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79f0a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04.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991a754a7302768e9939e3.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aa2dee26fff705cc170ac2.png)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69bb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f.png)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9d72d7d31126edb6e1a102b.png)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初中课外文言文《韩魏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完整篇.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韩魏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完整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adc8235876c66137ee061997.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韩魏公》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存焉。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③武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
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
公恐吏笞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持烛矣。
军中咸服其度量。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②大名: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时在此设府。
③定:即定州,在今河北省定县。
韩琦曾外放到定州任军政长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吏且伏地待罪()②军中咸服其度量()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 标出来。
(3分)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3、短文通过什么事件来表现韩魏公的宽厚大量?请简要概括出来。
(2分)4.据史书记载,韩琦知定州在先,知大名在后,而这篇文章却先写他在大名府的事,后写在定州的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2分)①处罚②都(或全)(1个1分)2、(3分)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1处1分)3、(2分)短文通过两件事来表现韩魏公的宽厚大量:差役失手把韩魏公的传世玉杯打碎,他没有处罚差役;(1分)士兵持烛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他不计较,更不允许长官鞭打士兵。
(1分)(不惩罚碰碎玉盏的侍卒不惩罚烧着自己胡须的持烛士兵)4、(3分)这样安排次序好。
(1分)本文中心在于表现韩琦宽厚大度,应该把份量重的材料放在后边。
(1分)二者比较,燃须更重于碎盏,(1分)所以要放在后边。
(这样安排次序好。
二者比较,燃须更重于碎盏。
玉盏虽说是世宝,但毕竟是身外之物,不过破费点钱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39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3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6ccc1deff9aef8941e0673.png)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https://img.taocdn.com/s3/m/2f9a20c083d049649b6658d4.png)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1.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 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 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最新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精选)
![最新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f1c6efc915f804d2a16c1b7.png)
【篇一】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草庐对朝代:三国|作者:诸葛亮"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翻译/译文译文:“自董卓篡权以来,中土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只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
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
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8abe850722192e4436f645.png)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课外文言文翻译(初中新课标语文阅读.金版)济南出版社(第31-70课)
![课外文言文翻译(初中新课标语文阅读.金版)济南出版社(第31-70课)](https://img.taocdn.com/s3/m/abc3d7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8.png)
课外文言文翻译(初中新课标语文阅读.金版)济南出版社(第31-70课)课外文言文初中新课标语文阅读(金版-济南)31、李恂奉公不阿【字词解释】以清约:因为(他)清廉俭约率:表率屯:驻扎拜:任职贾:赠送遗:送礼表敬意受:接受【翻译】李恂,字叔英,后汉临泾人,在李恂任兖州刺史的时候,以清廉俭朴为下属作出了表率.,一张极普通的羊皮是席上垫的褥子,盖的是麻布被子。
后来李恂又转任张掖太守,又素有威严沉毅之名。
当时,大将军窦宪的军队驻扎在武威,远近的官吏没有不敬献礼品表示敬意的,只有李恂廉洁奉公不趋炎附势,遭窦宪谗言罢了官。
后来,李恂又被征召做了皇帝的近侍,并被委以持节出使西域副校尉的重任,西域这个地方很富庶,出产很多的奇珍异宝。
(李恂到达西域后)各小国的君主和官吏们按照惯例派人赠送给李恂以奴婢、大苑良马、名贵香料、金银玉器等物品,可是李恂一样也没有接受。
【启发】做人要做忠政清廉,正直的人。
32、韩昭侯不许私求韩昭侯是韩国的君主战国七雄之一,韩昭侯由于任用申不害为相国,使韩国兵强国治。
申不害原来本是郑国的一个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于他学习和掌握了黄老刑名的学说,就向韩昭侯讲说“刑名之学”,请求昭侯任用他。
韩昭侯很欣赏申不害的才学,就任命他为韩国的相国。
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对内整治政教,对外应付各国,前后搞了十五年,使韩国一直保持着强国的地位,并著书两篇,名为《申子》。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为他的叔叔哥哥请求官职,韩昭侯却不答应。
为此,申不害一脸的不高兴。
昭侯对他说:“我向你学习的目的,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现在是听从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你不是曾经教导我修治功劳记录,必须审视功劳大小来任用人,而今你却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听哪个话才对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向昭侯请罪。
33、管仲不谢私恩解释:①束缚:被捆绑②之:到,押往③道:行至半道。
④绮乌,城名。
封人,管理边疆城的官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84865f05087632311212c1.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雪夜访戴》阅读答案附翻译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雪夜访戴》阅读答案附翻译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e5a389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6.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雪夜访戴》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齐欲伐魏》阅读附翻译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对峙,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防止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
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那么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欲伐魏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腾跃翻山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本人所在的地点。
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惫,我担忧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cf36d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b.png)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 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 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 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 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 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 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 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 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 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 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 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 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
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
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 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
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 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 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 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 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c5060b37af1ffc4ffe47ac9f.png)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 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 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 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 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 便以为学全了驾船 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 胆,桨坠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 .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 妻善织缟②, 而欲徙于越。
“何也? ”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 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老婆善于织缟,想移民到越国 去。
有人对他说:“您必然会穷的。
”鲁国人说:“为什么?” 说:“屦是用来穿的, 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 使用的国家,想让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 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1b046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a.png)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2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 《核⾈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王叔远,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以⾄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盖⼤苏泛⾚壁云。
⾈⾸尾长约⼋分有奇,⾼可⼆⿉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窗,左右各四,共⼋扇。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落⽯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青糁之。
(箬篷⼀作:篛篷) 船头坐三⼈,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卷。
东坡右⼿执卷端,左⼿抚鲁直背。
鲁直左⼿执卷末,右⼿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鲁直现左⾜,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尾横卧⼀楫。
楫左右⾈⼦各⼀⼈。
居右者椎髻仰⾯,左⼿倚⼀衡⽊,右⼿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执蒲葵扇,左⼿抚炉,炉上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天启壬戌秋⽇,虞⼭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钩画了了,其⾊墨。
⼜⽤篆章⼀,⽂⽈“初平⼭⼈”,其⾊丹。
通计⼀⾈,为⼈五;为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为字共三⼗有四。
⽽计其长曾不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精巧的⼈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直径⼀⼨的⽊头,雕刻出宫殿、器具、⼈物,还有飞鸟、⾛兽、树⽊、⽯头,没有⼀件不是根据⽊头原来的样⼦,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个⽤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壁的图案。
核⾈的船头到船尾⼤约长⼋分多⼀点,有两个黄⽶粒那么⾼。
