填空题陡升到40分之多等现象的存在,又说明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步履蹒跚,而且尚未触及
深层次的问题。
1989年—1993年为第二阶段,是稳步改革时期。
1988年冬
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总结了11年历史命题工作的
经验与教训,作出了推进历史命题改革的重大决策[2]。
于是,1989年7月,当高考历史试题又一次展现在人们
面前时,便有耳目一新之感:试卷分为两卷,第一卷为选择题,50分,机改;第二卷为非选择题,50分,人工
改。
首次推出多项选择题,共4个小题8分。
首次推出史料分析题,共两个小题4分。
问答题得到改造,三个问答
题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这些事实表明,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进入知识考查与能
力考查并重的新阶段。
此后几年,改革年年有动作,较重要的几个动作是:史料分析题更名为材料解析题,地
位稳固,所占分值几次增长,1993年已占14%。
材料解析题向选择题迁移,出现了材料型选择题(以1991年第9
题为先兆,1993年第15题为正式出现的标志)。
问答题改造工作继续进行。
1991年的世界史问答题(第49题)
首次引入材料。
1992年的“贵妃题”,1993年的“榷场题”与“顾炎武题”,不仅都是典型的材料型问答题,
而且都具有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
为适应从老科目组高考向新科目组高考过渡的需要,从1991年起,每年
都有百分制和一百五十分制两种试卷。
在这一时期,还出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举措,那就是在1992年的《历史
科说明》(即《考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历史科的十项能力要求。
从1994年起,历史命题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即加速改革的时期。
这一年,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实行会考基
础上的新科目组考试,历史命题组提出了新的改革目标。
命题改革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登上了新的台阶。
二、近年改革的走向和特点
1994年—1995年的新科目组试题可视为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
从这两份试卷上,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命
题改革的基本走向和显著特点。
1994年的历史命题改革以非选择题为重点。
在材料解析题方面,所引材料进一步丰富。
这年新科目组的三道材料解析题共引10条材料,总字数超过11
00字,而1993年老科目组的两道材料解析题共引8条材料,总字数不足500字,新科目组的三道材料解析题仅引
7条材料,总字数不到800字。
材料解析题设问度加大。
以中国古代史的材料解析题为例,1993年新科目组第48
题针对《机匠叫歇碑》,提出该材料反映的现象、实质以及官府的歪曲三个问题,较显较浅。
1993年老科目组
第40题则是针对淝水之战的三条材料分别设问,不需综合或比较。
1994年新科目组第38题则不同,题目针对三
条文字很长的材料提出4个问题。
第1问要求综合一、二两条材料作答,第2问需要在第1问的基础上深入一步,
第3问要求对材料一、三进行比较,第4问要求揭露贞观之治的阶级实质,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难度更提高
一步。
这一题具有根据材料综合提问和交叉提问的特点,要求高于以往的材料解析题。
1994年的材料解析题,
对答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
如上述第38题,除第2小问关于唐太宗的措施及实施结果可按教材文字作答外,其他
3个问题都需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后作答,尤其是第4问,教材根本未从此角度讲,更需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
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贞观之治作出分析、评价。
在问答题方面,1994年新科目组试题中材料型问答题增多,
第41题和第43题都属此类,而1993年新老科目
组均只有一题。
而且,1993年老科目组引的是“榷场诗”,新科目组引的是顾炎武的一句话,文字都短,便于
把握,而1994年新科目组的“墨子题”,不仅文字长,且较艰深,不易理解。
“恩格斯题”夹叙夹议,理论性
极强,与学生的思维习惯相距较远,这就提高了难度。
此其一。
1994年的3个问答题,每题均设问3个小问,各
小问都有一定难度,小问之间又有一定梯度,学生答题如爬坡。
如”墨子题”,一问思想核心,二问社会根源
,三问积极意义,要爬上这三个台阶,并不容易。
此其二。
1994年问答题答案要求有所提高。
3个题的答案,除
墨子思想的核心和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两个小问的答案较现成外,其余各问的答案均需考生组织。
解
答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积极意义,高层次答案不仅要求结合战国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指出其进
步性,还要求指出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这实际涉及对整个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评价问题了,考生若不站在总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上,是不可能想到这方面去的。
此其三。
1995年历史命题改革的着力点在选择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