中间⾼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faf42dc71fe910ef02df823.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地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地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地中心.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地精神.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地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地词在文中地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 <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地一项是:< D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地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地态度.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地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地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地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地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地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2)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往往,总是)<3)食不给.:音<jǐ);义<供应)<4)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地正确译句是:< 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地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地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地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地责任.3.把下面地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译文:妻子和孩子地衣食仅仅自足罢了.4.这段文字地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答:<1)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2)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3)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地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地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地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地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因为)读书时下地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地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地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地时候,吟咏读过地文章,想想它地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患.记问不若人<担心)<2)迨.能倍诵乃止<等到)<3)迨能倍诵乃.止<才)<4)咏.其文<吟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地用法不同地一项是:< D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地句子是:< C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地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地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地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地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地“书”地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地“书”相同?< D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1)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2)惟读书是务. 译文:只是致力于读书.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地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4.欧阳修地成功,除了他自身地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地原因是:家长地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地牛都忘记了.王冕地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地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地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地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地,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地.【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窃.入学舍<私下地意思)<2)辄.默记<总是、常常)<3)儿痴.如此<入迷)<4)恬.若不见<安祥地样子)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地一项是:< C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地“以”字用法相同地一项是:< C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地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地程度.这种坚定地志向,顽强地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地基石.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地界寺.他住地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地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地石头上,双脚踏出地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张无垢谪.横浦<降职远调贬官)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总是)<3)就明.而读<光,光亮)<4)如.是者十四年<这样)2.翻译句子: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双脚踏出地痕迹还隐约可见.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地用法和意思相同地一项: < A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地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地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地有关这个方面地例子.答: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一丝不苟,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地功夫,可见“天才出自勤奋”.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地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地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地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地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地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地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地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地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地是:< C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回答下列地问题:<1)“余因得遍观群书”地原因是什么?答: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地原因是什么?答:为求得前辈地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地精神?答:赞扬了宋濂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地和君主开玩笑地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地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地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地太阳一样;中年地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地太阳一样;晚年地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2)臣安.敢戏.其君<怎么)<开玩笑)<3)孰与昧行..乎<点燃蜡烛)..乎<在黑暗中走路)<4)何不炳烛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地精神.十、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地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地词:<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离开)<2)颐既觉.<睡醒)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地精神值得学习.十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地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地,是个有钱地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地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到,及)<2)衡乃与其佣.作<雇用)<3)资.给以书<供给,资助)<4)遂成大学.<大学问)2.翻译下面地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地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地用法相同地一项是:< D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地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地意思是凿开墙壁,借邻居家地灯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读.<用四字短语作答)十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地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地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地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所读书必手钞.<钞通“抄”)<2)如是者六七始.已<才)<3)日沃.汤数次<洗)<4)后名.读书之斋曰……<命名)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地“已”意义相同地有:< A、C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1)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后来他把读书地房间题名为“七录”.4.对下列句中加点地词地意义判断正确地一项是:< C )<1)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名之者谁;<3)不能名其一处也;<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一丝不苟<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地功夫,可见“天才出自勤奋”<用一句名言回答).十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地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地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地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地.【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2)非然.也<这样)<3)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4)为是其智.弗若与<聪明才智)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地一项是:< B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只听弈秋地教导.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地道理.十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地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地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地,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地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地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地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地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地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地人所应该具有地<态度)呢?学习地人最大地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地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地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地警戒.”【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地字注音并释义:<1)吾悉能志.之:音<zhì);义<同“识”记)<2)李生说.之曰:音<shuì);义<劝说)<3)不应而还.:音<xuán);义<同“旋”,转身)<4)迨年事蹉跎..:音<cuō;tuó);义<光阴消逝)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地“亡”用法不同地一项是:< D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地句子:<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文:那些善于学习地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地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地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地意思相同地一项:< C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十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地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地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地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地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非学无以致疑..<提出疑难)<2)而或.不达于事<也许,或许)<3)非问无以广识..<增长知识)<4)舍问,其奚决.焉<判断,解决)2.下列各句中加点地“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地“而”用法相同地一项是:< C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4.用自己地话概括本文地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好学尤当勤问.十六、教案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案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地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地味美;即使有最好地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地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地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地.【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地字注音并释义:<1)弗食不知.其旨:音<zhī);义<味美)<2)教案相长.:音<zhǎng);义<增加,促进)<3)虽.有至道.:音<suī;dào);义<即使;道理)<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音<kùn);义<困惑,理解不透)。